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45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即便犯事,也应该有所收敛才是。”朱高煦附和一声,对于朱棣的想法不由叹气。
  朱棣和老朱一样,他们都知道自家儿子什么做得对,什么做得错,但就是狠不下心收拾他们。
  朱高燧年纪还小,还能改正,可朱高煦的部分叔叔已经长成,他们犯的那些混账事,已经足够让朱高煦厌恶了。
  “走,去前面看看你的兵马。”
  朱棣抖动马缰,朱高煦闻言也跟上,同时更正道:“是陛下您的兵马。”
  “随你怎么说吧。”朱棣懒得与朱高煦争辩,因为他发现自己确实辩不过这个老二。
  “列队!”
  “哔哔——”
  当看到朱棣与朱高煦策马而来,加上朱高燧激动小跑,负责指挥这近万人的李失、李齐二人便吹响了木哨。
  “李失,我二哥说我的参训结束了!”
  朱高燧激动跑来,没了以往的趾高气昂,只有激动和高兴。
  “既然如此那就去换衣服吧。”
  李失闻言也没多说什么,平平淡淡的回应,就好像朱高燧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一般。
  这样的反应,让朱高燧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空落落的。
  只是一想到可以回王府,继续做自己的赵王,他还是脚底抹油般的往大教场的屋舍方向跑去。
  在他刚刚离开不久,朱棣与朱高煦也来到了李失、李齐二人面前。
  “陛下万岁,殿下千岁……”
  二人带头作揖唱礼,紧接着木哨声响起,近万兵卒纷纷唱礼。
  “好!”
  朱棣翻身下马,走到了前排的一个十八九岁年轻兵卒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一支女真?”
  “回陛下,我的汉名是吴孟,以前的名字是莫日根,是北山使鹿部的人。”
  那年轻兵卒用还不是太熟练的官话说着,朱棣一听便知道他是刚刚被调到京城不久的兵卒,见状他也好奇询问道:“你们使鹿部的人,真的训鹿、养鹿,用鹿来乘骑?”
  “回陛下,我们训鹿也养鹿,不过鹿只用来在冬季拉车的。”吴孟回答着,朱棣闻言也点了点头,捏了捏他的胳膊。
  “好,足够壮实。”
  他很满意类似吴孟这样的兵源,倒是朱高煦翻身下马后上前询问道:“北山诸部的日子现在过得怎么样,都搬出来了吗?”
  “回殿下……”见到朱高煦,吴孟显得有些激动,整个人都站的笔直了不少。
  “北山好多部落都南下接受了招抚,辽国公(孟章)把我们安置在了肇州城到安东城、黑水城之间的水驿,依托水驿给我们修建房屋。”
  “如果有部落愿意开荒种地,他就给我们带来工匠和水泥,让我们可以修建水利,耕种一些坡地。”
  “如果不愿意开荒种地,还是想继续像以前一样狩猎,那就继续狩猎,但家里得出一个男丁当兵,不过我们的粮饷都会送回家里,让家里即便打不到猎也不至于饿肚子,军饷则是留下给我们自己花。”
  “我南下的时候,听说北山和东海的好多部落都派人接受了招抚,从肇州到黑水城足足有一百多个寨堡,八九万人。”
  关外与山东兵马的军饷是二十石米外加八贯钱,二十石米运回家里,足够一家五口人吃的肚皮圆滚滚,八贯钱也足够吴孟他们这种兵卒在普通城池过着舒坦日子。
  不得不说,孟章和女真人接触久了,还是十分清楚他们需求的。
  “八贯钱饷在京城够用吗?”朱高煦为吴孟整理了一下领子,吴孟也紧张的回答道:“吃住都在大教场里,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
  “大教场里好多弟兄都是拿了钱饷后买棉花和白布,托驿站运回家乡。”
  “棉花多少钱一斤,白布呢?”朱高煦询问吴孟,吴孟也不假思索的回答:“棉花六十文一斤,白布二百文一匹。”
  “嗯,白布还好,就是棉花太贵了。”朱高煦颔首,不由感叹棉花有些昂贵,但也能理解。
  棉花产量在江南等地亩产也不过一百五十斤左右,哪怕在北方地区的北平和山东棉花,亩产也不过二百余斤。
  洪武年间山东就被朱元璋下令种植棉花和大豆,以此来供应辽东。
  到了朱高煦入主山东后,又有计划的加大了大豆和棉花的种植面积,不过时至今日,棉花的价格依旧居高不下。
  好在随着辽东的开荒,不少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也种上了棉花。
  缺少了辽东这个棉花需求的大户,日后关内的棉花价格兴许能随着推广而逐渐下降。
  “修建的集镇都安排上火炕和火墙和下水道了吗?”
