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还给前后两座的中轴旋台炮座加上了厚实装甲的胸墙式围挡,同时舰炮的中前部还搭建了厚实钢板的所谓炮塔。
咋一看上去,似乎有种后世炮塔的感觉……不过这并不是炮塔,只是一种带有胸墙装甲,舰炮挡板的半露天旋台炮台而已。
不过对于当代而言,这已经是大楚帝国海军所能够做到的防护极限了,其防护能力在大楚帝国海军数百艘战舰里当属最顶级的。
火力上,采用的是两百五十毫米后装线膛炮,前后两座炮塔各搭载两门,一共四门主炮……这个主炮火力的配置,其实和上万吨的金陵级战列舰是一样的。
动力上,采用最顶级的联合蒸汽机里的最新型号……就是新式怀庆级巡洋舰嫌贵,最终放弃采用的新式蒸汽机。
充足的动力可以让这艘近海战列舰跑上最大十四节的航速……这个航速对于一艘近海战列舰,预定作战区域是在长江的战舰来说,已经非常充分了……因为只是近海战列舰,不需要考虑到远洋航行问题,更不用考虑什么续航问题,所以这一级战列舰是没有风帆的,连备用的桅杆以及风帆都没有,上层建筑显得更加简单。
因为过于强调防护,火力也不弱,同时动力也还不错……再加上需要适应内河作战的需求,吃水很浅,为了避免重心过高又采用低干舷设计。
然后为了在内河里灵活机动,转向方便,同时也是为了加强防护,所以长宽比非常低,整艘战舰显得很粗胖,一点也不如金陵级战列舰那样修长,看上去就觉得很漂亮。
最后看上去,这艘琉球号近海战列舰,就显得有种头重脚轻,丑胖丑胖的的感觉……
近海战列舰或者说是浅水重炮舰嘛,基本都这样。
然而别看这玩意乍一看挺丑的,但实际上却是大楚帝国顶级工业技术的结晶,也是大楚帝国海军军政部的战舰设计师们呕心沥血制作。就这么一艘六千五百吨的琉球号近海战列舰,放在近海海域的话,说实话能把上万吨的金陵级战列舰打出屎来……
两者火力以及机动能力相当,但是琉球号近海战列舰的防护完爆金陵级战列舰。
当然了,如果拉到远洋进行海战的话,金陵级战列舰不用开火,琉球号自己遇上稍微大一点的风浪就会直接翻船了……
不仅仅是这种新式的琉球号近海战列舰,第二舰队装备的现役主力,也就是上一代的近海战列舰战斗力同样强悍,差不多的浅水重炮舰设计,也是低干舷,前后中轴线炮塔设计,满载不过四千吨,但却塞进去了四门两百五十毫米的前装线膛炮……
该舰也是大楚帝国海军里仅有的一款装备两百五十毫米前装线膛炮的战舰……远洋战舰里可没有装备两百五十毫米前装线膛炮的战舰。
第二舰队,在近海区域的战斗力可是一点都不比第一舰队这种远洋舰队精锐舰队差,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要更强一些。
所以在大楚帝国海军里,本土舰队里的第一舰队也好,第二舰队也好,那都是精华部队,海军里的核心舰队。
甚至大楚帝国海军内部都已经逐步形成了传统,大楚帝国海军里的指挥系将领,如果要想晋升上将的话,你必须要在中将这个级别上,担任过第一舰队司令或第二舰队司令的资历……要不然根本晋升不上去。
或者更准确的说,过去二十年里海军的指挥系上将,几乎都是在担任这两个舰队的司令期间获得晋升的!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担任过这两个舰队司令的海军中将,最后都能获得晋升……实际是能够不少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获得晋升,不考虑那些犯错中途倒霉的将领,只说正常任职的话,有些也会在任期结束后直接退役,少数则是调任其他中将级别的职务里养老退居二线。
但是过去二十年里,所有指挥系的海军上将,都是在这两个位置上走出来的……无一例外!
所以大楚帝国海军里的指挥系将领,在晋升中将之后最大的梦想,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竞争这两个核心舰队司令的职务,从而打通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海军改革之前的北洋舰队(第一舰队)、长江舰队(第二舰队)时期。
当然了,这其实也不是海军内部指挥系将领的独有情况,实际上其他路线的将领也有差不多的情况。
比如走军政路子的海军将领,想要从中将晋升上将的话,也需要担任过第一舰队或第二舰队的军政官一职。
顺带一提,大楚帝国里的军政官非常特殊,在统一战争时期就设立了,一开始罗志学就搞军政官,目的很简单,纯粹是为了监军而已。
只不过给这种监军制定了相当规范的限制,同时又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权力。
大楚帝国里的军政官,陆军、海军、近卫军以及武装税警里都有。
军政官的最大权限就是在指挥官投敌、抗命、反叛、失能这四大情况下临时撤销该指挥官的指挥权并逮捕……只不过截止到目前,很少有军政官会动用这个权限,因为一旦动用这个权限,大概率不是他死就是你死……字面意思上的死。
除了极其特殊的失能情况外,
指挥官一旦存在投敌,抗命,反叛被你撤销指挥权,那么对方就必须死……投敌抗命反叛,不管哪一条都是抄家灭族的重罪。
反之,如果对方不存在这些情况,你直接把人家指挥权给撤销了……哪怕对方直接打败仗直接葬送百万大军,那也是人家指挥职权之内,你一个军政官把人家给撤销指挥权了,就是试图染指军权!
