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只抵达了简陋的港口后,数百名新移民下船,随后被当地的官员们引领着登记注册,然后分配田地,再分配到周边的移民定居点里进行屯垦。
而这些新移民里的青壮在抵达了定居点后,第一时间就被编入了民兵队里,并领取了一支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这些青壮被编入民兵队后,将会定期组织训练乃至行动,防备、打击周边的土著。
随着大量楚国人移民的涌入,虽然暂时大部分都还聚集在曼哈顿岛上,但是已经有部分移民跨过了河流,抵达了河对岸的地方开辟定居点,这引来了当地土著的抵抗。
当然了,土著的抵抗并不是什么大事,驻防当地的军队在移民到来之前,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清理驱逐土著行动,但是总归还是会有漏网之鱼,同时土著被驱赶走了后,偶尔也会跑回来进行袭击。
驻军也不可能天天呆在荒野里,因此边缘地带的一些新移民定居点也需要组织民兵进行自保,并在站稳脚跟之后持续的对外扩张,驱逐周边的零散土著,扩大移民的活动生存空间,获得更多的耕地。
这些事情都是海外移民开发的常规流程,大楚帝国的海外官府以及军方,对这些都有一整套的完善流程。
就连是移民们对此也不陌生,哪怕是在国内的时候多少都会有所听闻,然后踏上旅途的时候,官府也会派人对这些新移民们讲解到海外地区后的一些安全注意事项,进行理论上的军事教育。
等到了地方后,这些新移民们拿上了配发的枪械后,虽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但是大多已经具备了一些军事理论基础,这对他们未来的民兵队生涯将会拥有极大的好处,关键时刻是能够保命的。
随着第五批移民的到来,新丹府的知府潘继明也是心中安定了不少。
加上这第五批移民后,新丹城以及周边郊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人,尽管人口还是少了点,但是总不至于和他刚来这破地方的时候一样,只有区区千人不到了。
当时此地的楚国人口,算上移民和驻军,加起来也才八百多人……都还没有此地的欧洲土著多呢。
因为缺乏人口,加上这些欧洲土著来源复杂,欧洲各国的人口都有,不少都是从欧洲大陆逃亡过来,被各国主流排斥的异教徒群体,不用担心他们效忠各自的宗主国。
因此把英国人的殖民地管理人员遣返后,一些普通欧洲底层移民则是被留了下来,当时实在缺劳动力,连个港口都没人手来修呢。
不过人虽然留了下来,但是限制也是有的……当时的潘继明给了他们两条选择:要么滚蛋,要么接受帝国的统一劳动安排,被编入劳动营里进行劳作,然后给工资,并承诺干满五年后,准许他们出资购买限定数量的土地定居。
这些底层移民本来就啥也没有,很多还是契约奴的身份,这让他们走人,他们连船票都付不起,除非又给其他人当契约奴。
至于干活还能拿工资,这是之前很多契约奴都没有的待遇呢……
所以除了极少数走人外,大部分还是留了下来给楚国人干活。
因此如今的新丹城除了楚国人外,还有一些欧洲人劳工的,而这些欧洲人劳动在干满五年后,也将会获得楚国人的身份户籍,成为一个楚国人。
接受异族入籍,这在大楚帝国里虽然很少,但也不是没有,甚至可以说数量还不少,只不过都是基于特定情况的接受异族入籍而已。
通常而言,异族入籍的情况都是发生在征服某一片地区的时候,有限度的接受当地的一些异族入籍。
如当年占据高丽半岛,广阔西伯利亚,中亚的时候,其实都接受了一批异族人,并对他们进行教化,通婚融合……这一阶段里接受的异族是比较多的,理由也比较多种多样,高丽地区是因为文化比较一致,属于传统儒家文化圈,楚国人对他们的感官就是:好歹是个文明圈里的正常人,接受度比较高。