  朱高煦继续询问吴孟,吴孟也放松了不少,老老实实的回答道:“都修建了,不仅修建了这些,还修建了混凝土的路面,在集镇里走路都踩不到泥。”
  “那就好。”朱高煦点点头,随后转身走到了朱棣的身后。
  他与吴孟的对话被朱棣所听见,朱棣瞧着他三言两语就让吴孟站得笔直,不由得在想这小子收买人心确实有一套。
  不过从二人的对话中,朱棣也听到了不少消息,尤其是大批女真接受招抚的消息。
  “现在渤海有多少人口了?”朱棣看向一旁的朱高煦,朱高煦也老实回答:“四十四万六千余口,其中二十四万余口是女真人,不过他们之中有许多都会在明年内迁进入辽东、山东,明年这个时候估计只有十五万左右了。”
  女真内迁,汉人外迁,这是同化的一种手段,大明不像满清那样小族凌大族,而是大族凌小族,因此在北方根本不用担心被同化的问题。
  哪怕把整个东北、漠南漠北和西域的人口都算在一起,也不过二百余万罢了。
  将他们丢到一千六百余万人口的北方大地都十分稀疏,所以对于大明向东北开拓,朱高煦基本没有担心过任何同化问题。
  倒是相比较北边,南边就有些难办了。
  不管是麓川还是暹罗、高棉、安南,这些国家人口多则数百万,少则百余万,偏偏大明在西南的同化不足,一旦深入内陆就有被同化的风险。
  也就安南这样有漫长沿海线,可以用海运来移民的地方,朱高煦能有把握靠时间来持续移民同化当地,像西南和三宣六慰就要困难许多。
  “四十四万人,种五百多万亩地?”
  朱高煦的汇报,让朱棣想到了渤海的耕地面积,不由得感叹渤海开发速度和富裕程度。
  在他看来,也只有挽马、耕牛充沛的渤海才能做到一个人料理十余亩地了。
  对此朱高煦也解释道:“关外冬期长,粮食的亩产也不过每亩八九斗,这次郑和下东洋带回了不少日本国的耐寒作物,辽东那边也会试着培育看看,能不能培育出耐寒些的作物。”
  “这个你自己看着办,俺比较好奇的是今年的户部《黄册》、《鱼鳞图册》有什么变化。”
  朱棣提起了户部的文册,由于山东的清丈和摊丁入亩、入学资格与户口绑定等政策,山东的耕地和人口都得到了提升。
  除此之外就是一直迁移人口进入辽东,不管开荒的辽东地区也在时刻变化。
  除了山东和辽东,其次就是云南和四川的人口和耕地变化比较大了。
  靖难之役结束以来,云南和四川陆陆续续涌入了四十余万人口,他们不少人已经在上半年安家并开荒,如今也基本见了成效。
  这些情况,身为皇帝的朱棣只有通过户部的文册才能了解,但户部还没清点完。
  “山东和辽东的情况你应该清楚吧?”
