这说的还是火炮呢,不得不用马匹。
普通物资,则是干脆没有什么马匹,很多都是人力自己背运!
没办法,楚军的军需部门一算,发现外籍军团里,骡马每吨运输成本比人力每吨运输成本更高……
当然,这说的是极限理论情况……实际上哪怕是外籍军团也不用苦逼的让士兵们带着大量物资机动,而是会征调使用当地的骡马或土著青壮……那个啥,自己平时嫌弃骡马养着太贵,那就直接征调战区里的土著骡马啊,骡马没有那就征调土著青壮啊。
但是不管怎么说,楚军里的外籍军团,在地位上是方方面面都弱于正规军的……毕竟这只是炮灰军队嘛。
因此外籍军团里的步兵团团长一般是少校,资深的团长才是中校,而步兵营的营长则是上尉军衔。
同时炮兵、骑兵部队是没有团的编制,只有营编制。
如列装线膛武器后的外籍军团炮兵营,配属十六门火炮,使用正规军里替换下来的四门早期三十二年型七十五毫米野战炮,八门门三十四年型七十五毫米山炮,另外再配属四门的八十毫米迫击炮。迫击炮因为低膛压的缘故,得其装药系数比同口径榴弹炮的炮弹更大,装药量更多,威力更大。同时因为高角度曲线弹道的缘故,落地的角度非常大,爆炸后形成的冲击破以及破片,可以形成良好的360度冲击,而榴弹炮乃至长身管的野战炮所发射的炮弹,因为弹道比较平直,炮弹落地后因为角度问题,会有相当多一部分的冲击破和弹片都被土地所吸收。
因此迫击炮的爆炸威力以及杀伤范围,都要比同口径的榴弹,加农炮更大。
八十毫米的迫击炮,在实战中对空地上的有生目标杀伤力,堪比一百毫米野战炮。
这也是楚军大规模装备迫击炮,并开始装备大口径迫击炮的缘故……虽然射速太快导致炮弹耗费比较大,但是只需要忽略它的射速,你把它当成大曲线大威力火炮来使用,那么就很好用了……当然,精度差了些,所以得放进一些开火。
而外籍军团里显然不可能配属大口径榴弹炮的,所以干脆用八十毫米迫击炮充当大口径杀伤火炮来使用。
外籍军团里的各步兵团里还会配属两门早期替换下来的七十毫米步兵炮。
所以楚军里的外籍军团,在炮兵火力上,是远远不如楚军里的正规军的……哪怕是提武器的性能代差,就连数量上也远远不如。
要知道正规军里的师属炮兵团,满编可是有四个营,而在东欧战争之后,为了增加师属炮兵火力,又在炮兵营里增加了一个连,达到了四个连。
目前的数师炮兵团,是四门火炮组成一个连,四个连十六门组成一个炮兵营营,三个营一共四十八门火炮组成一个师属炮兵团,同时这个炮兵团里还有一个弹药连,负责运输弹药。
而步兵支援火力上,目前每个步兵团配属一个步兵炮连辖有四门七十毫米步兵炮,一个迫击炮连,辖有四门八十毫米迫击炮。
而步兵营上,则是辖有一个机炮连,配属两门六十毫米迫击炮,两门八毫米重机枪,重机枪看地区不同配属风冷或水冷。
步兵连上,目前则是清一色的步兵,不固定编制轻型火炮或机枪……
这是因为目前楚军的核心战术,是以步兵营为基本战术单位执行作战任务的,因此支援火力是固定部署到步兵营这一级。
实战中往往还会把步兵团里的七十毫米步兵炮以及八十毫米迫击炮下放到步兵营,同时会直接把师属的骑兵也加强一部分给该步兵营,以形成一个一千多人规模的混成营执行任务。
至于为什么不组建以步兵连为基本战术单位的作战单位……这自然是因为成本问题。
这样搞的话,机枪以及迫击炮的装备数量就需要大幅度提升,日常训练的维持成本也更高。
同时……武器装备这东西,也不是说越多越好,越先进越好,还需要考虑装备成本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后勤维持问题。
一门六十毫米迫击炮,看似只有二十多公斤,随便一个人就能背着走,如果是两个人分开来背负,单人负重不过十多公斤而已,能够做到快速机动,伴随一线步兵快速机动。
但是你还得携带迫击炮炮弹啊!
所以楚军里一个六十毫米的迫击炮组,是有着了六个人的,一个炮长,两个炮手,三个弹药手兼后备炮手,所有炮手均配属二十六型八毫米步枪骑兵型号,全长不过一千毫米。
值得注意的是,楚军里的步枪骑兵型号,同时也配属给工兵,炮兵,辎重等技术或辅助兵种充当自卫武器使用。
二十六型小口径连发步枪,目前有三种不同长度的型号,即一米二五长的标准版,一米一长度的短管版,还有一米长的超短板,这种超短板步枪,又称之为骑枪、马枪或又称之为卡宾枪。
常规步兵主要使用一米二五标准版,步枪足够长,加装刺刀后更长。
而陆军里一些两栖登陆作战,山地丛林部队等肩负特殊地形作战任务的步兵部队,则是使用一米一米长度的短管版,同时这个版本也提供给海军以及近卫军舰队使用。
而一米长的卡宾枪,则是供应骑兵以及炮兵以及其他特殊辅助兵种使用。
一个迫击炮组,除了要携带一门迫击炮以及炮弹外,还需要携带自卫用的卡宾枪,然后还有个人用品,口粮等,负重也很大的。
所以武器装备这些东西,并不是说越多越好……多了你也带不了!
