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唯一的电线供应商,他们获得了邮政总局下属电报公司的海量电线订单。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更是为了完成协助邮政总局完成电报线路的建设这项政治任务,铜陵特种材料公司作为工业部所属的企业,自然也是迅速跟进。
不仅仅在原有的厂房里临时加设机器设备,加班加点开始大规模生产,还紧急租用了新厂房,购置了大量设备,用于建设一个大型的专业电线生产工厂。
不仅仅是铜陵特种材料公司,工业部所属的其他几个大型相关企业,也开始进军电线业务,动作都不小。
毕竟大楚帝国地大物博,对电报线路的建设规模会极其庞大,仅仅是前期规划可就达到了上万公里呢。
而整体长远规划,更是达到了数十万里程的庞大规模。
这必然会产能极其庞大的电报相关设备的市场需求,如电报机,电池,电线等。如此一来,不管是为了政治任务,还是为了市场需求,国内的诸多企业,尤其是本身就大规模生产铜料的一些矿务企业,更是学着铜陵矿务公司一样,开始大手笔布局铜导线的研发和生产。
电线,电报,电池这三大领域里,工业部直属企业里一共有二十多家企业先后进入,并投资相关产业。
这将会是推动大楚帝国朝着电气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有了电报这个重要的电气化应用场景后,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推动电气化发展,而不是和之前那样,只能玩玩科研,搞的前期在电气化领域投资的企业都做不下去。
早期可是有不少老板看到了电气化的未来庞大前景,然后投资这一领域,可惜的是,其中相当多一部分都是死在了黎明之前……
直流电发电机行业就是典型例子……都搞出来足足十三年了,先后有不少厂家获得专利授权进入这一市场,但是基本都做不下去,只剩下少数几家工业部直属企业的下属企业依靠科研领域的小众市场需求苦苦维持。
再过两年,这直流发电机的基础专利都要过期了……
好在他们苦熬了这么久后,虽然在发电机领域里没能做出来,却是赶上了电报机的春风……作为国内仅剩下几个在电磁领域里有相关经验,人才的企业,最终被挑选为电报机的授权厂商,开始在另外一条赛道上获得新生,并且获得了极为庞大的发展前景。
承顺四十一年三月,金陵城到松江段的有线电报线路正式施工,其施工速度进展极快。
毕竟只是沿着铁路线,立根电线杆子,然后把电线拉上去就行了,没啥技术难度,工作量也不大,而且还是同时在好几个点开始同时铺设。
此外这条线路作为第一条长途官民两用电报线路,也具有浓郁的政治意义……可以说是上头的参务大佬,乃至陛下都亲自盯着,这下头的具体经办人自然也是无比重视,恨不得吃住都在工地上。
再加上区区几百公里的线路建设,对电报线,电线杆的需求总量也不大,帝国如今的电线产能虽然少一些,但是也足以满足需求。
因此这条电报线路的施工进展速度极快,只用了区区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线路铺设。
这个时期里,沿途各电报房的初步建设完成,并安装了松江电气公司生产的电报机。
初步建设完成后,几次的测试也非常顺利。
如此情况下,承顺四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大楚帝国的第一条长途电报正式进行官民两用的运营,沿途各电报房正式对官民开放营业。
而第一封长途电报,也不是什么商业电报,而是一封政治意义极为浓郁的军事电报,皇宫电报房向吴淞海军基地里拍发了一封罗志学的慰问电报。
