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434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突然,一声巨响传来,牢房的大门已经被白莲教徒攻陷。
  噗!
  一道鲜血飞溅而起,那个想要阻拦的牢头已经身首异处。
  白莲教徒们如潮水般涌入,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与狱卒们展开激烈的搏斗。狱卒们虽然奋勇抵抗,但人数和力量上的劣势让他们渐渐处于下风,甚至选择了投降。
  “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白莲精神,永世传承。”白莲教徒们则喊着口号,一个个冲进牢房,寻找他们的目标。
  “救我!”
  “我愿加入圣教!”
  “我跟你们教主相识,快救我!”
  ……
  整个牢房区域陷入一片混乱,囚犯们的哭喊声、教徒们的呐喊声、狱卒们的怒吼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在混乱中,一些被关在死牢准备明日押赴刑场的囚犯趁机逃脱,他们顺利冲出了府衙大门,而后四处奔逃。
  白莲教徒们趁着混乱成功劫走了他们的目标囚犯,然后消失在夜幕中。
  不少府卫撤到后宅,准备借着宅门进行抵御,只是白莲教压根没有搭理他们,在劫到人后便逃之夭夭。
  “我不追!”
  “哎呀……我脚扭伤了!”
  “不好,厨房的锅快烧锅了!”
  ……
  躲在后宅的府卫得知白莲教徒已经撤离府衙离开,既然不敢持刀追击,却是纷纷寻找理由道。
  “追!”
  苏松兵备道带着苏州卫赶到,但白莲教徒带着死囚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亦是全城搜索那些趁乱逃出去的囚犯。
  结果可想而知,他们虽然将那些趁乱逃出去的囚犯抓回来,但白莲教众已经彻底融入这座千年古城的居民区中。
  次日清晨,雾气笼罩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古城中。
  朱祐樘到了这个时代后,已经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一大早便在宫女和太监的伺候下起床洗漱。
  虽然昨晚的苏州城显得十分热闹,但亦不会有哪个不开眼的人,因劫狱这种小事而惊扰到朱祐樘的作息。
  只是这个事情说大不大,但说小亦不小。
  应天巡抚宋澄带着苏州知府李承恩亦是早已经候在外面,准备第一时间向天子汇报情况,而最大的责任人自然是负责苏州府治理的苏州知府李承恩。
  现在他掌管的苏州府衙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偏偏还是皇帝居住苏州城期间,导致他昨晚根本没有睡去,一度梦到自己的乌纱帽再也要不回来了。
  朱祐樘选择在前厅召见两人,显得十分平静地询问:“谁被劫走了?”
  “前任苏州知府冯忠!”应天巡抚宋澄已经接手案子,显得苦涩地道。
  朱祐樘对江南重要官员的背景早已经进行大摸查,心里微微一动地道:“宁王世子的岳父?”
  “正是!”宋澄显得一本正经地点头。
  朱祐樘的心思活跃起来,亦是有所感慨地道:“朕以为他们的目标是朕,只是如今看来,朕还是看轻了他们,他们想要的是朕的江山啊!”
  一直以来,他所提防的是刺杀,但现在所反馈的情况来看,情况恐怕是比自己所预期的还要凶险万分。
  “陛下,要不您更改南下的行程吧?”宋澄是一个聪明人,当即便进行提议道。
  朱祐樘轻轻地摇了摇头,显得我行我素地道:“无妨,西湖垂钓这事得安排妥当,还是按计划启程吧!”
  “陛下,九州岛那帮犯人今日到达,不知接下来要如何安排呢?”宋澄不敢拂朱祐樘的意,便提及另一件事情道。
  朱祐樘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但没有忘记此次南巡的真正目的:“江南禁银令想要顺利实施,那么便离不开这场杀戮,朕来亲自监斩吧!”
