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46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您最好说的是真的。”朱高煦一开口,朱棣表情就僵住了。
  他不过是客套客套,这小子怎么还当真了。
  只是仔细想想,朱棣似乎又觉得没什么的,毕竟自家前面三个哥哥都只活了三四十,自己如今四十有二,年纪也不小了,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等自己干个十几年,到时候也五十几了,应该干不动了,传位置也正常。
  朱棣这般想着,心直口快的便点头道:“当然了,俺什么时候骗过你?”
  “是……”朱高煦想到了前身瓦罐鸡,但还是点了点头,随后与朱棣巡查起了大教场的各处。
  过了半个时辰后,朱棣才恋恋不舍的走出了大教场,见到了在大辂旁边等了许久的朱高燧。
  瞧着他没有上大辂,朱棣都有几分诧异,隔着老远与朱高煦说道:“你这办法倒是管用,他现在规矩了不少。”
  “儿子早说过,多练练对他有好处。”朱高煦轻笑,就他对渤海的训练要求,朱高燧的脾气要是一点都不改,那他反倒觉得朱高燧真是无药可救了。
  他本来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不止是他,就连前身的朱高煦在历史上表现也是这样。
  朱棣个人能力没得说,就是养孩子上有点偏科,宠溺太甚了。
  “爹,二哥……”
  见朱棣他们出来,朱高燧立马上前迎接,不过现在朱棣也不知道他是装出来的,还是真的被练出来了。
  “懂几分规矩也是好的,上车吧。”
  朱棣对朱高燧的做法十分满意,点了点头示意他上大辂。
  然而此话一出,朱高燧连忙把头摇得和拨浪鼓一样,心里欲哭无泪。
  若说他在大教场里经历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那不是肉体训练,而是精神上的折磨,尤其是当他不小心听到了一些渤海兵卒说朱高炽与他朱高燧碍眼的话后,他几乎每天都担心大教场里有人会害自己。
  哪怕在睡梦里,他都能梦到李失带着一群人找到他,询问他是不是真的觉得自己有天子气。
  不管回答是与否,反正问完过后李失就会带人挥刀把他杀了,而他也从睡梦中被吓醒。
  尽管知道李失没有必要杀自己,可这种梦境还是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
  现在他好不容易出来,结果自家父亲还让自己坐天子才能坐的大辂,这不是要他半条命么。
  “爹,您和二哥坐吧,我现在喜欢骑马。”
  朱高燧声音中带着丝哭腔,朱棣与朱高煦面面相觑,末了朱棣才与朱高煦走上大辂,时不时还一步三回头。
  直到上了车,朱棣才小心翼翼道:“老三被你吓得不轻,他不会落下病根了吧?”
  “这个……”
  闻言,朱高煦本人都有些忐忑的看了一眼车窗外翻身上马的朱高燧,犹豫道:“应该……不会吧?”
《明太宗实录》:“腊月辛丑,上与太子视大教场,太子疏言曰“赵王自省已久,可恕之。”上闻太子言颔首,赵王遂赦,涕零曰:“若无兄,弟恐亡矣。”
《渤海纪事本末》:“腊月末,帝与上往大教场去,帝闻赵王自省,遂赦。”


第310章 南北分卷
  “是岁天下口六千六百五十九万八千三百三十七人,田亩四百五十二万七千六百三十二顷余七十二亩六分,税粮三千二百万石。”“金一万九千六百二十两,银一百四十八万七千余两,铜二百八十七万六千贯。”
  “杂项、商税、矿课、盐引、茶引折色二百二十五万四千余贯,还有铁、铅、丝、绢、绸、缎、布、棉等各项折色九十四万六千余贯。”
  “是岁入粮三千二百万石,其它各类折色岁入七百七十七万七千二百余贯。”
  爆竹声中一岁除,伴随着奉天殿内,身穿朝服的户部尚书郁新汇报完结果,整个庙堂上身穿朝服的群臣面面相觑。
  正旦大朝会,作为新年的第一场朝会,所有人穿上了朝服,而作为君王的朱棣与作为储君的朱高煦也分别穿上了冕服。
  相较于这对父子的淡定,群臣们诧异的看着郁新,因为正旦朝会往往只是贺礼类的朝会,基本不会奏事。
  户部的文册,理应在去岁年末交给皇帝才是,可如今却拖到了新年第一天。
  况且,今年的文册上少了六军都督府的军屯籽粮,以及马匹、草束等各类东西,难不成是皇帝要更改旧制?
  群臣持着笏板遐想,同时穿着冕服,拿着玉圭的朱高煦也站在高台之上,朱棣之下对群臣开口:
  “即日起,户部与六军都督府各自管理钱粮。”
  “臣领教令……”
  当朱高煦宣布新政,群臣纷纷露出果然的表情,同时也不免关注起了去年大明的情况。
  若说增长,其中增长最甚的无疑是人口和耕地情况。
  洪武三十三年的数据大多是抄旧,因此永乐元年的情况才能表达出大明在过去几年的变化。
  相较于洪武三十年抄旧的六千余五十万口人,经历战争过后大明人口反倒井喷式的增长到了六千六百五十九万的数目,一口气增加六百零九万人。
  此外,相较于洪武三十年抄旧的三百八十七万顷,去岁大明田亩数量为四百五十二万顷,一口气增长六十五万顷。
  以上这些为何增长,群臣都十分清楚。
  清理建文佞臣得到了不少隐匿的人口和田亩,税务司对山东、江东的清查,以及东北的开发又得到不少人口耕地,如此才形成了眼下的数额。
  “臣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张玉有六军都督府事务启奏!”
