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则是针对性的在农业地区,主要是粮食产区广泛修建水利设施!
上述各类计划,都是直接针对粮食增产的,而给出的预算也非常庞大!
头三年预计每年投入一千五百万两,后两年再总计投入两千万两。
未来五年里,大楚帝国拟定投入六千五百万两银子农业补贴,就为了提升粮食产量,尽可能的避免大规模的饥荒。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尤其是经过了邸报传遍天下后,顿时引起天下哗然!
很多士绅们听闻这个消息后,都是一脸的不可置信:为了让一群泥腿子吃饱饭,就砸下去六千五百万两银子?罗逆这是疯了吧!
远在西安的隆兴帝听闻这个消息后,也是被惊呆了!
六千五百万两银子啊,罗志学那个败家子,这么多钱,都够他把寺庙修遍整个西安了,养上满城的和尚了!
孙传庭听闻这个消息后,沉默了好半天,最后才叹了口气:“难啊!”
遥远的东北,东掳皇太极听闻这个消息后:“他从哪里弄来的这么多钱?六千五百万两啊,都够我们十年花销了!”
第470章 五年发展计划
六千五百万两银子的农业补贴一经公布后,迅速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其中不乏诸多人怀疑这事的真实性。
倒不是说怀疑大楚帝国进行农业补贴的真实性,而是怀疑大楚帝国到底能不能拿出来这么多钱进行补贴。
毕竟那可是六千五百万两银子呢,放眼明王朝那会,别说几千万两了,就算是几百万两那也拿不出来啊。
那么换到了大楚帝国,他们到底能不能拿出来这么多钱?
这一点,外界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首先这一批钱是属于总支出,具体支出的时候会分有地方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比如对生产农具的工厂和作坊的补贴,地方财政补贴一部分,中央财政补贴一部分。
并不是说所有支出都是中央财政出。
再者,大楚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可是不少。
十二月份二十八日的时候,大楚帝国刚敲定了明年,也就是承顺五年的财政预算。
其中的收入预算为六千一百万银子。
按照地区来预测,明年贡献财政大头的乃是泛江南地区,包括浙北、江南、直隶应天府、安庐省皖南地区。
仅仅是这些地方,预计就能够直接贡献大约三千五百万两银子的中央财政收入。
再加上江西,楚北和楚南这三个地方也能贡献大约一千万两银子左右的财政收入。
两广地区,广西那边很少只有两百万,广东多一点大概能有四百万,加起来也就六百万左右。
最后则是江北、安庐高官江以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就不高了,同时为了恢复当地民生,罗志学还在上述各省里,对部分民生情况严重的地方下旨免除农业税,因此别看这些地方打,但是明年上述各地加起来,估计也就只能贡献个一千万两银子左右的中央财政收入。
如此加起来六千一百万两银子的中央财政收入。
如果是按照税种来划分,那么农业税占据了大头,大概能有三千万两银子左右,占据比例是百分之五十左右,再过来则是盐务收入,大概能有一千五百多万(包括盐税以及上缴利润),再过来则是各类工商税收入以及工业部所属企业上缴的利润,这个大概也是一千万左右,最后则是关税、铸币收入等杂七杂八的收入几百万。
从中也就能够看的出来,大楚帝国为什么要在秋天的时候,在江北等各地大规模清剿非法私盐了,这光是盐务收入一年都能贡献一千五百万两左右呢,比大楚帝国所有的工商业的收入加起来还要多……
明廷时期,盐业收入养肥了不知道多少权贵盐商,硬生生的把扬州催生为一个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繁华城市。
而到了大楚帝国,盐业收入则是成为了财政的重要支柱。
上述这些,还只是常规财政收入,并不包括明年可能会获得的各类抄没收入。
同时大楚帝国能花的钱,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财政收入里,还得算上如今国库里的足足上亿两银子的财政盈余……
这么多的财政盈余可不是收税收上来的,而是这几年陆续抄没收上来的。
