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顺三十六里出版发行的一本汇集诸多名家的散文集,年销量就达到了上百万本……这些散文集,都是各文学大师投稿到朝报上发表的文章。
这仅仅是朝报司发行的其中一本书而已……而发行量更多的乃是各种教辅用书,出版发行各种教辅书也是礼教部的一大职能或者说捞钱的渠道!
全国那么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甭管你是谁,都得人手一大堆礼教部出版发行的各种教辅书。
而礼教部的诸多教辅书籍的出版发行,都是由朝报司来负责的。
所以……人家朝报司的出版业务是很赚钱的……这些出版业务赚的钱可以用来补贴大楚朝报的发行亏损。
嗯,这也是当年礼教部把几乎所有教辅书籍的出版业务都移交给朝报司下属的‘大楚朝报’的原因……就是为了补贴朝报的发行亏损。
所以朝报司办报虽然看似亏损,但实际上人家不差钱……朝报司可不仅仅是一个什么宣传行政机构,而是一个集报纸发行、图书出版的综合性文化集团。
采取的商业和行政并行的独特运行机制,朝报司是纯行政机构,但是报纸的印刷和具体发行,还有各种书籍的出版发行,实际上是交给朝报司下属的‘大楚朝报发行公司’来进行的。
也就是说,大楚朝报的运营主体,严格上来说,并不是朝报司,而是大楚朝报发行公司,只不过大楚朝报发行公司上头还有一个朝报司而已。
同时朝报司里的主要官员们,也都兼任朝报发行公司的主要职务,两者里的任职官员是高度重合的。
朝报发行公司的总督办,实际上就是由朝报司常务副处长兼任,朝报发行公司的总编辑,也是朝报司的一个副处长兼任。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行政和商业并行体制,在大楚帝国里也是很少见的。
这种独特的运营机制,导致了大楚朝报在运营上,虽然每年都会出现严重亏损,但是发行公司本身却是不差钱的……可以通过图书出版业务赚回来一大笔钱,有的时候甚至会因为赚得太多,朝报那边又亏不出去,搞的朝报司都不知道拿剩下的利润该干啥,把几个官员可都为难的着急的不得了……
毕竟你这也不是需要盈利的商业公司,而是一家行政和商业并行的非盈利机构,任务不是赚钱,而是搞宣传……你赚那么多钱干嘛?掉钱眼去了?
最后他们一琢磨,直接给朝报的发行价格来了一波降价以此扩大发行量,达到更好的教化成绩,同时又能把钱给亏损出去了,双赢!
如此情况下,大楚朝报对于商业广告,是保持着可有可无,大部分时候宁愿不要的态度。
就算刊登广告,一般也都是只刊登大型官办企业的广告,而且广告内容都是需要进行详细的审核才能刊登。
至于普通企业……是别指望在上头刊登广告了,普通企业连人家朝报司的门往哪开,该找什么负责人都不知道…………人家朝报司,乃至朝报公司就没设立广告部门。
但是,民间各企业,甚至是大量的中小型官办企业,尤其是关系不够深厚的地方财政投资主办的一些官办企业,他们也有在报纸上刊登商业广告的强烈需求……
哪怕是中小型的官办企业,他们想要找朝报刊登广告,那都是不可能的事……两者的政治地位差太多,朝报根本不搭理你。
这年头的大楚朝报,包括省版在内,对于绝大部分楚国人而言是高高在上的……
你看得见,但是你摸不着!
