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算是当年楚军不把这城拆了,也不把这地方当成军营的话,这地方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荒废后到现在,估计也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了。
不过宫殿的主体建筑虽然没了,但是昔日紫禁城西边的一些元明时期修建的皇家园林却还在。
这这些皇家园林都嫡属于皇家资产管理科,为了维护,其中一部分被免费开放充当公共园林,以换取地方财政的支持进行维护,还有一部分依旧封闭式管理,并进行日常维护。
这一般都是作为皇室行宫所用。
大楚帝国皇室资产管理科,在全国各地都有着皇室行宫,其中一部分来源于前明时期的皇室建筑,主要是各地藩王的王府。
这些王府一部分毁于战火,一部分后来被用于各种行政建筑,比如早期的一些学校的校舍,相当多一部分都是各地藩王的王府改建而来。
还有一些则是被保留下来,作为皇室行宫所用。
同时皇室资产管理科还会在一些风景比较好,皇室成员喜欢去度假的地方修建一些新式的度假村,平日里其实也对外开放营业,到有需要的时候则是进行封闭修缮,然后作为皇室行宫所用,以接待皇室行宫。
比如在江南避暑胜地湖州,皇室资产管理科就在这里花费不少钱投资建设了一座度假村,日常开放营业,同时也接待过不少的皇室成员,罗志学之前去浙北视察的时候,就在这里住过。
而等铁路网陆续建设完毕,长途旅行变的更方便,同时罗志学也不是那种非要把后宫妃子一直拘束在皇宫内的人。
有时候会直接带着妃子们一起去视察,顺带旅行,有时候也会恩准后宫妃子们让皇子皇女陪着回家省亲,或者外出度假上香什么的。
皇室成员出行多了,自然也就需要一些皇室成员外出居住用的行宫,别院。
罗志学到幽州城里视察,就是在昔日明王朝时期的皇家园林里下榻的,但是他在幽州城里并没有停留多久,只是停留了两天,主要视察了当地的驻军后,就继续北上了。
因为现在的幽州城的确没啥好看的,要工业没工业,要经济没经济,就连农业也很一般,没啥特色……并且因为距离天津太近,资源以及人才还有资金都被天津进行了虹吸!
除了好几万的驻军外,罗志学就算是想要看其他的也找不到什么可看的。
离开了幽州城后,罗志学的御用专列继续北行,一路途径昔日边关各镇进入宣府并抵达了张家口!
到了张家口后,罗志学的御用专列就没有继续北上,而是拐了个弯去了趟山西大同。
这一次北巡,因为铁路线的问题,罗志学是不可能去山西太原等地的去,因为那些地方没通火车。
但是好歹也是北巡,难得来一次,这要是不去山西的话也说不过去,所以就来了大同一边。
毕竟大同也是属于山西的,来这里视察,见以见山西巡抚等当地官员也是差不多一个效果。
在大同的视察就更加无趣了,当地除了煤矿外就没其他值得称道的产业了。
而罗志学可没兴趣下煤矿……所以也只是简单的看了看,听取当地官员的回报后,就沿着大同铁路往回走,然后途径张家口沿着草原铁路继续往北。
一路抵达了漠南省省治丰州。
丰州,其实也就是后世的归绥,背靠阴山山脉,乃是丰州滩平原上的一个城市,昔日为土默特部所在,大楚帝国后来在这里正式修建城池,设立漠南省后,漠南巡抚就驻扎此地。
这个地方,乃是大楚帝国在漠南草原上最为重要的城市,而且这地方虽然地处草原,但是因为周边矿产资源不错,再加上草原铁路南端开通以后,这地方的工业发展还是很迅速的。
建立起来的丰州钢铁厂,可是一座大型钢铁厂。
丰州的工业发展,也意味着漠南草原也紧随中原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昔日游牧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丰州城停留了三天,期间还观看了当地部队的草原作战演习,检阅了当地的部队。
视察完毕后,罗志学的御用专列没有继续往北了,尽管草原铁路继续往北还有一段,但是草原铁路并没有完全通车,并且距离漠北省省治乌尔格依旧还有大几百公里的铁路没修好。
距离北方战略要地库尔城,那更是有一千多公里之遥。
而继续往北的两三百公里路程里,也没什么大城市,重要战略地方之类的,因此罗志学的御用专列也就没有继续往北走,而是开始掉头南返。
一路南返,经过张家口,幽州,天津后,专列没有进行停留,罗志学甚至没有下车,经过简单的加煤加水后,御用专列就直奔山海关而去。
东北地区,也是罗志学这一次北巡的重要巡视区域。
这地方虽然气候不咋地,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苦寒之地,冬天特别长,也特别冷。
但是架不住矿产资源实在丰厚啊,而且当地的黑土地肥沃无比。
老早的时候大楚帝国就开始组织民众移民辽东进行屯垦,后来又逐步开始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
依托辽东地区的丰富矿产资源以及肥沃的土地,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当地的辽河水运体系,大楚帝国在东北,主要是辽东地区的初步开发获得了成功,让当地成为了大楚帝国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产值仅次于汉天、应天、苏松、广州、天津这四大工业区之后。
依托辽东地区的开发成功,大楚帝国又逐步往东、往北继续开发。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开辟松嫩平原上的土地了。
而随着在当地的开发,又因为当地土地多,人少,采取的还是机械化耕种,使得东北地区已经超越了江南或湖广,成为了大楚帝国里净流出粮食最多的区域。
成为了大楚帝国里名副其实的粮仓!