军官这东西……在任何一个王朝里都是属于非常敏感的问题,你一个连作战指挥都不会的军政官试图染指军权是为了什么?
要造反吗?
所以,你必须死!
因为撤销指挥官这种事非常严重,因此哪怕是指挥官重伤导致失能,无法继续指挥部队的情况下,军政官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采用撤销指挥权这个最大的权限……
实际上也不需要动用这个权限,各军种本身就有一套在指挥官重伤失能的情况下,指挥权按照军衔、职务顺延的程序,根本不需要军政官多此一举。
哪怕有时候真的需要走撤销指挥权这么一个流程了,也可以选择直接上报,让上级进行处理,上级处理起来名正言顺,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当一个军政官当场就把一线指挥官的指挥权给拿下并逮捕的时候,这意味着情况到了最极端的程度……这种极端情况下最后结果无非就两个:要么他死,要么你死!
最后必须再提的是,军政官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没有,也无法接管军队指挥权的。
监军就是监军……监督为主,至于打仗,那是那些指挥体系军官们的事,轮不到军政官来。
发展到后来,军政官们的主要日常工作也就变成了处理各种普通军政事务,后来进一步发展把部队里的大部分行政事务都是由军政机构来负责,并且还专门成立了军政部这种机构,统筹负责全军的军政事务。
这也是大楚帝国采取军政和军令分离的重要举措。
演变到今天,大楚帝国的军政部主要负责人事管理、军法、马政、行政事务、动员、募兵、地方军民事务等,其中最为重要的职权就是人员管理!
尽管按照帝国传统,高级将领或重要职务的晋升,任免通常是由陛下亲自负责,但是少将、准将以下的晋升任免,基本都是由军政部负责的!
哪怕是晋升中将,名义上是陛下亲自负责……但是要从那么多少将里挑选出来一个人晋升为中将,陛下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挨个考察挑选啊,所以大多时候实际上也是军政部挑选若干适合的候选人,翰林院里的海军或陆军秘书科再把候选人的资料进行搜集。
罗志学这个皇帝则是根据军政部以及翰林院军种秘书科、翰林院调查统计科递交的材料,从一群候选人里挑一个而已。
不然的话,罗志学连自家的所有少将都认不全,更不清楚所有少将的履历,具体能力如何,还怎么挑选啊。
别说少将了……大楚帝国发展到今天,甚至很多中将级别的所谓高级将领,罗志学也不怎么熟悉,基本上罗志学关注的军方将领一般都是现役上将,少数重点位置上的关键中将。
现役上将要么是部署在外的集团军司令、区域行政舰队司令,要么是京畿任职的军方各部部长,……而就这些人其实已经好几十个了……如果不是长年累月当皇帝,一个个都是直接提拔起来的你一时半会都认不全。
这要是换成一个新上台的皇帝,光是认识了解自己手底下的上将都很费劲……几十号现役上将,光是看完翰林院统计科对他们的调查资料汇总,估计都得好长一段时间。
这还是汇总资料,如果是详细资料那没法看了……因为按照翰林院调查统计科的传统,每一个现役上将都有一个专属的资料房间,里面堆满了这个将领的各种乱七八糟的资料。
一人一屋子的资料,这可不是夸张的。
这军队规模大,上将也多……如此情况下身为皇帝的罗志学,其实已经没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低一级别的中将了……也就只有少数几个职务的中将会被罗志学所关注,比如海军第一舰队司令、第二舰队司令……主要是这两支不仅仅是主力舰队,而且都在本土,罗志学去海军视察的时候基本看的也是这两个舰队。
一来二去自然也就熟悉了。
再有陆军那边的参谋部作战参谋长,这个职务还是罗志学专门设立的,统筹全陆军的作战指挥工作,如此关键职务的将领,罗志学自然比较关注……
这个职务也是陆军中将晋升上将的最佳通道!
