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明军又发兵攻占河州打开吐蕃门户。
整场战役下来,北伐明军大获全胜。
可就是在这样“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背景下,明军军士竟然不断逃跑,三年时间逃了四万七千之多。
这样的现象,在朱高煦看来实在是难以置信。
不过面对朱高煦的惊讶,傅友德倒是表现得十分淡定。
他接过这书,指着上面的内容说道:“三年逃兵卒四万七虽然多,但比起历朝历代,我们已经算是治军甚严的了。”
“你看秦国变法,奖励耕战,秦国农民也是变着法逃亡。”
“唐朝的太宗、高宗开疆拓土,但是府兵也是出现宁愿自残也不去打仗。”
“更近些就不必多说,两宋厢军逃亡,北虏治下的蒙古人也是争先逃亡。”
“比起前朝,我们的逃亡数量算是很少的了。”
“况且,这些逃兵逃了也好,最少让队伍的不稳定变得巩固,再往后的逃卒也越来越少了,都是些不愿意服役的军户子弟。”
傅友德给朱高煦上了一课,不过这也是和朱高煦不了解古代和近代军事史所导致的。
如果他但凡前世上点心,那他就知道哪怕到了近现代,在开国之初的逃兵数量也不在少数,甚至在报告中出现过一个地区逃亡两万有余的记录。
不过对此,大部分将领都是从担心变得逐渐放心。
近现代都如此,更别提明初军户了。
虽然明初军户待遇不错,往往能在驻地得到二十亩至一百亩的屯田,还拥有包括“月粮”和“行粮”的军饷,但同样他们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一户军户中,除了担任军士的父外,其余诸子也会被授予余田。
一户军户要先耕种卫所的军屯田,然后才能种自家的余田。
前者的五十亩军屯田所产粮食,仅有十二石属于军户,而后者的余田不论多寡,都要承担每亩一斗二升的征粮,接近民户征粮的四倍。
除此之外,一年下来虽然还有二十四斤盐的福利,但要命的是他们还得做好随时被移民的准备。
这样的条件下,洪武年间一百八十万军户中逃亡数万户也能接受。
不过以朱高煦过往查阅的府军制度来看,军户子弟往往大多三代而满,四代则逃。
如今的洪武朝军户大多还在第二代,第三代还没有成长起来。
一旦这第三代子弟成长起来,那卫所制的崩坏也就要开始了。
不管怎么样,日后大明都得像大唐一样转为募兵制。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对傅友德作揖:“小子受教了。”
“好了,你还有甚不解的东西,都一一道来,我给你解释。”
傅友德见朱高煦听得进去,当即也来了兴致,毫无保留的询问起了他。
朱高煦见状也高兴,连忙将自己不解的问题一一抛出,并在傅友德的解释下逐渐明了。
即便时间一点点逝去,太阳一点点西斜,却也无法打断朱高煦如海绵般吸取知识的举动……
第52章 街头斗嘴
“明日你若是无事想来,知会一声门房,他会让你进来的。”“谢谢姑父。”
黄昏,伴随着暮鼓作响,朱高煦的班值任务也结束了。
他站在门口等待丙字百户换班的同时,也与关系拉近不少的傅忠闲聊。
不得不说,颖国公府内的藏书很多,许多藏书都详细记载了傅友德南上北下、西进东出的详细情况。
结合朱高煦前世出差的记忆,二者可以保证朱高煦最大程度了解那些他目前无法到达的偏远地区。
有了傅忠的这句话,朱高煦日后也不用担心自己班值休息时没有去处,只能在家里练武了。
谈话间,裙甲作响,一名三十来岁的百户官走到了朱高煦和傅忠面前作揖:
“驸马,殿下,班值检查过了,没什么纰漏,可以换班了。”
“好。”听到可以换班,朱高煦爽快交出了班值令牌,同时转身对傅忠作揖:
“姑父,侄儿先走了,请姑父替侄儿问候国公。”
“回去吧,早点休息。”傅忠对讲礼貌知礼仪的朱高煦印象很好,摆摆手示意他快点回去休息。
见状,朱高煦再三作揖,随后走下颖国公府台阶,翻身上马。
他回头看了一眼傅忠,与他四目相对,相视一笑,而后便吹响木哨,带着戌字百户的兄弟们返回羽林左卫坊。
瞧着朱高煦在马背上的背影,傅忠当着丙字百户的面毫不吝啬的对其夸奖:“这燕府二殿下,恐怕是诸殿下之最。”
“驸马这话,卑职深以为然……”丙字百户附和了傅忠,但并不是看在他的面子上,而是看在朱高煦这么多天的作为上。
毕竟时常接触换班,在丙字百户和其它百户兵卒的视角看来,朱高煦确实没有点儿贵胄脾气。
每日换班基本都能看到他着甲,即便散班也陪同兵卒回到羽林左卫坊。
这样的举动放在这个时代那是不敢想象的,毕竟许多武官子弟都偷懒耍滑,以朱高煦的身份,他即便不来班值也不会有人说他,但他依旧每日准时到达,从不做职责之外的事情。
在有才干的武官眼中,朱高煦身为一个未来的郡王殿下却能做到如此,那实属不易。
只是他们的夸奖对于朱高煦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点。
前世的他天天九九六,面对的基本都是一群关系户和懒人,他早就习惯了在做自己分内事的时候,还要经常帮那群懒人关系户擦屁股。
相比较之下,如今他只需要承担自己的分内事,这种滋味简直不要太舒服。
因此在回羽林左卫坊的路上,朱高煦还自掏腰包让王俭买二十斤牛肉,并准备分给羽林左卫兄弟,以此庆祝他得到了傅友德的教导。
对于朱高煦的举动,戌字百户的兄弟自然高呼殿下千岁。
不过也正是此举,却引来了一些看不惯朱高煦的人。
“朱高煦!你这么喜欢和一群大头兵混在一起啊?”
