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352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0:50
  在他反应过来后,朱高煦也开口说道:“投降的弟兄,除非特别需要,不然我不会让他们跟随南下,不想让他们面对曾经的同袍而挥舞兵器。”
  “我听朱成功说,你守备能力还算不错,也能指挥一下登莱水师。”
  “虽说登莱水师不算强大,但能在海上指挥上百艘大小船只也是不俗的能力。”
  “你若是愿意,便继续在登州担任指挥使,清君侧结束后,我再让你加入海军之中,统帅一支舰队。”
  朱高煦还是一如既往的说着许多新名词,戚谏听后也一愣:“海军?”
  “是啊。”朱高煦轻笑:“我天朝有渤海、东海、南海、鲸海(日本海)、大明海(太平洋),海外有藩属之地,还有小西洋(印度洋)、陌生丁海(阿拉伯海)、大西洋等不同海域……”
  “这些海域,理应都应该各有一支舰队,才能保障我天朝及藩属国安全才是。”
  “你若是愿意,日后我想让你担任鲸海舰队的都指挥使。”
  “水师那名字,若在江河之中使用还算不错,可要来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上,必然要以海军此等名字,才能彰显我大国威仪。”
  话说到此,朱高煦也起身道:“你回家给家里报个平安,明日来衙门好好办事吧。”
  朱高煦起身离去,留下戚谏瞧着他的背影,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直到朱高煦彻底走远,戚谏才抬头看向倒座房的窗外,低声呢喃:“鲸海……”
《明世宗实录》:“二年二月乙丑,上遣成功破南军水师,拔登州,南军被俘者数万,溺死者无算。”
《明太宗实录》:“二月春,上惑景隆与大同,景隆知登州城破,大军遂撤,北平围解。”
《渤海纪事本末》:“二年二月乙丑,上令成功破南军水师,拔登州一县二州三卫,徙登州之民移辽东,设长海、庄河二县。”


第256章 蒙古来投
  “驾!驾!”十九日清晨,经过四日的狂奔,李景隆所率十万马步官兵总算抵达了大同,然而得知的消息却是朱棣只是在大同停留了一日,便绕道从北边前往了漠南塞外。
  显然,朱棣这是虚晃一枪,让李景隆所率的十万马步官兵跑了一个空。
  “燕庶人……”
  坐在大同城外的营帐里,李景隆没有生气,反倒是轻笑摇头。
  朱棣的打法他差不多摸清楚了,就是靠着马匹充足来调动己方,从而达到分而击之的效果。
  如果不出它的预料,朱棣眼下应该是率大队马步官兵出塞外,走开平返回北平,进而去袭击围攻北平的吴高、徐凯、俞通渊等部。
  “全军明日开拔,走怀来进攻居庸关,让房昭率军配合我军突进。”
  李景隆开口下令,帐内诸将也纷纷作揖应下。
  只是在他们应下的同一时间,马蹄声在帐外响起,紧接着传来了匆忙的脚步声。
  一名千户官居然充当起了塘骑,从帐外走入帐内,紧张半跪作揖,口中还不断喘着粗气,显然来的十分着急。
  “大将军、山东都司八百里加急,我军水师战败于登州,登州已被渤海贼军攻陷。”
  “你说什么?”
  李景隆忽的站起,相较于朱棣的虚晃一枪,朱高煦的渡海登陆更让他惊讶。
  “登州于十六日巳时沦陷,这封八百里加急是城中细作在城池沦陷前放出,由青州卫指挥衙门发出。”
  “十六日巳时……”听着塘骑的话,李景隆算是明白为什么派来的塘骑是千户官了。
  登州距离储备北征三十万明军军粮的沧州只有不到九百里,而渤海又以精骑突击为最,若是朱高煦选择突击沧州亦或者运河任意一段,那北平的三十万大军不用多说也知道是什么下场。
  “传令全军,拔营走紫荆关返回保定,令俞通渊、平安、陈晖、滕聚等人率骑兵南下沧州,吴高、徐凯驻守涿州、东安。”
  李景隆思绪清楚的下令,他要让俞通渊等人先率两万骑兵保住沧州那可供大军吃半年的军粮,而他自己则是率领大军前往德州、东昌保护运河。
  北边的防线,留给吴高、徐凯那十万人足够,只要他们不妄出,足够挡住朱棣。
  一时间,伴随着李景隆的一声令下,大同城外的十万明军开始拔营入关。
  与此同时,从大同北边出塞前往漠南的朱棣,也带着六万马步兵紧赶慢赶的前往开平前屯卫,准备走前屯卫入北平。
  辽阔的草原上,由六万马步兵和骑兵组成的队伍自然十分壮观,尽管眼下的北元还能拿出十万骑兵,可他们陷入内乱,力量在不断消耗,谁也不知道他们经过这一轮轮汗位争夺过后,还能剩下多少兵力。
  由于朱元璋多次组织扫北,因此蒙古人都盘踞在漠东北部和漠北一带,漠南基本看不到蒙古人,因此燕军队伍行军并不算快。
  他们时不时还能停下马来休息,大多数人在马背上也穿着简单的鸳鸯战袄,没有披甲,只保留了不少三千人披甲备敌。
  “王义,你是第一次来漠南吧?”
