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必须亲临前线。
这倒不是说前线缺了他罗志学不行,实际上大楚帝国陆军的大规模战役的制定和执行,现在基本都是由参谋部执行各项作战计划,各部配合施行,并不需要罗志学亲自进行指挥,尤其是脑袋一拍来个什么奇袭之类的。
大楚帝国陆军作战,现在越来越显得古板甚至算得上僵硬了,尤其是建国之后的一系列战役打的都非常的呆板。
早期还在伏牛山、南阳府里待在的时候,经常玩袭击之类的,攻克襄阳更是典型的奇袭,后来的打卢象升的三袁庄战役是典型的长途奔袭,打左良玉的裕州东郊战役也算得上是长途奔袭。
但是自从裕州战役结束之后,楚军打仗基本没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眼花缭乱的战术。
这一点可以从之前的楚南战役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楚军在楚南战役里是怎么打仗的?
就是依靠着更多的枪炮,更多的盔甲,更多的战兵,更多的骡马,更多的炮弹、更多的粮草的……
然后直接碾压过去!
先是以绝对优势强攻临湘城,然后南下后,集中两个师的主力部队西进打湖广新标军左军,同样是依靠强悍的实力碾压了湖广新标军左军。
随后挥兵南下长沙,长沙战役更是一场让人看了都觉得乏味的强攻战。
然而楚军就是靠着这样的呆板乏味的强攻,强行拿下了长沙,奠定了楚南战役的胜利。
而大楚帝国陆军的这种看似平推的打发,除了对枪炮,钱粮有极大的要求外,还对详细的战术计划以及后勤供应有极大的要求。
玩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在小地方里汇集数万大军,而且还是耗费极大的大军,这对部队的指挥体系要求其实非常高。
这也是大楚帝国设立参谋部,并且在军,师,旅,团甚至营都设立参谋人员的缘故。
因为光靠部队主官,哪怕加上副主官也很难梳理并安排如此大规模,并且详细的作战计划。
所以需要一个专门的参谋团队来协助部队主官指挥部队作战。
而楚军的这种指挥体系,也导致了大楚帝国里的高级将领们,日常打仗的时候更多的是和文书打交道,而不是亲自骑着马冲阵……实际上罗志学严禁高级将领亲自冲阵。
作为一个高级将领,统筹大局,指挥部队作战才是你的责任,而冲阵厮杀,那是低级军官和士兵们该干的活。你一个高级将领,去干大头兵的活,这不叫勇武,这叫傻逼……
同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旧军出身的将领们,在大楚帝国这里没办法担任主力部队高级将领的缘故。
不是罗志学对他们的出身有意见,纯粹是他们的能力不足。
如今的大楚帝国陆军,如同一辆精密而复杂的战车,罗志学是驾驶员,决定这辆战车往那里走,开多快。
但是具体怎么打,这个过程就需要参谋部统筹协调各部来进行了。
哪怕罗志学不亲临战线,实际上也不会影响到参谋部指挥东进战役的具体实施。
但是,罗志学还是来了。
因为他不来,这近卫师就没办法动弹!
近卫师乃是罗志学的近卫部队,原则上是不用来保护罗志学个人安全的军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卫师还是一支野战部队,并且还是战斗力在大楚帝国里排的上号的主力部队,战斗力仅次于第一师。
这样的一支部队,自然不可能在东进战役里待在后方,是需要上前线的。
但是罗志学如果留在武昌的话,那么近卫师也就不太好调动了。
所以罗志学亲临前线,有一方面原因也是为了让近卫师可以上前线。
同时,罗志学上前线,也可以更好的鼓舞将士们的士气,皇帝亲临前线,和将士们一起奋战,这对于很多将士来说是一种鼓舞。
最后,罗志学亲临前线,也可以更好的坐镇指挥大军。
虽然细节上不用他去指挥,但是涉及到军,师这种级别部队的调动,罗志学还是会看着的。
此外如果罗志学不来的话,那么大楚帝国里也没第二个人能够担任东进战役的总司令了。
东进大军光是主力师的番号就有六个之多,这么多的兵力,除了罗志学外,没其他人有资格压得住他们。
哪怕是第一军军长李成通,他也没这个资格同时指挥这么多部队,占据大楚帝国大半精华的部队。
罗志学亲临前线后,头两天都是待在富池镇里进行各种视察,视察各部队,视察物资准备情况。
等到八月初一,罗志学这才正式率领近卫师等部东进。
大军自然不是直接去九江,而是会先去瑞昌城,和当地的第一师、第七守备师等部队进行汇合。
八月初二,罗志学率军抵达瑞昌和第一师等部成功汇合。
休整两天后,罗志学亲自率领大军东进!
于此同时,第二军军长董明杰陆军中将也已经率领了第二军主力汇集在宿松一线。
这一次的东进战役,打的不仅仅是长江南岸地区,而是长江南北两岸。
南线不用再说,北线的话,前中期的战略目标就是拿下安庆。
因为安庆就在长江北岸,乃是长江中游最为重要的一座城池,明军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火炮以及水师,如果不拿下这个地方,大楚帝国后续就很难利用长江水道进行运输补给,而没有长江航道进行后勤运输补给,光靠陆运维持大军东进一路打到金陵城甚至海边去,楚军的后勤是要疯掉的……
所以,江北其他地方不去说,但是安庆是必须拿下来的。
而江北第二军的首要任务,就是拿下安庆城。
而在这之前嘛,自然是要先拿下明军重兵布防的太湖。
江北的第二军,江南的第一军以及第三军,此外还有依旧嫡属于参谋部直辖,但是实际上临时归属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指挥的三个守备师、独立的炮兵,骑兵等部队。
这一次东进战役里,大楚帝国准备了足足八万人的主力部队以及两万多人的守备军。
一线兵力达到了十万人。
这个兵力数量,甚至比史可法麾下的所有兵力都要多!