承顺三年的时候东进战役里,税务部把江西、江南、浙江等地区搜刮了一边,弄出来了大几千万两银子的抄没收入,这些钱花了一部分后还剩下来不少。
承顺四年,也就是今年的北伐战役里,再加上秋冬时节展开的新一轮清剿作战,所获更大,光是在幽州城里就抄没了好几千万,然后在洛阳也抄没了不少,最后在扬州和淮河抄没的资金也是数以千万计,最后一年忙下来,抄没的资金足足一个多亿呢。
哪怕是北伐开销巨大,但是大楚帝国本身去年也有个四千多万两银子的常规财政收入,所以最后算下来,国库里还盈余了一亿两千多万两银子。
这么多国库盈余,也是大楚帝国君臣敢展开大规模农业补贴的底气所在。
说白了,五年农业补贴计划里,中央财政预计支出的半数,大概三千多万两银子里,直接用现有的国库盈余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动用常规财政收入。
如今的大楚帝国是有钱任性,所以才敢大着胆子搞什么五年农业补贴计划。
而实际上未来五年发展计划里,农业补贴也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同时还没有对外界公布的几项发展计划同样重用,并且预计开支也不会小。
这方面主要是工业部分。
未来五年内,大楚帝国希望能够把铁产量提升到每年二十万吨,把煤炭产能提升到两百五十万吨。主要工程有大冶炼铁厂的第四期工厂、当涂炼铁厂第三期工程、拟建广州炼铁厂、拟建天津炼铁厂,形成四座大型炼铁厂的格局,再加上一些中小型炼铁厂,最终达到了二十万吨的年产能。
煤炭的主要工程有江西萍乡煤矿的第二期以及第三期工程、河北开平煤矿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此外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十多个中型煤矿的开采项目。
煤炭和钢铁,是国防工业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罗志学是把前期工业的发展重心,放在了煤炭和钢铁行业上,准备上马一批煤炭和钢铁的重点项目工程。
除了煤炭和钢铁外,机械行业也是重点扶持项目,机械行业是各种工厂的基础,没有机械厂生产的各类设备根本就搞不起来,此外机械行业也不仅仅生产设备,在大楚帝国里,生产农具的那也算机械厂……
所以大楚帝国拟定将会在全国各地,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当地的铁矿、煤炭资源以及运输情况都广泛兴建规模不等的机械厂,一般都是搭配炼铁厂或煤矿就近建设。
主要是一些小机械厂,除了生产当地使用的一些机械设备外,更主要的任务是用来生产农具、炊具、民用五金之类的铁制品,这其实也是农业补贴的一部分。
没有足够多,遍布各地的小型机械厂,农民们怎么获得大量的廉价铁制农具啊。
此外还会重点扶持发展汉天机械厂、当涂机械厂、广州机械厂这三家机械厂,继续扩大规模,进行技术研发,对机械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等。
化工行业,这个在目前来说倒是属于比较纯粹的国防工业里,主要是生产火药为主,目前这些弹药厂都嫡属于兵工厂下属,所以虽然有所扶持,但是一般会随同兵工厂发展而发展。
不过后续涉及到染料、油漆等行业,为了提前布局,罗志学也指示了工业部规划筹建至少一座大型化工厂,用于研发并生产各类化工产品。
最后一些一些比较细分类的行业,都会新投资建设,或者扶持一两家工厂。
比如光学行业的汉口望远镜厂,轴承行业的襄阳轴承厂等等。
最后,初步汇总起来,拟定扶持扩建十二家大型工厂、新筹建六家大型工厂,新建或扶持中小型工厂两百七十二家。
涉及到了目前所有的工业分类。
话说为了拟定这个五年工业发展规划,工业部甚至都还搞了个工业分类出来。
包括采矿、冶炼、化工、机械制造、光学、船只制造、纺织、木材加工,造纸,制茶,粮食加工等等。
基本上罗志学等人是把能够想到的,和工业能沾上边的行业都给算了进去。
目前初步划分了六大分类,一百多个小分类。
然后工业部就按照分类,确保每一个分类都至少一家官办工厂,并进行扶持或者干脆是新建设。
罗志学的野心还是很大的,他希望能够用五年的时间,来初步建立一个工业体系,哪怕这个工业体系还非常的原始,甚至连个个蒸汽机都没有……
