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435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我真的可以从贵钱庄贷款?”
  “不错!鉴于你的信誉十分良好,我们皇家钱庄可以给你们发放搬迁作坊的贷款!”
  经过一个比较简单的等待和审核,李家诚拿到了一笔低息贷款,顿时让他欣喜若狂,亦是看到了李氏丝绸作坊做大做强的希望。
  他此次理直气壮地拒绝了徐氏无理的涨租要求,在拿到皇家钱庄的贷款后,便即刻着手作坊的搬迁事宜。
  由于这笔钱足够他寻找离码头更近的地方,所以他当天便着手安排搬迁,此次的搬迁亦很快给他带来了好运。
  纵观他商业传奇的一生,属于李氏丝绸的时代以此为基点,李家诚和织工们共同打造响彻整个世界的丝绸品牌。
  至于另一个人物,便是属于京杭船王陈大明的时代。
  虽然京杭大运河存在种种弊病,但亦养育一方百姓,更是滋养着活跃在这一条运河上的许许多多的人。
  大明现在的经济欣欣向荣,京杭大运河上船只往来如梭,各色人等汇聚于此,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在这众多船主中,陈大明其实是极不起眼的一个。
  陈大明自幼便跟随父辈在运河上讨生活,积累了丰富的航运经验,特别有一双堪比天气预报的慧眼。
  由于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因此也结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他们共同经营着一艘货船,在运河上南来北往,虽辛苦却也乐在其中。
  然而,近年来陈大明的船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由于船只老化破损严重,频繁的维修使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大型的运输订单又因船只状况不佳而屡屡失之交臂。
  陈大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知道,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这艘货船,别说接下大单赚大钱,自己的生计都存在问题,甚至可能跟随货物一起葬身运河之上。
  这一日,陈大明运送货物来到苏州城,在茶馆中听闻皇家钱庄开始对外放贷,利息极低。
  他心中一动,却又有些将信将疑。毕竟,他这样的平民百姓想要从朝廷的钱庄低息借到钱,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些年走南闯北,亦是多多少少知晓当今天子爱民如子。
  虽然不可思议,但陈大明决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往皇家钱庄咨询贷款事宜。
  在钱庄里,他先是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而且负责人便跟他讲解了贷款的申请流程、条件以及还款方式。
  “铜钱、粮票、布票、黄金和银元均可,我们唯一不会接受白银归还!”钱庄的负责人来自于京城,操着一口京腔道。
  陈大明连连点头,简直像是在做梦。
  贷款的流程远比想象中简单,在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后,便从皇家钱庄成功申请到了一大笔低息贷款。
  陈大明在拿到钱后,便不再急于接单,而是当即购买了一艘全新的货船,而这艘货船一律不接受白银结算。
  很快,陈大明的船队焕然一新,重新活跃在京杭大运河上。
  凭借丰富的运输经验和良好的信誉,他很快就接到了大量的订单,而他亦是开始组建船队,朝着京杭船王的地位迈进。
  这仅仅是众多江南崛起商人的两位,大量的江南小商贩得到皇家钱庄的低息放贷后,仿佛是一只只破茧的蝶,纷纷创造了属于他们的商业传奇。
  只是这些人与事都属于后话,现在的视角重新回到天子南巡上。
  自从皇船重新南下后,这一支队伍的最前面增加了一个人群。
  这帮囚犯几乎都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的双手被粗糙的铁链紧紧束缚,每走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这帮卖国贼真该千刀万剐!”
  “此等恶事都做得出来,当真枉为大明人!”
  “幸得天子贤明,我家小翠这才得以安然无恙归来!”
