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师属骑兵团,目前依旧还是不太行,只能是一边作战一边摸索训练。
上述还仅仅是骑兵综合素质的问题,而对于楚军来说,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数量问题。
楚军不仅仅缺乏训练有素,骑术上佳的骑兵,更加缺质量上乘的战马。
目前大楚帝国的众多控制区里,虽然也能找到一些西南马,然而这种西南马太过矮小,用来充当役用马可以,但是想要充当骑兵用马就不行了。
这也导致了楚军里,其实各种役用骡马不太缺,毕竟后勤以及炮兵部队也不太挑,有的用就行了,矮小的马匹可以,骡子也行,甚至驴子也大批量使用。
但是骑兵用马就非常缺了。
楚军以往的骑兵用马,基本都是缴获而来的,少数则是过去两年在西北等方向,通过一些见不得光的渠道走私进来的,然而总体上来说,依旧远远无法满足楚军的庞大骑兵用马需求。
所以楚军里的很多师属骑兵团,其实都是不满编的。
第一近卫师、第一师等等少数几个主力部队能够做到满编,而其他部队大部分都是只有两三百骑甚至更少。
在江北一战里,其实楚军已经集中了相当多的骑兵了,然而在总数上依旧比不过对面的明军骑兵。
质量不如,数量也不如,这就是之前楚军骑兵在江北地区里的尴尬事实。
但是随着沈元奎的投诚,这个尴尬现象一下子就扭转了过来。
楚军的骑兵部队,一下子就从劣势的一方变成了优势的一方。
这一点也是让坐镇在淮安的罗志学微微点头,不枉费他给予了沈元奎这么优厚的待遇,甚至准许沈元奎继续带骑兵作战。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只要能够扭转在江北地区里的骑兵劣势,让己方骑兵占据那么少数的优势,那么罗志学就有信心把这个少许优势滚雪球一样,直接给滚起来,最终形成巨大的战略优势。
罗志学对此是满意了,然而凤阳城里的朱大典却是要气吐血了。“这个该死的沈元奎,平日不听从号令,擅作主张也就算了,如今竟然敢投贼,他好大的胆子!”朱大典得知沈元奎投贼后,愤怒无比,直接当着其他的下属就是破口大骂了起来。
紧接着又是派人迅速北上,把消息传回京师,让京师那边把沈家的人给抓了。
如此公然率兵反叛的叛徒,远比那些投降的官员更加可恶。
明廷最近一年,因为前线一连串的战败,不可避免的有一大票文武官员投降,然而明廷也不可能真的把这些投诚官员的家眷全都一股脑杀了。
毕竟真要杀,那需要杀的人可多了去……
所以也开始选择性的进行处理,一些性质恶劣的自然是抄家灭族,比如宋祖舜这样的,堂堂一声巡抚竟然尼玛公然投贼,这刚投过去就写了封什么效忠书,然后又大肆批判明廷各种黑幕……明廷那边自然是会严肃处理,早就下令对宋家进行抄没了,可惜迟了一步,宋家的直系家眷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对于一些性质不那么恶劣,比如说兵败之后无奈被俘虏,深陷重围后为了保全将士和百姓的性命而投降的文武官员,往往是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明廷那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很多人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怎么说呢,谁也不敢保障以后自己会不会投楚啊……
眼瞅着楚贼实力越来越强,占领的地方越来越多,现在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北伐,连接攻陷了扬州、淮安这两座战略要地,大有把整个江北一口吞下的架势。
而接下来楚贼会干嘛?
傻子都知道他们会继续北上,进而攻占山东、河南、北直隶等地区啊,而明廷能够挡住楚军的北伐吗?
很多人其实心里是没底的。
哪怕是朝堂上的诸多部堂高官,哪怕不敢说,但是对此保持悲观态度的人却是不少。
也许,其中就有些人想着,如果楚贼真的杀到金陵城了,自己少不得要学一学金陵城里的诸多同僚们转身投楚的。
当初楚军攻打金陵城的时候,很多陪都的尚书,侍郎们可都是最终投楚了……
如今大楚帝国里的礼教部右侍郎,就是明廷里的前南京礼部尚书蔡思充!