甭管是新标军还是卫所营哨兵,又或者是临时征召的卫所兵、青壮,史可法手底下所有算得上兵的人,全部加起来撑死了也就七八万,而且其中主力最多也就两万人而已。
这全部加起来,还没有楚军的战兵多!
枪炮以及盔甲等重要装备的数量,相互之间更是没法比。
这一次东进,罗志学要的就是一场以多胜少,凭借硬实力碾压的平推战役!
第323章 时间就是金钱
瑞昌城距离九江城不过四十公里左右,这么近的距离,哪怕是行军速度缓慢的旧式明军,携带大量辎重的情况,一般三天左右也能抵达。
如果是换成了楚军,那么只需要两天时间就能从瑞昌城杀到九江城外。
并且不仅仅是大批将士过去,同样的大批火炮以及辎重也会随同抵达。
平均下来一天行军二十公里,而且沿途还是平坦地形,又有着官道可用,这对目前的楚军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甚至两天时间都还有所富裕。
八月四日,罗志学率军从瑞昌城正式出发,八月六日的下午时分,就已经抵达九江西城门外。
随即大军开始依托先头部队搭建的一些防御工事和营寨开始扎营。
攻打九江,这注定是一场耗时不会太短,并且极度依靠重型火炮的强攻作战,所以不用急,也急不来。
“先安排各部扎营,修好防御工事!”罗志学骑在马上,看着身前身后的大批穿着灰色军服的将士,对一旁的徐志贤道:“先把对面的城防工事,火力搞清楚,等火炮到位后再进攻,时间虽然紧张,但是也不能为了省时间就徒耗将士。”
徐志贤当即朗声:“陛下圣明!”
“九江城防厚实,又有不少的红夷大炮依托,城内还有一批安庐新标军,在做好充分准备就强攻的话恐怕会有不小的损失,陛下体恤将士,实乃我等臣子之幸!”
同样是强攻九江,如果罗志学要求部队快速拿下,那么楚军即便是能够拿下九江,但是不可避免会遭到更多的伤亡。
但是如果时间放宽裕一些,准备更充分一些,那么伤亡也就能够有效控制下来了。
罗志学面带微笑:“将士们为帝国奋战,朕自然要为将士们多多着想!”
不用徐志贤说什么,罗志学都知道这九江城不好打,虽然他也想短时间内,最好是两三天内拿下来,但这是不现实的。
这地方的整体防御水平,比之前的临湘城可是要强得多!
不仅仅是兵力多,火炮多,防御工事,尤其是防炮工事更加的完善,这打起来如果策略不对,那么很容易就变成给对面明军送人头。
所以,哪怕时间比较紧张,不过罗志学还是决定悠着点。
毕竟现在才八月,哪怕是在九江一线耗上一个月,那么都不太可能影响到今年楚军的东进战略。
从武昌出发之前,罗志学召开的御前战略会议里,已经明确提出了今年东进战役的战略目标。
前期的核心战略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拿下明军重兵驻防的九江一线,包括九江府府治德化(九江城)、和德化隔着一个鄱阳湖入江口的湖口、此外再拿下德化南边的德安城、星子城一共四个城池。
并且拿下这四个城池的过程里,尽可能的歼灭明军有生力量,尤其是明军之中的新标军,骑兵,炮兵等部队。
如果能够顺利拿下这四个城池,并大批歼灭明军的话,那么楚军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攻略赣北,并跨过鄱阳湖湖口,朝着江南挺进。
整个前期战略目标也算是达成了。
而中期的战略目标则是拿下安庆,拿下此地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打通长江航道的,为后续杀入江南腹地提供后勤支援。
而拿下安庆后的后期战略目标,则是长驱直入,夺取整个江南腹地乃至浙江,并在这个过程里拿下金陵城这个重要城池。
而按照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表,前期战役,也就是拿下九江一线乃至整个赣中、北地区,最好是在九月份之前,但是如果进展不顺利,放宽到十月份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打下安庆嘛,只要在寒冬到来之前拿下就行了。
至于整个东进战役要争取在明年五月份之前全面结束。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因为六七月份开始就是征收夏粮的时候了……
而打下江南收税,这可是大楚帝国十万大军东出的核心目标,自然不可能拖拖拉拉等明廷把夏粮都给收走了再去打。
至于今年的夏粮和秋粮。
江南地区今年夏粮是不用指望了,但是江西,尤其是赣北,赣中地区的夏粮还是可以指望一下的。
按照明廷那边的传统,夏粮基本在八月份之前就征收完毕。
但是粮食虽然收上来了,但是不一定就意味着就会被明廷运走。
相反,九江一线汇集大几万的明军,这每天耗费的粮食就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当地的粮食大概率是会被留下来供应官军的。
也就是说,明廷官府征收上来的大批粮食,现在要么在各处官仓,要么在各明军的仓库里,要么就是在各私人粮行里。
还有大批民间的粮食,估计大部分也是好好的躺在各个大地主的粮仓里。
楚军现在杀到楚北,可以直接从明官府,明军里接受大批的粮食。
后续也可以对各士绅地主们进行抄没粮食,这不好抄没的也可以采取平价强制性征调。
这么一波操作下来,大楚帝国连夏收,征收夏粮这种辛苦事都可以不用干,来了就获得大批的粮食。
当然,要想获得大批夏粮,那么就得行动快速一些,磨磨蹭蹭久了,鬼知道赣北、赣中地区的夏粮还能保存多久,万一被明廷给祸害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