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也导致了美洲西部地区的大型动物被楚国人和当地土著大规模猎杀,数量急剧减少。
这数量少了后,双方也就有了矛盾,很多地方上的土著开始敌视乃至驱逐楚国移民,认为他们抢走了野牛。
同样的,在楚国人看来,野蛮而不讲理的土著也是一巨大的威胁,并且这些土著们还窃据着大量上等的可开发土地。
双方的矛盾多了后,自然也就会出现相互袭击甚至战争。
诸多矛盾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对生存空间的争夺。
这种生存空间的争夺是非常的残酷的。
当然了,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楚国人如此,同样的西班牙、葡萄牙人等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也差不多。
甚至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做的还更过分一些,这些人还玩奴隶制呢,他们会抓捕大量的土著充当奴隶进行耕种,并且使用奴隶的时候一点也不爱惜财产,以至于美洲土著迅速,大量的消失。
甚至因为南美洲等部分地区的土著被他们玩的没多少之后,都被迫从非洲引入黑人奴隶呢。
如此才催生了臭名昭著的大西洋三角贸易,也就是奴隶贸易。
而楚国可不搞什么奴隶制。
至于在楚国西洋贸易公司、东洋贸易公司的庄园上劳作的大量各地区土著战俘,那是军方的战俘,不是奴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这打仗抓的战俘,直接一股脑屠杀了影响不好,但是也不能放了让这些土著成为潜在的动乱份子,同时更不可能让他们白吃白喝……
所以战俘也是需要工作的。
不仅仅战俘如此,实际上楚国内部的那些犯罪的囚犯们,也都是需要工作的。
在大楚帝国里,可没有说犯罪后就能够优哉游哉的住在监狱里,用纳税人的税金白吃白喝的情况,犯罪们都需要工作养活自己。
不过在松溪村和上河部落之前的战斗里,松溪村的民兵们并没有抓到多少俘虏,当时杀的太狠,一下子就击溃了对方,等想要抓俘虏的时候,那些土著溃兵们都已经跑的差不多了。
并且追杀的过程里,很多土著为了活命逃入了山林当中。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吴金堂当时也没有下令让民兵们进入山林继续追击。
所以其他的缴获有一些,但是俘虏真心没几个,那几个俘虏也是被转交给了军方。
经过这一战后,松溪村重新恢复了平静,只不过有两户人家却是没有恢复一样,这一次出战虽然是大胜特胜,但是打仗嘛,总是免不了会有伤亡。
这一次战斗力,松溪村的民兵队里,有一个民兵被土著的火绳枪击中胸膛,当场胸口就被打出来了一个大洞,连施救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阵亡了。
还有一人中箭重伤,虽然经过了战场上的紧急救治,但是终归是没有能够撑过来,回来的路上就死了,这还是个十六岁的小年轻,追杀敌人的时候冲的太前面,不甚之下被土著来了个回马箭,一箭穿胸重伤。
其他轻伤的也有七八个人,就连赵感通自己,也是因为不注意受了点小伤,不过问题不大,只是手臂位置有些小擦伤而已。
战斗结束后,用医用酒精进行消毒后,使用医用纱布进行了包扎好就行了,甚至都不用进行缝针。
打仗嘛,死伤很正常。
松溪村的民兵队,因为有了两人出战而死,上头和其他村民们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
很快就有县上守备大队的人过来,给战死者的两家人发放了抚恤金,并向家属解说后续的一系列牺牲军属的优待条件,比如限定时间减免统一农业税,子女教育的优惠等。
同时松溪村里也组织了内部的捐助,给这两户人家凑了些钱。
阵亡民兵的家属虽然悲痛,但是接受了抚恤和捐助,以及后续的官府给的优待政策后也缓和了不少。
他们其实也知道移民屯垦本身就是有风险的……甚至都不用说,你看松溪村里一共才两百多人,就有七十多人的民兵,连老幼妇孺都会使用枪械自保就能看的出来。
就是因为有风险,而且风险不小,所以才需要这么多的民兵和枪械啊。
这要是没有任何风险,也用不着这么多枪啊!
北美的土地是好,随便来个人都能获得数十甚至上百亩的免费土地,随便给点象征性的钱,还能获得更多的土地。
而且还可以获得免息的屯垦贷款,哪怕你两手空空来到北美,都能直接变身一个拥有土地数百亩土地的小地主。
这么好的事,自然是有代价的!