别说是普通人了,哪怕是知府之流的中级地方主政官员,想要找朝报都是摸不着门……
大楚朝报发行公司不差钱,同时又因为过于浓厚的官办属性,而且在地方上还清高的不得了,那些朝报官员根本就不待见那些地方官员……这让广大商家们想要找朝报刊登广告,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他们刊登广告,为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又有着强烈的需求……最近几年出现了众多发传单模式的商业推广,这让朝报司方面非常警惕,并且持续多年的进行严厉打击。
传单嘛,今天你能发商业广告,明天你就能用同样的方式发一些非主流声音的宣传。
对于任何不在自己掌控之下的渠道,朝报司都是要坚决进行打击的。
所以在大楚帝国里搞小贴纸广告或发放宣传单,你在固定张贴栏里贴还行,小规模散发一些商业宣传单之类的还行。
如果大规模印制散发,是一种风险非常高,轻者判刑挖矿流放,重则枪毙的犯罪行为。
但朝报司的人也知道堵不如疏,所以他们干脆自己办一个地方时效性报纸,来缓解市场上的实际需求,并且继续把渠道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如此就有了孙旭现在所看到的松江商报,一共有双开八版内容,头版自然是万年不变的各种大政策宣传,随后则是常规的商业动态报道,如大企业的变动,市场变动之类的,再过来则是朝报老传统的文艺以及科普内容,然后则是各种细分的招聘、商业合作广告。
这些版面之间,除了头版外,其他的都穿插着一些商业性广告,其中不乏带插图的大篇幅的商业广告。
孙旭对那些广告什么的没啥兴趣,他主要看的还是松江商报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各种商业动态。
第894章 孙旭的忧虑
尽管孙旭只是一个技术人员,但是作为一名年收入超过千元的高级技术人员,孙旭和普通技术人员还是不一样,他更加关心行业动态。
因为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拿下这么高的薪资,在松江城里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几乎人上人的生活并不是因为自己已经达到了顶级技术人员的标准,而是因为吃上了时代的红利。
他刚到松江的时候,就赶上了新型纺纱机面试并推广的时期,又刚好遇上了安华纺织公司升级转型,招聘了孙旭在内的一批年轻机修师参与新型纺纱机的维护当中来。
后面才有他努力工作学习,最终脱颖而出,进而成为技术骨干的事情发生。。
最终成为技术骨干的他才获得安华纺织公司的重视乃至外边的挖角……
同时因为新型纺纱机才出来不久,市场上能够维护新型纺纱机的人才非常紧缺,诸多原因才推动了孙旭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拿到了上千楚元的高年薪。
然而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
说实话孙旭自己也是不清楚的,甚至是有些担心的。
随着新型纺纱机的持续推广,各企业必然会培养出来更多懂得维护新型纺纱机的技术骨干人才……孙旭担心这个行业里的专业人才一旦多了,那么身价必然会出现降低,到时候自己可能就拿不到这么高的薪资了。
而去年年底他脑子一热,就买了这套独栋院落,同时正式结婚后妻子辞去了工作,如今又怀孕了,为了照顾怀孕的妻子他又雇佣了一名佣人。
如今的孙旭,是一个背负着房贷,同时还要养着家的男人……如此的他一旦短时间内失业,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唯一让他庆幸的是,去年买房的时候多少还是谨慎了一些,并没有购入太过昂贵的房子……一千大几楚元的房子固然已经算得上很贵了,但是参考他当时以及目前的年收入,也就两年不到的年薪。
而且当时他也给了一部分首付。
贷款虽然多,但是以他目前的年收入,其实咬咬牙坚持,生活上不铺张浪费的话,再有一年基本也就能够把贷款给还清了。
不过即便如此,也是让他有些焦虑……他怕未来这一年里失业啊!
尤其是今年开始,随着国内各地几个厂商陆续铺开新型棉纱机的生产,新型棉纱机的产量上来之后,购入新型棉纱机进行升级的综合纺织公司以及独立棉纱厂商也是越来越多。
如果只是目前这种情况的话,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因为短时间内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能够独立负责,甚至带团队对新型棉纱机进行保养、调试乃至简单维修的技术骨干在市面上还是太少,而且大多都集中在那些待遇更好的大型综合纺织公司了。
这样一来,自然就抬高了这种技术骨干的身价,各大纺织公司自行培养速度太慢,人数太少,为了尽快投产,为了保障生产,自然会千方百计从外界挖人。
因此这两年针对这些技术骨干人才的挖人大战并没有落下,反而越演越烈……孙旭的上千楚元的年薪就是这么来的。
然而孙旭担心的是……随着新型棉纱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企业在这项新业务上的利润降低,到时候想要高薪养人才恐怕都养不起。
同时随着时间的过去,早期进入该行业的机修师不少也应该学有所成了。
新型棉纱的利润降低,技术人才供应也上来了……到时候他孙旭的就业前景岂不是很不妙?
这会让他觉得,今时今日的所谓成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随着市场泡沫的破灭,这种成功瞬间就会跌入谷底。
尤其是看到松江商报上,报道说又有一家中型的纺织公司投入巨资,准备对棉纱业务进行全面产业升级,引入新型棉纱的时候,他就更加忧虑了。
这算下来,仅仅是今年,光是松江一地,就已经先后有二十几家企业先后进军新型棉纱业务了,其中大部分都是各种综合纺织公司,不少还是超大型纺织公司设立在松江的分公司。
不算综合纺织公司,就算是独立棉纱公司也有八家之多……遥想去年的时候,松江城的独立棉纱厂商只有两家而已。
安华纺织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竞争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竞争,当时他们生产多少出棉纱就能高价卖掉多少新型棉纱,而且还是清一色利润最高的高端棉纱。
孙旭不知道老板王立清在去年赚了多少钱,但是他从安华纺织公司在短短一年里,就从昔日八百多人扩张到现在的两千多人,并且老板王立清收购了一家大型的棉花公司,建立自身的棉花供应体系上来看,这钱肯定是没少赚……要不然也给不了孙旭这些技术骨干如此高的薪资。
然而今年呢,随着更多的企业进军新型棉纱市场,尽管新型棉纱市场依旧是供不应求……但是已经不是去年的那种只局限于高度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了。
一些后进来的棉纱厂商,尤其是独立棉纱厂商为了订单和利润,同时也是因为高端棉纱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开始生产中端的新型棉纱了。
这对于孙旭而言可不是什么个好消息!
