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76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现在想要将一些猛将从四书五经拉回来,亦或者从吃喝嫖赌中拉回来,那亦得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应的教学环境。
  虽然正统年间设在武学胡同的京卫武学以失败而告终,但主要的症结是招了一堆军官的富家子弟和武勋子弟所致。
  这些出身优渥的子弟压根不肯努力学习和练武,天天只想着到京城各处游玩,且京卫武学没有制定系统的教学,最终在景泰三年被迫取消了。
  朱祐樘重启京卫武学自然是要吸取失败的教训,除了在生源方面会更加重视和二次筛选外,亦会制定相应系统的将才培养课程。
  只有为这些好苗子提供好的教学环境,他们才会有机会成才,而不是任其这些好苗子慢慢泯没众人。
  第三项措施则是:“西宁、河州各40万斤,洮州30万斤,以茶100斤易上上马一匹,茶马司当止私茶夺以茶易马之利,凡茶商敢以私茶易马,可明正典刑!”
  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的日常饮食来源大都是牛羊肉和牛羊奶。尽管他们的身体看似很强壮,但大部分人都存在体内胆固醇和脂肪堆积的问题,从而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茶水正好可以延缓胆固醇和脂肪的形成,促进身体内循环,从而导致茶叶成为了西北游牧民族的战略必需品。
  宋朝之时,由于中原地区缺少优良战马应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威胁,宋廷首创茶马司,试图以茶易马解释马匹的问题。
  明朝初期同样陷入中原缺马的困境中,所以太祖朱元璋沿用了宋朝的茶马司,通过以茶易马的方式跟西北的游牧民族易马。
  朱祐樘知道想应对即将统一蒙古的威胁和羞辱,仅仅培养军事人才还不够,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军需。
  正是如此,他决定加大茶叶的贸易量,进而从西边少数民族那边易得更多的良马。
  战马无疑是重中之重,不论是自己所组建的神盾营的需求,还是以后边军战马的补充,都需要从西北少数民族那边换到更多的优良战马。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行的盐法“开中法”中,其实不仅仅只有输粟易引,而且还有以马易引,这里亦存在刺激民间养民的潜力。
  朱祐樘很庆幸祖宗早已经替自己搭好了平台,只需要扫除朝堂的阻力,便可以完成战马的储备工作。
  第四项措施则是:“凡各省产铁矿处,有本地百姓具呈愿采,该巡抚有司即委官监管采取,官得五分,民得五分。”
  在这一次神盾营的军需补给中,虽然有工部故意拖延的原因,但亦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为了防止造反,大明对民间开采铁矿有着严格的限制,每个矿厂只能用工五十人,而且不许招募流民。
  甚至在原有的历史中,隆庆年间的首辅徐阶认为大明的产铁量已经够用,更是直接下达了禁铁令,从而导致后期的产铁量每年持平,无形中加剧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朱祐樘知道现在可能并不缺自己这三千副盔甲的精铁量,但为了以后的军需补给,甚至将来的重炮和长枪,都需要提前解决铁矿产量的问题。
  现在允许民间资本介入开采铁矿,特别盛产铁矿的山西资本通过盐利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这无疑会刺激大明产铁量的迅猛增长。
  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派船队往南找来世界上最优良的铁矿,打造最锋利的刀驰骋北方大草原收割一条条叫嚣的生命。
  第五项措施则是:“辽东总兵、宣府总兵、延绥总兵、蓟州总兵、大同副总兵、甘肃巡抚唐瑜、宁厦巡抚崔讓,辽东巡抚刘潺等回京听用。”
  朱祐樘发现大明官场有一个怪病,文官集团论资排辈则罢,这武将集团的总兵亦是喜欢让五六十岁的老头担任总兵。
  若这些五六十岁的总兵立有赫赫战功则罢,但结果就像英国公张懋那般,或许能跟你唠几句兵法,但上阵杀兵绝对是第一个先尿。
  朱祐樘其实并不反对达尔文的理论,但大半辈子都没有建功的人,真凭着一张老脸就想占着总兵的位置,到他这里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至于甘肃巡抚唐瑜、宁厦巡抚崔讓,辽东巡抚刘潺三个文官,全都是六十岁的巡抚,同样是没有什么战功可言。
  虽然换上新的官员和总兵未必见好,但起码能给继任者一点压力,而不是舔着老脸占着关乎国家安危的要职。
