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藩王、权贵,顽抗士绅大户们,抗税士绅大户们,全都是他们的抄家对象。
而大楚帝国国库里的钱,大多都是抄家来的。
但是抄家收入是一次性收入啊,现在大楚帝国兜里有钱,不代表着明年还有钱啊。
毕竟哪怕是抄没了几千万,也顶不住大楚帝国一年三千多万的财政开支几年啊!
这能维持个一两年就不错,再多,那得把治下的士绅们都杀光了抄家才行……
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以目前大楚帝国的财政情况而言,如果东进战役推迟到明年去,等到明年上半年的时候,大楚帝国财政看似勉强还能维持下去,但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稍微不慎,就会直接财政破产。
如果推迟东进不说,并且进攻还不顺利,战事拖延那么几个月,分分钟财政破产。
如此情况,罗志学自然不会等到明年再发动东进工事的,那会把大楚帝国财政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这没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罗志学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对于如今的大楚帝国来说,想要维持自身的财政运转,江南是必须拿下来的,并且是要趁着口袋里还有点钱就直接发动战争。
如此才能够尽快的拿下江南,并依托富裕的江南维持自身的财政运转,不至于让帝国的财政破产。
打下江南抢钱,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口号。
只要拿下江南,哪怕是不通过抄没那些士绅大户捞取浮财,只是老老实实收税,以赣北、江南、浙北的情况,一年少说也能弄个三千万。
然后通过官方专营的盐务估计又能捞个大几百万。
同时江南地区将会成为大楚帝国工业部下属诸多工厂的产品销售地。
工业部手底下的工厂,除了兵工厂外,可是还有一堆工厂的产品是能够面向民间,或者干脆就是面向民间的。
比如汉天炼铁厂、汉天机械厂,它们的产品有相当多一部分都是面向民间的。
汉天炼铁厂出产的铁料,除了部分供应军需外,其实大多还是供应民间了,要不然依靠纯军需,还消化不了汉天炼铁厂的庞大产能呢。
等拿下江南等地后,哪呢汉天炼铁厂的铁料,就能够直接输入江南,或者是变成其他铁制品输入江南。
这个铁制品,也就是汉天机械厂下属农机厂的各类铁制品,包括铁锅、锄头、耙子、镰刀、菜刀、砍木刀、锯子、缝衣针等各类民间生活生产所用的铁制品。
汉天机械厂拥有大量的水力机械,各种军需的高要求零部件都能搞,更别说这些民用品了,生产出来的各类民用铁制品不仅仅质量好,而且价格还便宜。
最近半年,汉天机械厂出产的各类铁制品,不仅仅在湖广内地销售良好,就连其他地方,尤其是江西,南直隶地区的商人都会偷偷摸摸过来采购一批运回去贩卖。
而一旦能拿下江南,汉天炼铁厂的粗铁料、汉天机械厂的各类铁制品就能够敞开了涌向江南地区,进而捞取丰厚的订单以及利润。
这必然会给大楚帝国带来丰厚的税收以及利润上缴。江南本地的税收,江南的庞大市场,这些都是能够给大楚帝国的财政带来丰厚无比的收入。
也就是说,哪怕不搞抄没那一套,但是只要拿下了泛江南地区,那么也能够彻底解决大楚帝国的财政困局。
所以哪怕是为了钱,罗志学也会在下半年就发动东进战役。
天王老子来了都不可能阻挡楚军的东进步伐!
杀进去了,就是前途坦荡,帝国根基彻底稳固,未来统一华夏有望。
杀不进去,那就是会被自身的庞大军费压力给彻底拖垮,不等明军来攻,楚军自己就得崩溃!
虽然说楚军也可以采取节流的办法缩减开始,平衡财政收支,但是这无疑会打断大楚帝国的强势上升势头。
早期还处于伏牛山保乡营时期的时候,楚军基本上就已经定下了一个调子:那就是走坐寇的模式。
而不是流寇模式。
而既然是坐寇模式,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寇了,你得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儿八经的统治政权来看待。
而作为一个统治政权,你要有能征善战的军队,要能治理地区,让老百姓们吃饱饭。
如此,你才能对内弹压内乱,对外持续扩张。
但是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把自己摆在了明面上,甚至最大程度的吸引了明王朝的注意力,继而引起明王朝持续不断,力度越来越大的围剿。
如此也就不断的迫使大楚帝国扩军,提升将士们的各方面的待遇,提升装备水平,尤其是枪炮以及盔甲的水平。
而这些,全都是吞金兽!
