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161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棉花早已经成为大明重要的经济作物,亦是华夏百姓能扛过一场场寒冬的有力保障。
  很多人都知道大明跟西部少数民族的茶马司,但由棉花织成的棉布同样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大明亦会采用棉布跟少数民族换马匹。
  事实上,大明跟其他国家或大大小小部落的贸易中,棉布一直都是硬通货。
  赵老四是北直隶普通百姓,世世代代在这里务农为生。
  由于他为人安分守己,从来都是有一文钱便花一文钱,没有钱便老老实实挖野草熬日子,倒是守住了祖上传下来的二十亩田。
  在今年春耕之时,他响应顺天府衙的号召,亦是领取了一些不要钱的棉花种子,用其中的两亩田种了棉花。
  到了收成的时节,他的两亩田跟其他人的棉花地一般,亦是迎来了一场丰收。
  他带领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一起到地里采摘棉花,摘棉花似乎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结果自己的孙子和孙女都主动跑来帮助。
  面对这种洁白如雪的棉花,一家人始终有种丰收的喜悦。
  由于人工采摘,故而他们能很好避开杂枝和杂枝,使得采摘回来的棉花很干净。只需要经过一日暴晒,然后经过去籽和杂质的处理,便得到了可以出售的棉花。
  经过称量,此次两亩棉花地竟然足足有六百斤。若是加工成六斤重一张的棉被,单是此次的收成,便可以变成一百张棉被。
  只是在此之前,他需要通知粮长和宛平县衙户部书吏,由他们前来征税。
  生在大明,不管自己的二十亩地用来种植什么农作物,他都要以“三十税一”的标准进行纳税,现在棉花自然同样如此。
  不过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朝廷对棉花推出优惠税收政策。
  若自家所种植的棉花丰收,即可按户部所拟定每亩六斤的优惠税收进行缴税,即直接缴纳十二斤棉花即可。
  若是出现特殊情况导致自家的棉花地出现欠收,则可选择按传统“三十税一”的方式向宛平县进行缴税。
  赵老四算了一下,若按户部的标准只用向朝廷缴纳十二斤棉花,若按传统的方式则要缴纳二十斤棉花。
  赵老四知道太祖时期所拟定的三十税一的政策已经很厚道,便决定不占朝廷这点便宜,当即以传统的方式缴纳了二十斤棉花。
  在缴了税后,自家剩下五百八十斤棉花。
  只是棉花并不能当饭吃,而一家大大小小有着十张嘴,故而棉花需要换成银子,购买柴米油盐醋来保障自家日常的生活用支。
  赵老四将大儿子打发到京城寻棉花二贩子卖棉花,便扛起锄头准备前去棉花田做最后的收尾清理工作。
  “快跑!顺天府尹带着几名衙差来到村口,指名道姓要找你!”
  “顺天府尹因何要找我,我又为什么要跑?”
  “你忘记咱们年少的时候偷看刘寡妇洗澡的事情了吗?那腿,那臀,还有那前胸多白……”
  ……
  赵老四不由得想起了四十年前,那身子是真的很白,至今都无法忘怀,仿佛那是一场刻到骨子里的梦。
  想到自己大半辈子的清名不保,他当即便跟朱老六准备朝着村子的另一面逃窜,但突然间意识到不对。
  这个老货好吃懒做已经沦为佃户,他是到哪里都一个样,但自己那二十亩田还长在地里,难道还能带走不成?
  “你就是赵老四?”宋澄骑着马前来,对跪在地上的赵老四确认身份地道。
  随行的宛平户房书吏打量了一眼赵老六,看到赵老四紧张得说不出话,当即便保证道:“府尹大人,他就是赵老四!”
  赵老四生活在这片土地已经几十年,虽然有幸远远看到宛平的县尊大人,但却根本没有见过府尹大人,更别说是府尹大人跟自己说话了。
  此刻他跪在地上,脑袋一直都是嗡嗡。
  赵老四知道自己偷看刘寡妇洗澡的事情瞒不住了,当即便求饶地道:“草民知错,请府尹大人打草民的板子!”
  “这倒不算什么大错!只是新朝之所以推行优惠税收政策,便是要恩惠于民,今后若遇丰收之年,汝按户部定额上缴即可。你此番能主动以二十斤棉花上缴,足以证明汝乃大明良善之民,陛下圣心甚悦。此次差额便不予退还,这是一张由户部新发的弘治布票,亦算是朝廷对你这种良善之民的一份恩赏。因皇家织布厂的第一批棉布要跟外夷贸易,所以此票要到八月方能奏效,届时你或遣人持票到皇家布行,便可换得任意一匹棉布!”宋澄递给随行的吏员递了一个眼色,便认真地交代道。
  此次下乡,他的心情其实很不错。
  历来朝廷都想着从百姓身上盘剥更多,甚至千方百计巧立名义对百姓加派加征,唯有新朝还会担心百姓吃亏,竟然另外发行弘治布票进行补贴。
  这确确实实是一项善政,像赵老四这种明知道按优惠税收政策缴纳便可少缴八斤棉花,却还是坚持按三十税一缴税,确实不该是吃亏的一方。
  啊?恩赏?
