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因京极氏本家忙于对南近江六角氏的征战,无暇顾及西国的出云国和隐岐岛,故派尼子清定治理出云国和隐岐岛。
尼子清定能力出众,便渐渐从京极家独立出来,于1478年将家督的位置传给时年二十余岁的儿子尼子经久。
1484年,因尼子经久无视幕令,更是截留了段钱,幕府下达了征讨尼子经久的命令,起兵进攻月山富田城。
尼子经久兵败后被流放,他选择投靠外公家真木氏,从此隐居了近两年。
1486年元旦,外穿表演服装,内藏甲胄兵刃的贺麻党七十多人按惯例到月山富田城中表演千秋万岁舞。
尼子经久及其家臣隐藏在贺麻党当中混入城内,进城后尼子经久率众四处放火,并突袭城中守兵。
时年二十九岁的尼子经久夺回了月山富田,再度统一出云国,向战国大名之道迈进结实的一大步。
只是谁能想到,这个绰号云州之狼的出云国守护尼子经久在休养生息多年后,竟然突然指染领国石见国,占据那座拥有白银以亿两计的石见银矿。
陶弘诠得知事情的始末,亦是不由得感慨道:“尼子经久这是要趁火打劫啊!”
若在他们大内氏处于全盛时期,哪怕大内经久以谋略名动天下,但一个小小的出云国守护又岂敢得罪他们大内氏。
即便是尼子身后的本家京极氏,亦得卖他们大内氏面子。
只是现在大内氏已经丢失北九州,又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这个跳梁小丑竟然敢借机占了石见银矿。
“咱们现在便出兵宰掉尼子经久!”藏田正赖是冲动的性子,当即便进行表态道。
大内政弘犹豫了一下,却是进行补充道:“尼子经久说无意指染我们石见国的地盘!因大明占了他们的隐岐岛,还在隐岐岛上开采金矿,所以他们要夺大明的石见银矿作补偿!”
隐岐岛,即大明重新命名的东极岛。
原本尼子经久对那座岛并不是十分上心,但得知上面有着源源不断的金矿后,整个人的心态都爆炸了。
他深知自己没有前往隐岐岛征讨大明的实力,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到隔离的石见国夺抢“属于大明”的石见银矿。
石桥九郎等人听到这个解释,顿时心中的怒气消掉一半。
“虽然石见银矿的开采权属于大明,但咱们石见国岂是他能够驻兵的?”大内义兴并不同情尼子家,而是表明态度道。
陶弘诠犹豫了一下,却是发表自己的看法道:“家主,既然大内氏不是要夺石见国,咱们可以将这个事情先放一放,而今还是优先解决粮食问题为宜。”
“臣下以为此次可派少主前去游说,这更能表明我们的诚意!”陶谦道知道想要破冰需要加筹码,当即便是提议道。
大内义兴的眉头蹙起,最终选择不吭声。
大内政弘默默地闭上眼睛,像是下了莫大的决心道:“大小姐一直向往华夏文化,此次亦让她跟着前去吧!”
