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736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当然除此之外,朱棣与朱高煦两人不催工的态度才是工人能舒服工作的主要原因。
  “这报纸上说,朝廷准备在两京铁路竣工后开始修建京津铁路和中原铁路。”
  “这要是修通了,那秦岭长江以北的商品就能流动起来了。”
  朱瞻壑笑着评价报纸上的新闻,沐氏闻言好奇道:“商品流通能怎么样?”
  “嗯……就拿粮食来说。”朱瞻壑选了一个好例子:
  “湖广的粮食很便宜,每石不过三百文,而山西、陕西有的地方粮食却能达到每石五百文。”
  “朝廷有常平仓,如果能从湖广买数百万石粮食运往陕西,那陕西的百姓就能吃便宜的米了。”
  “可陕西的农民怎么办?”沐氏不由询问,朱瞻壑见她这么说,也笑着指着报纸说道:
  “这里写了,朝廷在陕西弄了很多矿场和手工作坊,一些农民可以入厂打工,一年下来收入比种地高出好几倍。”
  在机械化的农业社会下,农业确实不算特别辛苦,但在这个时代,种地无疑是苦累的代名词,尤其是降水线东移,产量并不高的西北地区更是如此。
  亩产一石,在陕西绝大部分地区就已经算是好田了,如此来说,累死累活种五亩地才能堪堪养活自己,勉强买点油盐酱醋。
  与之相比,陕西的工价虽然不如北直隶和东北的高,但比起种地来说,那可真是轻松太多了。
  如今的许多矿洞已经用上了混凝土和轨道以及矿车,干起活来比起以前轻松许多。
  之所以这些东西能出现,也得益于蒸汽抽水机的出现。
  蒸汽抽水机的出现,不仅让运营矿洞的成本降低,也让工人不用再泥泞的矿坑中摸爬滚打,不用再忍受双脚泡在水里一整天的苦楚。
  没了积水,铺设轨道和拉拽矿场就轻松许多了。
  虽然说环境依旧恶劣,但比起同一时期的任何国家,大明的矿工都是最轻松且工价最高的。
  例如在石见银矿开采银矿的日本矿工,干一天活顶多能买三斤粟米,勉强养活两口人,甚至还不够吃。
  反观大明的矿工,哪怕是陕西的工价,足够他们买十斤米外加一只肥鸡,舒舒服服的回家与家人吃上一天。
  由于国营矿场提工价,导致民营的许多矿场都得跟着提工价。
  洪武年间,山西的煤矿工人基本在三十文的工价,四十文便算是极好了。
  如今官营介入市场后,一百三十文的官营工价压得这群黑心煤场不得不提高工价。
  如今的山西,低于一百文的矿工工价都被视为羞辱人的手段。
  大量的民营煤矿因为低利润而倒闭,随后被官营接手,继续扩大生产。
  “这江南的煤价啊,几乎是随着两京铁路和西北铁路的修建而越来越便宜。”
  “我记得十年前这个时候,一百斤煤炭还要一百三十文,如今却只有一百文了。”
  “等两京铁路和西北铁路竣工,我估计这煤价会低到八十文去。”
  朱瞻壑兴致勃勃的说着,但说着说着不免叹气道:“只可惜这江南的富户们喜欢用柴火做饭吃,我看那柴火的价格非但没有便宜,反而越来越贵了。”
  “江南还好,你是不知道在燕山以北……”
  朱瞻壑说过很多次的漠东、漠北情况,每次沐氏听后都觉得自家殿下有些杞人忧天,只是一想到这些事情都自家公公所说,便也不敢太放肆。
  “爹说的没错,罪犯杀了可惜,但我觉得与其流放,倒不如让他们给我植出一个猎场!”