  赵老四顿时是愣住了,显得难以置信地接下送过来的布票。
  这一张布票一看便知道不是凡品,长得很像大明宝钞不说,纸张的质量出奇的好,上面有着清晰的“一匹棉布”字样。
  宋澄看到事情已经办妥,便翻身上马,打算前往前面的村子继续恩赏布票,那个村子同样出现两户老实巴交的村民没有选择“占朝廷的便宜”。
  不得不说,华夏的百姓其实是十分朴实的,有着这般良善的百姓为基,大明王朝焉有不开创盛世之理?
  赵老四坐在自家门口的石头上,看着消失在拐角处的队伍,发现一切变得如此的不真实。
  “咱们府尹大人竟然能亲自下到咱们村子,真的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官啊!”看到府尹大人离开,赵老四的妻子张氏这才走出来感慨地道。
  赵老四瞥了自己妻子一眼,当即板起脸道:“你一个妇人懂什么?府尹大人是好官不假,但咱们其实是遇上了一位好皇帝!”
  “爹,这跟皇帝有什么关系?”二儿子听到这话,顿时显得不解地道。
  赵老四瞪了自己二儿子一眼,便进行说教道:“宋府尹这么年轻、资历这么浅就能当顺天府尹,听说宋府尹也是贫苦人家出身,你当真以为凭宋府尹自己能坐上顺天府尹的位置?刚刚宋府尹亦是说了,这张布票是户部印发,是由皇帝恩赏咱们家的,这都是新朝的善政,咱们要感激陛下。”
  终究是活了大半辈子,他却清楚是谁在主导这一切。
  “当家的,这张布票真能换来一匹棉布吗?”张氏要过那一张布票进行端详,却是表示怀疑地道。
  一直不吭声的大媳妇脆声地道:“娘亲,我前几日回娘家在弟媳的手里见到过这种布票,皇家织布厂的职工每个月派发月钱,她们亦可以选择布票,布票是按出厂价折色,所以我弟媳便选了两张!皇家织布厂和皇家布行是一家,这布票肯定是能换的!”
  “要真是这样,咱们到时去换回棉布,我要给我两个孙子做新衣裳!”张氏的眼睛顿时一亮,连忙将布票收下道。
  正是这时,大儿子赵武匆匆赶回来,只是并没有理会呆在门口的所有人,甚至招呼都没打一个,便直接跑进厨房。
  所幸他并不是寻菜刀,而是舀了一瓢水站在门口喝了起来,而后眉开眼笑地汇报道:“爹,刚刚我已经打听清楚了,今年棉花的行情特别好。我刚进城门口,得知咱们家有六百斤棉花,一帮棉花贩子就将我团团围住。价钱已经谈妥了,他们明日午时会到咱们村子这边,按以前两倍的收购价拉走咱们五百八十斤棉花,一共是十两银子,已经强塞给我一两定金了!”
  “菩萨保佑!今年棉花有这么好的行情,咱们赵家总算要过好日子了!”张氏看到今日是喜事连连,当即朝着观音庙的方向感激道。
  赵老四接过那一两订金,亦像是做了一场梦般。
  以前辛辛苦苦一整年,虽然到丰收时期亦能有几个钱,但那是要熬到下一季收成的银子,故而一个铜板都要掰成两半来花。
  只是现在新朝不仅不再巧立名言诓去更多的棉花,而且还给了优惠税收政策,今年棉花的收购价还能这么高,致使手头一下子就变得宽松起来了。
  虽然朝廷最新政策是只允许他拿出一半田亩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但只要棉花的行情维持住,今后的日子必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赵老四抬头看着自己已经破烂的茅屋,当即做出决定道:“咱们家继续好好种棉花,争取三年后盖上新房!”