  ……
  沿途的百姓看到被押在队伍前面的囚犯,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不满,议论声此起彼伏。
  这里的人员有不少女子被拐,像赵六四看到自己女儿小翠被官府送归,既是前来叩谢英明的天子,亦是想要瞧一瞧这帮禽兽。
  “原以为禽兽长得,但不想是翩翩公子!”有的百姓亦好奇叛国贼长得什么模样,在看到侯昊天和侯劼后,亦是不由得感慨地道。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一些大奸大恶之人本以为脸上写着坏,但人家可能是翩翩君子,甚至是一种正气凛然的官员。
  侯昊天和郑劼等核心人员被抓回苏州后,原本还寄望于有人拯救自己,结果成为了天子南巡的反面教材。
  他们身穿着囚衣被押送在前头,遭到沿途百姓的白眼,甚至还有不断飞来的臭鸡蛋和烂菜叶子,以及还挺新鲜的牛粪。
  谁都不愿意遗臭万年,但面对百姓们的指责声,这些声音尖锐而刺耳,如同无数支利箭射向他们的心脏。
  尽管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后悔了,但似乎一切都已经晚了,天子南巡的终点是杭州,而那里亦将是他们的生命尽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皇船终于来到了南巡的最后一站——杭州。
  秦朝设县治以来,杭州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杭州的名字也经历了多次变化。秦时设县治,称为“钱唐”,后改称“钱塘”。隋朝开皇九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在历史长河中,杭州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王朝的都城,承载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特别是南宋时期,杭州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明朝初年,杭州成为浙江行省的省会,此后一直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的杭州城,基本上沿用了元末的城市构造,废除了部分城门,如钱湖门、天宗门、北新门,同时将余杭门改为武林门。此后,杭州的城门固定为武林门、艮山门、凤山门、清泰门、望江门、侯潮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庆春门,共十座,也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杭州十门”。
  杭州城是浙江的省会,所以这里有三司衙门,还有负责治理杭州的杭州知府钱森,所以杭州大大小小的官员以百计。
  只是再大的官员,亦是比不了年初被派出来的阁老,江浙总督内阁大学士尹直已经率领官员在此迎候。
  朱祐樘这一路已经见惯了牌面,对这帮官员的迎接已经司空见惯,便是直接入住已经修茸完毕的行宫。
  他在行宫接见了尹直,上下打量着这个忠心耿耿的小老头:“尹阁老,咱们君臣已经近一年不见了啊!”
  “老臣时刻谨记陛下,今观陛下龙行虎步,心里甚喜!”尹直看到朱祐樘心里很是欢喜,亦是真情流露地道。
  虽然君臣的时间并不长,亦没有师生的名分,但在京城那段时间的相处中,这对君臣反而十分的合拍。
  此次南下坐镇浙江,在宁波市舶司幸运地抓到重要的突破口后,江浙的禁银令成效其实要强于南直隶。
  朱祐樘想到了忠心耿耿的万安,亦是认真地叮嘱:“尹阁老倒是老了一些!大明贤臣难得,愿替朕做事更是难寻,还望尹阁老能多爱惜自己的身子!”
  “得陛下此言,臣足矣,愿以残躯跟随陛下至灯枯,绝不二主!”尹直心里微微感动,便是表态道。
  朱祐樘心知接下来的形势复杂,显得似笑非笑地道:“绝不二主?若朕真有不测,朕的儿子便不忠吗?”
  “陛下莫以此开玩笑,臣纵是骨粉,亦不会让陛下有丝毫闪失!”尹直的脸色一正,却是认真地表态道。
  朱祐樘意识到自己的玩笑开大了,便是话锋一转:“事情可安排妥当?”
  “事情已经安排妥当,今诸事皆在陛下所料,量他们掀不起风浪!”尹直的眼睛闪过一抹狠厉之色,显得十分自信地道。
  朱祐樘憋了一路,便是决定将最糟糕的状况说出来:“临行前,东方道卜了一卦,说咱们此次虽有前谋,但恐要遭波折,当真不能真的玩脱了啊!”
  虽然东方道在自己子嗣问题上不靠谱,但不得不承认东方道确实能窥得一点天机,所以此次南巡其实伴随不确定的风险。


第四百六十六章 冤呈天子,官官相护?
  “既然如此,老臣恳请陛下结束杭州之行回京!”尹直已经见识到东方道的能力,当即便认真地劝道。
  朱祐樘能够感受到尹直对自己的那份忠心,便是微微打趣地道:“尹阁老,你怎么也成惊弓之鸟了?”
  “陛下在紫禁城运筹帷幄,由老臣等人到地方推行即可,实……实不该以身犯险!”尹直微微抬起头,显得十分诚恳地劝道。
  虽然已经是三朝老臣,但经历官场的起起伏伏,却是意识到大明王朝迎来真正意义中的明君,亦将是华夏全盛的开拓帝王。
  不管是为了自己心中那份忠君的信仰,还是大明王朝千千万万的百姓,他都不愿意看到天子承受风险。
  朱祐樘的目光同样坚定,却是推心置腹般道:“尹阁老,你若真能知朕,那便无须再劝。朕此次若是不出来,便永远看不清谁忠谁奸,亦看不到大明百姓生活的真实面貌,只能活在地方官员所绘制的盛世中!你亦没有不曾在地方任职,此次在江浙怕亦是感慨良多吧?”