重工业基地以及帝国粮仓,这两者不管是那一种都值得罗志学来看一看,更别说两者集中在一起了。
第770章 东北发展
承顺二十九年八月十二日,河北省永平府山海关。
庞大的御用专列车队在这里停留并进行煤炭和淡水的补给,趁着这个时间罗志学也下车逛了逛山海关这个天下名关。
感受感受天下名关的宏伟!
这地方自古便是交通战略要地,在隋朝时期就修筑了榆关,不过真正要成为天下名关,还是要等到明初时期为了抗击东北以及塞外等地的异族开始修建明长城。
而明长城的最东端一直到了海边,明王朝有感于古榆关地理位置不行,因此东移六十里修筑了新的关隘,即为山海关。
从这个时候开始,山海关就成为了连接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咽喉必经之地,同时又因为明王朝迁都幽州之后,山海关就成为了明王朝京师地区的东大门,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当然,在明王朝中前期的时候,明王朝对北平行都司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都处于攻势,山海关严格来说处于腹地,战略地位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并没有经历什么战火。
等到了明王朝中期以后,北平行都司的地盘逐渐丢失,朵颜三卫也从明王朝的盟友变成了敌人之后,山海关的战略地位就进一步加强了。
而等到东掳人崛起的明朝晚期,山海关的重要性就得到了空前的地步……嗯,山海关真正成为天下第一名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
也就是说,当威胁来自东北的时候,这地方才显得如此重要!
而漫长的华夏历史里,威胁来自东北地区的时期,也就只有明朝晚期,其他时候这地方的战略地位其实也就那样。
怎么说呢,有需要才重要。
当不需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名胜古迹,常规的屯兵之所而已。
就和现在的大楚帝国里一样,山海关说重要也重要,但其实也不那么重要,至少楚军都没在这里驻防大量的兵力。
平常时期只有一个常备乙等师的步兵团以及炮兵营驻扎在这里,还是不满编的那种,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千人。
楚军在华北地区里驻防重兵的地方是天津和幽州两城,其他什么边关城市其实驻防的兵力都不多。
而在东北地区里驻扎重兵的城市则是辽东新省城沈阳。
这些都是因为华北以及东北,乃至漠南地区都已经不是边关了,而是属于正儿八经的腹地……
在这种腹地地区里,虽然一些重要关卡会驻扎一些兵力,但是更多的只是为了有备无患,更多的兵力其实都是驻扎在大城市,交通枢纽。
如大楚帝国在整个中原地区里就在昔日名不经传的徐州以及郑州里部署重兵。
为什么?
不为啥,就因为这两地方都是铁路枢纽,徐州顺带还是河运枢纽。
通过铁路以及河运,在徐州部署的兵力可以方便且快速的运输到数百甚至上千公里之外。
楚军在华北地区把大量兵力部署在天津,也是因为这地方是交通枢纽。
同样的,在东北地区里,楚军也是把主力部队部署在交通枢纽沈阳上。
沈阳,这地方为什么重要?
因为它是大楚帝国一系列东北铁路规划里的十字铁路枢纽。
东北地区的铁路网,其干线铁路走向很简单的,就是个十字!