礼教部朝报司随后在朝报上对此事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随着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的建设完成以及运营,邮政总局下属电报公司也专门制定了各种电报通讯的制度规矩,乃至制定民用电报的价格等。
金陵城和松江之间的长途电报顺利运营后,又把之前的金陵城到当涂的电报线路也接入进来,形成了一条当涂-金陵-镇江-常州-苏州-松江的长途电报线路,并除了满足官方需求外,也对公众开放。
而这电报开始运营之后,电报公司那边就是忧喜兼有……
因为这电报刚开始运营,业务量就瞬间爆满,沿途各地官方乃至军方都开始使用电报传递公文信息……使用电报的个人量虽然很少,但是各商业机构却也是迅速反应过来,并开始使用电报传递商业信息。
而仅仅是官方电报以及商业电报的数量就极为庞大,使得现有的电报线路收发拥挤不堪……
这电报通信可是需要线路的,一根电线只能进行单向的信息通讯,信息容量有限……哪怕是一开始的时候考虑到了同时多信道的通讯渠道,金陵到松江的电报线路建设的是多信道电线……嗯,简单来说就是一根电线杆子上,同时架设多条电线。
但是依旧难以满足庞大的电报需求……以至于金陵城到松江的电报线路刚建成不到半个月,电报公司那边马不停滴的开始了对这条电报线路的升级,加设多条电线,并开始采用铜陵特种公司刚研发推出的多股绝缘电线。
这种电线,是由多根细铜线组成的,每一根细铜线都有单独的橡胶皮进行绝缘处理,然后多根绝缘细铜线组合在一起成为一根大电线。
当然了,这玩意和后世的粗电缆没法比,只是单纯的把多根细铜线组合在一起。
因为第一条长途电报线上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也让电报公司那边不得不临时增加了其他正在建设当中的电报线路的信道数量,尤其是骨干线路。
电报网路这玩意,也是分骨干网和支线网的,骨干网对信道的需求量是极大的,而之前的信道设计,根据松江和金陵电报线路的情况来看严重不足,迫使电报公司进行信道升级。
虽然说这会增加投资,但是也无所谓……反正这些投资最后都会由电报用户来承担。
甭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电报,都是要花钱的,而且还不便宜!
这拍发电报,可是按字数算钱的,贵的很!
电报公司那边经过金陵-松江这一条电报的建设以及运营后,自诩也掌握了一些经验,于是乎承顺四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正式宣布开始了第一批电报骨干网络的建设。
电报公司希望在五年内,把电报骨干线路,铺设到本区区域里每一个陆地相连的省会城市,初步建成帝国的骨干电报网络,以完成帝国中枢交给他们的任务。
同时依托各省邮政局设立的电报分公司,开始根据自身情况,在各省内进行电报线路建设。
前期光是骨干网络的建设,那都是好几万公里起步,至于各省内的支线电报建设,保守估计也得几万公里。
毕竟电报线路这玩意,其实建设起来比较简单,成本投入也低,不像是铁路那样耗资重大,施工量也大。
哪怕是路途遥远,当代难以建设铁路的地方,尤其是一些边陲地区,也可以快捷的铺设电报网络。
不出意外的话,五年后的大楚帝国,电报将会成为大楚帝国统治广泛疆域的重要工具,其起到的战略作用不下于一百万大军!
电报这种东西对于小国而言可能就是个新鲜的玩具,没啥太大的用处,毕竟国土太小,有啥事直接喊一嗓子比发电报可快多了。
但是对于大楚帝国这样光是本土疆域就遍布东亚,东南亚以及中亚,西伯利亚,东起白令海峡,西至乌拉尔山脉的庞大国家而言,哪怕有火车和轮船,这交通往来动不动都是按月来计算,信息传递极为麻烦,延迟性极高。
如此背景下,电报对于大楚帝国所起到的作用,将会是战略性的!