  身穿朝服的张玉站出来作揖,将群臣们从遐想中唤醒。
  “奏!”
  朱棣威严开口,张玉闻言也躬身作揖,而后开口道:
  “六军都督府去岁有屯田子粒二千余四十万石。军马五万九千六百七十二匹,乘马二十万四千三百匹整,草束三千六百四十七万余束。”
  “岁支军粮二千七百万石,军饷二百三十万九千四百贯,草束殆尽。”
  “今岁需朝廷调拨粮食六百六十万石,军饷二百三十万九千四百贯,另需发徭役割草束三千万束,需朝廷拨豆料二百万石。”
  “准奏!”对于六军都督府的需求,朱棣不假思索的就选择了同意。
  不过如此一来,也让正旦朝会成为了去岁的年末总结大会。
  户部尚书郁新走出一步作揖:“去岁百官及地方岁支一千九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存一千二百五十余万石。”
  “今岁朝廷营造北京、补贴辽东、疏通河道、修建黄河上游束水闸及吴淞二江,下西洋需支三百万贯,粮九百万石……”
  “算上积存的府库仓粮,可调用钱七百二十三万贯,粮三千七百二十万石。”
  郁新把大明朝的底子说了个大概,不过由于去年没有蠲免天下过半,赋税正常,因此去年积存钱粮各二百余万。
  算上老朱的积存,大明朝的底子还很厚。
  这笔钱粮就算丢到明末,那都足够崇祯十七年的崇祯支付完天下积欠军饷、俸禄,可见朱元璋积存之厚。
  “去岁,为过去四载唯一积存,臣为陛下贺……”
  “为陛下贺——”
  郁新说罢,群臣纷纷躬身唱礼,朱棣也自满了起来。
  “可还有事物启奏?”
  朱棣想要结束早朝,毕竟今日的大朝会只是他和朱高煦为户部与六军都督府新计算方式站台罢了,如今戏唱完了,也该散场了。
  “陛下,臣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事起奏!”
  李至刚站了出来,不过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庙堂之上的大部分人。
  “准奏。”朱棣略皱眉头,随后便见李至刚作揖道:
  “陛下,朝廷自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后,已经四载未办科举,如今为第五载。”
  “臣请陛下定下明岁科举,以此安天下人心……”
  李至刚说罢,朱棣也皱了皱眉,因为他昨日才与朱高煦讨论过这件事。
  昨日朱高煦就说过,今日群臣一定会请朝廷举办科举,如今看来他预料不错。
  至于科举一事,他与朱高煦仔细商量过后也觉得应该办,不过需要开始有些变化了。
  “科举理应举办,但明年举办过于急迫,朕定永乐四年为甲申科,六部及三司官员提早两年开始告知天下士子。”
  “此外,甲申科以太子少师姚广孝为主考,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为副考。”
  “此前科举的乡试成绩作数,不过今年的院试和乡试、会试考卷由东宫出卷。”
  朱棣将科举时间挪到了永乐四年,这让庙堂之上的群臣皱眉,可还能接受,毕竟承认了建文年间科举院试和乡试的成绩。
  不过将下次科举的考卷交给东宫出卷,这就让群臣有些受不了了。
  “陛下,太子虽博学,可对经史典籍熟知多少却无人了解,臣请问太子,甲申科考卷是否与过往科举考卷类似?”
  李至刚作揖询问,也问到了群臣所关心的问题。
  谁都知道辽东的五年官学教育是学的什么,如果朱高煦到时候把那些东西搬上考卷,那南方学子必然会吃亏。
  想到这里,众人纷纷隐晦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却直接开口道:“类似,不过也有细微调整。”
  说罢,他不等群臣开口询问,便主动开口说道:
  “自甲申科起,全国分为南北中三卷,定进士额为三百。”
  “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五,北人十之四,西南十之一。”
  “北卷范围为渤海、辽东、大宁、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陕西行都司,取士一百二十人。”
  “南卷范围为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广东取士一百五十人。”
  “中卷范围为四川、广西、云南三省,取士三十人。”
  南北分卷,这个是朱高煦为数不多认同好大哥颁布的有用政策,并且影响了大明及后世六百多年。
  南北分卷毫无疑问是防止国家分裂的政策,毕竟眼下经济重心已经彻底南移,大明又是自南方起兵,因此江南受到元末战乱的影响最小,其次是北方,最后是汉化不算深入的广西及西南。
  论经济,毫无疑问也是这个排名,因此经济落后的地方必然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就肯定考不过教育先进的江南一带。
  这样的经济、教育局面下,如果“统一考试”那么绝大多数进士名额都会被南方籍贯占据,长此以往北方以及部分南方省份必然离心离德。
  明初洪武四年的科举举办过后突然暂停科举的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发现了北方和西南及江南的差距太大,所以在暂停科举的十三年时间里,朱元璋一直忙于对北方和西南的官学建设,直到洪武十七年才重开科举。
  此后四次科举中,北方占据进士席位常年保持在三成,西南偶尔一成,其余也就被江南和中南地区垄断。
  南北中三卷,是朱高煦结合了历史上大明最终完善的政策。
  在这种南中北分卷下,并不会造成三地士子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情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6/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