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633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4:50
  “嗯,是这个理儿。”太子赞同的颔首道:“咱们都好好寻思寻思这事儿,回头心里有了章程,一起跟父皇唠唠。”
  “行。”老六点点头,嘿然笑道:“只要我还没被那帮文官撵走……”
  “这里是你家,谁敢撵你走?!”太子提高声调道:“那些文官就喜欢无事生非,让他们随便说去,反正奏本递上来也是我批。”
  “不过有句话,他们说的也有道理,臣弟现在是藩王了,不在自己的藩国呆着,跑到京城赖着不走,难免招人闲话。”朱桢轻叹一声道:“所以等大比之后,我还是回云南吧。”
  “唉……”太子还想再劝,但他忽然意识到,老六现在在京城呆着也不舒服了。也是,在藩国里说一不二,称王称霸惯了,跑到京里来束手束脚、伏低做小,换了谁也不会舒服的。


第一一二二章 这京城没法呆了
  文华殿中。
  太子长叹一声,把劝说的话咽了回去,有些萧索的问道:“考题出的怎么样?”
  “出完了。”朱桢从袖子里掏出一个上了锁的木匣子,呈给太子道:“大哥要看看吗?”
  “不看了。你直接呈给父皇吧。”太子摆摆手,不想再节外生枝。
  朱桢当初被留在京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给春闱出题。
  五年前,朱桢担任国子大学祭酒时,大搞教育改革,跟文官集团闹的不可开交。后来又把各自背后的皇帝和儒教牵扯进来,连孔子和孟子的牌位都被迫参战,险些把天都捅破了。
  最后虽然不出意外的,以朱老板父子胜出告终,但他们也不是没有妥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三年后,恢复停办多年的科举。
  当时是洪武十三年,按说十六年就该重开科举了。当年春,朱老板把朱桢从云南召回,除了大婚之外,就是为了让他操持科举。
  结果云南局面忽然崩坏,朱老板不得不把老六紧急派了回去,又硬生生将当年秋闱延后了一年。
  当时朱老板的理由是,咱说的三年以后,本就是指的洪武十七年,而不是十六年。朱老板耍起赖来,臣子们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捏着鼻子接受咯。
  到了去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老六还在云南不得抽身,朱元璋没有理由再拖延了,只好同意举行了秋闱。
  结果这次秋闱完全由文官主导,选出来的举子依然全都是孔夫子的形状……
  好在朱老板早知如此,没有让自己的天子门生趟这浑水,不然弄不好就是个全军覆没……这几乎是一定的。
  虽然宋濂、戴良等儒教领袖,都被朱老板借着胡惟庸案剪除干净。但只要朝廷还尊孔一天,儒教就不会灭,依然会有无数的孔孟门徒,前赴后继站出来‘除魔卫道’的。
  而朱桢和他教授‘旁门左道’的国子大学,就是许多儒教徒眼中,妄图亡我圣教的‘歪门邪道’了。怎么可能让国子大学出来的大学生们考中举人?
  朱老板规定国子大学的毕业生,等同于举人,可以直接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这样就把自己的天子门生们保送到了春闱。
  但这样做很是惹人非议,不光言官们,一些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也纷纷上书劝谏,指责朱老板过于偏袒大学生,对各地考生有失公平。
  朱老板虽然从来不会被批评声左右,但文官们最大的优点就是锲而不舍,最擅长的就是‘群蝇战术’,像一群苍蝇整天围在他边上嗡嗡嗡,烦都能把人烦死。
  而且胡惟庸案之后,朱老板对文官容忍度高了不少,不再轻易喊打喊杀。初时他们还忌惮朱老板的淫威,但人就是这样,记吃不记打,日子一久,又开始蹬鼻子上脸了……
  这时朱桢回京了,朱老板便迫不及待把烂摊子丢给老六,还振振有词的说:‘人老了,就图个清静……’
  这纯纯属于把老六往火坑里推。
  本来按照朱老板的想法,科举什么的,不过是给自家选官的。老六自己出题,自己录取就完事儿了。那帮文官最多继续苍蝇嗡嗡,反正老六早都习惯了,应该也不受什么影响。
  他却大大低估了文官们的战斗力,那帮文官是只敢跟他嗡嗡嗡,但对上老六这个已经就藩,且手里没了锦衣卫的藩王,他们可是真敢上——于是群蝇战术变成了群蚊战术,不止嗡嗡嗡,还咬你满头包!