西伯利亚嘛,则是实在地广人稀,当地土著人口全部加起来都没几十万人,分散的太过广泛,找人都找不到……说实话想要进行驱逐屠杀都干不了。
后来干脆就默认了他们的存在,陆续把他们纳入帝国的统治当中。
中亚地区,则是属于游牧民族,而中亚和漠南漠北等地区的游牧民族高度类似,楚国人接受起来也容易,最关键的是人依旧没多少,不过几十万人而已。
上述都是人口少,因为各种原因而接纳,然后又容易融合消化的族群,同时又进行了迁移,强制通婚,改风易俗,教化等措施。
经过二三十年的融合,上述各国实际上已经没有所谓的异族人了,都变成了楚国人……
毕竟楚国人口众多,以好几亿人口的基数融合这几十万几十万的异族人,分分钟就给你融了。
后续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开发的时候,虽然大部分人都被驱逐了,但是当地一些投诚归顺的土著权贵阶层,还是获得了入籍准许成为了楚国人,但是数量极少,整个东南亚地区里的入籍土著,全部加起来估计也就几千人而已,数量少的就跟往大海里投下一颗小水滴一样,投下去之后眨眼就消失不见了。
后续陆续占据印度半岛,非洲,美洲等地区的时候,也会接收一些遗留下来的欧洲人,数量其实也不多,都是几百人,几千人的规模……
当然了,楚国人也不是什么人都收的,比如印度半岛上的土著,非洲的土著,美洲的土著就不收……
倒不是审美观,文化之类的,主要是这些地方的土著人口太多,一旦放开口子就会导致极大的麻烦。
这就和楚国人在欧洲地区建立诸多殖民地以及若干直辖领地后,不接受当地欧洲人入籍一样。
楚国人接受异族入籍,目前而言只局限于新占领地里,人口少,无法形成威胁,容易融合,符合楚国人审美观的少数异族人。
其他的基本是不可能的。
大楚帝国,可是从来都没有开放过所谓的申请入籍之类的渠道……连相关的法律都没有!
大楚帝国里的异族人来源,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新占领区所接受,而不是对方来主动申请入籍。
除了占领区来源外,只有极少数的为楚国人官方提供服务,并做出了巨大成绩的异族人,才有可能获得楚国官员的举荐,然后在民政部审批获准后入籍。
而这些人,到目前为止,全部加起来也不足一千人……全都是为楚国人出生入死,立下了巨大功劳的异族人……
所以这年头,不是什么异族人都能成为楚国人的……甚至都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常规渠道可以入籍。
新丹城里的这些欧洲人,能够成为干满五年后顺利入籍,这在现在的他们看来兴许不以为然,但是这绝对是特殊情况下所能够获得的优待。
未来,他们兴许会特别庆幸自己当年做出的选择!
在人生的重大选择关口里,选择留在新丹城为楚国人劳作五年,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后代,博得了一个楚国人的户籍!
简单的一个户籍,却是能够给予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一个光明的未来……至少是以一个文明人的身份,生活在文明世界的未来!
而他们的昔日同胞们,只能在彻底沦为楚国人殖民地的欧洲大陆上沉沦,终生都和饥寒为伍!
而这些区别和变化,只是因为他们幸运的来到了美洲,并且遇到了楚国人,刚好还遇上了楚国人初来乍到劳动力不足,而这些欧洲人虽然在楚国人眼里也是蛮夷,但是好歹算是正常人类的范畴,是可以交流的。
所以楚国人才会留下他们,接受他们。
但是他们昔日留在欧洲大陆的同胞们,可不会有这份好运气……楚国人在欧洲,可不会把当地欧洲人变成自己人!
欧洲人,甭管是这国还是哪国,他们在楚国人的眼里和如今的印度人,非洲人都没啥区别,都是劳动力资源……
他们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种田挖矿,为楚国提供各种农畜产品,矿产品等各种资源!