土著袭击,水土不服,疾病侵袭等都是代价。
这还是在金山府里楚国人控制比较强的地方,如果是在一些蛮荒之地里代价更大,当然获利也更大。
有些胆子大的楚国人,甚至都已经脱离了北美巡抚衙门的实际控制区,沿着河流进一步深入内陆进行屯垦了。
在那些地方里,北美官府衙门可管不了,真正的无法无天之地,你爱咋地咋地,前提是别死。
相对来说,松溪村这边只是靠近土著控制区边缘,不单单有自保能力,遭到大规模土著袭击,还能得到正规军队的支援,情况可好多了。
更何况现在对松溪村有最大威胁的上河部落也已经被剿灭,附近二三十公里内已经没有了大规模的土著部落,安全系数大幅度提升。
没几天时间,赵感通就得到了一个消息,上头决定对松溪村地区进行更大规模的开发,准备组织更多的移民过来屯垦。
一些对北美地区情况比较了解的老移民说,恐怕不用几年,他们这个松溪村就会变成松溪镇了。
这也是楚国在海外殖民时候的常用做法,先是派遣一支官方移民团队前往开辟定居点,然后逐步增加自费移民,等移民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并把周边的土著剿灭之后,就会以原来的定居点为依托,开始大规模组织移民过来屯垦开发。
村级的定居点也会逐步扩建为镇,甚至县,实际上全面控制并开发周边地区。
金山府地区里的很多镇,县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双河县倒是一个例外,按照正常情况的话,双河县那边发展到如今顶多也就是一个镇的规模,但是因为黄金的出现导致这地方出现爆炸式增长,最终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村级的定居点发展为一个县城,甚至人口数量还极多。
赵感通听闻上头会加大对松溪村地区的开发后,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到时候那些新来的移民,哪怕有土地,也有官方扶持的屯垦贷款,但是他们总是要吃饭,也要其他消费品啊。
自己可以加大种植面积,也可以养殖一些牛马羊等牲口,到时候把粮食和肉食以及牲口就地出售赚一笔。
就算当地无法消化,也可以卖给那些收购商们。
实际上把粮食以及棉花等农作物出售给商人,再由这些商人们组织运输到金山港等沿海港口,再装上那些返航的船只运回本土销售,这本来就是楚国治下北美地区乃至其他海外领地的重要经济模式。海外领地土地多,农作物产出大,当地又无法消耗这么多。
同时往来的船只,把国内的货物运输到海外领地后,总归是要回去的,这空船回去肯定亏死,所以哪怕运费便宜,也会带上货物返航。
由此就形成了一个本土和海外地区的物资运输渠道。
不出意外的话,赵感通种植的那些棉花,最终都会通过这种渠道,最终运回本土,进入某个纺纱工厂里生产成棉纱,最终织成布匹,成为大楚帝国庞大的纺织工业里的无数原料供应商之一。
大楚帝国的纺织业直到目前为止,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不仅仅海外需求庞大,大量布匹外销。
同时随着楚国内部的经济逐步发展,民众对纺织物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这些都导致了庞大的纺织品消费需求,而国内本土的纺织品需求其实远远超过海外需求。
别看大楚帝国的机制布在海外攻城略地,但实际上,大楚帝国生产的大量布匹,百分之九十都是内部消费掉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纺织品是外销的。
一个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目前拥有三亿多人口的帝国,其内部需求极其强悍的,其消费能力远超全球其他封建农业国的总和。
因此,出口贸易对于当代的大楚帝国而言,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
并且这些出口贸易,基本上也都集中在楚国控制的一些藩属国,傀儡国,殖民地里,主要是南洋各国以及印度半岛上。
至于对西亚以及欧洲地区的贸易,总额虽然比早期更多了,但是整体比例却是急剧下降,甚至可以说这点出口数量已经无法对楚国的经济造成什么实际性的影响。
早些年的时候,为了维持出口贸易,大楚帝国总体上对荷兰人,葡萄牙人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克制,毕竟需要他们帮忙出口运输大量的货物。
但是现在,楚国人看你不爽就打过去了。
和欧洲地区的贸易越来越不重要,也是使得了大楚帝国对待这些欧洲殖民者的态度有,是越来越激进。
毕竟无所求就无顾忌。