  自打朱老板宣布让老六全权负责春闱后,文官们便着了魔一般,疯狂的集体上本,列出种种理由,劝谏皇帝不可如此。
  朱老板留中不发,他们便在朝会上说,且不只是说一次,也不止一个人说,而是所有人一起说,逮着机会就说,什么国家大事全都搁一边,大小九卿、科道言官就说这一件事儿——
  哪能让老六既出题又阅卷,那朝廷的抡才大典,不成了他国子大学的内部考试了?各省千里迢迢进京赶考的举子,肯定一个也考不中。
  这会寒了天下士人的心的!其中指不定就会出几个张元,到时候就追悔莫及了。
  ……
  双方整整僵持了两个月。
  这两个月里,文官们当然也不会一直干说,还抛出了各种湿乎乎的黑材料,什么老六贪财好色,挖绝户坟,踹寡妇门;什么老六残暴不仁,在江西日本和云南杀人如麻;什么老六图谋不轨,把市舶舰队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还把云南变成了独立王国……
  绝大部分都是以讹传讹,造谣抹黑,哪怕沾点边也是夸大其词,添油加醋,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天天让人这么编排,谁也顶不住。
  至少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就对此深信不疑。也跟着联名上书,说要是老六包揽出题和阅卷,他们就集体弃考了,而且再也不参加大明任何考试。
  朱老板见老六是真招架不住了,只好退一步,让文官们负责录取,老六只负责出题。但前提是他们不能再揪着老六不放了,不然朱老板可要关门放老八了……
  文官们这才偃旗息鼓。
  ……
  结果原本定在二月中旬举行的会试,现在都四月了,老六才刚出好题。
  当然考题也确实不好出,这就纯属老六自作自受了。当初是他规定会试分七场,经、律、算、计、工、科、广文。也就是说,他要出七科的考题,而且每一张考卷都要既有足够的题量,又有合适的难度可以起到选拔的作用。
  为了防止泄密,他还不能让别人帮忙,甚至不能接触任何人,每一道题都得亲力亲为,真是要了个血命。
  最头大的时候,他都有些羡慕老十,觉得鲁王殿下才是藩王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自己这种没事找事,自讨苦吃,还落了个满身骂名的蠢路子。
  把考题交给朱老板的那一刻,他长长吐出口浊气,总算是完事了。再也不想管京里这些鸟事了……
  但当他准备回府抱抱孟煵,解解心中烦闷时,却被朱老板叫住:“你还不能出宫。”
  “咋?”
  “得等到开考以后,你这个出题人才能接触外人。”朱元璋咳嗽一声道:“想孩子的话,让你媳妇带着孟煵进宫陪你就是。”
  “也好。”朱桢缓缓点头,心中暗骂这他妈都什么事啊。
  这京城真是一天也没法呆了。


第一一二三章 被害妄想症
  大明的翰林院位于东长安街南侧的青龙街上,与宗人府、吏部门对门。这么好的位置,不是因为它有多重要,而是朱老板为了方便让翰林们给自己念书,所以才把他们的衙门设置的离宫门近一些,仅此而已。
  事实上,洪武年间的翰林院,远没有后世那么显赫。因为朱老板把有学问的人,和能干事的人分的很清楚。在经过最初的迷信阶段后,他发现学问好的人往往只是擅长读书,并不代表同样擅长别的事。而且很多书呆子读书读坏了脑袋,只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因此他很快就不再迷信那些所谓大儒,只把他们当做给自己讲书的人肉喇叭,帮圣旨润色的工具人而已。所以翰林出身的官员并不会得到特殊优待,反而会被朱老板视为书呆子,不愿意让他们担当重任。
  但翰林们显然不这么想,他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万事万物之理尽在圣贤书中,自己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圣人之道,就是最优秀的栋梁之材。朱老板不重用他们,只能说明他是个有眼无珠的大老粗,而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所以翰林院自来就盛产跟朱老板对着干的‘直臣’,仅次于专门喷人的都察院。
  在宋濂、戴良等一帮儒教大佬被朱老板冠以胡党之名做掉之后,他们更是主动承担起了领袖士林的责任,成了文官集团新的主心骨。
  此时,翰林学士刘三吾,侍读学士董伦,以及文华殿大学士张溥,文渊阁大学士朱善,这四位翰林院的首脑,正在刘三吾的值房中商量着什么。
  门外,还有刘三吾的家人望风,显然事情机密。不可为外人所知。
  他们讨论的正是即将到来的礼部会试。
  当时朱老板提出各退一步,由楚王出题,文官录取,他们虽然表面上勉强答应,但是背地里已经在弹冠相庆了。
  因为文官们负责录取的话,就可以把老六科举改革中,极重要的分科取士废掉了。什么狗屁科学、户学、工学进士,只要不考经学的,统统别想被录取!