这人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除了他外,还有一大票,甚至是投诚的时候,乃至投诚之前就已经暗中为大楚帝国效力的,比如丰和商行背后的大老板李元魁,这人不仅仅前几年帮助大楚帝国采购各类战略物资,金陵城战役的时候更是直接带人城中叛乱,紧接着打开城门迎接楚军入城。
楚军入城后,李元魁先是被任命为贸易部左侍郎,今年二月份,原本还活蹦乱跳的贸易部尚书,突然以病重为由‘乞骸骨’,天子罗志学未做挽留直接批准后,李元魁此人正式升任贸易部尚书。
乃是众多投诚明官里,第一个身居尚书高位的人。
而中低级官员就更多了,你从大楚帝国去年冬天的时候,甚至都专门针对一批思想不端正的明廷降官,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吏治整顿行动就可以看的出来,其实楚庭里,明廷降官出身的人是真不少。
而既然这么多人都能投楚,没道理我就不能吧?
有类似想法的人,在如今的幽州城也不是一个,甚至身居高位的那些部堂高官们,兴许都会有人带着这种想法。
如此情况下,他们自然也不会和以往那样,由着崇祯瞎搞,一见前线有人投降了,立马就给人抄家灭族了。
这事,不能做的太过分了,要不然以后自己投过去后,还如何面对那些先行投楚的同僚?
对这些,其实朱大典多少也能猜到一些,所以这弹劾的奏折送上去后,朝廷会怎么处理沈元奎的家眷,他也不敢保证。
而且对于目前的局势来说,弹劾沈元奎那也只是小事了,更重要都是楚贼将近两万大军已经沿着淮河朝着凤阳挺进,如今距离凤阳城可没几里地了。
此外随着沈元奎的投贼后,另外两支边军骑兵似乎也受到了影响。
朱大典派人去传令,让他们协同自己阻击楚贼的前锋部队的时候,派过去的人竟然连他们的主事人都见不着……
朱大典担心他们不仅仅不听从号令,更担心他们转身也投楚了。
朱大典的担心没错,剩下的两支明军边军骑兵,还真就琢磨着要不要投楚……
第430章 他能卖我也能卖
楚军善待战俘,而且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部分降官、降将也不是什么隐秘的事,基本上稍微有点消息来源的人都能打听到一些例子。
如黄光茂、陈永福、贺人龙,这三个可都是明军降将,但是现在,这三个人在楚军里可都是正儿八经的高级将领。
黄光茂早期担任西路军司令兼任第二守备师师长,后来西路军被撤销,他一度担任楚北守备司令继续兼任守备师师长,随后守备师被撤销,黄光茂担任新成立的陆军第十七师师长,同时兼任陕西守备司令,授陆军中将衔。
陈永福,早期陆续在守备军中任职,因为表现优异,先调任参谋部任职同时进修,随后调任第九师任职旅长。
去年裁汰守备师之际,楚南一带的部分守备军挑选出精锐后,和第九师的部分兵力合编新的陆军第十九师,陈永福担任师长,晋陆军少将衔。
贺人龙的经历和陈永福差不多,都是先在守备军任职,后续因为表现优越调任正规军,在去年的扩编浪潮里更进一步,担任陆军第十六师的师长,授陆军少将衔。
大楚帝国陆军,如今一共也就二十五师又一个混成旅,再加上两个近卫师,而降将出身的师长就有三个。
而且还都是标准的甲等师,这说实话不算少了。
而更低级别的副师长,旅长以及团长之流,其实还有更多。
此外一些比较特殊的降将,尤其是带着大批兵力投奔过去的将领,往往还会获封爵位。
比如海军方面的郑芝龙,这个就最为典型了,郑芝龙投楚后被授予海军少将衔,而且还获封镇海伯爵位。
再有就是不久前带着一千精锐边军骑兵投奔过去的沈元奎,被授予陆军准将衔,同时获封子爵爵位。
说白了,大楚帝国就是用军衔再加上爵位,买他们手头上的兵力。
当然,也不是什么人带兵投诚过去,就能获封爵位的,你带过去的兵力,得是人家楚军所欠缺的才行。
郑芝龙投诚之前,大楚帝国缺战舰,海防不稳,所以郑芝龙的投诚,给大楚帝国带来的是数以百计的战舰,好几万熟练的水手,更让大楚帝国的海疆一下子就变的安全了起来。
所以为了战舰和税收以及沿海安全,大楚帝国舍得付出一个伯爵的爵位。
沈元奎嘛,别看人家手底下的兵力只有一千骑,这一千个骑兵的背后,是两千多战马,一千多批役用马,数百充当马夫,车夫的辅兵。
可不是孤零零的一千号人!