第946章 东美省新丹城
就当大楚帝国国内掀起了粮食生产扶持计划,又开始有线电报大规模建设的时候,在遥远的北美洲墨西哥湾北部的密西西比河密口城,一艘内河船只自上游而下缓缓驶入了尚显得简陋的港口。
不用多时,这艘内河轮船就在拖船的银,引领下靠岸,随后船上下来了诸多旅客,其中大多都是拖家带口,穿着普通的人。
只是一看这些人的情况,基本就能够判定这些是刚从本屯过来的新移民。
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从本土的几个港口坐船出发,然后抵达北美金山港后换乘火车一路东进,翻越了北美洲西部的山脉、荒漠抵达后,抵达了富饶的北美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然后在密西西比河中上流的密上城下火车。
密河城,这地方在这之前只是一片荒野,在多年前大楚帝国的早期移民来到了这里,并在这里建立了密西西比河流域里的第一个大楚帝国城镇,并根据密西西比河取名为密河城。
不过早些年这地方发展一直不咋地,毕竟处于北美中部腹地,距离大楚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也就是西部海岸太远了,早些年的楚国移民都是徒步,赶着马车来到这里开荒的。
因此很多年里这片地方的人口都不多,直到西部海岸地区的可开发土地逐渐减少,大量的新移民为了获得肥沃的土地,不得不深入内陆一路往东,一直到密西西比河后,沿着密西西比河开辟新家园。
最终才让这个地方迎来了一波发展。
不过发展依旧还是比较有限,一直到承顺三十八年为止,这个地方的城区人口依旧只有四千多人而已,等到真正的发展,实际上还是要等到承顺四十年七月,北美东西大铁路的第一阶段工程完工,铁路铺设到了密河城之后,此地作为北美东西大铁路现阶段的东端终点站,又是属于密西西比河沿河港口城市,具备了天然的交通枢纽地位……当然了,铁路之所以会修到这里,也是因为这里本来就已经有了一个密河城。
大楚帝国修建铁路的时候,除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外,自然也会考虑现有城市的缘故,当地理条件适合,成本不会有太大增加的情况下,铁路的建设也会重点考虑现有城市的地位的。
毕竟铁路是为人服务的!
先有了密河城,这才有了此地作为铁路的第一阶段东端终点站,而铁路的建设又反过来大幅度促进了该城的发展。
短短一年多时间,密河城的常住人口就已经达到了八千多人的规模,而周边乡镇落户的移民人口更多。
城区人口少,周边的乡镇移民定居点众多,这也是大楚帝国在海外领地开发的一个普遍情况,那就是大量移民过去后,并不会说都拥挤在一个城市里,而是会前往周边的乡野地区开辟新的移民定居点……要不然的话,新移民的土地哪里来?
现有城市内以及郊区等地方,可没多少土地给新移民了,新移民要想获得大量的土地,只能去更远的地方开辟移民定居点。
密河城以及周边地区的情况也是这样,随着此地的陆续开发,大楚帝国在当地设立了密河府,以管辖周边区域,随后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中游以及下游区域,各自设立了两个府,即密中府,密口府。
这三个府,就是大楚帝国之前设立的东美巡抚的现有主要人口聚集地,而东部海岸地区虽然已经根据和法国、英国人等欧洲国家的协议归属了大楚帝国,不过大楚帝国目前只是简单的派人前往接管这些地方,但是还没有大规模进行移民,整体人口并不算多。
而来自帝国本土的移民抵达了密河城后,将会按照各自的目的地不同,分别乘坐内河船只沿着密西西比河前往其他地方,其中自然也就有来密西西比河下游出海口的新移民。
这一艘内河客轮上下来的诸多移民们,基本都是沿着这么一条移民路线,一路千辛万苦跋涉抵达此地的。
但是这些人到了密口城后却是没有在这里落户居住,而是休整了两天后,又坐上了移民机构安排的一艘机帆船只扬帆出海,然后一路沿着海岸线东去,绕过了佛罗里达半岛后北上,最终抵达了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个天然海港小城。
船上的诸多移民们站在船头甲板,看着河道两旁的荒野,还有不远处带有土著风情建筑的简陋小港口城市,有的人带着对未来的一些惊慌和害怕,也有的人带着喜悦和希望。
这里叫什么新丹城的地方,就是他们未来的家园了!