大通街上,当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顶着戌字百户兵卒的欢呼声传出,戌字百户的兵卒们纷纷不悦看向声音发出处。
只是当他们看到发出声音的那人后,便纷纷低下了头。无他,只因为发出这声音的人正坐在一辆华贵的马车内,而他自己身穿郡王常服,马车左右还有二十名王府护卫。
这人年纪十三四岁,长相虽然不错,但脸上表情却带着一丝讥讽,看上去十分瞧不起朱高煦一行人。
对于这人,朱高煦认识,他是晋王府嫡三子朱济熿,因行为不端而不受父亲朱和爷爷朱元璋的喜爱。
面这个小自己一岁的堂弟,朱高煦却是一点不惯着,直接骑着赤驩走上前去。
“你想干嘛?!”
瞧见朱高煦凑近,朱济熿吓了一跳,不由的往里缩了缩,毕竟他以前在宫里读书时没少被朱高煦欺负。
不仅是他,便是其它宗室子弟也是如此,但凡他们说的话让朱高煦听着不舒服,少说也要挨三次打。
不得不说,前身朱高煦在欺负别人这件事上倒是做到了平等,管他未来郡王还是勋贵子弟,亦或者贩夫走卒,总之让他不爽的人就得挨揍,也难怪朱元璋说他生性狡黠、性格狠愎,言行轻佻了。
“把你的臭嘴给我放干净点,别以为我穿着甲胄就不敢揍你,脱下甲胄换上常服我照常揍你!”
朱高煦一点不惯着朱济熿,兴许是前身潜藏的记忆作祟,朱高煦只觉得朱济熿此举是在羞辱自己,眼神十分凶戾。
“……”朱济熿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被朱高煦教训的惨痛经历,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说些什么。
只是他又不想让王府护卫看出他害怕,所以他故意躲在马车里大声说话:
“有的人啊,才演了几个月就演不下去了,莽夫就是……”
朱济熿还想继续说下去,却不想朱高煦做出了一个翻身下马的举动。
瞧见他这举动,朱济熿立马改口:“马上宵禁了,我不与你这匹夫一般见识,走!”
最后一句话是朱济熿对晋王府护卫说的,那外强中干的模样被戌字百户的兵卒们看见,不由的纷纷偷笑。
他们的偷笑让朱济熿脸色通红,但避免挨揍,他还是灰溜溜的带着晋王府护卫离开了。
朱高煦见状翻身上马回了戌字百户一边,试百户王俭看着晋王府离去的马车,也不由笑道:“殿下虎威尚在啊。”
面对王俭,朱高煦倒也不掩饰,轻蔑的瞥了一眼晋王府的队伍:
“老虎吃了十几年的肉,这才吃了几天素就让人觉得软弱可欺了。”
“要不是怕耽搁弟兄们回家,我定上马车教训教训这个不知长幼的家伙。”
朱高煦确实不怕,毕竟他好歹也是朱济熿的堂兄,加上朱济熿的两个哥哥也有几分害怕朱高煦,所以他倒是不怕自己打了朱济熿后有人为他说话。
“托殿下的福,今晚兄弟们可以吃肉了。”
王俭谈笑间指了指旁边买来的二十斤肉,而朱高煦见状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笑着转头看向戌字百户的兄弟们。
瞧着他们对着晋王府队伍指点偷笑,朱高煦也跟着嘲笑:
“走了,不要与这般人一般见识,回家吃肉!”
第53章 难成大器
“咚…咚…咚……”或许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当暮鼓声再次作响,朱高煦也迎来了他第二次前往宋国公班值的日子。
他如往常一样乘着赤驩前往羽林左卫坊,与王俭和戌字百户的兄弟会合后,很快便赶到了宋国公府。
不过不同的是,这次的他发现自己班值的倒座房内多了许多藏书,与在颖国公府时差不多。
到了这会儿,朱高煦才算是相信了自家大哥的那番话。
或许老朱真的想让自己从傅友德、冯胜二位前辈身上学一些本领。
只是当他认知到后,他心里却有一种不安感。
夜半,烛火飘零……
朱高煦坐在窗后,但却怎么也看不进去手中的《宗异兵录》。
这是冯胜南征北战十几年的经历内容,若是放在几日前,朱高煦拿到这本书恐怕会通宵夜读。
只是经历了颖国公府的事情后,他只觉得自己肩上负担沉重不少。
如果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或许可以毫无压力的享受傅友德和冯胜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