  此话一出,注定郑劼那帮核心成员将面临最高规格的监斩。
  江西南昌,宁王王城。
  这座位于南昌城内的王城,是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故而在江南又有小紫禁城之称。
  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的封号,朱权于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宁王,封地在大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东,西接宣府,是明朝的军事重地。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朱权被挟持参与其中。为了争取宁王朱权的支持,特别是要借助宁王的兵权,朱棣曾许诺事成之后与他平分天下。
  朱棣成功登基称帝后,不仅没有兑现平分天下的承诺,而且对朱权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和限制,于永乐元年将宁王朱权改封南昌。
  从位于战略要地的大宁,改封到毗邻南直隶的江西腹地,足见明太宗朱棣对宁王一脉的那份忌惮。
  宁王一脉其实是祸福难测,虽然远离军事要地和丢失兵权,但封地改为富庶的南昌,而作为初代的王爷早早实现了原始财富积累。
  现任宁王朱奠培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代宁王,宁献王朱权的嫡长孙,于正统十四年从祖父朱权那里袭封宁王,在位四十四年。
  此时香案上的香烛燃起,灵台上摆放的是两代宁王灵牌。
  “朱棣食言而肥,今我当为祖父讨回属于咱们家的江山!”
  朱奠培已经是七十的古稀老人,只是从小养尊处优,整个人看起来更为年轻些,此刻那双浑浊的眼睛绽放少年般的光芒。
  尽管世人早已经忘记那个约定,但他作为宁王一脉的嫡系长孙,又岂能遭到太宗一脉戏弄而无动于衷呢?
  原本他已经是半只脚迈进棺材的人,但上苍终究还是给了他机会。
  虽然朱棣的两个曾孙出现了皇权争斗,但风波着实是太小了。夺门之变仅仅不足一日,而传到南昌,黄花菜早已经凉了。
  后面的宪宗设立西厂饱受争议,但亦是这种重用宦官的举措,让自己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谁承想,朱棣的后代出了一个暴君,不仅跟京城的勋贵集团站到对立面,而且跟文官集团是离心离德,更是得罪了整个江南的官绅集团。
  原本他已经决定碌碌无为地过完属于他宁王的一生,但偏偏在晚年迎来了最大的机遇。
  宁王世子朱觐钧看着上面曾祖父和爷爷的灵牌,显得有些忌惮地扭头望向父亲道:“父王,咱们真要走这一步吗?”
  “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们宁王府!今日即便拿不下整个大明江山,咱们亦要讨回属于咱们宁王府的半壁江山!”朱奠培的眼睛闪过一抹智慧,显得野心勃勃地道。
  他其实清楚地知道,造反是一条不归路,一旦踏上就没有回头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朱奠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既想要追求更高的权力和地位,又害怕失败后的悲惨下场,所以在心中反复权衡利弊。只是这是他此生最后且最好的机会,又岂能因为患得患失而放弃呢?
  宁王世子朱觐钧听到半璧江山亦是豪情万丈,但还是有所担忧地道:“父王,京城那边恐怕亦是有所打算,怕是跟当年的太……朱老四一般食言而肥!”
  “你且放一百个心!京城那边给朱祐樘致命一击,咱们不求整个天下,据长江天险而仿南宋而创建南明!”朱奠培知道儿子的顾忌,便又是安抚地道。
  他对自己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要想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此次并没有鲸吞天下的野心,但他决定效仿太祖,占南京而治天下之南。
  至此北京那边,便看他们如何争斗了,皇位是落到兴王还是其他皇子头上,却是一点都不再重要了。
  朱觐钧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便提出另一个核心问题:“咱们此次起事,不知以何为旗号呢?”