  “确实是第一次,此前都在渤海和漠东作战。”
  马背上,朱棣拉着王义闲聊,与他说着漠南的风土人情,例如什么地方可以打兔子,什么地方有黄羊,还有什么地方容易出现野马之类的。
  当然,其中也不乏吹嘘自己将蒙古人赶到了漠北的捕鱼儿海一带,致使他们不敢南下牧马。
  对于这些事迹,王义都曾经听过,但眼下有了燕王本人讲解,其中过程也变得清晰起来。
  这其中,朱棣所展现的带兵能力毋庸置疑,不管是在蒙古高原进行山地、丘陵还是平原作战,任何打法他都信手拈来,这是王义十分佩服的地方。
  “你看,王义啊,你这个年纪正好是不上不下的年纪,要是和俺多学学,肯定比在渤海能学的更多。”
  朱棣还在为王义被自己迷晕头脑而沾沾自喜,却不想前一秒还十分敬佩朱棣的王义立马就端正了脸。
  “殿下您这么说,末将就不服了。”
  “怎么不服?说来听听……”
  朱棣也愣了一下,自他迫降乃儿不花以来,还没有几个人不服他的,这王义心气这么高?
  “渤海虽然没有殿下这么全面的人,但在渤海那边也讲解过如何在殿下您所说的这些地方作战,只是方法不一样。”
  “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朱棣好奇询问,王义也将朱高煦教导的那些作战方法交代出来。
  “殿下说过,平原打蒙古人最是容易,只要在敌军摆开阵势时火炮炮击敌阵,骑兵与马步兵呈山林围猎左右夹击,使得敌军不得出,又派火枪兵与长枪兵结阵紧逼,只需要一轮排枪就能将敌军打崩。”
  “还有……”
  王义阐述着渤海的作战观念,整体可以说围绕着火炮与火枪进行,当然最主要的还有步兵和骑兵的机动性。
  正面决战要能取胜,但不能仅停留在正面决战,而是要利用我军机动性强于敌军的优点来不断调动敌军。
  即便我军机动性不如敌军,也要创造机会,抓住情报,给予敌军一种不如我的错觉。
  如果是在草原上作战,那更是可以以一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决将敌军拖垮。
  王义不断说着渤海的军事理念,其中“机动性”等新词汇都让朱棣感到新奇,而对于自家老二能说出十六字诀那种游击战术,他更是感到不可思议。
  “那粮草辎重怎么解决?”朱棣询问到了关键,可王义却笑道:
  “殿下说了,胡人能跑,可他们的牧群和粮车却跑不快。”
  “我军不需要比胡人的骑兵快,只需要比胡人的牧群快就足够……”
  “当然,要做到这种打法,将领得对草原地形足够了解,出塞兵马也要以骑兵或马步兵为主。”
  “如此,只需要带上二斗军粮和二斗豆料,就足够维持一名骑兵或马步兵一个月的补给,能保持半径一千二百里的作战范围。”
  “只要能抢到一批牧群,就足够我军再战……”
  “半径……”朱棣闻言喃喃自语。
  这一路上,他已经见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渤海军的无烟灶,还有他们的望远镜,以及他们动不动就让人听不懂的军事用词……
  这些东西,朱棣都听上去和天书一样,但经过王义的解释,朱棣现在算是明白了。
  这不就是现在自己在用的战术嘛,用骑兵对蒙古人打游击,以战养战,只不过自己总结的没有老二那么直白罢了。
  “嗯,老二果然随俺!”
  朱棣骄傲的给出一句评价,盖过了王义说了一刻钟的渤海军事理念。
  不过评价过后,他又开口道:“老二说用火炮炮击胡兵,可胡兵来去如风,火炮走的那么慢,等我们列阵,他们早就跑了。”
  “他们还能跑的比火炮远?”王义哭笑不得:“渤海的火炮,哪怕是野战炮,也能打出二里的距离。”
  “等胡兵能看清我们带着火炮前来时,他们再想跑已经来不及了。”
  “二里?!”朱棣吃惊,他还没想过渤海军居然能带着能打出二里的火炮在草原上追赶骑兵。
  “那火炮多重?”他询问王义,王义也将渤海的野战炮数据告诉了朱棣。
  来北平前,朱高煦就告诉过他,尽可能将渤海的军事理念告诉朱棣。
  尽管王义觉得这么做有些暴露底牌,但还是在朱棣提问的时候给出了回答。
  只是他的回答,让朱棣渐渐沉默了起来。
  连炮带车,重量不超过千斤却能打出二里远的野战炮。
  两个士兵就能操作,重量不过十来斤却能打穿八十步外扎甲的大号火绳枪,还有五十步就能打穿扎甲的普通火绳枪。
  除了这些,还有开花弹这种收割骑兵的利器。
  朱棣听着听着,便觉得不对味了。
  老二藏着那么多底牌,怪不得敢在兀良哈秃城的时候就拉着他造反。
  如果他当时点头,说不定现在都打进京城了……
  一时间,朱棣心里苦,同时心里也升起了对渤海火器的渴望。
  “俺总有一天要把这些好东西都弄来。”
  朱棣暗下决心,可不等他继续与王义交谈,北边突然传来了马蹄声。
  外围的哨骑吹响木哨赶来,六万大军开始呈段状停下,部分士兵已经在同袍的帮助下开始穿甲。
  “漠南还有胡人?”
  王义诧异一声,弄得朱棣老脸通红,连忙对朱能等人询问:“去问问是个什么情况,漠南什么时候有胡人了。”
  “是!”朱能他们也一直在朱棣左右,听着他与王义的相互吹嘘,因此眼下也跟着脸红起来。
  要知道一刻钟前,自家殿下才说过燕府骑兵将蒙古人赶到了漠北,结果这才一刻钟,那所谓只存在于漠北的蒙古人就出现在了两千里以南的此地。
  “给俺穿甲。”
  朱棣用穿甲来掩饰尴尬,王义也不揭穿,而是下马也穿起了甲胄。
  不多时,前去探查消息的朱能返回,他脸上笑意浓重,来到阵前便翻身下马,对朱棣隔着老远作揖: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82页  当前第3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2/9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