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左良玉败退叶县的时候,尝试抽调一部分兵力拿下舞阳,再威逼叶县。
借此扩大裕州防线的战略纵深,做到把中小规模的敌军直接挡在叶县、舞阳一线开外,即便是遇上大规模明军,也能做到提前预警,并节节抵抗拖延时间,等待鲁阳关、南阳城等地的援军抵达。
黄丁权听过左英哲的作战计划后,斟酌了一番最终还是答应了。
黄丁权之所以答应,一方面是拿下这两个地方能扩大纵深,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左英哲的作战计划里,并没有动用太多主力部队的想法。
只是预定抽调第四混成旅一个营,骑兵一个哨,炮兵一哨,再带两个新整编的营,预计出动的总兵力为三营三哨,约两千人,算是一个混成旅的规模。
只是其中一千二百人还是刚投诚,新整编没两天的降兵。
说的不好听,这些兵力就算全折损在前线也不会让北路军伤经动骨,更何况就算无法攻克上述两地也能其中的主力撤回来,也就是第三骑兵哨、第三炮兵哨。
这两支部队的机动力强着呢,哪怕是第三炮兵哨是炮兵部队,但是人家可是有大几十匹骡马,在道路良好的情况下,短途机动能力一点也不比步兵慢多少。
更别说为了到时候能跑路的快一些,左英哲还会临时从其他部队里尤其是辎重部队里抽调更多的骡马,争取让这支炮兵哨变成骑炮哨。
这两支主力,一看前头不对劲立马就能跑路。
主力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黄丁权就想着试一试,也没啥太大损失。
成就成,不成拉倒……
但即便是试一试,但是黄丁权还是反复叮嘱左英哲,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一切以安全为要,不管如何都要确保出兵兵力的退路,再不济也要确保第三骑兵哨和第三炮兵哨的绝对安全。
反正黄丁权是牢记着罗志学的吩咐,一切以北部防线安全为要!
不过按照左英哲的说法,就算是只出动这两千多乱七八糟的兵力,拿下这两个地方可能性也很高。
如今舞阳那边,撑死了只有两三百卫所兵,并且是老弱病残居多。
之前此地其实也有一些官兵乃至战兵的,不过不久前该地明军派兵救援裕州,那大部分稍微能打的卫所兵都给调走了,而这些卫所兵又被安永多给收拾了。
现在的舞阳城,处于绝对的兵力空虚当中,说得不客气一些,随便来十几个敢打敢杀的悍匪就能强行杀进城去……
更何况现在左良玉战败,并且逃亡叶县后,一下子就把舞阳的虚弱给暴露了出来。
说不准这会的舞阳守军听闻左良玉、贺人龙战败的消息后,一个个都在瑟瑟发抖呢。
别说舞阳了,就算是叶县也是人心惶惶啊。
因为叶县左良玉新败,虽然带了四千多人兵力退往叶县,但是这会左良玉还没走到叶县呢,叶县那边就已经得知了前线左良玉惨败的消息……可把叶县内的官员士绅们给吓的……
也就是他们知道了左良玉好歹还带了四千多人逃出来,并且是朝着他们叶县退回来这才稍微安心一些。
好歹有四千多人呢,到时候守住他们叶县应该不是问题吧?
但是现在叶县城内的官员士绅们根本就不知道,左良玉虽然带了四千多人跑掉了。
但是这四千多人几乎丢失了所有的火炮,甭管是几百斤的将军炮、还是几十斤的攻戎炮,全都丢了个一干二净。
不仅仅是火炮,连带很多士兵的盔甲和武器都丢了一干二净。
毕竟当初他们为了撤出战场,为了能够跑在战友的前头活命,很多人是把所有能够扔的东西都给扔了。
至于不扔的……要么死在了战场上,要么当了俘虏!
