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138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打得好,就该给那些强盗一点颜色!”
  ……
  神盾营的突然消失引起有心人的关注,在得知神盾营是被派到辽东打女真人,京城的士子和百姓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地道。
  只是这终究是士大夫的天下,而士大夫的理念从来都是共亨太平之福,有着妻妾成君和美酒佳肴便已经足够,所以京城的风向还是反对战事的声音更大。
  西苑,养心殿。
  十六张交椅已经有顺序地摆放在这里,十六位重臣皆在这里参与着辽东战事的讨论,而主持会议之人自然是朱祐樘。
  “建州女真并没有固守一隅,想要绝其种类绝非易事!”
  “想要辽东真正太平,有哪一件事情是容易的,但咱们终究要想办法去做!”
  “此次出征粮草准备不足,加之辽东的粮草确实有限,剿灭建州左卫还得从长计议!”
  ……
  跟外界的争论不休不同,而今像马文升、徐溥和叶淇等向往共亨太平之福的官员已经被清理出朝堂,现在的重臣都在这里认真地出谋划策。
  这场针对建州左卫的战事,且不说并不算是大作战,而今是出于辽东边境安定的考虑,自然不会有谁敢跳出来反对。
  “咱们想要永解辽东边患安定问题,那么就要保证辽东拥有随时征讨女真部落的实力。除了厉兵秣马外,当着手解决辽东粮草的储备问题,只有粮草充足才能攻守兼备!”新任的兵部左侍郎白昂显得很是积极,当即抛出自己的看法道。
  他是天顺元年的进士,初任礼科给事中,由平定刘通叛乱有功,升南京兵部右侍郎,现在被朱祐樘提拔为兵部左侍郎。
  从养老院到朝廷的中枢,这无疑是一次大升迁。
  不论是他一直以来的忠君思想,还是感激朱祐樘的提拔之恩,而今都是十分用心地为辽东的战事苦思。
  “白侍郎说得对,辽东的粮草确实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此次咱们出塞战事,受制于军粮不足,即便咱们兵强马壮亦不好继续深入!”吏部尚书李裕认可白昂的观点,当即便附和地道。
  工部尚书贾俊深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亦是感慨地道:“此次咱们的军队受困于军粮,无法对建州左卫进行围绕,当真让人心有不甘啊!”
  很多人并不理解,平时的士兵同样需要吃吃喝喝,为何古代打仗需要的军粮骤增,甚至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这里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是作战人员和马匹的质量问题。
  平时在地方养兵都是自给自足,哪怕士兵饿着一天肚子都无关紧要。只是出征在外需要跋山涉水,甚至还要急行军,若是还空着肚子,那么跟送人头没有什么区别了。
  平时马匹吃点干草便可以过一日,但战马需要用草料和粮食混合喂养,这样才能保证作战时的体力。
  最为重要的是,军队长程作战,除了几日的奇袭作战外,身上不可能随身携带大量的军粮,而这些粮食是需要后勤人员运送的。
  在这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运粮历来是作战的最大难题,故而有记载: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
  正是如此,虽然辽东有着早前已经规定好的运粮路线,但奈何辽东粮食不足。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解决辽盐,充盈广宁仓!今淮盐已经成效非常,若辽盐能效淮盐之法,粮商必定趋之若鹜!”户部尚书李嗣意识到还是户部自身的问题,当即便献策道。
  辽东的广宁仓同样是通过开中法解决军粮问题,只是辽东盐的吸引力不如淮盐,在正统年间还是仓厫不足,到了成化后期便开始败坏。
  以成化二十二年为例,辽东岁需军粮九十六万石,卫所的屯粮和户部所拨共计五十三万石,尚缺四十余万石。
  户部一再招商中纳,结果因无应者,只好向盐商妥协,将盐引卖给他们换银,最后再用银买粮食。
  至于这里是否有猫腻,现在已经无从查实,亦不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只是早前开中法遭到官商破坏,致使现在广宁仓的存粮锐减,已经无力支持大军出塞作战。
  “此策甚妙,如此便可保辽东军粮充足!”
  “若是辽东军粮充足,此后便可时而用兵一劳永逸!”
  “咱们大明边境趋于守势便受军粮之困,臣附议此策!”
  ……
  刑部尚书杜铭听到李嗣的提议后,知道保障辽东的粮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当即纷纷表态地道。
  朱祐樘原本是想要交由王越来整顿辽盐,只是现在看来是不好再等了,便是望向这里的重臣道:“既然如此,咱们设辽东总督兼理盐政。若辽东无法解决中盐,可再增发淮盐引,确保广宁盐粮充盈,只是此位关系大明辽东安定,非能臣不可往也!”
