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就他们所得的消息来看,新政的推行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不过想想也正常,尽管朱高煦说着新政推行过后如何如何,但现实就是地方所需财政开支越来越大,当下已经大到了占据财政三分之一的程度。
“六军都督府去岁有屯田子粒一千七百六十万石。军马十五万八千余匹,乘马三十六万五千匹整。”
“岁支军粮一千八百万石,军饷三百四十余贯。”
“今岁需朝廷调拨军粮四十万石,军饷三百四十万贯,另需朝廷拨豆料二百万石。”
正当群臣想着财政开支越来越大的时候,却不想六军都督府的英国公张玉站出来作揖开口。
他的话,让群臣们愕然,毕竟永乐二年时,都督府还岁支军粮二千七百余万石,军饷二百余万。
却不想如今军粮只需要一千八百余万,而军饷却只增加了一百四十余万。
“准奏!”对于张玉的开口,朱棣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同意。
同时,他的目光也扫视了群臣,似乎带着几分挑衅。
站在他金台之下,朱高煦也轻笑着扫视群臣,父子二人带来的压力让群臣纷纷低头。
朱高煦的新政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为了废除内地许多卫所,转卫所为民户。
这些年除了新政推行的七个地方,还有沿海的许多备倭卫所,以及陕西的卫所纷纷被转为民户,其数量多达七十余万。
这七十多万军户,每年支出的粮食仅九百万石。
裁汰他们之后,各地只保留了原本的战兵,数量近二十四万,算上海军的七万,合计六十个卫,兵力三十三万六千人。
大明国内除去这六十个职业卫所兵,便只剩下二百一十六个战屯卫所,数量接近一百二十一万,但其中有近七成半是屯兵。
如果这些屯兵改民户,那剩下的战兵数量大约也只有三十万,军粮支出则是从一千四百余万,下降到六百万。
不过相同的,当下军屯籽粮的数量也会骤降到仅有海外四十屯卫,三百万石左右的程度。
届时,大明的军粮支出会被控制在一千万石左右,军饷则是七百万贯的程度。
尽管支出增加了,但军队的素质却得到了提高。
不仅如此,海外如交趾、旧港、吕宋,关外如大宁的这些地方还会陆陆续续的增加屯田卫。
朱元璋的卫所制还能继续下去,不过届时是以战兵征战,屯卫开垦,一旦当地汉人比例保持在五成以上,屯卫或是裁撤为民,或是编练为军,一步步的向外推进。
三宣六慰、南洋地区、还有南边的南州,外东北各地、西域……
这些才是卫所制大放异彩的地方,内地已经不需要了,各地只需要保留两到四万的常驻战兵就足够。
此外,战兵也会按照朱高煦的制度,每隔三年与边疆进行轮换,以此保障内地战兵战力。
“陛下,臣户科给事中王回,有事起奏……”
突然,一道突兀的声音在奉天殿上响起,众人纷纷看去,却见到一个二十三四的年轻官员正在作揖。
“准奏!”朱棣想看看这官员要卖什么关子,而这王回则是继续道;
“新政推行,本该就是按照十税一的方式,对各行省进行税收。”
“如今执行多年,各省却依旧按照定额来收税,这是否有些不妥……”
王回的话说完,整个庙堂都站不住了。
确实,如果按照当初朱高煦宣布的办法,那大明朝收税就应该取消田赋的定额,而是按照各地田亩产出来进行收税。
然而新政推行这么多年,各地依旧按照定额来收税,这有些与理不通。
这样的问题,庙堂上的这些人精哪能不了解?
可问题在于,谁都不愿意戳破这一层,哪怕是金台之上的朱高煦与朱棣。
百官不愿意戳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真的按照十赋一进行收税,那就等同是主动要求新政推行到江南。
毕竟以当下江南的官吏数量,根本就不足以执行十税一的收税方式。
尽管他们可以接受朝廷在江南推行新政,但他们却不会主动要求。
至于朱高煦的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如今的大明朝财政不足,不足以对人口最为稠密的江南地区推行新政。
以当下江南三千多万人口的数量来说,推行新政所需的教习、吏员加起来起码五十万才能把这税收上来,把官学推广开来。
维持如此庞大的吏员、教习数量,所需的钱粮是如今大明拿不出来的。
只有等到郑和带回这次下西洋所获的金银,朱高煦才能一鼓作气的将新政在江南全面推广。
只要解决了江南,那陕西、两广、云南和湖广、福建就容易推行多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郑和肩头压力还真是挺大的,不仅要承担军队北征所需的燧石压力,还需要承担江南新政推行的财政压力。
如果郑和知道这一切,估计会加快速度赶回大明,毕竟此刻的他已经进入满剌加海峡了。
不提他那边,当下急需解决的,主要还是王回的事情。
朱高煦记得这人,他是山东迁徙渤海吉林城出身,也就是说他是实打实的渤海新政派。
以他的身份提出这种想法,不难看出,年轻力壮的新政派十分不满这两年朝廷限制招募吏员数量的做法。
在他们看来,大明需要更多的吏员,而他们的家乡子弟难以科举为官,便只剩下走吏员这条道路。
反正江南官绅一直歧视他们北方人,如今正好借助这个机会走入江南,好好收拾一顿这群家伙。