“是!”陶谦道的眼睛微亮,当即便是欣喜地道。
次日上午,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
“姐,你不是一直说大明的屠清弓厉害吗?咱们此次前往大明都城,便偷偷买两把回来,咱们姐弟正好一人一把!”大内义兴对此次的出使充满着期待,亦是说出自己的规划道。
大内纱英子身穿一袭传统的日本和服,宛如盛夏中绽放的牡丹,既高贵又娇艳。
她的长发如丝般柔滑,轻轻地挽在脑后,露出修长白皙的脖颈。那双眼眸深邃如海,闪烁着智慧与果敢的光芒。
大内纱英子朝着眉飞色舞的弟弟微微一笑,而后轻轻地点了点头。
这艘海船离本州岛的海岸线越来越远的的时候,她蓦然回首,那一双漂亮的眼睛已经噙满了泪花。
因为大内氏是想跟大明进行和谈,所以在关山海峡巡视的霍光明并不为难他们,任由他们前往周防大内家拜见大将军徐世英。
徐世英在看到大内政弘的书信后,便安排船只将这一支使团送往大明。
只是这艘海船行驶的方向颇让人意外,并不是朝着西北驶往天津港,而是在离开九州岛后,竟然朝着长江出海口驶去。
第四百五十二章 帝下江南,步步是血
与海外的动荡不同,华夏又迎来一个安稳的一年。
贤君弘治的全国清丈田亩和刁民册收到了奇效,大量的隐田被查了出来,大量的逃税之人遭到了惩罚。
虽然朝廷并没有实施减税政策,但压在广大底层百姓心头的不公消失,这对他们便已经是最大的鼓舞。
特别大明王朝重拳打击银贵铜贱米贱的问题,虽然有些地区还在继续神话白银,但各地的米价已经回归合理的水准,亦让广大的百姓从中受益。
今年是一个好年份,各地都迎来了一场久违般的大丰收。
微风拂过,稻穗似波涛般翻滚,发出沙沙的细响,宛如低吟浅唱的乐章。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与碧空如洗的蓝天交织成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卷。
前些年先是遭到干旱的考验,又遇黄河水患,甚至今年夏天还迎来小规模的蝗灾,但上苍终究是公平的——虽然不会一直大丰收,但亦不会年年灾害不断。
只是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大明王朝最大的事件是皇帝南巡。
“御驾南巡,国事如旧,内阁票拟急递御前,六部要章由通政司密匣送达,呈请圣裁,朝廷行政体系高效有序。”
经过这五年的时间,虽然京城免不得还有隐藏势力,但现在朝廷已经牢牢由帝党把持,自然不可能出现什么大事。
在朱祐樘离开后,北京城便暂时没有君王,但两京十三省的奏疏转呈到朱祐樘那里,其实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按说皇帝南巡,这种要花费大量钱粮的行为,文官集团必定纷纷跳出来阻拦,但此次内阁和六部没有声音,那些科道言官亦是没有声音。
除了弘治皇帝日益剧增的权威外,跟江南官绅集团一直阻挠禁银令亦是有所关联,很多科道言官反倒希望皇帝南下。
现在禁银令实施困难重重,而弘治银元在江南流通不畅,结合朝廷拐卖妇女至海外的政令受阻,他们都知道皇帝此次的做法并没有错。
江南离京城着实是太远了,是该让他们知晓大明天子的存在,而国家政令亦不能在江南无法实施。
当然,他们其实知道这个事情在最高会议几乎是全票通过,他们这些小角色没有充分理由跳出来反对其实是徒劳。
早在一个月前,皇帝的卤薄大驾已经离开北京城。
北直隶的百姓得知皇帝出行,附近的百姓已经是闻风而动,却是纷纷想要远远参拜这位贤君弘治帝。
在官绅集团的眼里,弘治是彻头彻尾的暴君,是一个不愿天下太平的昏君。
只是对底层的百姓而言,弘治即便是在位仅仅五年,但给予他们的恩惠是一辈子都无法偿还,是他们吃饱穿暖的救世主。
朱祐樘乘坐金辂大车而行,后面则是静妃等几个随行的嫔妃,最前面是常经带着金吾卫开道。
此次南下,事关帝王的安危,故而京军亦是随行伴驾。其实花费的大头还是粮食和住宿,不亚于一场小规模的战事。
不过现在大明的财政十分的健康,特别各地收上来的税越来越多,而白银打下来对税收以粮食为主的朝廷财政其实是正向的。
百姓们只敢远远地观望,不敢有丝毫越轨之举,却是不断传来一片片山呼万岁之声。
赵老四居住在北郊,自从得知皇帝南巡后,亦是赶过来远远看到御驾上的年轻帝王,眼睛当即噙着泪水远远跪拜帝王。
若不是这位帝王鼓励他种棉花,亦不是这位帝王对他们轻赋税,他哪里有这里子孙满堂锄田树下的好日子呢?
从通州码头起航,这艘产自天津造船厂的皇船缓缓行驶在河面之上。
朱祐樘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乘船,而今站立宽大的甲板欣赏两岸的风光,还有眼前这条清澈的河流:“此处便是会通河吧?”