第947章 楚国人做生意很讲究的
承顺四十一年冬,欧洲英格兰王国格雷斯港。
如今的英格兰王国已经和数年前的英格兰王国大不一样了,从昔日占据英伦三岛大半区域的王国缩水到只剩下英格兰南部的一片区域。
自从和楚国人打了一场后,英伦群岛地区就演变为五个王国的格局,并把多佛尔等多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及岛屿都割让给了大楚帝国作为殖民地。
其中的伦敦西边,泰晤士河入海口的格雷斯因为港口条件比较优良,同时又扼守英吉利海峡,因此被大楚帝国选中为主要的殖民地港口进行建设,并在其中驻防了部分兵力以及战舰。
嗯,这地方就在泰晤士河的入海口,而且楚国人索要殖民地的时候,不仅仅要一边,而是大河两岸的地方,包括该河段……换句话说,这地方包括河道都已经属于楚国人了,哪怕是英国人从伦敦跑过去,都得获得楚国人的准许,并交纳进出关税……
楚国人在海外搞殖民地的时候,就喜欢直接堵这些土著国家的内河入海口……之前最早的时候在暹罗的时候,直接搞了个曼谷,直接把河道两岸包括河段在内都弄到手了,以至于暹罗人想要出海,都得给楚国人缴纳过路费……
然后楚国人发现这种直接卡在内河入海口建立殖民地据点的方式非常好用,省心省力不说,而且还能够更好的掌控殖民地国家的进出口,并扼制他们发展海上力量。
于是乎在海外就经常搞这种事了。
当然了,不管是格雷斯还是多佛尔又或者尔还是其他几个英格兰地区的殖民地港口,对于大楚帝国的而言,其实都只是一个海外殖民地的小港口而已,甚至都没多少楚国人在这里,楚国人到目前为止,也只在英格兰驻地驻防了不足五千人的兵力而已,这些兵力还要分散部署在六个殖民地港口城市里。
更重要的是,这些兵力还在缩减当中……欧洲远征军司令部,正在打算从英国这边再抽调一部分兵力进驻波罗的海临近俄罗斯的方向。
欧洲远征军司令部方面,打算在过完年开春之后,就开始解决俄罗斯问题……因为俄罗斯已经是欧洲地区里最后一个没有和大楚帝国达成市场开放协议的国家!
承顺四十一年十一月,俄罗斯方面再一次拒绝了帝国提出的市场开放协议……俄罗斯人的意思是,领土可以割让,甚至都可以给赔款,租借地也可以给,也准许大楚帝国的商品进入俄罗斯境内销售,承认楚国人的法外治权等一系列条件!
但是,关税自主权以及军事通行权这两样绝对不能给!
其他的利益出让给了也就给了,但是关税自主权一旦真给了,那么庞大的俄罗斯瞬间就会变成楚国人的经济殖民地……这一点在世界上的无数国家,尤其是近期欧洲国家里陆续上演,从没有例外!
这将会带来无数的问题,比如手工业全面破产,哪怕是农业经济也得给楚国人的脸色行事,楚国人让你种什么就只能种什么,说多少钱收购就只给多少钱收购……这几乎是等于把脖子伸进楚国人套好的绳圈了,哪一天楚国人要是不小心踢翻了俄罗斯脚底下的板凳,俄罗斯就等直接吊死,连喘气的机会都不会有。
还有军事通行权就更不用说了,俄罗斯前脚答应这一条,楚国人后脚就会兵力派往俄罗斯,就驻防在俄罗斯王宫边上,给俄罗斯国王充当‘贴身保镖’……俄罗斯王国稍有反抗,炮弹就会直接打到俄罗斯的宫殿里!
不要问俄罗斯为什么知道,因为楚国人在全世界的殖民地里都是这么干的……在傀儡政权的首都里都会驻防一支的兵力,并挑选适合的地方构筑炮台,直接对着傀儡政权的王宫等政治权利中心!
欧洲地区里的伦敦,巴黎,马德里,柏林等地区,全都有楚军的驻军,数量可能不多,但是足以第一时间把这些傀儡政权的王宫等政治中心轰成碎片。
楚国人甚至都没有隐瞒自己这么干的意图……而是大大方方的通知了这些傀儡政权的国王们,都给老子老实点,要不然把你直接炸上天,而且你也不能搬走,更不能迁都,就老老实实的在我的炮口下当你的国王!
于是乎,欧洲,印度等好多地方的大楚帝国治下的傀儡国的国王们,其实都是生活在楚军的炮口之下的……
当然了,楚军也不会没啥事就炮轰这些傀儡国的王宫,只要你老老实实的配合出楚国人搞经济掠夺,楚国人不仅仅不会搞你,甚至还会让你享受该有的荣华富贵,当出现叛军的时候,你打不过了,楚军有时候还会主动出手帮你镇压抵抗者呢。
甚至,楚国人还会普遍性的扶持旗下的傀儡政权建立新的,更强的军事力量,典型例子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的军队被楚军打了个稀巴烂后,大楚帝国方面还帮他们重建了军队,不仅仅准许他们用普通劳工置换了大量士兵战俘作为重建军队的骨干,还低价贩售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给他们,又准许他们购买大楚帝国的一系列出口装备。
各种燧发枪,火绳枪,前装火炮,板甲,刀剑长矛等等全都有,还支持订制军服、帐篷等。
除了这些外,还出售安装了弹簧的双轮,四轮辎重用马车,各种战马、役用马。
基本上大楚帝国是把除了后装线膛枪炮外,其他的都是都是敞开了买,并且有定制服务。
比如冷兵器上,各种各样的冷兵都有,如果没有,你提供样板的话,分分钟就给你定制生产一批,材料和质量上,只要你舍得给钱,全钢制武器都给你弄来……甚至合金钢也不是不可以。
大楚帝国可是针对那些贵族们的高端客户,提供高端合金钢为材料的佩剑佩刀等冷兵器,价格虽然非常昂贵,但是质量好啊,这些合金钢冷兵器放在古代,那就是宝刀宝剑的范畴。
虽然上述出口武器,甭管好坏都是要钱的,而且都不算便宜,但是你只要舍得花钱,大楚帝国甚至都可以手把手的帮你,从装备再到训练,按照自家仆从军的标准给你打造最顶级的线列军队!