  足足五大军政举措,这其实仅仅是第一步。
  朱祐樘想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但发现什么清丈田亩,什么开海贸易,什么摊丁入亩,这些都是次要的。
  若是自己手里没有枪杆子在手,哪怕明明已经开拓通过西洋的航线,但某些人却是敢于烧毁,而他们自己则在海洋贸易中牟取暴利。
  正是如此,若是想要治理好这个国家,不仅需要好的惠民举措,更需要强大的威慑力,不然再好的举措亦会给那帮挖空心思谋利的人唱歪了。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实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朱祐樘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却是将其他的改革都稍微推后,而是要将军队掌握在手里,更是要打造一支无敌的铁骑。
  正当京城的百官和武勋都在大鱼大肉地享受新春之时,他们的皇帝却是默默地准备对这腐朽的王朝做一个小手术,而名字叫做:千金百银淬军体。
  大年初六,正元节假期后的第一日。
  由于没有事先的奏疏副本上奏,所以这一天的早朝通常都默认罢朝。
  朱祐樘从来不认为面对一千多官员的早朝是议事的好地方,故而现在喜欢将大臣召到乾清宫的前殿中,在这里一起进行议事。
  万安等重臣其实都愿意来这里,毕竟这里的地暖是天下第一,而且能够面圣对于臣子终究是一种殊荣。
  由于大明王朝的高层动荡不断,现在能够有幸参加议事的重臣并不算多。
  除了两位雷打不动的阁老外,便是分别代表六部的吏部尚书李裕、刑部尚书杜铭、工部尚书贾俊、户部尚书李嗣、礼部左侍郎徐琼和兵部左侍郎何琮。
  至于都察院左都御史马文升已经上疏请辞,而今都察院左都御史空缺,而呼声最高的则是退休的王恕。
  已经年迈的万安被赐座,其他七人站着,此时都在看着分抄的军政五策。
  朱祐樘看着他们五人还在思索,便淡淡地道:“朕非好战之君!只是卿等犹见,小王子派使称大元大汗,其心昭然。待其一统蒙古诸部,必是卷土重来,侵我华夏中原。先帝昔日教导,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此军政五策,是为强大明国防而设!”
  啊?
  礼部左侍郎徐琼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当即露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表情。
  朱祐樘注意到徐琼的强烈反应,顿感疑惑地道:“徐卿,你认为朕的话不妥?还是认为此五策不可?”
  “陛下,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此等至理之言,竟出自陛下之口,大明当兴!”陈琼咽了咽吐唾,然后满眼噙着泪花道。
  万安扭头望向陈琼,发现徐琼有几分自己当年的风采。
  朱祐樘知道这货喜欢拍马屁,便进行强调道:“朕刚说了,此乃先帝之言!”
  “先帝传道,陛下行之,这不正是汉景帝行汉文帝之策,大明当现成弘盛世也!”徐琼的脑子转得很快,当即便激动地大声道。
  咦?
  万安等人听到这个说法,发现这个马屁精说得还真有几分道理。
  朱祐樘听到成弘盛世,心里亦是暗自一喜地道:“朕确有意开创成弘中兴!只是朕虽得先帝悉心教导,但亦需诸位臣工辅之,此军政五策若无不妥,便望诸位用心施行!”
  “陛下,今天下罢武久矣,而各地知县多尸位素餐之人!第一策可着令各地巡按严加巡视,一旦发现知县敷衍或渎职,可革职查办!”户部尚书李嗣是从地方上来的,当即便做补充道。
  朱祐樘其实拿不准地方知县的反应,现在有着李嗣的提醒,便是轻轻地点头道:“善!”。
  “陛下,近年来茶马司亦是出现官商勾结现象,私茶越发猖獗,使茶贱马贵而外邦得易。臣以为可遣派钦差前去治理私茶,如此方可保茶价,易得更多上上之马!”吏部尚书李裕同样进行补充道。
  朱祐樘知道有利益的地方便免不得生出蛀虫,亦是轻轻地点头道:“善!”。
  “陛下军政五策严丝合逢,老臣一时间没有什么补充的!今日便颁行,今后有什么不妥,咱们到时再纠正即可。依老臣这见,此乃强军之良策,大明当现成弘盛世也!”万安已经慢慢将眼前这位少年帝王当作成化帝般效忠,便由衷地表态道。
  刘吉等人虽然知道这般耗费不少军费,但朱祐樘抛出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说,却是让他们已经无话可话。
  只是有时候,他亦是不得不怀疑,先帝怎么死后突然就变得智慧无比了,这种话真的是出自先帝那个结巴之口吗?
  难道死了就会变强不成,那我要不要试试?
  朱祐樘看到军政五策已经通过,又是继续议事道:“早朝率多弥文,朝起一坐朕困甚,诸臣亦多缺朝或疲劳,故行革之。今后重殿仪而轻门仪,要事则于此相商,朔望朝如常,每月逢八举常朝,其余则罢!众卿以为可妥?”


第一百一十四章 养心莫善于寡欲?
  每月逢八举常朝?