“陛下圣明,元人取巧于海道,然大宗令工部一力贯之,引汶水北流集于临清御河,助京杭大运河再延四百里!”谢迁随行伴驾,显得小心翼翼地道。
因在《明》刊总编位置上表现出色,他不仅获得了天下士子的敬仰和称颂,亦是慢慢赢得皇帝的重视。
此次他随行伴驾南下,虽然他还不是阁臣,但一些奏疏将会由他来票拟,已经算是一个准阁臣了。
若是此行表现出色,皇帝再来个心血来潮,那么他入阁将不再是梦,那样便算得上是光宗耀祖了。
正是如此,他此次南下亦是做足了准备,争取成为皇帝身边的百科全书。
朱祐樘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今年的漕粮总额预计是多少?”
因皇帝出巡,此次的河面是一艘漕船都没有。
其实京杭大运河的使命从来都不是课本上促进南北经济繁荣,对于整个王朝而言,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北粮不足的问题。
跟陆运相比,水路的便利性大大的提高。
只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成本永远都是运输成本,即便大明拥有京杭大运河,运粮的损耗都在八成以上。
不过这种南粮北调的情况,现在已经有所改变。
在收复建州后,大明推动了东北的开发,现在东北粮仓已经逐渐成型。加上引进朝鲜米,导致北方的粮食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
原本每年都需要至少四百万石的漕粮北上,但现在漕粮已经减少了一半,而弘治朝的目标是三年内将漕粮降至一百万石以下。
至于释放出来的大批劳动力,户部已经着手准备成立大明物流商号,主要负责南北间的货物运输。
“臣……臣不知,臣这便询问于户部!”谢迁心道皇帝还是务实啊,却是红着脸吞吞吐吐地道。
朱祐樘瞥了他一眼,却是淡淡地道:“谢师,你跟朕无须如此紧张!这并非要紧之事,户部一直在努力合理调低漕粮的需求量,只要他们能够三年内将漕粮降至一百万石以下,倒不需要给户部施予太大的压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帝王,既要给下面的人施予压力,亦要适当体恤臣子。
户部尚书何琮虽然没有李嗣那些资深的理财能力,但亦是一勤勤恳恳的小老头,一直在努力做着实事。
其实不需要施压,单是自己此次南巡,他便已经不敢弄虚作假,而是会老老实实将漕粮的总额慢慢降下来。
帝王出行,自然没有人敢阻拦。
至于会不会出现刺客,数万护卫军不是吃素的,别说是近身,离皇帝一里外都已经被查得底朝天。
出了北直隶,便进入了山东地界。
洐圣公孔宏泰已经先一步来到临清州,只是脸上带着几分的沮丧。
十里人家分两岸,层楼高栋入青云。
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
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
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墙万斛来。
临清不仅坐落在运河的中枢,而且一半以上的山东举人出自临清,导致这里文气兴盛和商业繁荣,算得上是山东第一城。
正是看到这座城市的繁华,朱祐樘于弘治二年亲自将临清县升为临清州,领馆陶县、邱县,属东昌府。
朱祐樘在临清城仅仅逗留一日,而洐圣公孔宏泰当晚便哭着求见。
“陛下,要不还是见上一面吧!”谢迁伴随左右,却是说出自己的想法道。
朱祐樘知道人还是得见,却是忍不住感慨道:“当着朕的面,每个都是忠君爱国的贤臣,但私底下都干了些什么?”
虽然明太祖对孔圣人并不感冒,但亦是规定给其祭田二千大顷,佃户五百户,让孔氏子弟无赋役之忧,以供庙祀。
只是孔家凭借自身的底蕴,对周边的田产进行了兼并,而今粗略估计坐拥百万亩良田,成为了山东最大的地主。
现在这个铮铮铁骨的孔家已经成为了妥妥的毒瘤,在地上是兼并田产的大地主,对朝廷选择进行隐田避税。
现在隐田逃税的事情被查了出来,自然是要荣登刁民册,成为大明王朝如今级别最高的刁民册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