朱高煦可以保证,一旦新政在江南推行,那即便不用他开口,新政派的官员与吏员们也会卯足了劲的去调查江南出身的官员们。
但凡他们出现过原则性问题,新政派都会把他们往死里搞。
南北矛盾始终是明初跨不过去的一道坎,想到这里,朱高煦就恨不得把赵宋那群皇帝和士大夫拉出来凌迟。
一个“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硬是分裂了南北二百多年,更别提三易回河那些各种糟蹋北方百姓和经济的操作了。
尽管他想要江南官员遭受压制,却不想江南官员死绝。
江南官员要真的被搞死,那新政派就有点一家独大的意思了。
“若是以十税一的手段,如今天下六百二十余万顷耕地,起码能收获七八千万石田赋。”
“据臣当初参加四川新政推行的经历,当初洪武年间所置胥吏水平低下,大多鱼肉百姓,更是发明出淋尖踢斛,库子,蒲篓,竹篓,口食……等各种层出不穷,盘剥百姓的手段。”
“依靠这些手段,他们盘剥的田赋粮食足有数千万石之多,是以朝廷虽定额三千二百万石,胥吏却征收六七千万石,从而将大部分收入囊中。”
“如此一来,朝廷成了小头,胥吏却成了大头。”
“自新政在四川推行后,我等皆按照十税一的方式收取赋税,百姓反而减轻了负担,并且每年收到手的粮食都远超朝廷制定的定额。”
“只是由于定额限制,这些收上来的粮食,都只能存储在乡镇的社仓内。”
“时间一久,便是如微臣,也不由得会心生贪念……”
“正因如此,臣才想询问陛下,究竟是执行十税一的新政,还是依旧按照洪武年间的定额。”
王回将洪武年间的基层小吏称为胥吏,而称新政小吏为吏员,话语中满是对曾经小吏的鄙夷。
众人都清楚,他是被新政派官员推上来的一枚棋子,这事情若是成功了,他平步青云。
若是失败了,那他也很难会被打杀,毕竟他有吉林城的身份庇护。
谁都知道,当今东宫对吉林城出身的官员和吏员多有照顾,自然不会觉得平日都鲜少杀戮的东宫,会索要了这王回的性命。
不过,群臣也不想朱高煦真的现在就在江南推行新政,毕竟他们之中大部分的耕田还没卖干净呢。
“你的话倒是有几分道理。”
当朱高煦赞同般的话说出,庙堂上解缙等人脸色一变。
“不过当下朝廷没有多余的钱粮在江南推行新政,更何况北方还有陕西没有推行新政,操之过急并不好。”
“因此,今年便先在新政已经推行的山东、辽东、四川进行十税一的试点吧,北直隶、山西、河南与贵州则是再等一年。”
按道理来说,除了贵州是大战过后需要休整,其余北直隶、山西、河南理应可以就十税一的政策来交税才是。
不过朱高煦既然要暂缓一年,那倒也没什么。
“至于各省,那便等西仓的香料贩卖,下西洋舰队返回再推广新政吧。”
“按照时间,郑和应该四月抵达京城,但当下朝廷不能等着他,因此今年上半年便全力着手陕西、陕西行都司的新政。”
对于动辄应对数百万人口的新政派来说,人口最多不过三百多万的陕西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压力。
上半年六个月的时间,全力布局陕西新政,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
“臣吏部员外郎赵晟,有事启奏……”一名三旬左右的官员走出,而他也是新政派的官员,并且还是第一批毕业,从而被朱高煦钻空子,保举了几千人为官的那一批。
“准!”朱棣不假思索的开口,他也想看看这群新政派想要干什么。
“臣刚刚心算,以陕西及行都司的口数,需调派大约两万吏员,三万教习。”
赵晟并不打算做出头鸟,他只是单纯算账罢了。
“既然如此,便从去年年末毕业的学子中挑选,陕西都司及行都司好生配合。”
朱棣回应过后,扫视了众人一圈,确定没有人要上疏后,他这才起身向殿后走去。
朱高煦跟上,鸿胪寺卿见状高声唱礼:“散朝!”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着那山呼海啸的唱礼声,回到奉天殿后的朱棣在奴婢们的服侍下换下了冕服,换上了素服。
朱高煦与他一样,都换上了素服。
“新政的势头凶猛,你得好生看住。”
换上衣服,走到殿门的朱棣与朱高煦好生交代着,朱高煦也点了点头:“新政要推行,但不能让他们把传统的儒学推翻,双方必须保持一个平衡。”
“这点儿臣心里有数,请父亲放宽心。”
“嗯!”朱棣瞧朱高煦这么说,便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只是交代道:
“江南要推行新政的时候,你找个办法收拾了纪纲和陈瑛吧。”
作为朱棣的白手套,纪纲和陈瑛可以说为朱棣弹劾抓捕了大量不服朱棣的官员,调查了许多藩王的事情。
朱尚炳和朱济熺虽然因为朱高煦的缘故,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被针对得凄惨,但也被纪纲和陈瑛弹劾不轻,不仅乖乖交出了护卫,还闭门不出,只在王府之中玩闹。
其余诸藩见状,也纷纷表示要上交护卫,但都被朱棣拒绝了。
秦晋二府是因为辈分高,需要他警惕,至于其它的藩王,只要别闹得太过,朱棣他也不会刻意针对。
只是相较于他,朱高煦之所以同意藩王们保留护卫,就是准备在几十年后再安排一次改封。
当初他把这些藩王改封到西南,为的就是稳定西南局面,让朝廷重视起西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