  万安和刘吉等官员默默地交换一个眼色,朱祐樘终究还是对早朝下手了。
  只是他们心里亦是清楚,所谓千官听政根本没有多大的效果。虽然太祖的出发点是好的,所有中下层官员都能够提前学习朝廷如何处理政务,但有几个中下层官员认为自己将来能够参与国家大事呢?
  特别现在非翰林不入内阁已经成为了共识,中下层的官员不管再如何努力奋斗,压根不可能有机会参与国家决策,故而他们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想要干事的帝王其实都不怕担“懒政”的骂名,像成化帝便减少早朝的数量,从而腾出更多的精力处理政务。
  现在朱祐樘在新元伊始便如此表态,已然是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做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帝王,而不是一个垂拱而治的贤君。
  徐琼几乎是连想都没有想,当即抢先大声地表态道:“陛下圣明!”
  度过这个春节,他便再添一岁。作为一个已经六十三岁的三品官员,若是再不好好努力的话,那么只能回家养老了。
  “陛下圣明!”刘吉和万安交换眼色,便是一起表态进行道。
  吏部尚书李裕等人自然没有异议,其实即便罢早朝对他们都没有任何影响,甚至他们本身亦是厌恶流于形式的早朝,何况身处在这里的所有人其实都是变革的得益者。
  绝大多数京城官员恐怕亦会同意,每日早早起床前来参加早朝是一项辛苦活,要不然亦不会每次都出现那么多官员缺席了。
  朱祐樘知道不能一昧都要求官员替自己干点啥,偶尔亦要得赏给他们一个甜枣,又抛出一个方案道:“本朝正旦、元宵、冬至共计假期十八日,朕以为假期还是短了些!朕的诞辰是七月初三,自朕改元之始,万寿节假期便定为七月初一至七月初十,共计十日假期,诸卿认为如何?”
  由于太祖朱元璋励精图治,取消唐宋以来的旬休制度,仅庶吉士享受“五日一休沐”,其他官员并没有此等待遇,而仅仅保留元旦、冬至两节。
  永乐年间,朱棣增加元宵节十日假期,而后万寿节三日假期,共度21日假期。
  朱祐樘虽然赞同少放假,但觉得这点假期确实是少了些,故而想要在自己的万寿节做文章,将原定三日的期间延展到十日。
  “陛下,万寿节十日假期是否太长了?”户部尚书李嗣愣了一下,但还是硬着头皮进行表态地道。
  万安等人并没有说话,但亦是纷纷抬头望向朱祐樘,跟李嗣其实是一个心思。
  这向百官施假并没有错,但一下子抛出十日,这个大饼完全可以砸昏一大片官员,都已经是一个元宵节的假期了。
  “既是恩惠百官,自然还得要诚心一些!今后朕的子孙如何制定他们的万寿节假期,朕不会去管,但朕在位的万寿节便依朕吧,说不好其实只是两三年的事!”朱祐樘心里有着经济方面的考量,便坚持自己的立场道。
  从李自诚从北京城抄出七千万两白银来看,这个时代最大的消费市场恐怕不是富商,而是这些文官和武勋集团。
  以其让他们天天都留在朝堂中相互算计,还不如找个借口给他们更多的假期去玩乐,亦好带动京城的消费。
  自己的生日刚好是在年中,这么放假其实还挺合适的。
  两三年的事?
  在场的重臣嘴角微微抽搐了几下,显得目光复杂地望向这位少年帝王。
  很多人都说他们重臣是老狐狸,殊不知眼前这位少年帝王简直是千年老狐狸的化身,总是喜欢将自己塑造成弱势的一方。
  早前朱祐樘将自己塑造成被夺门的对象,结果反手就将十二营的军权夺了过去,更是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现在不过才十八岁的少年郎,结果来了一个“两三年的事”,谁敢忤逆这位“短寿”的帝王就是不忠不孝。
  十八岁的帝王便有如此的手段,这还让不让臣子活了呢?
  万安等人已经渐渐习惯被玩弄于鼓掌间,便一起进行表态道:“陛下正是英年正茂,定是天伦永享,臣等尊旨!”
  朱祐樘看到自己延长万寿节假期的提案得到通过,便望向殿中的重臣询问道:“诸卿可有本具奏?”
  万安做了一个思索的表情,虽然记得自己准备了一个提案,但而今脑袋却是一片空白,完全想不起是什么事来了。
  “陛下,臣有一请不知当不当讲!”工部尚书贾俊看着万安迟迟没有说话,当即便站出来拱手道。
  兵部左侍郎何琮看到贾俊站出来,心里当即冷哼一声。此次在神盾营军需上如此拖延,亏这个举人尚书还有脸站出来,真是恬不知耻。
  朱祐樘对贾俊的观感并不好,但仍旧显得虚怀若谷地道:“朕将汝等重臣召至此处,便是要跟诸卿共商国之大事,但说无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6/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