  朱棣询问朱高煦,毕竟朱高煦在辽东和山东布置了大量基层官员,收集数据肯定比户部要快。
  “自然……”朱高煦走到一旁,朱棣也跟了过去,远离了军阵。
  “辽东与渤海至腊月初一,有人口一百九十七万七千六百口,耕地一千三百四十余万亩。”
  “山东至腊月初一,有人口四百八十二万七千余口,耕地五千九百九十四万余亩。”
  朱高煦简单汇报,朱棣便想到了洪武三十年的数额,然后抚了抚须:“这山东连带辽东在洪武三十年的人口才五百二十五万,如今四年过去,加起来却六百八十多万。”
  “即便减去大宁的三十余万口,也比原本的人口多出一百二十五万。”
  “那耕地当初连带军屯田也不过六千万,如今却有七千余万亩了,仅山东一省就增加三百多万亩。”
  “这群乡绅胥吏,俺真想把他们手里的人口田地都抢到手里。”
  朱棣有几分急眼,毕竟从山东的情况来看,大明的人口绝对不止洪武三十年的六千余五十万。
  不过他也有几分保守道:“你下面的人会不会多报了,这增加的有点太多了。”
  “增加是正常的。”朱高煦先给出答案,然后才详细解释道:
  “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山东就有五百二十万口,如今二十年过去,增加一百二十万很正常,耕地也是同理,甚至比眼下丈量的还要更多。”
  “以儿臣看来,朝廷眼下的耕地恐怕恢复不下北宋熙丰时期,甚至有所超出,人口也恐怕不低于七千万。”
  “只是如何将田亩丈量,人口清查,还是得先看看山东试点政策推进如何。”
  朱高煦说的有理有据,毕竟洪武十四年的大明就有耕地三亿六千余万亩,人口五千九百八十余万。
  如今二十年过去,人口居然才增长了一百多万,耕地才增长三千余万亩。
  如果大明真的只有六千万人,那耕种四亿亩耕地也倒符合效率,毕竟人力耕种的极限也就五亩,算上天下耕地,人均耕种六亩倒也不出奇。
  可大明二十年人口才增长一百万,这简直就是有些羞辱人了。
  即便是民生败坏的乾隆后期,十八年时间里也从三亿一千万,增长到三亿六千万,这还是耕地已经开发困难的情况下。
  反观眼下,二十年才增长一百万人口,偏偏税率不如乾隆时期一半。
  说七千万人,那都是朱高煦说的保守了,至于耕地,北宋熙丰年间耕地四亿六千余万亩,但对应男丁就有四千余万,算上女性恐怕不下八千万。
  北宋年间的生产效率与明初差距不是很大,人均六亩耕地算是古代耕种效率的标准了。
  大明要是有四亿六千万亩耕地,人口最少接近八千万,这才是朱高煦心里估计的人口数额。
  利用入学资格来清算人口数量,这就是朱高煦能从山东和辽东清查出那么多人口的主要原因,摊丁入亩则算是次要了。
  只是这套办法没办法扩大,因为大明没有那么多教学资源,也养不活几十万只负责教书的教习,除非生产力提高。
  “按照你这么说,今年清查的人口恐怕不低于六千六百万,耕地不低于四亿三千万。”
  朱棣若有所思,同时也觉得自己立朱高煦为太子简直就是最正确的做法。
  执政不过一年半,朱高煦就让大明的账上人口增加了一成,耕地增多五千万亩。
  若是老朱泉下有知,兴许日后他下去后,能打的稍微轻点。
  想到这里,朱棣就看向了朱高煦,那目光有些饥渴,看得朱高煦有几分发毛。
  “您这是……”
  “老二啊!”
  朱高煦话还没说完,便见朱棣一手搭在自己肩头:“这天下还是得靠我们爷俩治理。”
  “你好好干,等俺过几年俺五十多干不动了,到时候就把这位置交给你来干。”
  “……”听到朱棣说五十多就干不动,朱高煦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五十多干不动政务,六十五上马杀敌,还真有您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44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5/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