要让老百姓们吃饱饭,就需要恢复民生,而恢复民生可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那是要拿出真金白银去赈济,去修理各种水利基础设施的。
要是没有两三百万两银子砸下去,早些年经历过官兵和流贼迫害,后续又经过楚军和伪明军战争波及的湖广地区,早就民生全面崩溃了。
打完仗就撒钱恢复民生,这才是大楚帝国控制了楚北,至今楚北都没有爆发大规模饥荒的缘故。
而没有饥荒,自然也就没有了流民,没有了高迎祥,李自成等人为首的流贼模式的生存土壤。
如此,楚北才能恢复稳定,继而成为大楚帝国对外征战的助力。
要不然就会变成陕西、河南一样,给明王朝带来都不是什么助力,反而是沉重的负担。
吃饭要钱,这扩军打仗就更不用说了。
民生和军队,不管是哪一项省钱,那么都会导致大楚帝国内部出现巨大的问题,对外战争失败,甚至失去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而这,都是罗志学所不允许的。
既然节流节不了,那么就只能开源呢。
内部的税收潜力现在基本就这样了,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的提升,那么也就只能把视线投向外部,投向江南。
————
大楚帝国承顺二年,七月初三,帝国参谋部部长徐志贤陆军中将,率领了数十各部将领以及参谋人员,在海军舰队的护送下,乘坐船只抵达了东线的富池镇。
而此地也是第一军指挥部所在,第一军军长李成通中将亲自到码头迎接徐志贤一行人。
不过徐志贤等人并没有在富池镇停留,当天匆忙视察了当地的部分战备情况后,第二天就在第一骑兵旅的护送下,前往最前线的瑞昌城。
瑞昌城,乃是九江府治下瑞昌县的县治所在,这个县城并不算大,城墙也不算多么的厚实。
这个县城,就是华夏地区里一个很普通的小县城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只是个普通县城,去年楚军东进的时候,才能够以数千人规模的东进支队拿下该城。
后续等待楚军主力陆续东进,想要进一步拿下九江府城,也就是德化的时候,人家明军已经在九江城驻防重兵,连红夷火炮都拉到城头上了。
后续楚军的战略目标又是楚南一线,所以东线的战事也就暂停了下来,双方军队逐渐形成了对峙局面,并且这种对峙随着双方的持续增兵,变的越来越严重。
围绕着楚军驻防的瑞昌、富池镇一线,楚军部署了大约两万人的兵力。
而围绕着九江府德化、德安、湖口、南康府星子四城,明军部署了超过五万人的兵力,并且还有一支来自江南以及沿海地区的水师相助。
其中这五万明军里,有大几千还是史可法搞出来的‘安庐新标军’,还有一支数百人规模的职业骑兵。
而整个防线的核心城池,也就是九江/德化城,更是部署了超过三万人的兵力,二十门的红夷火炮,安庐新标军也在这里!
该城的整体的防御实力,远远超过了楚南战役时期的临湘或长沙!
第318章 后勤
徐志贤带着一票将领和参谋人员抵达瑞昌城前线的时候,所看见的瑞昌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兵营。
这个瑞昌城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而已,城区面积本来就小的很,城内常住人口也就万人不到。
但是自从去年开始,这个小城池已经陆续涌入了上万兵力,比城内原来的常住人口都多。
这么多的兵力驻防,自然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影响。
楚军在此城屯兵,而不远处的九江城同样有数万官兵驻防,众多士绅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地方迟早会变成战场。
到时候明廷大军打过来,他们这些在城内的平民岂不是要遭殃。
所以,很多人陆续离开瑞昌城,前往其他城市或者干脆到乡下生活居住,以躲避战争。
所以目前的瑞昌城里,除了少数冒着战争的风险,在城内做生意的士绅大户外,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士绅大户们在城内居住了。
倒是普通人离开的少。
一方面是他们走不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可不是说离开了原来的房子和营生就能顺利活下去的,很多人的抗风险能力很低的。
再者,故土难离,很多人也不想离开家乡。
最后,他们对楚军也有一些信心,认为战争固然会爆发,但是看楚军的模样,即便战争爆发了,但是大概率也是楚军东进去攻打九江……
而不是明军从九江跑过来打瑞昌。
这种信心是楚军连续的战胜所带来的。
你可以不喜欢甚至厌恶楚军,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人家楚军打仗是真的厉害……
相反,对面的九江城里,离开城区的人反而更多。
甭管是士绅大户还是普通市民,但凡有条件可以走的人,十个有八个都已经在过去的大半年里已经陆续出逃了。
所以你别看现在九江城里权贵士绅们的豪宅依旧还在,但实际上只剩下了少数几个族人带着仆人们住着,大批嫡系族人基本都已经跑路了。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跑路的士绅大户们,人家没往明王朝的其他控制区,比如南昌,东边的湖口一带跑路,而是直接往西边的楚军控制区跑路,更有一部分干脆直接跑到汉天府的兴国州、大冶县等地方去了。
尽管西边的楚贼收税挺狠的,但是却是特别讲规矩。
更重要的是,这些九江的士绅大户们,他们在楚军控制区里也没啥田庄商行什么的,他们只是跑过去生活躲避战乱而已。
也就是说,楚贼虽然收税很狠,但是和他们没啥关系啊……
相反,那些楚贼们还特别欢迎他们这些带着大量钱财细软的士绅大户们到楚军控制下安家落户。
哪怕不是安家落户,只是暂住那也是欢迎啊。
只要你带着钱财来,甭管你是买房子居住还是吃喝拉睡,这都能够给大楚帝国的控制区带来消费。
这有消费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税收。
所以,如今九江一线的士绅大户家族,有部分家族就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状况。
他们家主在九江府有大量的田庄,商行等产业,对楚军痛恨无比,并且也是大力支持史可法抗贼,史可法的多次摊派募捐里,九江的当地士绅出钱可不再少数。
而另外一方面,这些士绅家族们则是把部分族人,携带大量的金银细软送到楚贼控制下的湖广,主要是汉天府一带躲避战乱。
当然了,同样是战争旋涡中心的瑞昌城他们是不会去的,虽然大概率是楚贼主动进攻九江,但是万一出现意外,变成了明军攻打瑞昌城呢,那样的话,他们现在跑去瑞昌岂不是要自投罗网?
所以,同样是大楚帝国控制区,汉天府的兴国州,大冶县等地方,接纳了一批从九江府跑过来躲避战乱的士绅大户们,但是瑞昌城却是没有多少士绅大户们愿意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