其中包括了楚军现役武器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
这主要是目前大楚帝国都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二十五年式11毫米盒式连发步枪了,火帽击发枪这玩意,在楚军里都是落后了整整三代的产物了,再火帽击发枪之后,是前装线膛步枪,再往后则是后装线膛单发步枪,现在则是后装线膛连发步枪。
随着楚军的后装线膛武器逐步换装,目前火帽击发枪已经全面推出一二线正规军部队,目前只有各仆从军以及民兵部队里使用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了。
但是美洲地区里的民兵部队已经开始陆续换装正规军退役下来的后装线膛单发步枪,只不过这一部分数量并不多,毕竟早期服役的单发步枪其实不多。
而后续随着二十五型连发步枪的产能持续攀升,陆续替换正规军里的主力部队后,还会有单发步枪被替换下来,然后装备民兵和仆从军……
还有早期装备的一批前装线膛步枪,则是打算替换下来后配发给本土的民兵部队使用,等枪管和库存弹药使用完毕后就直接退役……受到后勤统一方面的要求,这一批各型号加起来也不足十万支的老旧前装线膛步枪,军方是不打算把它们派往海外了,就在本土里让民兵使用,过几年就直接全面退役销毁完事。
数量太少的老装备硬要维护着使用,维护成本比直接换新的还贵……
在未来,大楚帝国的主力枪械,将会有两种,一种是主力正规军使用的连发步枪,另外一种则是民兵以及仆从军使用的单发步枪。
并且都是使用11毫米铜壳金属子弹的后装线膛步枪!
其他的什么前装线膛步枪,前装火帽击发枪将会全面从军方里退役,就连仆从军都不用……
其中的前装线膛步枪威力太大,如果卖给土著的话容易给楚军自身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也没有出口的打算。
但是前装火帽击发枪就不一样了,这玩意依旧是属于前装滑膛枪的序列,虽然采用的是火帽,但是提升的却是击发成功了,而不是射程以及精度。本质上,这东西和燧发枪是一个东西,使用场景和战术都是一致的。
同时也不用担心他们使用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改装为线膛步枪,因为这玩意的枪管就拉不了膛线!
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乃是从二十一年型步枪里改进而来的,而二十一年式火帽击发枪,干脆就是从十三/四年式燧发枪里改造而来的……换句话说,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的枪管,实际上是十三/四年式的枪管在技术方案上没太大的差别……
这种枪管对于楚国而言,就是便宜到甚至廉价的程度,当年陆军采购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一支才两三楚元而已,和直接采购十四年式燧发枪所需要的成本基本没啥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年代的大楚帝国,明明有更好的钢铁技术,有更好的枪管技术,但愣是没用在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上面的缘故,因为这款步枪陆军的定位就是过渡枪械,要求尽可能的便宜……枪管用老技术就行了,不准用什么新技术,主打的就是一个便宜,只是后来的前装线膛步枪研发和生产拉跨,迟迟没能解决问题,逼得陆军持续采购了二十三年式好多年,预定的二十万支装备计划一步一步往上涨,最后总产量都奔着两百万支去了。
等到前装线膛步枪解决技术问题,可以批量生产装备的时候,军方发现后装线膛枪也可以批量装备了……这两者的技术难度几乎没太大的区别,当技术进步到可以批量生产前装线膛枪的时候,也可以批量生产后装线膛枪了,成本都差不多……
于是乎,前装线膛炮就这么尴尬的死在了半路上,只有近卫军曾经大规模装备过,但是也只装备了几年就全面撤装了。
承顺三十二年开始,楚军全面进入后装线膛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