  这……
  在场的官员不由得面面相觑,却是知道皇帝设立辽东总督是希望从他们中选派,而不是由地方官员出任。
  “陛下,臣愿为辽东总督替陛下分忧,还请陛下恩准!”正是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当场请愿道。


第一百八十二章 从马厩走出的总督
  大明现在最高的决策机构其实就是朱祐樘所主持的阁臣和六部官员的最高会议,不论是国家战略还是重要的人事任命,通常都在这里进行决策。
  在不经意间,重要的人事任命悄然转移到这里。
  虽然朱祐樘已经渐渐摒弃英宗朝所制定的九卿廷推,但现在最高决策会议终究跟侍奉官制度有所不同,参会的重臣都拥有一定的参与权。
  特别从内阁到六部,现在都已经是朱祐樘的人,自然不会有人跳出来唱反调。
  正是如此,同样是由皇帝最后裁定的人事任命,但朝堂已经鲜有反对的声音,甚至重臣默默拥护着这种模式。
  其实最吃亏的是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和左右通政使等正四品以上的非六部官员,但这些人注定是翻不起浪花。
  在朱祐樘执政下的帝国,现在可谓是蒸蒸日上。
  辽东战事只是本次会议的议题之一,除了参治岛的朝明互市外,本次会议另一项重要的主题是敲定今年恩科乡试的主考官的人选。
  朱祐樘为防止乡试主考官和监临官串连舞弊,决定打破选派乡试主考官的传统模式,却是决定所有乡试主考官均由京官出任。
  虽然京官前往偏远的省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费用,像前往南昌需要将近五十日,但出于对选才公平性的考量,其实这种投入还是值得的。
  在场的重臣已经意识到偏远省份科举的弊端,甚至礼部尚书徐琼和工部尚书贾俊特意望了一眼万安,知道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处理。
  现在看到朱祐樘看到乡试的舞弊问题且提出解决的方法,除了佩服这位帝王英明外,自然同意了这一项举足轻重的改革。
  吏部尚书等官员其实是乐意如此,毕竟是选派京官赴任,无形中抬升了现在京官的地位,特别六部郎中变得更加值钱了。
  随着今天的议题全部结束,十六位重臣纷纷离开这位神圣的养心殿。
  自从新的行政中心设立在这里后,君臣间的交流明显变得更加快捷和高效,更是得到了重臣的一致拥护。
  “陛下说乡试主考官不限于翰林,这真是难得啊!”
  “一些老翰林确实不宜长途奔波,宜以青壮官员为主!”
  “既要青壮又要德行优良,这样的官员恐怕不好找啊!”
  “别天天想着谈资论辈,要多给后辈机会,他们未必差!”
  ……
  万安和刘吉到外面的新阁中票拟奏疏,其余十四位六部堂官便是从西苑门离开,吏部尚书李裕等人显得谈兴正浓的模样,正在交流各省主考官人员的选派。
  “刘侍郎,请留步!”
  “刘公公,不知何事?”
  “陛下请你到听潮阁!”
  “啊?还请刘公公引路!”
  吏部左侍郎刘宣是一个身形枯瘦的小老头,突然被刘谨叫住,得知是陛下召见,当即便迅速整理衣容,而后对刘瑾做一个请的手势道。
  由于原吏部左侍郎徐溥自缢身亡,吏部右侍郎刘宣顺利递补为吏部左侍郎,成为吏部衙门的第二把手。
  只是谦虚和恭慎仿佛融入骨子一般,这位素来低调的吏部侍郎一直保持对朱祐樘的忠诚,特别看到朱祐樘将大明治理得井井有条更敬重有加。
  “请!”刘瑾并不是一个持宠而骄的太监,当即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道。
  听潮阁就在太液池东岸那块凸出的扇形区域,原本是芭蕉园,但现在已经变成一处临湖而居的走廊和阁楼。
  时值夏季,这里的湖光山色、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五彩缤纷,蓝天白云正倒映其中,这里简直是一处仙境。
  朱祐樘虽然仅仅是十八岁的年轻人,但整个人越发的成熟,颌下已经生出稀疏的胡须,那双眼睛越发的深邃。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他的爱好并不多,而钓鱼便是其中一项。
  他每日闲时都会在这里垂钓,原本想要让藩金钓和青月一起垂钓,但这两个女人对钓鱼并没有什么兴趣。
  尽管已经是黄昏,但天气还是有些闷热,故而两位漂亮的宫女正在扇着扇子。
  香茗、凉风和一人独钓的七百亩水域,简直是钓鱼人的天堂。
  随着木制的浮标下沉,朱祐樘的眼睛闪过一抹喜庆,便将鱼竿上提,一尾颇有分量的黄花鲈被钓了起来。
  最让钓鱼人感到血脉偾张的起竿瞬间,既有着将鱼钓起来的那份成就感,亦期待着此次起鱼会是什么样的品种。
  “陛下,这条鲈鱼真大!”郭镛抢先上前抓住这条活蹦乱跳的野生黄花鲈鱼,显得十分欣喜地惊叹道。
  朱祐樘看到自己钓上来的竟然是黄花鲈,亦是露出满意的笑容道:“虽然不及前天那条,但这条确实是生猛!”