在只能依靠蓄力以及人力进行机动运输的时期里,楚军的这种营级火力配置已经非常夸张了。
再加强火力的话,那么后勤人员都要比战斗人员多了。
相对来说,外籍军团的战斗混成营就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至少没有重机枪,也没有迫击炮,只有单发步枪以及七十毫米步兵炮。
值得注意的是,楚军发现给外籍军团配属使用七十毫米步兵炮也非常好用……因为外籍军团炮兵火力比较薄弱的缘故,不可能和正规军一样,在营级战斗部队里都配上步兵炮以及迫击炮以及重机枪。
外籍军团里的混成营,只有一种七十毫米步兵炮……就是因为这玩意再怎么滴也是属于后装线膛火炮,精度非常高,平射可以当野战炮用,曲射可以当超轻型榴弹炮用。
综合下来,使用成本其实比较低。
这也是为什么楚军高层给外籍军团配属七十毫米步兵炮,但是没有配属看似更加廉价的六十毫米迫击炮的缘故。
六十毫米迫击炮,看似有诸多好处,但是有一点对于外籍军团而言是致命的,那就是这玩意其实就是个前装滑膛炮,精度比较差,打击一个目标的时候,往往需要发射多发炮弹才能取得有效命中……这种火炮的作战模式,就是短时间内快速发射三四发炮弹,进而获得战果。
但是七十毫米步兵炮不一样,这玩意有膛线的,精度很高,同时敌人因为武器装备调差,反正也打不着他们,炮长完全可以慢慢瞄准,争取一炮打掉敌人……节省弹药。
就是因为七十毫米步兵炮,能够一定程度上同时具备多种不同的作战效能,有了这玩意就需要什么野战炮和迫击炮了,而且精度高可以节省炮弹,所以就成为了外籍军团的营团级火力的首选。
打仗嘛,得考虑成本不是!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一支外籍军团,其战斗力也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放在英伦地区,双方摆开阵势的话,这样的一支外籍军团,可以轻松收拾上万人的土著线列正规军。
而英格兰王国的王牌精锐,也就是他们近卫军一共也才八千多人而已,还不够外籍军团一个混成营打的。
这也是英格兰近卫军,一路北上的时候,都非常小心翼翼,绕过了一个又一个楚国人的产业,尽量避免和楚国人发生冲突的缘故。
真惹毛了楚国人,屁股后头的这支外籍军团分分钟就能把他们给灭了……到时候恐怕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的战争刚爆发,还没有发生什么大战就要结束了!
因为那个时候,恐怕英格兰近卫军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如此一路小心翼翼,绕着楚国人走的英格兰近卫军,也终于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抵达了他们的目的地,并和驻防当地的一支英格兰军队进行了汇合。
休整了数天后,这支总数大约一万五千多人的英格兰军队,开始朝着西北方向前进。
就在他们前方十多公里外,大约一万八千多人的威尔士军队也集结完毕南下,准备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出意外,这两支军队将会在野外遭遇,然后爆发一场大规模的线列战斗。
而这种双方武器装备相当,战术相当,算得上势均力敌的线列战斗,说实话连楚军方面的不少人都很感兴趣,为此不惜奔赴战场准备观察。
于是乎一天后的一片低矮丘陵地带里,英格兰军队和威尔士军队相互遭遇进而爆发大规模战斗的同时,还有一群楚国人军官带着外籍士兵在远处的山头观战看戏……时不时还评头论足几句。
第1002章 击发枪大出口
承顺四十六年春四月,初夏的英伦地区迎来了多雨的季节……不过对于一年到头都下雨,永远都是阴冷潮湿的英伦地区而言,当地人对雨水已经习惯了。
不过虽然处于初夏了,但是当地的雨水也不算大,当地的气候比较特殊,雷暴雨比较少,主要是阵雨和小雨居多……只是一年到头都在下雨。
同时虽然也是初夏了,但是气温依旧不高,哪怕是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只有十多度而已,而北方的部分地区甚至只有几度而已。
毕竟整个英伦地区的纬度是比较高的,大体上和帝国东亚腹地的黑水省,漠南省相当,不过和帝国的黑水省、漠南省的冬天动不动就零下二三十度不一样,英伦地区虽然纬度高,但却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哪怕是冬天其实也没有太冷,同时夏天也不太热。
四季的温差变化其实并不是太大,属于比较均衡的地区。
这种特殊的气候,也是让英伦地区里的战争并不会受到季节的明显影响……不存在说大冬天里因为太冷就不能打仗,更不会因为夏季雨水多也不打仗。
因为英伦地区里的冬天,不算太冷,而且一样下雨……
夏天也不算太热,同样也会下雨。
四季并没有太过明显的差别。
这也是英格兰王国,会在四月份这个看似雨季的季节里发起进攻的缘故……就是因为英伦地区的气候一年到头都没有太过明显的差别,至少对于军事行动而言没有太过明显的差别。