沈元奎手底下的可是精锐边军骑兵,一骑双马是标准操作,没这机动能力,那里还能到处蹦跶啊,早就被第一骑兵旅给灭掉了。
因为楚军里的第一骑兵旅,也是一骑双马,机动力强悍的很。
为了这三千多匹马和一千名善骑善射的精锐骑兵,再加上考虑到千金买马骨的广告效应,大楚帝国也舍得付出一个子爵的爵位。
这不,沈元奎投奔过去后不仅仅继续带兵,而且手底下的兵顿时能吃饱喝足,又拿着大批盔甲和刀剑甚至枪炮,而且沈元奎还获得了爵位。
说实话,这让江北一片的不少明军将领有些眼红……
尤其是来自辽东的总兵张文志。
张文志是个新总兵,带兵南下之前,他其实就是个参将,而且离开辽东的时候所带的兵其实也就只有那么五六百骑而已。
而且他之所以南下,纯粹是因为在辽东那边混不下去了!
他并不是关宁边军的人,甚至他都不算是辽东边军的人……他早年是在三边混的,算是榆林边军体系的人,前些年和其他榆林边军一样剿贼,后来洪承畴率军增援蓟辽,他也带着一千多手下跟着洪承畴前往蓟辽。
紧接着洪承畴接任蓟辽总督,张文志则是被安排道了辽东驻防,但是在辽东驻防的时候却是日子非常不好过。
辽东那边各城基本都是当地将领世家的天子,祖大寿为首的祖家再加上一个最近几年崛起的吴襄、吴三桂父子的吴家,这些当地的将领世家基本把控了每一个城池。
辽东这破地方根本就没有其他外人生存的空间。
张文志带着一千多人榆林骑兵驻防辽东的时候,粮饷拿不到,而且和东掳干架的时候都是被当成炮灰定在最前面……
一年多下去,一千多号人愣是死伤过半,只剩下了六百多骑。
张文志在辽东是在混不下去了,一直都在想办法调离辽东,去年秋天明廷拟定调边军骑兵南下,张文志就找到洪承畴自荐,然后就成为了南下边军的一员。
南下后,张恩智就如同是天高任鸟飞,整个人都舒畅了!
没有祖家的那一票人压着,也没有吴家,尤其是那个让他看了都恶心的吴三桂在边上打压,张文志别提有多快活了。
这一路南下,钱粮不缺,而且上头没人压着他也就肆无忌惮的扩充兵力了。
他路过蓟镇的时候,还拉上了几个同样榆林出身,但是现在在蓟镇过的也不咋地的同僚一起南下。等到山东和凤阳府的时候,他也陆续吞并其他骑兵。
于是乎,等到现在的时候,他手底下就已经扩充到了将近两千骑规模,当然这两千骑里,也不是所有骑兵都是精锐,大概只有千骑才是正儿八经的榆林边军出身的骑兵精锐,剩下的千骑都是他到处弄来的普通骑兵。
而随着他手底下的骑兵越来越多,他的官也是越来越大……
刚到凤阳府的时候,他就升为了副将,也就是副总兵。
在凤阳和楚军的骑兵打过了几场,也取得了一些小规模的胜利后,最重要的是他的骑兵越来越多,哪怕是朱大典跟他说话都要客客气气的时候,他也就顺理成章咋今年一月份升任江北前营总兵。
为了安排在江北的一票将领,明廷弄出来了一堆江北为前缀的总兵,副将头衔,江北左右前后营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
除了授予传统旧军将领外,也授予一部分的新标军将领。
之所以说是一部分,那是因为明廷的新标军将领来源比较复杂,有些是旧军将领出身,还有些则是知兵文官出身,还有些干脆是没从军经历,也没当过官的秀才,举人出身。
所以你可以看到江北新标军里,既有总兵,副将,参将这些武将头衔;也有提刑按察使司里的按察副使、按察佥事、按察经历;布政使司的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经历,都事,某府同知、通判、推官之类的文官头衔,因此明廷新标军的将领头衔,往往很复杂,啥样的都有……不能统一而论。
多数时候,明廷自己那边都是以新标军里的职务本身进行区分,比如军统帅、副统帅,营长,哨长之类的,这样还更加简单明了。
不过,文武依旧区分的很清楚,一个武将出身的新标军将领,是不可能获得左右参议,参政,乃至佥事、副使这些文官将领的头衔的。
不过这只局限于在新标军里,而在传统旧军里就简单多了,还是用老旧的那一套武将职衔。
张文志获任江北前营总兵后,也小小的膨胀了一把,哪怕是杨嗣昌的命令他大多时候也得考虑个人利弊之后再决定听不听。
要是命令那会让他蒙受损失,同时又没什么补偿的话,那么张文志连杨嗣昌都不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