除了这些关键职务外,其他的罗志学关注就比较少了……不是他懒或者不关心军务,而是实在忙不过来……他又不是单纯的总司令之类的,他是大楚帝国皇帝,军务也只是他诸多工作里的一部分而已。
其他的诸多内政工作,每一件都同样重要。
这么多工作都需要罗志学处理,哪怕是有着庞大的翰林院这个秘书机构帮着处理,同时这么多机构,这么多高级将领和官员们,但是最终汇总到他手头上,需要他亲自处理的事务依旧非常多。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想要活生生累死,其实权力下放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是当年罗志学设立参务院和军务院制度,同时又设立翰林院秘书制度的原因……作为一个高度集权封建帝国的皇帝,理论上乃至现实里拥有所有一切权力的皇帝。
如果不放权的话,他实在忙不过来……
而放权也有好处有坏处,好处是不用累死,而且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谋划处理战略层面的东西,而不用把精力都放在具体的政务上。
但是坏处也有……那就是参务院制度下的各参务大臣以及翰林院这个核心机构的权势都在逐年加大。
有尾大不掉乃至皇权旁落的隐患。
第889章 帝国新的征程:吃饱饭!
作为一个后来者,罗志学其实很清楚自己搞出来的参务制度以及军务制度还有翰林院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皇权旁落的隐患。
毕竟他搞出来的参务制度,在官员任命上效仿的是清中后期的军机处,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了参务大臣、协办大臣们的职权,明确了各个参务大臣的职权,而不是说什么都能管的状态。
这种制度有好有坏的,好处就是职权更加清晰,不会出现职权交叉,谁都能插一脚的状态。
但是也有坏处,那就是长期掌控一部分职权的参务大臣,在所属领域里权势极大。
在明王朝的内阁乃至清朝军机处,那些内阁大臣或军机大臣们,实际上是没有明确职权的,这意味着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和其他同等地位的内阁、军机大臣们进行相互妥协,利益交换,同时得拉拢一大批利益相关的官员们,形成一个所谓的派系后才能够展现其权力,进而实现其政治抱负或者什么野心之类的,这也是明朝党争由来的重要原因,不拿上一堆人哪怕是阁臣啥也干不了。
但是在大楚帝国里,则是跳过了这一步,直接以分管某事务的名义,明确了参务大臣的职权。
不用拉拢争夺,不用相互妥协,该参务大臣在其分管领域里,就拥有绝对的权威。
比如分管经济事务的参务大臣,其权势是非常大的,几乎所有和经济相关的事务都有职权,分管的工商部,财务部,农林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算是他的直接下属单位。
在重大经济事务上,完全有权力进行单独处理,不需要和其他的参务大臣们进行妥协或利益交换。
他只需要对皇帝负责就行了。
而其他的参务大臣们也基本如此。
这些参务大臣们,都只需要直接向皇帝负责,并不需要对参务院这个机构本身负责。
这意味着,一旦皇帝的能力不足,那么在处理诸多政务的时候,就会极大的可能事事听从分管大臣的意见,久而久之形成惯例的话,那么皇帝也就失去了这部分权力……
如此一来,也就是皇权旁落了。
但是一旦没有上头的皇帝压着,进行多方的平衡,那么这些在权势上平等的参务大臣们,他们可能就会各干各的,不存在协调、统一步骤情况,最终导致帝国在整体战略上存在内部的剧烈分歧。
在这种制度上,分管事务的参务大臣权势被加强了,而作为他们唯一上司的皇帝,也需要足够的能力,要不然的话无法进行平衡,最终整个政治构架里的最顶层就会出现分裂的情况。
该如何解决这个办法?
罗志学其实很清楚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解决方法就一个:通过某种方式设立一个首辅或首相、丞相之类的职务,让丞相代替皇帝成为决策者。
这意味着什么?
皇权旁落!
如果说丞相是皇帝能够随意任免的,那么皇帝勉强还可以保留一部分的皇权。
但是一旦继续发展,当皇帝失去了任免丞相的权限,或者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那么皇权就彻底完蛋了。
类似的情况有明王朝的内阁制度,他们的内阁成员可不是皇帝任免的,而是大臣们廷推出来的……让谁当内阁大臣,明王朝的皇帝们是没有权力决定的……有这个权力的只有大臣。
当然了,明王朝的皇帝可以罢免内阁大臣……算是保住了一小部分的皇权,明末时期的崇祯就是利用这个权力,罢免乃至杀了一大堆的内阁大臣……但即便如此,崇祯也无法决定让谁进入内阁。
如果这个制度再进一步演化,决定内阁大臣任免的权力直接交给更多人,比如更多的官僚或者贵族,那么就会逐步演变为近代历史里的君主立宪,更进一步为资格选举制度。
如果民智更进一步,工商业持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那么就会逐步演变为普选制度,由民众选举出来一个首相。
等到最终,皇帝只能成为一个吉祥物!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皇权逐步旁落的过程……后世的君主立宪国家,除了极少数外,大部分都走了这么一个大概的过程。
对此,罗志学心中其实很清楚的。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者说,这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后的必然性……
只要他罗志学坚定不移的持续发展工商业,持续不断的进行普及教育,那么大楚帝国……不,准确的说是大楚帝国罗家皇室的未来就只能有两个未来:一个是皇权不断旁落,最终演变为现代化的君主立宪,罗志学的后代保住皇位,但是只能当一个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