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弹测试里,发现这种黄铜步枪弹几乎能够完美的解决后装线膛步枪的漏气问题!”
罗志学听罢后,想都不用想直接就问:“但是呢?”
不用想都知道这玩意肯定不成熟不完善,要不然的话开始介绍十八型后装步枪的时候,也就不会使用纸壳子弹了,而是可以直接采用金属子弹了。
这个时候戴勇言才面露尴尬道:“陛下圣明,我们在实弹测试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可能是设计还不够完善的原因,射击的时候击发率不是很成功,哑弹率比较高。”
罗志学一听总算知道为啥这玩意只能只能是概念产物了,击发成功率不够高的话,性能再好也没用……
大楚帝国当年为什么要用火帽击发取代遂发啊,还不就是为了提高击发率。
毕竟你总不能让前线的士兵们,面临敌人冲上来了,想要开枪射击的时候哑火了吧!
此时戴勇言也继续道:“此外因为技术还不算很成熟,整体的加工生产成本也比较高,目前我们正在想办法提升击发率,同时改进工艺降低成本。”
罗志学听罢后,略微沉思了片刻,紧接着对着一票国防工业以及军方的将领道:“不管是:“后装线膛步枪是未来单兵武器的发展方向,而金属定装子弹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如今的这个十八型步枪还有这个黄铜金属子弹都很好,后续我们要继续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后装线膛步枪,争取让将士们早一天用上先进的武器。”
罗志学知道想要搞完全版本的后装线膛步枪,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的十八型步枪在他看来,也就是早期后装线膛步枪的水准,甚至在成本都不适合大规模的推广并普及使用。
但是现在的这种研发势头却是很不错的。
一下子搞不定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坚持搞下去,今年不行,明年呢?再过个三五年呢?
乐观一点的估计,兴许五年后配属金属定装子弹的后装线膛步枪,技术就会发展到非常的成熟可靠呢?同时生产成本也能够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呢?
因此罗志学对这些研究项目还是进行了鼓励和扶持,确保他们能够继续研究下去。
他很期待再过上几年,楚军在海外作战的士兵们就能够用上好的后装线膛步枪,然后对那些土著们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一想到那些土著们,连燧发枪都还没搞利索,自己的将士们就已经拿着类似毛瑟1871步枪这种武器吊打他们的时候,罗志学就忍不住很期待。
看完了这些新式武器装备后,罗志学也看了一些河北武器公司正在生产的一些现役武器。
比如近卫军装备的十六型前装线膛步枪,该枪在性能上其实相当不错,口径为十五毫米,采用火帽击发,而且枪管材料可比二十一型/二十三型旧式滑膛枪的枪管材料好得多,如此才能够承受住刻膛线后的枪管寿命。
同时因为枪管质量更好,在承受庞大膛压的情况下,还能够把枪管做的更薄一些,以减轻枪支的整体重量。
基本上这玩意除了贵,没啥区别。
可惜也正是因为比较贵,因此迟迟没能进入陆军大规模服役。
当然,这也和陆军方面早早就看到了后装线膛步枪的前景,同时又因为前装线膛步枪和后装线膛步枪,其实在技术难度上差不多的……
天津枪械厂的十八型后装线膛步枪,在枪管等诸多核心技术上,都是沿用了十六型前装线膛步枪的技术……两者的枪管除了口径不一样,其他的从材料,加工工艺几乎一摸一样。
生产十六型前装线膛步枪的生产线,经过一定的技术调整后,都能直接生产十八型后装线膛步枪。
而且十八型后装线膛步枪的研发进度也不算慢,基于这些情况,陆军方面其实也是想要等到后装线膛步枪出来之后,直接来个一步到位,跳过前装线膛步枪,直接装备后装线膛步枪。进而节省至少数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换装费用。
要不然的话,这边刚装备一批前装线膛步枪,那边后装线膛步枪又出来了,那么就尴尬了。
就和现在的近卫军一样!