当然了,如果有一天直接杀到了欧洲,把欧洲地区变成了自家的殖民地,商品倾销地,那又另当别论。
这也是楚国的海外扩张政策里一直在做的事情。
夺取南非也不仅仅是为了黄金,同样是为了掌控前往欧洲的海上通道。
而这个过程里,葡萄牙人就倒了大霉。
因为在楚国人在非洲开辟殖民地,建立沿海补给港口的过程里,基本上对上的都是葡萄牙人。
这倒不是楚国人对葡萄牙人有什么敌意之类的,纯粹是葡萄牙人在非洲东部海岸控制了大片的殖民地,其中的东非地区更是葡萄牙人在非洲殖民体系里的重要据点。
这葡萄牙人就在东非,而楚国人要杀到南非去,也要路过东非。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直接打过去呗。
在东北非地区,尤其是索马里地区的扩张的行动结束了后,楚国人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主要是建设摩加迪沙这个港口城市,让这地方变成了楚国在东北非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以及补给基地。
经过初步建设后,楚国在这里囤积了好几千兵力,同时有着一支庞大的舰队,更囤积了大量的后勤补给物资。
大楚帝国是把这些变成了在非洲地区的大本营。
承顺三十一年秋,楚国在东北非地区的扩张和建设告一段落,同时大楚帝国正式设立非洲巡抚,巡抚驻地为摩加迪沙,统辖非洲以及西亚半岛等地事务。
非洲巡抚的设立,也宣告着大楚帝国在该地区的下一轮大规模扩张行动开始了。
承顺三十一年秋十月,大楚帝国前礼教部藩务司副司长,分管欧洲、非洲、西亚事务的毛远航,正式在摩加迪沙就任非洲巡抚一职。
就任非洲巡抚后,毛远航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下令早已经准备妥当的军方南下,夺取东非地区,包括葡萄牙人在东非地区的大本营莫桑比克岛。
实际上在这之前,楚国就以西洋贸易公司的名义,在东非地区占据了彭巴港,并在这里修建了港口,炮台等设施,让当地成为了大楚帝国在东非地区一根钉子。
葡萄牙人后来发现了楚国人占据了彭巴港后,一度想要派兵收复该地区,但是最后都失败了。
打也打不过,赶也赶不走,最终葡萄牙人只能当做没看见了。
而现在,大楚帝国正式发起对整个东非地区的扩张后,彭巴港顿时就成为了大楚帝国在该地区里的桥头堡以及后勤补给基地。
之前几个月里,多批楚国船队抵达该港,运输来了大量的后勤补给物资,还有四千多人的地面作战兵力。
让彭巴港成为了楚国在非洲地区里兵力第二多多的大型军事基地。
而这四千多增援兵力里,其中三千多人都是印度军团第三团的兵力,楚军正规军兵力只有一个营而已。
楚军之前在索马里地区使用印度军团后,发现印度军团特别好用。
首先是非本国子民士兵,用起来不心痛,打仗死伤也就死伤了,不用担心伤亡太大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使用成本低廉,这些印度军团的士兵,薪饷可是很低廉的,甚至死了都不用给抚恤金……
武器装备基本使用的也都是正规军里换装下来的二手货,便宜的很。
而且这些印度军团的士兵们,在非洲这破地方打仗还特别的凶残……这些人可没什么文明人的观念,楚军士兵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虽然也谈不上多好,但是也不会去主动干一些天怒人怨的事,毕竟作为文明人,大多还是有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的。
但是那些印度军团的士兵可就没那么多的想法和顾忌了,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为了方便省事,经常搞各种屠杀,甚至有时候为了进行实弹演习,都会找个土著村落进行实弹演习……以至于楚军内部都有人看不下去,多次训斥印度军团,让他们别瞎搞,这都把土著杀光了,上那抓战俘去,没有战俘,你自己去修港口啊?
但是效果不大,那些印度军团的印度士兵们本身就是贱民出身,他们都没把自己当人看,更没把那些土著们当人看。
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觉得特别委屈……我这还不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至于杀几批当地土著……不过是些许土著罢了,这有啥的。
不过这样的印度军团,也有了一些正面效果,那就是杀的多了,这恶名也就越来越大了。
如今东北非那边的土著,畏惧印度军团,更甚于畏惧楚军正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