哪怕新型棉纱市场依旧供不应求……但是现在都开始搞利润没那么高的中端市场了,等到明年的话,大家岂不是都要去低端棉纱市场抢吃的了?
到那个时候,新型棉纱的利润还能维持呢?
他们这些相关的从业人员还能拿到这么高的薪资吗?
孙旭对此深感忧虑,但是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毕竟他只是一个这庞大产业链上的一名微不足道的技术人员而已,甚至都还不是新型棉纱的上游,如研发生产新型棉纱设备,研发生产新型棉纱的技术人员。
他真说起来,其实也只是一个修机器的机修师而已!
如此他别说影响整个行业了,甚至他连安华纺织公司内部的运营都无法影响。
他无法改变什么,如今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好好工作,把现在能赚的钱赚到手,然后在工作之余学习更多的东西。
他在机械上的天赋还是很不错的,至少王科长是这么说他的……他现在工作之余也在学习维护、调试、保养其他类型的设备……偌大的一个纺织公司里,可不是仅仅只有纺纱机这么一种机械设备,实际上还有其他诸多乱七八糟的设备呢,比如最为动力使用的蒸汽机。
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至少要在机修行业里从一个专才扩展到全才!
这专业修纺织设备的,只会修一种新型纺纱设备怎么行,至少纺织行业相关的设备多少都得会一手才行。
如此也才有可能更进一步,乃至有朝一日能够和王科长一样,成为掌管整个机修部门,负责整个工厂里所有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生产调试乃至维修。
这意味着他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还有很多!
但是一旦学成成为王科长这样的人,那么就不太可能存在失业的情况,因为到了王科长这种程度的绝对技术骨干,是保障一个纺纱工厂运行所不可或缺的顶级人才。
你可以少一个两个在专项领域里有所成就的机修师,但是你不能少王科长这样的一个技术部门带头人。
哪怕是对于安华纺织公司这样,拥有两千多人员工的大型独立棉纱厂商,王科长也是不可或或缺的。
离开他,这工厂里数以庞大,种类繁多的各种设备组成的生产线,连生产调试,日常维护都搞不了……那还怎么生产!
机器总会坏的,如果维护保养以及调试不过关,一旦生产的时候生产线随便坏一个设备,整条生产线都得停摆……那损失可大了。
要不然老板王立清脑子犯抽了,才会给他股份,用股份把王科长彻底给绑死了。
永远都别高估一个资本家的良心……哪怕是王立清这样看似对技术人员很不错的老板……
但是你看看安华纺织公司里普通工人的待遇,就会知道王立清骨子里还是一个没啥良心的资本家。
安华纺织公司过去两年来获得了膨胀式的高速发展,王立清这个老板,王科长这样的顶级技术管理层,乃至孙旭这样的中层技术骨干都从中获得了庞大的收益。但是那些普通工人的收入几乎没有额外增加,都是卡着劳动法以及松江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给钱……
想要额外的钱基本是不可能的,哪怕订单爆满都不会让工人额外加班,因为加班费太贵,效率也低,性价比太差……
王立清宁愿雇佣更多的人上正班,也不愿意让现有的工人拿着高额加班费加班!
这意味着,安华纺织公司里的普通工人,连个加班费都拿不到……只能拿最普通的日常薪资,而这可没多高……
别说普通工人了,就算是办公楼里那些做办工作,看似体面的文职人员,他们的收入也没有什么增长……
听说有个车间的管理觉得自己很牛逼,看到隔壁技术部门的管理都涨薪资甚至拿股份后,也厚着脸皮去找王立清申请加薪……结果王立清转眼就把他一撸到底,直接打发到流水线上班了……
辞退是不可能辞退的,毕竟这种中高级行政管理都签了相对固定的多年工作合同的,直接辞退可要赔不少钱,不赔的话打起官司来很麻烦的……
针对劳动者保护,大楚帝国在法律上还是保障不少的,同时在具体执行上也是按照公益案件进行处理,不收任何起诉费用,同时还会把这些非法辞退,欠薪案件作为公益案件分配给那些律师……
当然了人家律师也不是白干,虽然说拿不到律师费,但是却可以拿到企业罚款的一部分分成……
企业一旦非法辞退,欠薪……被人家起诉的话,不单单要给被非法辞退的员工赔偿,还会遭到官方高额罚款……人家律师就靠这些高额罚款的分成赚钱呢。
这种有罚款,还能获得罚款一部分比例作为律师费的公益案件,还是很受律师群体的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