  张氏等人闻言,顿时觉得自家的日子终于是有了盼头。
  “爹,我从城中买回了一些孜然和胡椒,听说烤鱼加一点孜然和胡椒特别好吃,连京城的达官贵人都在吃,据传皇帝都在吃!我现在就到池塘摸两条鱼,今晚咱们家也烤鱼吃!”大儿子掏出带回来的一点胡椒,显得喜滋滋地说道。
  赵老四听到是京城达官贵人的吃法,特别连皇帝都吃,当即便欣然同意。


第二百零五章 帝言诛族,破绽突现
  西苑,听潮阁。
  朱祐樘轻轻挥出鱼竿,随着挂在鱼钓上的鱼饵沉下湖中,浮标便浮在湖面上。
  由于最近的政务较多,加上天气多变,故而已经是两天没有垂钓了。
  虽然他想要过上一种天天钓鱼的生活,但既然自己已经坐在这张龙椅上,那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皇帝注定是忙碌的。
  每天要面对两京十三省永远处理不完的政务,而且还要处理蒙古、建州、朝鲜、安南、吐鲁番等外交问题,同时需要面对种种突发的状况。
  除了国事之外,他现在还面临着婚姻大事。
  经过各地大半年的选秀活动,现在三百秀女已经挑选完毕,且全部已经到达京城。
  宫廷极度讲究礼仪,而妃子和皇后更是需要进行层层筛选,故而还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方能有最后的结果。
  只是皇后的事情还尚早,但一桩婚事却是要提上日程了。
  由于大明跟蒙古方面已经议和,满都海将派遣一支蒙古使团前来接受封贡,同时会带来伊克锡的嫁妆。
  伊克锡终究是满都海的女儿,在接受完明廷的封贡后,那么她将是名正言顺的郡主,故而在礼仪上需要高规格。
  其实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这一场婚事要重要于皇帝大婚,毕竟这是大明和平解决蒙古问题的关键性一步。
  朱祐樘对将满都海女儿伊克锡纳入后宫一事并没有抗拒,毕竟成年的世界更多还是要考虑利益,而自己此次算是为国纳妃了。
  当然,按部就班地治理这个国家并不是朱祐樘的追求,虽然从来没有提过改革之类的豪言壮语,但自己一直在努力推动这个帝国向前。
  清丈田亩,这是目前改善大明财政状况最有效的方式。
  在揪出躲在幕后阻止朝廷清丈的孙氏一族后,湖广安陆的清丈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特别刘忠采用汪直揭发奖励的建议后,安陆州乡绅们的隐田已经是无所遁形。
  按现在的速度,加上刘忠已经将普通百姓的清丈之权移交州衙官吏,不出半个月安陆州便能够清丈完毕。
  从汪直不断反馈的情况来看,安陆州的隐田将给整个大明官绅阶层带来一份“大惊吓”。
  朱祐樘手里持着鱼竿,眼睛正盯着浮在湖面上的浮标。
  其实他最关心的是即将在参治岛开展的首次互市,第一批棉布已经通过海运送达参治岛的大明城,将很快开启大明棉布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虽然现在自己有诸多政务缠身,但他不会做一个不负责的帝王,亦不会做一个工作狂,而是坚持工作和生活两不误。
  朱祐樘刚刚处理完两京十三省的政务,便来到这里进行垂钓,此刻正沐浴迎面吹来的凉风,享受这种出于爱好的娱乐活动。
  一只水蜻蜓从湖面掠过,仅仅蜻蜓点水便飞向了远方。
  没过多会,浮标便有了动静。
  朱祐樘看到鱼标迅速下沉,便眼疾手快地提竿,眼睛突然间绽放出光芒,手里感受到鱼竿的分量,同时看到顺着鱼线跃出水面的那抹红。
  他看到正在挣扎的鱼儿朝自己这边而来,脸上不由得绽放出笑容。
  朱祐樘很喜欢将鱼钓上来的这个过程,自己的肾线上素意是突然间飙升,一种喜悦便会弥漫到全身的每个细胞中。
  对钓鱼人而言,大抵便是像自己这般了,一个独钓七百亩水域,几乎每一次垂钓都能够满载而归。
  “陛下,这一尾红鲤鱼是真的很漂亮!”刘瑾上前抓住生龙活虎的红鲤鱼,显得十分惊喜地道。
  朱祐樘亦觉得此次钓起的这条红鲤鱼格外漂亮,便淡淡地吩咐道:“早些天太后说想要喝红鲤鱼汤,你现在即刻将鱼送往仁寿宫!”
  “遵命!”刘瑾将红鲤鱼放到盛装清水的木盆中,当即便喜滋滋地领旨道。
  朱祐樘扭头望向已经静候多时的王相,伸手端起旁边的酸梅汤淡淡地道:“无须多礼,孙交的两个儿子至今还是没有下落吗?”
  在掌握到孙氏一族谋害刘忠和汪直的帮凶或黑手后,他当即便下令抄家。
  由于距离的关系,最先被朝廷查抄的自然是京城孙府。虽然孙交入仕只是几年工夫,但他一直在国子监就读,故而已经在京城彻底安家,四个儿女都在京城生活。
  只是朝廷查抄孙家的消息不知道怎么提前走漏风声,虽然孙交的两个女儿还留在孙宅,但孙交的两个儿子已经潜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1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1/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