前脚刚装备了大约两万支的十六型前装线膛步枪,这前后加起来也就两三年的时间,甚至都还没有完成全面换装呢,结果现在十八型后装线膛步枪就已经出来了。
近卫军那边有皇室经费支持,可以不在乎数百万楚元的浪费,但是陆军不行啊。
陆军虽然军费总额多,但是人家养的兵力也多啊,各种武器装备所需要的数量也庞大啊。
因此对于大规模装备的制式武器,一向来都非常的谨慎甚至保守的。
除了十六型前装线膛步枪外,罗志学也看到了在技术上看似已经老掉牙,但是依旧大量生产,还是陆海军主力制式单兵武器的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步枪。
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步枪,由二十一年式火帽击发步枪改进而来,最大的区别就是这玩意的枪管并不是闪闪发亮的,而是发黑的!
这是因为随着大楚帝国的钢铁技术以及加工技术持续进步,在这时期里开始大规模使用钢材制造枪管。
但是为了控制成本,同时也是因为当年的钢材质量却是不咋地,生产出来的钢制枪管很容易生锈。
为了防止生锈,技术人员对枪管进行了烤蓝处理,所以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步枪的枪管是黑色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外观辨识特征。
至于其他的倒是没什么区别,枪管长度,口径甚至重量以及刺刀这些配件都没什么区别。
并且除了击发机构外,其他部分和更早期的十三年式系列燧发枪,乃至二年式系列燧发枪都没啥区别。
大楚帝国的滑膛枪,从元年式火绳枪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基本的构造和外形。
尤其是口径,一直都维持在十八毫米。
尽管中间出现过一些其他口径的滑膛枪,比如十三毫米,十五毫米,二十毫米不同口径的燧发枪,甚至还出现过二十五毫米,长身管并且需要两个人才能操作的重型火枪,但是这些都没能成为主流。
十八毫米口径,重四点五公斤左右,长一点四米到一点五米之间,这三大性能指标作为陆军步兵标准用枪的指标几乎没怎么变过,各种步枪的改进型号,虽然在这些数据上有些偏差,但是一般偏差的也不大。
这些,最终也都延续到了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步枪里。
这是一款非常成熟,简单可靠,成本低廉,但是性能还相当不错的滑膛枪,标准款带刺刀的采购价每支只需要四楚元到五楚元之间,非常的便宜。
并且某种程度上来说,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已经大楚帝国的滑膛枪发展历史上的终点了,因为继续搞下去就不是滑膛枪,而是线膛枪了。
目前大楚帝国陆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其主力武器就是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大概有六十多万支,这玩意别看它现在多,但其实一开始只是一种应急过渡枪支。
因为一开始陆军的打算是先使用二十一年式火帽击发枪,嗯,特指十三年式系列步枪改装而来的二十一年式火帽击发步枪。
因为当年陆军觉得生产新的不划算,直接把一百五十多万支状况比较好的十三年式燧发枪改装为了二十一年式火帽击发枪充当主力使用。
新生产的二十一年式火帽击发步枪,其实数量很有限,加起来也才三十多万支而已。
按照陆军当年的想法,就是想要在这批二十一年型火帽击发枪的使用寿命到齐后,直接用前装线膛步枪接班,进入前装线膛时代。
但是陆军也没有想到,十六型前装线膛步枪会这么贵……早期的时候竟然要一百多楚元一支,后来也要几十楚元一支。
然后陆军就悲催的发现自己竟然用不起新式的前装线膛步枪了。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继续用滑膛枪顶着呗!
所以这才有了二十一年式火帽击发步枪的后续型号,即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
陆军打算用这玩意应急过渡使用几年,等后装线膛步枪出来了一步到位。
反正线膛步枪都那么死贵,既然准备大出血挨宰,那肯定是要更好的后装线膛步枪啊!
这也导致了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枪的生产数量挺多的。
因为这些年不少改装来的二十一年型火帽击发步枪,也陆续到了使用寿命。
你现在在楚军里看到一支虽然保养的不错,外观崭新的二十一年型火帽击发枪,它的真实服役时间大概率都在十多年以上,少数甚至可能有十五年以上。
而这一批火枪因为长时间的服役,最重要的是楚军这些年可没闲着,一直都在打仗,各种训练也多,导致这些滑膛枪的使用强度其实都非常大。
而且当年的十三年式系列燧发枪,因为本当年的技术工艺问题,技术也不咋地,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可没法和现在的新生产的滑膛枪相提并论。
当陆军把这些使用多年的燧发枪改装了后,发现枪管质量上不尽人意,高强度使用几年后往往就撑不住了,而打仗的时候士兵进行作战的时候,前线上的改装而来的二十一年型火帽击发步枪报废率特别高。
没办法,只能是保持二十三年式步枪的生产,然后持续补充各部队的损耗了。
这么搞了几年后,愣是把一款过渡用的火帽击发滑膛枪,变成了大楚帝国陆军的现役主力步枪,一年少说也得生产十几万支,要不然都维持不了陆海军的庞大需求。
这种情况让罗志学看了都无语,明明大楚帝国连后装线膛步枪都搞出来了,金属定装子弹也算是搞了一大半,就快要出成果了。
前装线膛步枪都已经在近卫军服役使用四五年了。
但是军方主力步枪,依旧是那些老掉牙的滑膛枪!