但是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也让当地的军事行动变的更加麻烦。
当年楚军刚登陆英伦地区的时候,就是受到了不小的麻烦……比如说弹药容易受潮,尤其是外籍军团里之前还在使用火帽燧发枪,使用的还是纸包子弹,为了节省成本,当时调到欧洲地区里使用的纸包子弹,都是普通的纸包子弹,虽然有防潮措施,但是也只是普通防潮水准而已。
但是楚军还是小看了当地的潮湿环境,以至于刚登陆英伦地区的时候,外籍军团使用的纸包子弹经常出现受潮的情况,为此不得不紧急从非洲地区里抽调了一批专门的防潮纸包弹来使用。
此外在军服被褥等士兵防水防潮等物资上,也是不得不进行临时性的紧急加强,因为他们发现为欧洲地区里准备的各种物资,满足欧洲大陆地区是没有问题,但是依旧顶不住英伦地区里的那种一天到晚都是湿淋淋的气候环境。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久,最后楚军通过专门在这一地区里配属了大量的专门防雨防潮物资这才算是解决了这一问题。
大楚帝国之所以能够这么快速的解决当地的多雨潮湿问题,也和大楚帝国领土遍布全球,海外驻军遍布全球,本身就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并为此有着相应的提前准备有关系。
一旦遇上什么问题里,大楚帝国能够迅速的抽调相应的物资并运往相应地区,进而满足极端需求。
没办法,谁让楚军全球跑……从北极高寒地区,再到赤道高温高盐地区,再到西亚北非沙漠地区,楚军都跑了个遍,为了满足这些特殊地区的作战需求,楚军的作战装备乃至后勤用品,往往都是有着各样各样不同的类型。
以陆军为例子,光是现役制式的作战服就有是十多种……有极端耐寒的严寒作战服,有普通冬季地区使用的冬季作战服,有秋季作战服,有夏季作战服……夏季作战服还分沙漠地区使用的沙漠夏季作战服,丛林夏季作战服。
此外军方还在研究伪装色军服,已经陆续在上述各种作战服的基础上,研发一些伪装色的作战军服,比如沙漠夏季军服开始使用黄色为基调的伪装色,而丛林作战服则是开始使用绿色为基调的伪装色。
不同地区里服役执勤的将士们,配属的是不同的作战服……
以上这些,都还没有细分步兵,炮兵,骑兵,辎重,工兵等不同兵种呢。
因为全球部署,全球作战的要求,陆军里光是正式的制式作战服就有十多种,细分颜色以及军种的话,那么达到了几十种……很夸张的。
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让大楚帝国的领土遍布全球,需要控制的地盘那么大。
军方高层哪怕想要尽可能的保持军服等后勤物资的统一性,以降低军费成本,但是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你总不能让在北非、西亚等沙漠里部署的军队,和在西伯利亚,北欧地区里部署的军队使用同样规格的军服不是!
不过虽然这样会很麻烦,费用也高,但是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大楚帝国针对各种气候,地形的作战需求,都有着充分的准备。
某个海外前线地区有需求,立马就能够从战备仓库里调集一大批运输过去。
哪怕是英伦地区这种多雨潮湿,相对来说温度又比较低的地区里,楚军的后勤部门也能够当场给你翻出来适合的军服,被褥,帐篷等各种军需物资,然后紧急走海运发往前线。
经过几年的完善之后,如今在英伦地区里的楚军,在武器装备以及后勤物资供应上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情况。
比如军服帐篷被褥鞋子等,都是选用的防雨防潮款式,同时还会额外给士兵们发放长宽的防雨防风披风……
这破地方不仅仅雨水多,空气潮湿,而且时不时还刮大风……尤其是临近北海的那一片,风很大的。
至于武器上,倒是不用怎么担心,楚军里的自从大规模装备十八型步枪后,使用的都是全金属整装子弹,这玩意可不怕你雨水。
哪怕倾盘大雨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轻松开火!
哪怕是之前的外籍军团,他们使用的火帽击发枪,虽然不可能在真正的大雨环境下进行射击作战,但是如果雨不大的话也是可以作战的。
这里就要提一提楚军里的火帽击发枪,其装填和击发模式了。
楚军里的火帽击发枪,所使用的弹药乃至定装纸包弹,也就是弹药在工厂里就已经严格按照固定的分量把发射药分开来用防水易燃纸包装好,同时包装的时候还会把铅弹也一起包装好。
这种定装纸包弹到了士兵手中后,士兵们要开火时,直接拿出纸包弹,然后用牙齿撕开其中一头,把发射药倒进枪管,再把铅弹连带剩下的纸包塞进枪管,再用通条进行压实。
然后拿出铜火帽安装好……如此就可以进行击发了。
注意,这里头没有了给火药池放火药的步骤……因为火帽击发枪根本就没有这玩意,也不存在燧发枪里的防风盖这些东西。
这是火帽击发枪的全天候击发率远远超过燧发枪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