听上头的大人们说,这地方之前是欧洲蛮夷所占据的地方,如今已经被帝国收了过来,之前已经往这里派遣了驻军和几批移民,而他们是第五批!
尽管听说这地方有着不少的土著,还有一些欧洲蛮夷残留,带有一些危险性,而且距离本土实在是非常遥远。
但是当地官府提出来的优惠条件却是让不少移民动心,大量的免费土地,多年的土地税减免,利息极为优惠的移民贷款,并且官府还承诺会免费提供前期生活所需的房屋,劳作工具。
同时当地的官府还说,这地方未来会通火车,同时这地方还是个天然良港,周边土地也比较肥沃,气候比较好……不像是去很多殖民地一样,那可是真正的蛮荒之地,密林野兽野人多的很。
诸多因素,让这些新移民选择了来到了新丹城。
新丹城,这个名字其实是个荷兰人起的名字然后音译过来,又前后截取了两个音节后组成的名字,这也是相当多一部分大楚帝国的海外领地,殖民地的名字来源……取名字毕竟是个麻烦事,直接把现有的名字音译过来,截取两三个音节就省事多了……
而这地方在当代只是个名不经传的偏僻小镇,但是在后世却是很有名,因为这地方实际就是纽约!
此时满载新移民的船只所航行的河道,就是哈德逊河,移民目光所及的两岸,一边是曼哈顿岛,一边是新泽西。
只不过现在这两片地方,绝大部分都还是荒野,可没有什么高楼。
别说高楼了,连人现在都没几个!
这地方最开始都是当地的土著……荷兰人大概在六十多年前从当地土著手中购买了曼哈顿岛的土地,随后建设了贸易站,但是荷兰人嘛,典型的人口小国,自己的人口都没几个,在海外殖民地经营上一直也是力不从心。
苦心经营了几十年,这地方还是只有七八百人口,只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海外殖民地贸易站,以和当地土著进行贸易为主。
后来英国人是在六十年代从荷兰人手中抢到这片地方,不过英国人虽然有心开发此地,但是时间还是比较短,前后也才十年功夫,虽然移民过来了一批人口,但是人口也就千把人的规模……再然后……再然后这地方就被楚国人占据,并改名为新丹镇。
根据大楚帝国和英格兰诸国签订的条约,他们放弃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并移交给大楚帝国,其中自然包括这个新镇城市。
楚国人签订了合约后,开始派人接管北美洲各地的英国殖民地,随后又设立了增设了东美巡抚等三个美洲巡抚,让美洲地区的巡抚增加到了四个。
这是要把整个南北美洲当成了海外直辖领地,也就是本土来经营的,采取的各种政策都是和本土一致。
如此情况下,大楚帝国也开始大规模的往美洲增加移民数量。
这个过程里,新丹镇因为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具备优良的天然深水港,气候各种也不错,土地也算肥沃,而且还有内河可通往内流等因素,被东美巡抚那边拟定为第一批三十个开发城市之一。
随后在这里设立了新丹府,管辖新丹城以及周边若干县镇。
这个新丹府,也是大楚帝国东美巡抚开发北美洲东海岸的重点府,其府城就设立在尚处于移民开发初级阶段的新丹港里。
主要还是看中了这里的优良天然深水港,同时也是因为铁路总公司那边的铁路勘测人员,经过勘测后,已经把新丹城拟定为北美东西大铁路的东部终点站。
后续铁路继续往东一路建设的话,将会延伸到新丹城。
北美东西大铁路,这条北美上的超级大铁路,交通明白,其西部起点是金山城,而东部终点站就是新丹港。
如果不是密河城到新丹城的铁路还处于勘测规划阶段,距离建成还有比较久的时间,估计东美巡抚的驻地就不会是墨西哥湾北部,密西西河出海口的密口城,而会是在新丹城了。
不过未来就很难说了。
大楚帝国的省治可不是从来不变的,不管是本土还是海外领地,很多地方都变过省治。
未来这东美省也有可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