估计再过几个月,十八型后装线膛步枪也开始小批量在近卫军服役的时候,大楚帝国陆军就会同时出现装备前装滑膛枪,前装线膛枪,后装线膛枪的情况!
看着都尴尬!
然而这种尴尬,某种程度也证明了大楚帝国的技术革新非常的快速,以至于军队都跟不上技术跟新的步伐!
第767章 改装十六型步枪
当罗志学结束了对河北武器公司的视察后,当天晚上顺势举办了一场国防工业以及军方的联合会议。
会议的主体就是如何研究、生产以及使用更加现代化的先进武器装备。
罗志学要求各国防单位要立足于产研销一体,从军方的现实需求出发,研发更好,性价比更高的武器装备。
尤其是在线膛武器的研究以及生产上,不管是线膛火炮还是线膛步枪,目前的生产成本还是太高了,要求各国防工业单位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进一步提升线膛武器的性能,同时还要大幅度降低现在的生产成本。
四五十楚元一支的后装线膛步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大楚帝国陆海军下一代的制式武器。
太贵了,军方根本装备不起。
至少也要把成本压缩到二十楚元以下,才具备大规模装备的可行性。
此外针对线膛火炮的问题,罗志学提出了在中小口径的线膛火炮,是不是也可以黄铜弹壳定装炮弹的方式,解决漏气问,从而实现中小口径后装线膛炮的生产呢?
而针对大口径后装线膛火炮的研究上,因为弹药重量,设计的时候需要调整发射药数量的情况,无法使用定装炮弹的情况下,也需要继续对闭锁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早日解决大口径后装线膛炮的漏气问题。
还有非常重要的线膛火炮的身管寿命过低的情况,也要持续改进原材料以及加工工艺。
“目前的线膛枪支的生产中,已经开始使用钢材料作为原材料了,那么中小口径的火炮上,时不时也能够采用全钢材料来生产呢?”
“当然,之前前装线膛炮所采用的内层钢材外层熟铁相互结合的炮管材料模式,也是一种有前景的模式,需要继续投入力量进行研究。”
“不管是什么技术路线,只要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那么我们都不要放弃不搞!”
“现在不知道最终什么技术路线更好,更容易实现,怎么办?”
“那就齐头并进,一起展开前期的技术研究,进行一系列的理论验证和试验,毕竟我们有五家武器公司嘛,不用五家一起都在一条道路上打的头破血流,完全可以各自选择以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去研究嘛。”
“到时候谁家做出来的产品又好又便宜,那么军方就采购哪家的产品!”
“如今是产研销一体了,原来的诸多研究所也都已经下放到了各武器公司,不再是以前的那种上头定任务,兵工厂生产,然后直接分配到军方了。”
“各武器公司需要对自己的员工,对企业的未来负责。”
罗志学这一番话,是对国防工业的一票文官们说的。
但是说完后,又是对一票军方将领们道:“军方这边呢,也要立足于现实出发,之前朕听说过,说是宁愿拿着刺刀和敌人厮杀,也不愿意使用线膛武器!”
“这种论调不好,既然有了好武器为什么不给将士们用?”
“贵?新研发出来的武器装备肯定是贵的,这不贵国防企业怎么收回庞大的研发成本?”
“但是因为贵就不卖了?就等着过上十几二十年等着新技术持续进步后,做成了白菜价再采购?”
“你不买,他不买,国防工业怎么活下去?怎么暂开后续的研发?以后还要不要投入庞大的资金进行各种新式技术研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