但是只要体系有了,那么暂时还只能使用水动力或畜动力干脆是手工……那么后续慢慢也能够的发展上来,蒸汽机也就自然而然的冒出来了。
如果没有完善的体系,直接傻愣愣的搞蒸汽机,那么也就只能弄个烧水壶……撑死了搞个实验室产物,但是想要工业化可能性不大。
比如说蒸汽机这玩意,你得有个气缸吧,而蒸汽机的气缸可是在高压状态下工作的,你还得保证它不漏气,这对材料以及加工的要求可不低。
没有达到相应的材料以及加工水平,给你图纸你也造不出来。
在后世的二十一世纪里,各种发动机,尤其是先进战斗机的发动机是工业之花,技术难度极高。
那么在十七世纪的现在,在后来人看来极其简陋的蒸汽机,就是这个时代的工业之花,没点本事的国家是搞不出来的。
现在罗志学现在要干的事就是,先把基础技术给弄起来,尤其是基础材料以及加工这两项。
然后再综合初步发展起来的各行各业,来一次蒸汽机的技术大攻关,实现蒸汽机技术零的突破,把蒸汽机运用到各行各业上,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外人可不知道,罗志学搞这个五年工业发展计划的时候,已经是瞄准着蒸汽机去了。
第471章 参务院扩增
当敲定了农工商业的五年发展计划后,承顺四年也就结束了。
华夏大地迎来了全新的一年:大楚帝国承顺五年,西明隆兴元年,西元1639年。
这一年的春节,罗志学按照惯例举办了新年国宴,宴请文武要员。
同时后宫也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活动。
不过别人过节是放假,罗志学身为帝国皇帝哪怕是过年也忙得很,各种仪式不少。
等到年初三的时候才稍微闲下来,趁着空闲休息了几天时间后,等到年初六的时候罗志学又召开了两场会议。
都年初六了,该上班的都上班了,各种事情的处理也不能拖了。
上午时候,罗志学先是召开了一场御前参务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在京的参务大臣以及协办大臣一共二十多人。
这一场御前参务会议也没有说什么太重要的东西,主要是对去年的一些回顾,对部分部门工作的肯定以及批判。
同时在会议上宣布了几项重要的人事任命,主要是增选了海军部部长吕兴业海军上将为参务大臣,增选农林部尚书张旭为参务大臣;
同时任免了多个协办大臣的任命,免除了几个,又新增选了几个。
这些人事任命其实早就有风闻,去年冬天的时候罗志学就已经陆续召见要员,商讨扩大参务大臣人选以及调整协办大臣人员的事项,并且涉及其中任免的当事人也都已经知道了,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经过这一轮的调整后,作为大楚帝国权力核心的参务院,参务大臣从七人增加到九人。
而新增加的两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大楚帝国未来的政治走向。
首先是海军部部长吕兴业海军上将的入选,海军在大楚帝国里,之前的存在感其实并不高,作为海军首脑的吕兴业更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军衔都不高。
当参谋部部长的徐志贤等陆军大佬是中将的时候,吕兴业只是个少将。
等到徐志贤他们陆续成为陆军上将的时候,吕兴业还只是个中将。
等到去年的时候,为了提升海军的地位,体现帝国对海防以及海上贸易的重视,罗志学特地把吕兴业的军衔提升到了海军上将,这也是目前海军里仅有的一个上将。
而现在,罗志学为了进一步增加海军的政治地位,提升海防以及海上贸易的重要性,直接把吕兴业海军上将提升为参务大臣。
从此,参务院里的军方势力,就不是只有陆军一家,而是海陆都有。
当然了,陆军的参务大臣有两个,分别是参谋部部长徐志贤上将,军政部部长魏开福上将,整体影响力以及势力还要是要比海军高一截。
调农林部尚书张旭为参务大臣,这也是处于政治上的考虑,首先未来的五年发展计划里,农业发展乃至重中之重,为此帝国都打算拿出来六千五百两银子分五年投入呢。
帝国重视农业除了要砸下去真金白银外,在政治上也必须有所体现,而让负责农业事务的张旭入值参务院,这就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政治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