而能够逃掉的人基本都是跑到特别快的那一批,他们之所以能够跑得快自然不是因为他们体能好,而是他们更早的丢掉了所有能够丢掉的东西。
撤出来后的左良玉所部四千多人,别说武器了,连粮食都没带上……
左良玉、贺人龙南下的时候,在洪承畴的安排下,他们都获得了一批钱粮,他们南下的沿途也是继续搜刮粮草金银。
但是现在这些足够几万人吃上最少一个月的粮食还有不少沿途搜刮来的金银细软全都仍在了裕州城下的营寨里。
因为败的太快,逃的更快,左良玉他们别说带走了,当初连放火烧毁都做不到,这大批的粮食全都是送给了保乡军。
搞的左良玉一路败退叶县的时候,都是一路抢着粮食回去的,要不然早饿死在路上了。
而到了叶县后估计左良玉所部也好不到那里去,叶县那里可没有什么大批武器等着左良玉……
粮食什么的叶县里肯定有,应该也不少,但是这年头的粮食基本都在士绅大户手中,左良玉除非出高价或者直接举旗造反,不然别指望从这些士绅大户手中获得多少粮食。
所以左良玉哪怕是一路带兵撤退到了叶县,也依旧会面临着缺乏武器,缺乏粮草的局面。
如此情况下,左英哲认为把左良玉给吓走进而占据叶县还是有可能的。
没错,左英哲的计划是把左良玉给吓走,而不是说出动大军直接进攻叶县,和左良玉死磕。
没办法,现在的北路军看似兵力雄厚,但实际上真正的主力只有一个第二步兵旅,而该旅的主力目前还驻防在鲁阳关,就算是想要抽调一部分兵力过来也需要不少时候。
而裕州这边,第四混成旅虽然补充了兵员,但是实力也就那样,而新整编的第十一混成旅和第十二混成旅更是徒有其表。
所以北路军看似兵力多,但实际上能打的也没多少。
更何况,北路军的主要战略任务,甚至可以说唯一的战略任务那就是守好北部防线,不让中原地区的明军进入南阳盆地。
如此情况下,直接不管不顾强攻叶县自然是不行的。
但是派两千东拼西凑的杂兵跑过去吓唬一番却是不成问题,反正左良玉那边也没什么精锐骑兵了,就算是己方吓唬不成退回裕州城,对方也追不上来。
————
当黄丁权、左英哲他们谋划着攻打舞阳以及叶县的时候,罗志学也是率军正式返回了南阳城。
和上一次杀到南阳城,连城都没入,更没人迎接不一样。
这一次罗志学进入南阳城,不仅仅有城内的保乡军文武官员出城迎接,连带城内不少士绅们也是前往迎接。
看着前头上百号出城迎接的官员以及当地士绅们,罗志学终于是有了那么一丝成就感。
不说以后,现在好歹是有士绅来迎接了,这可是好事。
这待遇,估计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他们暂时是享受不到的。
嗯,罗志学直接忽略了前来迎接的那些士绅们一个个在枪刺、长矛下慑慑发抖的尴尬场景。
六月嘛,天冷,出城迎接的士绅们又穿的不多,冷的发抖很正常!