横字铁路就是西起天津的东北铁路一路沿着辽西走廊,穿过锦州,然后抵达沈阳,再从沈阳向东延伸一路,跨过鸭绿江进入高丽半岛,并进入到东海省境内,最后一路到最东边的大海边上,也就是釜山。
竖字铁路,则是南起辽东半岛的旅顺港,一路向北延伸经过盖州、河口、辽阳、抵达沈阳后继续向北,进入辽北省后经过辽北省城长春,再继续往北杀到松花江,抵达黑水省省治双江城。
这两条干线铁路,乃是东北铁路网里最为重要的铁路网,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全部完工,只建成了天津到沈阳一段,河口到沈阳一段,沈阳到长春一段。
铁路修建开支太大,成本高昂,大楚帝国里一些经济好,人口多的东部平原地区都没多少铁路呢,东北这种苦寒之地想要修筑铁路自然也是比较困难的。
再加上其实东北地区的辽河水域以及黑龙江水域还能够提供一定的河运运力,部分地区对铁路的需求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大。
这年头的辽河还没有数百年的后世那样因为淤塞等情况导致河运力不大,大楚帝国时期里的辽河流域,其河运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无法通行大吨位的海船,但是通航一些几百吨的平底船只还是不成问题的。
当年大楚帝国在辽东开发煤铁资源的时候,就是利用太子河、浑河等辽河水域里的河流进行外部运输的,早些年在辽东搞机械化种植的时候,大批的机械设备也是通过河流往北运输,粮食也通过河流运输到河口,再装船海运的。
而这种情况,在大楚帝国的高压舰载蒸汽机研发成功并迅速投入内河运输使用之后,就更加明显了。
当然了,河运也是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比如东北很多河段到了冬天会冰封,无法做到全年通航,因此铁路运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东北大力发展铁路运输,这是必须的,而沈阳就是这个铁路网的中心点。
这地方之所以能够成为东北铁路网的中心点,自然是因为辽东省的巡抚驻地迁移到了这里。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大楚帝国辽东省巡抚的驻地不是在沈阳,而是在辽阳……毕竟一开始的时候,沈阳都还是人家东掳的京师首都呢!
干掉了东掳之后,有相当长的时间里辽东巡抚的驻地依旧是在辽阳,不过辽河东岸早已经不是古代时期的那种水草丰美之地了。
因为辽河区域长期的开垦,生态退化,草地变沙地,辽河下游淤塞严重,并经常发生洪涝,并在这一片地方逐步形成了一个类似沼泽地的地方,即辽泽,辽阳城就在这一片区域里。
而太子河、浑河等区域水流量又大,在夏季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洪涝,辽阳城就是其中的重要受害区域。
大楚帝国建国后,当地官府虽然持续对这些河流进行了治理,但是治标不治本啊。
在承顺十年的时候,辽阳发生大规模洪涝,洪水甚至冲进了城区后,辽东省就开始准备迁移省城所在地了,经过经过多方考虑,选择了浑河沿岸,但是地势比较高的沈阳作为新的省城。
这地方之前被东掳作为首都所在,也有比较完善的城池以及行政建筑,迁移成本比较低。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是,大楚帝国当时依旧在持续向北进攻,对当地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土著们发起征服之战,并同步展开大规模的屯垦行动,其中沈阳周边地区就是当时的重要屯垦区域。
辽东巡抚驻地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中心,适当北移可以更好的配合军方的各方面的行动。
最终经过数年酝酿和准备后,承顺十六年辽东巡抚驻地从辽阳迁往沈阳,众多行政机构也一同前往,由此沈阳成为了辽东省的新省城。
这后续修建铁路的时候,自然也就把沈阳当成了铁路枢纽中心,等这地方城了铁路枢纽中心后,又进一步加强了该地的政治以及军事、经济中心的地位。
此地,也是罗志学前往东北视察的重要视察城市。
毕竟这地方抛开政治以及军事中心,还是东北地区里最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呢,虽然南边辽河口那边还要一个河口。
但是河口也有着它自身的局限性,主要从事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贸易等行当,而辽东地区里的真正钢铁城市,其实还是沈阳。
毕竟运输是需要成本的,如果直接把煤炭以及铁矿石运到河口再进行冶炼,那么运输成本就会比较高昂了。
而就地把铁矿石冶炼为铁或钢外运,运输成本能节省好多呢。因此大部分时候,钢铁厂选址,一般都是综合考虑煤炭产地以及铁矿石产地,不会距离太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