  他脸上露出笑容,目光也看着窗外的景色而唏嘘:“几百上千年前,这些地方也是绿树成荫的青山绿水,可如今……”
  沐氏闻言看向窗外,虽然说有农田而绿色,但放眼看去基本瞧不到一棵树木。
  朱瞻壑没了兴致,拿起报纸便继续皱眉阅读起来,其中一条新闻让他脸上露出笑意。
  在新闻一角,他看到了朝廷准备在陇川修建一条可以通往蛮莫的铁路,尽管只有三百多里,但却让他看到了许久不见的某个名字。
  “江淮,好好干,等我参军实习一年回来就去你那看看去。”现在的朱瞻壑已经对于自己被安排的人生没那么抵触了,他反而有时候羡慕自己可以体验许多旁人无法体验到的生活。
  不管是就读中学还是军校,亦或者是北上参军,未来南下为吏……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了解不少东西。
  沉下心来,朱瞻壑拿着报纸揣测着自家父亲的思路和心思。
  时间一点点过去,期间朱瞻壑睡着了,一觉醒来天还未亮,车上被固定的蜡烛成了微弱的光亮。
  他起身从自己的箱子里拿出了几本书翻阅,不知不觉中天色便亮了起来。
  趁着停靠加水加煤的时间,朱瞻壑让人买了些甜食回来吃。
  摆摊似乎早已刻在了中国人的血肉里,火车站虽然人流并不算大,但四周前来摆摊的村民却并不少。
  对于这些人,朝廷也是准许其摆摊贩卖食物,只要临走时收拾好就行。
  几份甜点和几张饼子被带来,每份饼子都被切了一角。
  这一角被人兵卒吃下,防止有人毒害朱瞻壑。
  这种日子,朱瞻壑过了很多年,他在中学和军校的时候,学校之中的大食堂基本都被西厂和锦衣卫的人承包了。
  虽说他们一开始手艺很差,吃得人怨声载道,但后来也渐渐手艺精进许多,就连军校的学子们都很难怀疑他们有其它身份。
  勉强吃了一份东西,朱瞻壑便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终于在两个时辰后,他乘坐的火车停靠在了熟悉的北京东站。
  走出车厢,他便看到了乌泱泱的人朝着站外走去。
  北京东站的规模,曾经朱瞻壑还吐槽过自家父亲修建太大,人也没有,颇为浪费。
  只是当这次他返回北京后,不得不夸一句自家父亲的先见之明。
  由于东北铁路已经修抵沈阳,而西北铁路也修抵张家口,故此北京东站毫无疑问成为了天南地北商人的中转站,各类商品汇聚于此,大批的瓜果蔬菜与鲜花运抵北京。
  “好冷……”
  感受着北京的刺骨寒风,朱瞻壑不由打了个寒颤,随后火急火燎的在护卫护送下走出东站,坐上了前往紫禁城的马车。
  隔绝了冷风,他算是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马车的车窗改为了横拉的玻璃车窗,外面还有一层用来保护玻璃的木质车窗。
  朱瞻壑拉开玻璃窗,将木质车窗拉开后,这才合上玻璃车窗,目光打量着窗外的北京东站。
  来来往往的人出入其中,一眼看去不下千人。
  “这么多商贾,北京的人口是不是也增加了?”
  朱瞻壑询问着马车上负责保护他们的西厂百户官,百户官闻言作揖:
  “回殿下,前番冬至时顺天府上奏北京有民七十二万。”
  “增加了这么多?”朱瞻壑倒吸一口凉气。
  要知道自从大明迁都后,南京人口一直没有恢复到曾经的高度,现如今也仅有不足五十万,而北京却发展的越来越好。
  “现在还用漕运来运漕粮吗”
  得知北京人口规模后,朱瞻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他父亲说过的北京粮食问题。
  “火车和漕运并用,每年可向北京输五百万石漕粮。”
  “那就行。”他颔首靠在车厢上,不多时便沉沉睡去了。
  虽说有床,但他晕车的反应却没减轻,所以他昨天并没睡好。
  如今在这马车上休息片刻,稍许好去见自家父亲与爷爷。
  似乎是过于疲惫,他只觉得自己还没休息多会,便听到了百户官呼唤自己的声音。
  强撑着睁开眼睛后,马车门不知何时已经打开了,他正准备下车,却见百户官走到车门作势上车,同时作揖道:
  “殿下,陛下说你舟车劳顿,就不用去武英殿了,先去大明宫见过太上皇,随后在大明宫休息休息吧。”
  百户官的话让朱瞻壑心头一暖:“行,那我再睡会。”
  朱瞻壑吩咐一声,便继续陷入梦乡中。
  这次他倒是感觉自己睡了挺长时间,马车还没停下,他便悠悠转醒,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到了吗?”
  “还有不到一里。”
  百户官回应着朱瞻壑,过了片刻后马车停下,而朱瞻壑也来到了阔别已久的大明宫。
  带着另一辆马车上的沐氏和自己的儿子下车,他们乘坐步舆前往了大明宫的养心殿。
  “臣朱瞻壑,携太子妃与皇太孙求见太上皇!”
  “进来!”
  朱瞻壑在养心殿外大声唱礼,不多时里面便传来了回应声。
  带着忐忑的沐氏走入养心殿,朱瞻壑当即便瞧见了正在保养一支马枪的朱棣。
  相比较两年前,朱棣的多了些白发,但依旧虎威尚存。
  “爷爷……”
  朱瞻壑与沐氏行礼,朱棣却把目光放在沐氏怀里的那孩子身上:“来,抱过来给我看看。”
  “是……”
  朱瞻壑接过孩子,抱到朱棣面前递给他。
  朱棣抱孩子还挺熟练,接过后看着怀里这还在贪睡的娃娃,不免露出笑容:“我也是当太爷爷的人了。”
  “这孩子取名没有?”朱棣询问,显然准备给孩子取名。
  “还没有,过去都唤他小名叫獾儿。”
  朱瞻壑回应着,朱棣听后皱眉道:“怎么取个禽兽的小名?”
  “贱名好养活……”朱瞻壑尴尬回应,朱棣见状皱眉:“叫朱祁钺吧!”
  他定下了这孩子的名字,朱瞻壑见状便也只能应下,只希望自家父亲别遗憾。
  “好了,你们这也舟车劳顿了,吃饭没有?”
  朱棣对朱瞻壑询问,朱瞻壑摇摇头:“还没吃,父亲让我们先来大明宫休息一晚,陪陪您之后再回宫。”
  “他倒是有心。”朱棣颔首,捋了捋大胡子后这才道:
  “太子妃带着皇孙休息去吧,我和这小子聊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73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6/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