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皇家米行以平价出售大米,但京城各个米行并没有选择跟着降价,而是纷纷选择关门大吉,导致很多百姓即便手里有银两亦买不到大米。
只是百姓并没有妥协,且不说大家历来都相互帮助,而今获得布票的渠道并不少,所以纷纷求助拥有米票或布票的人。
“这个世道真没天理,手里有银两都买不到米!”
李和自从用自己的米票换了银两后,近期过得十分的拮据,手里揣着最后一点碎银望着大门紧闭的门店叹息道。
事情并没有像朱祐樘所期待的那般发展,贪婪才是商人的本性,几乎所有的米店都拒绝降价而选择关门,导致很多百姓揣着白银都买不到米。
至此,白银在京城百姓的心里降到了冰点,甚至很多店铺都已经拒收白银,亦或者将白银的折价进行贬低。
皇店则是十分干脆地拒绝白银交易,仅仅收取布票、米票和铜钱,亦或者是刚刚由朝廷最新发行的弘治银元。
北京城,热闹依旧。
“皇家米行的精米是真的漂亮!”
“能不好吗?我女儿就在这里上工,都是三筛才出售的!”
“呵呵……我儿子也在这里上工,米行的称都是分毫不差!”
……
随着皇家米行以平价出售米粮,导致大量的百姓涌向了皇家米行购买,而坐落在各坊中的皇家米行的顾客是络绎不绝。
原本皇家米行是整个京城最多门店的连锁米行,只是因为装潢过于靓丽的原因,反倒一直没有太多的顾客。
不过经过这一场风波,特别皇家米行的精米不仅平价出售,而且米粮的品质很高,致使它一举成为京城当之无愧的第一米行。
由于打破传统亲属的用工原则,现在皇家米行招进来大量的普通百姓,这又进一步拉近跟底层百姓的距离感。
此次米价风波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白银的官方货币地位。
“最近怎么这么多人在高价收购布票?”
“肯定跟京城那些米店有关,米都运回他们米仓了!”
“不管他们又想要搞什么花样,咱们手上都要留着几张米票!”
“倒不一定拿着米票,咱们新发行的银元亦能买米,这个更方便呢!”
……
面对襄城侯所组织的购票行为,京城百姓是最先察觉,只是看到手里的布票越来越吃香,反倒让人更加珍惜布票,甚至对弘治银元亦是增加了好感。
货币最重要在于流通,现在布票是大杀四方,反观白银甚至都买不到米,大家自然是更加青睐流通性强的一方。
“特大消息,布票换银要当心一些了!”
“这是如何?朝廷只是不提倡咱们使用白银,并不禁用!”
“我刚刚得到内部消息,陛下之所以禁用白银,那是因为陛下梦到海外银山数不胜数!”
……
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只要遇到一些比较异常的举动,那么各种小道消息层出不穷。
面对朝廷不提倡民间进行白银交易,而且官府以后不再向百姓征银,导致大家纷纷产生了好奇,而今还真让人找到了答案。
据说皇帝又做梦了,为什么说“又”呢?主要还是弘治梦到了吕宋金矿,又梦到了美洲的宝种,而今梦到海外银山满地自然不足为奇了。
消息进一步发酵,很多百姓开始夸大其词:大洋彼岸的人都是用白银盖房子和铺路,比大明石头还多。
“这梦中之事不足信吧?”
“天子的梦能跟你的一样吗?焉能不信?!”
“听说东海总督府今年拿下的那一座东瀛银矿,储存量有上亿两呢!”
……
虽然事情越传越玄乎,但京城的百姓就好这一口,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相信,而消息很快扯到了日本的那一座由东海总督府收入囊中的银矿。
“东瀛那种蛮荒之地,又怎么可能有银矿?”
“吕宋比东瀛还更加蛮荒,咱们还不是发现了大金矿?”
“现在银元才是真正的好东西!既可以买布和米,两年后还能换成银绽窑藏!”
……
京城百姓的态度正在悄悄产生改变,特别看到“白银持续贬值,布票不断升值”,致使越来越多的百姓已经开始看好新发行的弘治银元。
跟通过强权发行的大明宝钞和偷工减料的铜钱不同,自弘治登基以来,所发行的布票和米票都是绑定实物,此次新推出的银元同样如此。
货币跟实物挂钩,这同样大大增强了可信度。
只是大明朝廷的“贱银”计划,却是大大侵害了官绅阶层的利益,一心为华夏崛起的弘治再次跟官绅阶层站到了对立面。
“胡闹,简直瞎胡闹!”
“大明怎么能有这样的君王?”
“上苍无眼,暴君这是要毁掉大明的根基!”
……
弘治打击白银而推出弘治银元,相当于侵害到权贵阶层的根本利益,导致又有一批权贵对朱祐樘咬牙切齿。
大明王朝历经一百多年,主要财富已经向上层聚拢。
由于王朝创立之初便打击土地兼并,而弘治没有像原来历史那般放纵士大夫们兼并土地,加上对高利贷进行重拳出击,所以权贵阶层的主要财富形式是窑银。
如今大量的白银窑藏在家里,结果朝廷竟然提倡停止白银交易,甚至还抛出海外白银多如石的言论,却是导致他们手里的财富大幅贬值。
一旦他们手里的白银成为废钱,亦或者不那般值钱,对他们所有人其实都是一个重创,甚至让他们从巨富的宝座上摔落下来。
“弘治银元跟当年的大明宝钞一个样,大家千万别信!”