  “老臣有愧,虽竭力替陛下分忧治理江浙,但江浙地方之事确确实实比老臣下来时要更加复杂,亦看到情况跟臣之前所想确实不一样!”尹直想到这一年的遭遇,亦是不由得轻轻地点头。
  朱祐樘上下打量着这个老臣,亦是从尹直身上看到了成长的东西,而翰林院跟地方的结合变得十分有必要。
  尹直脸上露出苦涩之色,便又是补充道:“臣从前以为只要朝廷颁行好的政策,那么地方的百姓定然变得越来越好,但情况其实很不一样!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下面的官吏都是想着自己的私利!”
  “朕虽在庙堂,亦跟尹阁老有相似的感悟。朕禁银的动因是不愿倭人和海外夷人用源源不断的银山换走华夏的粮食和商品,但这个政令下到江南,结果还得你跟王阁老下来一趟,而今朕亦是不得不跟着下来了!”朱祐樘轻轻地点了点头,便徐徐开口道。
  他知道这其实是从古至今的难题,且不说现在这个封建王朝,哪怕后世亦有惠民政策到不了百姓的身上。
  即便朝廷再如何爱民如子,但下面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决策其实很容易,但若不是遇到万历皇帝年幼,张居正恐怕要成为第二个刘瑾。
  即便张居正的改革明明取得成效,但最终还是逃不掉被鞭尸的命运。
  由此可知,一个政权的核心并不是有多么英明的抉择机构,而是还得配备着一套强大的执行系统。
  尹直亦是明白朱祐樘这些年的稳扎稳打,便是略带欣喜地道:“陛下御极五载有余,今地方多是能臣干吏,此乃大明中兴之兆也。”
  “朕之前不清楚天下官吏如何,但此次南巡还是低于预期。按说有你跟王阁老坐镇的江南,朕不需要过于担心吏治,但这一路南下告御状亦不见少啊!”朱祐樘想到一路的见闻,却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虽然在很多读者的眼里,一二年便已经天翻地覆,但对这时代的官员仅仅只是任期圆满的一半。想要突然间质变,其实并不现实。
  若不是他此次南巡,恐怕很多地方官员还是得过且过,却是并不会老老实实表现。
  尹直知道自己主政浙江还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便是认认真真地道:“此次江浙亦有人惊动圣驾,老臣有罪!”
  “朕方才接到一份御状,你亦不用避让,咱们就瞧一瞧这位苦主又是因何告的御状吧!”朱祐樘这一路之所以走得慢,其实受到告御状的影响。
  虽然地方经济发展很重要,但亦不能让正义缺席,所以这一路上其实处理了一些令人咬牙切齿的案子。
  尽管王越和尹直都是正直且值得信任的重臣,但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哪怕宋澄主管的区域亦有人鸣冤。
  正是响午时分,行宫门外的空地原本还是阳光灿烂,但如今被一团乌云所笼罩。
  浙江左布政使杨峻此刻却在门前焦躁地踱步,二品官袍补子上的锦鸡显得雄赳赳,但难以掩盖他内心的忧虑。
  他是成化二年进士,初授丹徒知县,升监察御史,历广东按察佥事、福建汀漳兵备道,后调浙江任按察副使、按察使,今年已经是左布政使。
  他已经是知天命之年,留给他的仕途已经不多,面见天子更是唯一的机会。现在他只希望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天子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那么他此生便足矣。
  只是越是如此,心里反而更加的焦躁,连带着其他江浙的官员显得忧心忡忡。
  在这帮官员中,除了从京城被特意安排到地方的杭州知府钱森,其他官员从来没有机会瞻仰龙颜。
  现在天子弘治由北京下来,杭州已经是他们最后一站,这既是一个殊荣,但亦是一种莫大的压力。
  杨峻终于是停下了脚步,却是提出一个问题道:“陛下南巡至杭州,咱们该如何安排陛下的行程?”
  这……
  在场的官员不由得面面相觑,却是困惑地望向杨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4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5/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