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粮的话,这个时间宽裕一些,按照明廷传统,秋粮需要在次年二月份征收完毕。大楚帝国到时候估计都能在江西地区自行征收秋粮了。
而江南地区的秋粮,这个就要看部队的进展了,如果打的顺利的话,说不准能征收一波。
但是如果打的不顺利,拖延那么几个月的话,那么江南地区的秋粮也就和大楚帝国没缘分了……
因为东进速度,直接关系到能在江西以及江南地区征收到多少的今年夏粮以及秋粮。
所以随驾过来的税务部尚书陈星凯,在大军抵达九江城外当天,就是拜访了徐志贤。
也没说啥,就是再一次提醒徐志贤以及其他几个军方将领们:
“徐兄,陛下有云:时间就是金钱啊!我们这早一个月打过去就多收一个月的钱!”
“这钱可不是小数目,一个月至少上百万的,而且要是能卡在明年二月份拿下江南,我们就能多出来上千万的收入!”
“这钱收上来,大部分可都是给你们军方当军费的!”
“这万一行动缓慢了,明天夏天之前没弄到足够的经费,那么麻烦大了,到时候你们军方别说什么两三千万的军费了,一千万都不可能有!”
陈星凯提醒了军方后,就拍拍屁股走了,反正他只管收税……这收上来的税越多功劳就越大。
至于军方怎么想办法快点拿下江南,那就不是他这个收税人该操心的了。
送走陈星凯后,徐志贤脸色微黑,然后冷哼一声后到:“什么玩意,竟然拿财政压我!”
“妈的,没钱我们军方能不知道?”
“要不是为了顺利东进捞钱,我们军方至于一口气调了足足八万主力部队过来?”
一旁的李成通道:“别搭理他,他这人在伏牛山那会就是这德性,仗着陛下的看重,一向来说话都是难听的很,不过这人捞钱还是有点本事的,别跟他一般见识!”
徐志贤冷哼一声:“要不是看在他会捞钱的份上,我早就一刀劈过去了。”
李成通呵呵一声!
陈星凯可是分管税收财物工作的参务大臣,大楚帝国最具有权势的七个臣子之一。
你徐志贤在政治地位上,和陈星凯也就相当……
真到了两个人必须死一个的话,还不知道陛下会保谁呢。
毕竟能当参谋长的人虽然少,但是陆军里还真有那么几个备选的。
但是收税能收到陈星凯这份上的,放眼大楚帝国,暂时没有第二个。
他知道徐志贤一向来对政务院里的那些文官们很厌恶,也不是单独对陈星凯如此,就连吏务部尚书郭全书,徐志贤一向来也是不给他什么好脸色看的。
至于为什么会如此……
这看政务院那边的文官们,三天两头就琢磨着裁减军费,隔上一段时间就来一句军方太花钱。
然后还经常在陛下面前吹风,说什么现在创业时期,军费高一些无可否认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当推翻伪明,干掉东掳,灭掉各路流贼,一统天下后,那么军费支出也就应该正常化了。
也就是说,现在不少文官都已经琢磨着统一华夏之后的裁军问题了……
这可把一群将领们气的够呛!
老子还在带兵打天下呢,你们他妈就想着过几年就把我们裁掉,就算要过河拆桥也得先把河过了啊……
而且也别在还没过完河呢,就开始嚷嚷着等我过了河就拆桥啊……
这不是摆明了要给他们军方上眼药嘛!
而徐志贤作为直面文官最多的军方大佬,经常就能看到文官的这副嘴脸,于是越发的厌恶那些文官了。
但是相对徐志贤的厌恶,李成通就好得多了,他很看得开。
这要是统一华夏了,自己估计也该退下来享福了,这后头裁军与否和他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什么,不退下来?
李成通又不傻……以他现在的陆军中将军长的地位,回头继续带兵打下去,等一统华夏的时候,一个上将是最少的,估计元帅也可能会有。
爵位大概率是公爵。
在军中的地位,估计也是前几位!
这样的他,等一同华夏后要是不主动退下来享福,陛下怕是要不放心。
而李成通自己更不放心……
他也怕死的!
第324章 刺猬一样的九江
九江城外,楚军并没有因为税务部尚书为代表的文官们的压力,就放弃准备直接强攻,而是一副稳扎稳打的心态。
抵达九江城的头三天时间里,楚军基本都是在构筑前线壕沟,火力试探,打造攻城用的长梯、盾车等准备工作中度过。
他们甚至都没有贸然对九江城外的明军壕沟,堡垒等防御节点发起进攻。
第三天晚上,罗志学支持召开了御前军事会议。
会议上,徐志贤详细介绍了目前所了解到的明军布防情况:“根据我们之前得到的情报,再加上这三天进行观察以及火力侦查所得知的情报,目前我们可以确认,史可法手底下的安庐新标军就在九江城内,并且是所有主力都在城内。”
“之前我们在湖口侦查到的一支明军新标军,基本可以确认是应天巡抚麾下的新标军,而不是我们之前所认为的安庐新标军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目前九江城内部署有安庐新标军的全部兵力,预估大概在六千到八千人之间。”
“此外九江城内还有大约两万五千人左右的明军营哨兵,最后几千人则是民夫青壮!”