第184章 授衔 以工代赈
崇祯八年六月十日,罗志学正式率军抵达南阳城,并在众多当地保乡军文武官员以及当地士绅的迎接下进入南阳城,并下榻唐王府。
当然,现在不叫唐王府了,而是挂上了保乡军大将军南阳别府的招牌。
但是进入南阳别府后,罗志学还没来得及休息多久呢,就召开了今天的第一场会议。
抵达南阳城的罗志学将会非常忙碌,他要趁着这几天时间进一步完善各类军、政机构并处理众多问题。
他人还没正式进城,就已经安排了四场会议等着了。
当天午后时分,罗志学入城下榻后不足一个小时,就召开了今天的一场会议,这是一场军备会议。
与会人员以在襄阳城的中高级将领为主,主要商定第一步兵旅、第三步兵旅、第一炮兵旅、第一骑兵旅的新兵补充、装备补充等问题。
同时推动第七不步兵旅的筹建问题。
这些问题说起来也简单,反正路上的时候军械部以及后勤部等部门的人员已经做好了相关的计划,罗志学只需要听取计划并批准就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场会议里,也正是敲定了保乡军的军官常服换装问题,并开始施行军衔制度。
保乡军早期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品级制度,在设立大将军府后,这才敲定了品级职务,但是这只局限于文官方面以及专门针对降将的军事顾问上。
而军事顾问这个事务,看似挂着军事两个字,参与事务的也的确和军事有关,比如现在陈永福就是以特等军事顾问的名义,向罗志学提出各种军事类的建议。
但是,严格上来说,陈永福目前依旧不归属军方管辖,各级军事顾问是直接归属将军府,也就是罗志学所辖的,和军事四大部以及各野战部队没啥关系。
也就是说,目前保乡军的武将们,是没有一个和文官相对应的等级制度的,只有单纯的职务体系。
而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哪怕是传统的封建王朝里,比如明王朝里的武将们那都是有品级的,而武将的品级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和军衔类似。
不过罗志学并不打算把武将的品级和文官的品级直接挂钩,这是为了彻底扭转明王朝中后期文强武弱,文官歧视武将的现状。
罗志学想直接把文官品级和武将的品级区分开来,各论各的,顶多以后安排将士们退役转业的时候再进行实际性的职务挂钩。
为此,他准备推行全新的军衔制度。
而军衔制度,也能更好的适应如今保乡军的发展需求。
毕竟保乡军的战术体系甚至军事理念都和传统的军队不一样,直接套用传统的九品制度是不行的。
按照罗志学的规划,这一次会议上直接敲定了军衔制度,罗志学搞的军衔很简单,没有另类自创各种名目的军衔制度,而是直接用近现代各国通用的军衔制度,简单易懂。
分军官、士官、士兵三等。
军官为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以上为军官,担任队长以上各级军官职务,此为保乡军里的主干,其中准尉暂时只授予随营军事学堂里在读学生,比如从读书人里招募入学的新军官,士兵新提拔起来入学的新军官。
士官为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担任伍长、什长、队事务长以及授予各技术兵种,资深骨干士兵,此外保乡军的枝干。
士兵为分为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同时把军衔和品级进行挂钩,比如队长,原则上只授予少尉军衔,特殊情况下授予中尉军衔;
步兵哨长则是授予上尉军衔,特殊情况可由中尉临时兼任;
步兵营长授予少校军衔,中校为特殊情况。
步兵旅授予上校军衔,中校为特殊情况。
其他各级职务,都有一个优先军衔所匹配,另外还有一个或两个辅助军衔所匹配。
此外罗志学还考虑到了目前骑兵和炮兵都缺乏营级编制,哨以上直接就是旅,所以趁着这一次制定军衔制度,也正是敲定了炮兵营以及骑兵营编制。
暂定炮兵营下设三个炮兵哨,配发军衔类同步兵。
后续第一炮兵旅将会下设第一炮兵营,同时再筹建一个第二炮兵营。
第一骑兵旅也是会设立第一骑兵营、第二骑兵营。
敲定了军衔制度后,罗志学当场就授予了各高级将领们的军衔。
考虑到职务和军衔对等原则,也是考虑到后续给麾下将领们一个奔头,确保高级军衔的稀缺性以保证含金量,目前少将以上军衔不授予。
骑兵总监兼第一骑兵旅旅长王瞎子、炮兵总监兼第一炮兵旅张马林、北路军司令黄丁权三人被授予准将。
准将也是目前授予的最高军衔,并且只有三个人。
新任第一步兵旅旅长李成通、第二步兵旅旅长林冬生、第三步兵旅旅长许河、拿下裕州城并坚守多天的第四混成旅旅长安永多都被授予上校军衔。此外四大部主官,参谋部部长徐志贤、军械部部长胡洪卓、后勤部部长于修杰、军政部部长魏开福都被授予了上校军衔。
被授予上校军衔的一共有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