  “陛下,请用茶!”负责泡茶的漂亮宫女有着一双纤纤玉手,便将茶杯送过来道。
  朱祐樘将手中的鱼竿放下,并不急于继续垂钓,而是端起刚刚泡好的茶水,显得懒散地依靠在软塌上,而后扭头微笑地望向已经在旁边站立多时的刘宣。
  有些人的人生跟贵人可谓是息息相关,虽然眼前这位吏部左侍郎刘宣已经算是风光无限,但年少时可以说十分落魄。
  刘宣原本是江西安福人士,虽然年幼便跟很多农家子弟那般送到私塾读书,但由于父丧且出了一些变故,他竟然被抽调世戍于卢龙。
  虽然年少的他遭到这种变故,但在替卫指挥使喂马之时,总是利用空闲日夜在马房读书,后来引起了蓟州巡抚邹来学的注意。
  由于同情刘宣的遭遇,又欣赏刘宣的勤奋和才华,故而蓟州巡抚邹来学让刘宣跟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闲时经常亲自教导。
  刘宣没有辜负邹来学的栽培,先是在顺天乡试高中解元,于景泰二年再中二甲进士,以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只是从喂马的兵卒到翰林官似乎耗尽了毕生之运,由于他不擅于钻营,加之没有背景和靠山,在词臣这一条道路上走得很艰难。
  通常太常寺少卿最长任职仅是九年,但他竟然被迫在太常寺任职十一年,而后则是直接外放南京国子监祭酒。
  或许是朝堂需要一个弱势的吏部右侍郎,亦或者是他回光返照的运气,刘宣于成化二十二年改任吏部右侍郎。
  因徐溥担任吏部左侍郎,加之上面还有吏部尚书,尽管是位居吏部侍郎,但在人事上并没有拥有太强的话语权。
  按着历史的剧本,刘宣这种没有背景且不太合群的官员的仕途即将到头,是时候返回南京养老院了。
  “臣刘宣拜见陛下!”刘宣刚刚一直不敢打扰朱祐樘钓鱼,而今看到朱祐樘望过去,当即规规矩矩地行礼道。
  朱祐樘早已经注意到这位恭慎的吏部侍郎,喝了一口茶水便淡淡地询问道:“刘卿,素闻你爱好读书,年少昼夜读书于厩中,对兵书想必亦是多有涉足吧?”
  “回禀陛下,臣虽爱好读书,但唯有兵法一域不敢涉足!臣恩师邹来学当年便说臣过于实诚,并非是兵家帅才,而臣不敢行赵括纸上谈兵之事,故而一直很少翻阅兵书,亦从来不敢幻想统领作战之事!”刘宣的眼睛十分坦然,显得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朱祐樘差点被自己嘴里的茶水呛到,显得十分荒唐地询问道:“你既不懂军事,因何方才要请愿出任辽东总督?”
  刘瑾听到这话,不由得古怪地望向这位吏部左侍郎,正是这位吏部左侍郎主动请愿出任辽东总督。
  “陛下,臣愚钝,请治臣失察之罪!臣以为如今辽东需要的是整顿军政之才,夯实广宁仓粮储,以备朝廷能随时大军出征。若要陛下要臣征讨女真部落,臣不敢受命,非臣贪生,而是臣确非良才。一旦犯下当年大同蔡新、许宁轻敌冒进之罪,臣纵万死亦难辞其咎!”刘宣意识到对辽东总督一职产生了误会,当即便跪下来请罪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1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8/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