  “此事京城那边已经给咱们找好了理由,你看一看吧!”朱奠培从袖中取出一份明黄之物,显得自信满满地道。
  朱觐钧看到父亲掏出来的东西,却是知晓他们此次谋事已经成功了一半,接下来便是朱祐樘的真正死期了。


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赠礼,南巡终点
  历史的车轮悄然转动,一场颠覆大明政权的阴谋已经徐徐展开。
  仅是两日后,宁王府的太监纷纷出动,一份份喜帖由小紫禁城之称的宁王城送出,宁王决定提前举办寿宴。
  朱奠培在位四十四年,而今已是古稀之年,现在以寿宴的名义宴请南昌城的重要官员,还真没有几个敢不给这位老宁王面子的。
  受邀请的江南官员除了江西巡抚和江西总兵外,便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等高级官员。
  此次知晓内情的人都已经明白,宁王朱奠培将在王府设下的鸿门宴,属于大明江西省会的南昌城即将易主。
  一旦宁王朱奠培在南昌起事,而京城那边进行配合的话,国祚一百余年的大明王朝将会进入一场大动荡中。
  弘治五年的十一月底,已经是深秋时节。
  秋日的阳光透过古老的屋檐和斑驳的树影,正洒落在一条青石跟运河并行的板路上,闪烁着金色的光点。
  运河边老树的叶子在秋风的轻抚下,缓缓变黄、变红,宛如一幅幅流动的油画。每当微风吹过,这些叶子便轻盈地飘落,铺满了青石板路,亦会落在运河顺流水而去。
  在苏州城官民的送行中,金碧辉煌的皇船重新启程,正缓缓朝着最后一个目的地而去,亦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美食荒漠。
  “草民恭送明君,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州城的百姓比迎接之时来得更多,现在的苏州城是真正的万人空巷了,正是朝着缓缓南下的皇船跪送道。
  “别了,苏州!”身穿龙袍的朱祐樘感受到这帮百姓对自己的爱戴,亦是朝着自己的子民挥了挥手。
  虽然天子朱祐樘离开,但亦给苏州城的商人赠送了一份厚礼。
  皇家钱庄此次亦是跟随南下,只是他的使命并不是保护君主,而是肩负着一项新的使命——提振华夏经济。
  既然是要禁止白银流通,那亦得想办法将新银元注入市场,而最有效的方式正是向目标群体发放低息贷款。
  根据后世的经济学原理可知,低息贷款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从而鼓励企业进行资本支出和扩大生产。
  这有助于提升产能、增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复苏,而苏州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个新的试验田。
  正是弘治五年天子弘治此次南巡至苏州,通过皇家钱庄发放低息贷款,从而成功给苏州的经济注入了强心剂。
  单从后世鼎鼎大名丝绸大王李家诚和轮船大王陈大明的传记,便可以知晓这个经济抉择的重要性,亦是华夏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李家诚是苏州城普普通通的一个丝绸作坊主,一直以来都秉持着诚信经营、质量至上的原则,在业界赢得良好的口碑。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的丝绸作坊主已经出现了兼并浪潮,通过种种手段达到兼并目标作坊。
  李家诚的李氏丝绸作坊凭借着精湛的织造技艺和诚信的经营理念,吸引了一批忠心的织工跟随于他。这些织工们都是手艺精湛、勤劳肯干的人,亦是李氏丝绸品质的最强保证。
  徐氏丝绸作坊正是看到了李氏作坊的价值,还有李氏作坊的潜在威胁,所以便决定要吞并掉李家诚的李氏丝绸作坊。
  在李家诚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原东家那里买下李氏丝绸作坊的地,而后进行了大幅度涨租。
  李家诚因要赶工期守住李氏丝绸的信誉,所以被迫接受此次涨租,从而提高了运营成本。
  结果半个月后,他因上了徐氏的套损失一大批货,现在的现金链已经断了,偏偏又遭到徐氏要求涨租。
  面对持续上涨的租金,他深知如果不尽快搬迁到租金更为合理的地方,作坊的经营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但是,搬迁所需的费用对于目前的李家诚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正当李家诚为此焦头烂额之际,他意外得知新设立的皇家钱庄推出低息贷款的政策。对他而言,无异于黑暗中的一缕曙光,溺水时的一根救命绳。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当即前往皇家钱庄提交了贷款申请,接受命运的新安排或者戏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4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34/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