“朱家还有信誉吗?谁信弘治银元就是天下第一蠢蛋!”
“他说两年能兑换银绽,但银绽又从何而来?这就是空口白话!”
……
拥有大量白银的所谓精英阶层并不打算坐以待毙,却是纷纷站到弘治银元的对立面,更是公然唱起了反调。
虽然他们全都熟读圣贤书,但没有一个真的是圣人。现在看到自身的利益受损,自己手里的财富即将贬值,却是恨不得举旗造反了。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祐樘竟然如此能折腾。
继整顿盐政、清丈田亩、打击金融和征收奢靡税后,而今朱祐樘竟然还藏着一个如此惊人的大招,却是想要让全天下的上层精英人士财富贬值。
“我相信现在朝廷的信誊!”
“银锭自然是从海上来,而且银元不是还可以买布和买米吗?”
“若是其他朝代,老夫绝对不信,但现在的弘治皇帝还没有加过一次税呢!”
……
面对京城的舆论导向,普通的百姓并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继续坚持支持新货币,亦是相信现在蒸蒸日上王朝的信誉。
华夏百姓其实都十分的纯朴,若不是历朝历代最终都滥发官方货币,他们亦不会一致更改使用白银。
白银的弊端显而易见:碎银剪起来很麻烦,碎银的杂质有好有差,一旦经过熔炼会出现很多杂质而贬值,同时并不便于携带。
只是他们确确实实被压榨怕了,辛辛苦苦一辈子存下来的一点财富,结果朝廷滥发货币后,却是白辛苦了大半辈子。
现如今,他们却遇上了百年难得一见的明君。
弘治登基以来,朝廷整顿盐政和清丈田亩,还打击通过高利贷洗劫百姓的金融业,甚至通过奢靡税向富人征税。
只是面对他们底层的百姓,弘治朝不仅从来没有向百姓加征一次税,而且还在千方百计让大家的日子变得更好。
单是弘治从来不向他们征税,便足够让他们好好地信用弘治这一回,相信弘治朝发行的弘治银元并不是欺诈。
正当权贵阶层还在鼓动读书人宣称弘治两年后没有银锭兑付的时候,天津港却是传来了最新消息:吕宋的第一批黄金被运了回来。
第三百九十四章 看到胜利曙光的襄城侯
开采吕宋金矿,这是大明王朝的一项重大举措。
由于大量的物资需要从广东供应,所以原定计划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才能修建一条吕宋城到金矿的道路。
只是华夏基建狂魔的属性,在这个时期似乎提前被点燃了。
大量的民工前往吕宋并不是服徭役,而是能够得到货真价实的工钱,更是拥有堪比中产家庭的伙食,导致他们发挥华夏人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即便吃喝都要在工地上,他们谁都没有产生半句抱怨,而是勤勤恳恳地在这一座充满原始味道的岛屿修桥铺路。
朱祐樘起用的张遂、俞元赞和林飞扬虽然都还很年轻,但他们三人浑身都有一股干劲,始终牢记以开采金矿为使命。
正是在他们的主导之下,不论是内部的一些纠纷,还是外部的一些压力,总是能够迅速进行解决。
至于粮食的供应上,他们谁都没有贪墨的念头,而是将粮食发放到工人的手里,争取让所有的工人吃好穿好睡好。
原本修路的人员上有所欠缺,只是在这个时期的吕宋岛北部粮食十分匮乏,别说红薯、土豆和玉米,连稻谷都很稀少。
北部的原始山林和海边都拥有不少天然食材,但食物来源并不稳定,所有部落人员的平均寿命很短,而且时有饿死的情况出现。
赤山部落归附大明仅仅只是开始,在看到赤山部落的人吃饿穿暖后,导致很多部落纷纷表示愿意奉大明为主,而仅仅让他们吃上大米饭即可。
随着这一批劳动力的加入,不仅加快了修路的进程,而且这帮习惯于山林中行走的原住民解决了金矿开采的物资运输需求。
正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修路和开采金矿的周期大大压缩,而开采的成本投入几乎没有增加。
随着一条由吕宋城北门连接腹部金矿的道路修建完毕,一批批裸露在矿山中的金矿石被开采出来,经过熔炼筑锭送到吕宋城。
吕宋城不仅有重兵驻扎在这里,而且还拥有一支舰队,却是足以威镇整个南洋。
在囤积十万两黄金后,由俞元赞亲自押运黄金返回京城。
由于越来越多的大明商人下南洋淘金,导致附近的海域出现海盗,但谁都不敢打大明舰队的主意,何况两者的战力压根不在一个等级。
俞元赞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警惕地朝着东北方向驶向大明的东南海域。
虽然途中经历了一场夏季风暴,但凭借着越来越成熟的航海图和航海技术,有惊无险地沿着东南海岸线一路北上。
大明现在已经开始重视海疆,舰队一旦回到福建区域,基本上就处在大明的势力控制范围之内了。
终于在八月十五来临之前,押运十万两黄金的运金船回到了天津港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