“城内伪明军总兵力在三万五千人左右。”
“城内伪明军在城头上,一共部署了大约十五门左右的重型红夷大炮,据悉这一批红夷火炮,是伪明紧急从江南沿海部分炮台、水师中抽调过来的,最小的也有五斤,不少还是九斤,十斤的重炮。”
“城头上他们同样还部署了一批较大口径的将军炮,佛郎机炮,城头的整体火力不弱。”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伪明军在城墙外的突出部堡垒上,也分别部署了十二门以上的两斤半野战炮,这些两斤半野战炮不出意料,就是安庐新标军的野战炮了。”
“这些两斤半野战炮配合伪明军中大量的中小型佛郎机、攻戎炮、虎蹲炮等,将会给我军在肃清城内突出部堡垒,壕沟的时候,制造极大的威胁!”
“此外之前的几次火力试探进攻里,我们已经陆续发现了伪明军在城外各壕沟等防御工事里,部署了至少两个相当于我们团级的新标军。”
”从伪明军的火炮部署以及新标军部署来看,我们基本可以认定,他们是想要利用城外的各种壕沟,堡垒等工事,再配合城头上的重炮火力对我们进行拦截作战。”
徐志贤说到这里,一旁的李成通接话道:“这些伪明军倒也是挺有自知之明的,知道龟缩在城墙内根本不可能挡得住我们的猛烈进攻!”
“哼,如果他们没有城外的突出部防御工事,我们的四十八斤臼炮能够顺利上前靠近炮击的时候,区区城墙可挡不住我们。”
罗志学道:“情理之中,永远都不要低估敌人,我们在进步,他们也会学习进步。”
明军在和楚军的作战过程里,是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划分的。
早期的时候,也就是在钟祥战役之前。
明军基本还是把楚军当成了流贼,嗯,顶多就是实力稍微强悍一些的流贼来看待,因此战术基本以野战,主动出击为主。
陈永福率部出击,在赵庄战役了惨败、陈永福投降。
卢象升想要袭击新野,进而遭到楚军拦截,最后在三袁庄战役里惨败,卢象升战死。
左良玉、贺人龙围攻裕州不成后,最后在裕州东郊和楚军摆开了阵势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会战,结果惨败,贺人龙当场投诚,左良玉败退叶县。
经过这三场大规模的野外会战后,明军方面基本是见识到了楚军的强悍野战能力,所以开始转换策略,以守城战为主了。
不过这个时期的明军守城,还是以传统的守城作战为主,也就是主要依托城墙进行防守作战,同时战役时期的湖广明军也没能得到大量红夷大炮的配属。
于是乎在后来的钟祥战役,汉阳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里,明军却是发现他们的传统守城战术根本不靠谱。
而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楚贼大规模应用臼炮以及爆破加重甲突击队的战术。
面对会爆炸的臼炮,明军的传统城墙并没能提供太大的防护作用。
而面对爆破加重甲突击队的攻城模式,在被火炮全面压制的的情况下,明军也很难组织起来有效的反击。
经过这一连串的失败后,杨嗣昌提出来组建新标军,同时针对性楚军的大量野战炮以及臼炮在攻城作战里的庞大威胁,针对性的改进了防御战术,开始围绕着城墙修筑大量的防炮工事,甚至是主动离开城墙,在城墙外挖掘壕沟,构筑堡垒等战术节点以抵御楚军的火炮优势。
这一战术,在临湘战役里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后续又在长沙战役里继续进行。
虽然在这两次战役里,明军依旧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防御战术也的确给楚军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而明军方面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也只能继续这么干。
总不能和楚军打野外会战,或者是傻乎乎的呆在城墙上挨炸,或者干脆是躲在城墙后,然后等着敌人冲上城头不是。
中原地区的明军披甲率,可远不如楚军,真玩近战混战,楚军的重甲突击队能把他们打出屎来。
这年头的近距离混战,盔甲就是王道,个人武艺,勇气士气之类的在盔甲面前,那都是渣渣……
但是,明军在九江城防御作战里,还是对战术进行了比较大的革新。
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大规模使用红夷火炮了。
城头上部署的十五门大型的红夷重炮就是明证。
不过面对明军打的越来越龟缩,并持续加强火炮的方式,楚军也没有古板的应用老一套的战术,同样也是在战争中不断的改进自身的进攻战术。
比如说臼炮的运用方面,以前楚军还会大大咧咧的的直接拉上前线开火,但是现在不会了,而是会利用地形、壕沟等,偷偷摸摸的把比较轻的十八斤臼炮一路送到前线,最后利用其大角度弹道,直接在壕沟里开炮。
这种十八斤臼炮在壕沟里机动,开炮,哪怕是城头居高临下部署的明军火炮都没办法威胁他们。
这种战术模式,其实有点类似二战期间迫击炮的战术,不过实际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臼炮的威力可远远没办法和后世的迫击炮相提并论。
同时楚军也开始应用手榴弹。
最开始的时候,楚军是在临湘战役里,由士兵们自行制作简易的手抛炸弹扔到敌人的战壕里进行作战。等到长沙战役的时候,罗志学就已经初步组织了一批掷弹兵用于攻城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楚军里的掷弹兵,并不是用来打野外会战的时候,列队上去然后朝着对面二三十米外的敌军队形扔炸弹……
嗯,不是不想,而是明军不给他们这个机会……明军已经好久没和楚军打过正儿八经的野外会战了。
因此楚军里的掷弹兵,目前是专门训练用于阵地的攻坚作战。
简而言之,就是往对面敌人藏身的壕沟里扔炸弹!
至于为什么要专门训练一批掷弹兵,而不是直接给步兵们配发手榴弹。
一方面是这年头的手榴弹威力有限,重量轻了威力太小,而威力上来了又太重,寻常士兵根本就仍不出去太远。
另外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这年头火药可是很贵的,手榴弹也是很贵的。
楚军根本不可能给太多的士兵都配发手榴弹,真要全军配发的话,楚军的军费根本就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