  “考官的名单已经出来了?”翰林学士刘三吾问道。他年逾花甲,但须发乌黑,双目有神,声音中气十足,一看就是精力过人之辈。
  “赵部堂已经报上去了,虽然皇上还没来得及看,但估计最后也就是这些人了。”文华殿大学士张溥便答道。
  文渊阁大学士朱善也微微点头,表示是这么回事。然后两人凭着记忆将名单透露给刘三吾。
  五年前朱老板废宰相撤中书后,终于享受到了大权独揽的快乐,但工作量也陡然激增……当然累的主要是太子,朱标这些年实际上干的就是宰相和中书省的活。
  这一年年的熬下来,眼看着的疲惫不堪,朱老板心疼儿子,一直在寻求创建一种新的辅政体制。在四辅官制度尝试失败后,朱元璋又在洪武十五年仿宋制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翰林院官,其主要任务为侍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虽然这时殿阁大学士的地位与作用尚不及翰林院学士,还要受后者管理,但毕竟常伴君上,消息要远比后者灵通。
  ……
  听两位大学士说完之后,刘三吾缓缓点头,问一旁的侍讲学士董伦道:“你都记住了吗?”
  “嗯。”董伦微微颔首,学问好的人记忆力一定是极好的。
  “私底下跟他们通个气,告诉他们,科工户三学,一个进士都不要录取。”刘三吾沉声道:“理由嘛,就是‘文理不佳、见识浅薄’,不足以为进士。”
  “一个都不录取?”董伦微微皱眉道:“是不是太明显了?”
  “斗争到这时候,一切都再明显不过了,再遮遮掩掩还有什么意义?”刘三吾哂笑一声道:“欲盖弥彰,止增笑耳。”
  “不错,就是要让老六那帮人知道,不读圣贤书,就别想中进士,一个都不行!”张溥坚决同意道:“矫枉必须过正,这样才能杀住这股歪风邪气,看谁还敢不读圣贤书!”
  “我也同意,必须要取消分科取士。”朱善接茬道:“当年老六一拍脑袋,又把唐朝就废掉的玩意儿翻出来。当成个宝似的效仿,根本就是不切实际、荒谬至极。完全没有可行性的!”
  “好吧。”董伦点头同意:“我给张信他们传话。”
  “注意保密,一定要单线联系,不可聚集。”刘三吾又叮嘱道。
  “放心吧,这些年都学会怎么对付锦衣卫的密探了。”董伦点点头:“不会引起他们注意的。”
  “好。”两位大学士点点头,刘三吾却依然皱眉道:
  “老夫觉得光这样还不够。”
  “怎么讲?”三人问道。
  “我让人偷偷摸过底,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是学经义的,我们只靠这一手没法把他们排除在外。”刘三吾忧心忡忡道:
  “而且出题的是老六,他肯定会出一些国子大学之外学不到的题目,来帮他的大学生考中进士。”
  “那简直是一定的。”三人深以为然,张溥捻须寻思道:“其实经学、律学、甚至广文都还好,最麻烦的就是算学。别的科目孰优孰虑,总还能见仁见智,唯有算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会就是不会。”
  “是啊,所有人还都得考……”朱善和董伦苦恼的点头道:“老六肯定会在这上头捣鬼的!”
  其实按朱桢最初的设计,只有算学进士才需要考算学,但朱老板认为,算数实在太重要了,当官的不会数学,就等着被下面人糊弄吧。所以将算学定为了必考科目。地位比经学还高,你说气人不气人。
  虽然地方的州府县学也都开设了相应的科目,那些诗书传家的缙绅大户,还延请了数学名家,对应试的子弟进行辅导。但应试的举子们毕竟接触数学的时间太短,很多人甚至还不入门。就算那些有天赋的子弟,谁敢说所有的难题怪题都会解?
  要是这一门考个不合格,另外两门考的再好也白搭,直接落第完蛋。
  所以老六还真能靠这一科,把国子大学以外的人都挡在进士门外。


第一一二四章 卫道士
  翰林学士值房中,刘三吾的话勾起一片忧虑。
  “以老六的阴险毒辣,肯定会出那种只有他们自己人会的题目。批这种卷子又不像看文章,还能模棱两可,答案就那一个,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的人阅卷也玩不出花来!”朱善苦着脸道:“他肯定会用这一科,把我们的人都挡在外头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6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33/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