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447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4:50
  但跟往常从四面八方、分头赶路不同,今天文官们四更天时,先聚集到了夫子庙前,汇合了昨晚在庙里斋戒一宿的那些儒士,一起给孔孟牌位上香磕头,然后四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官员,毕恭毕敬的上前,缓缓抬起了那两尺七寸高、九龙蟠绕、黑漆金字的‘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
  然后又有四人上前,抬起一旁四配中的‘亚圣孟子神位’,陪孔圣人一起上访,以振声势。
  于是,前头近百名官员为先导,中间八人抬着两位圣人的牌位,后面上百名官员殿后,再后头还有吴状元这样没资格上朝的儒士跟随,浩浩荡荡,一片肃穆的来到长安右门外。
  这一折腾就来晚了,曹国公、宋国公等勋贵武臣,还有胡惟庸等一干中书大佬,这会儿已经先到了。
  宋国公等一众勋贵自然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搁那儿指指点点,幸灾乐祸。
  “呦,把祖宗牌位抬出来了。”
  “好家伙,要拼命啊这是。”
  “二位公爷,咱不得高低不得帮帮场子?”这帮勋贵都对朱老板怀着怨气,不少人趁机起哄架秧子。
  “少在这儿瞎起哄,”曹国公双手拢在袖中,面无表情道:“你们不想去打云南了?”
  “我们想有什么用?头道汤都让沐英跟朱亮祖喝了。”勋贵们不爽的嘟囔起来,不过还是乖乖闭上嘴。
  朱老板只是为了方便备战,先确定了主帅和副帅。但大军不可能早早开拔到位的,所以到现在还没宣布,都派谁的军队参战呢。
  勋贵们可不想跟费聚、陆仲亨那帮人似的,早早就靠边站,连口汤都喝不着。那样手下兄弟会怨死他们的。
  他们是没啥进步空间了,可下面兄弟还需要建功立业,为子孙谋个尽可能高的世袭官职呢。
  “你们这是干什么?!”这时胡惟庸高声呵斥起来。“要逼宫么?!”
  文官们将那两块巨大的牌位,抬到了宫门口,为首的礼部尚书郑九成对胡惟庸肃容道:
  “既然胡相不愿意为士林做主,我等只好请二位圣人出马了!”
  “胡闹!”胡惟庸怒道:“牌位是摆在庙里供着的,抬到外头来多危险知道么?”
  文官们明白他什么意思,无非就是这会给皇帝借口,来收拾二圣的。
  但他们还是不相信,朱老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圣人把牌位撅了。
  “唉,胡相,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如此。”郑九成长长叹口气道:“放心,我们会与圣人之位共存亡的。”
  “你们……”胡惟庸还待劝阻,却有那暴躁的官员怒喝道:“请让开!”
  说着,一干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官员,抬着牌位就怼到胡惟庸脸前头。
  胡惟庸眼看就要孔夫子亲上了,只好赶紧闪到一旁……
  ……
  长安右门城楼上,朱老板披着一条黑色的大氅,将城楼下这一幕尽收眼底。
  “衍圣公,你亲眼看到了吧?”他对侍立一旁,身穿儒袍的中年人冷笑道:“到底是谁在害你祖宗?”
  “是,臣看明白了。”那一脸疲惫之色的中年人,正是孔子的五十六代孙,本朝第一位衍圣公孔希学。
  他每年都要进京入觐,代表孔家向皇帝贺岁,年后再回曲阜给孔夫子守庙。
  今年他也依照旧例,一出正月就陛辞,乘船过江沿大运河回山东。谁知道,才刚到淮安,就被皇上的八百里加急追回来了。
  而且回来也是八百里加急。这一路在马背上,可把养尊处优的衍圣公给颠坏了。大腿内侧都磨得没了好皮……
  此时,他鸭立在皇帝身后,闻言一边擦汗,一边一脸气愤道:“他们怎么能这样呢?谁给他们的权力,敢动我先祖的牌位?!”
  其实那些读书人至少名义上是在维护他祖先的地位,按说他就算不掺合,也不该急着跟他们划清界限的。
  但孔希学自家人知自家事,他知道自家虽然在本朝,也继续承袭了衍圣公的爵位,但并不讨皇帝喜欢。自己要是再不老实配合,肯定要挨削的。
  ……
  前番就说过,朱老板为什么不喜欢孔子,是受刘伯温的影响。
  建国前有一次卧谈会上,君臣谈起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来。
  没什么文化的朱老板自然很神往,表示日后要重点学习《论语》。
  刘伯温却大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孔子就没有好好做过官,怎么就能洞悉‘为官之道’呢?更不可能真正了解‘治国之道’了。
  所以《论语》上那些话,不过就是老师和学生们的‘论道’罢了,用来提高个人修养没问题,但照着治国就纯属缘木求鱼、问道于盲了。
  而且刘伯温但凡开口,必定证据确凿,无可争辩。他告诉朱元璋,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翻遍北宋的官方记载,稗官野史,以及文人笔记,都不见记载。
  其原型最早出现在南宋林駧的《古今源流至论·儒史》中。
  博闻强记的刘伯温,给朱老板现场背诵道:
  “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顿一下他又道:“下面小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之后的南宋笔记中,才开始见到这种说法。”刘伯温接着道:“而北宋人是怎么记载他们的开国宰相的呢。他们说他‘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好读《论语》二十篇。’也就是说,他是靠文法吏的功底,辅佐宋太祖夺江山、坐江山的,直到晚年才开始接触《论语》。而不是读了《论语》才成相材的。”
  说完他揶揄道:“至于变成后来的说法,倒也不稀奇。因为宋朝的儒士,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提高孔教的地位,把文法吏彻底踩到尘埃里啊。”


第七五九章 衍圣公的作用
  这就不得不简单提一下,文法吏和儒生的漫长斗争了。
  后人都以为,科举取士始于隋唐,但其实用文化考试选拔官僚的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选出来人才,就是文法吏。
  这些人一般出身小地主或没落士人,通文墨但不读经史,而是专修法条、律令之类。通过考试之后,他们可以马上执行具体行政事务,所以在压力拉满的战国时期,深受各国君主的喜爱。
  李斯、李悝、申不害等一批战国名臣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最重用文法吏的,便是接受了法家思想的秦国,而秦王也在这帮高效严酷、崇尚严刑峻法、赏罚分明的文法吏的辅佐下,奋六世余烈,一统六合。
  当然,秦朝的灭亡,也跟文法吏过于严酷有关。别的不说,陈胜吴广刘邦,都是因为耽误了朝廷的期限,按律当死,才造反的。
  所以到了西汉,皇帝一面继续重用文法吏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开始将儒生引入官僚体系,来教化百姓,柔化统治,以避免重蹈暴秦的覆辙。
  因此汉朝的官僚队伍,便分为对立鲜明的两大群体,文吏和儒生。文吏依旧掌握着国家机器,儒生却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垄断了话语权和释经权,渐渐占据了上风。
  及至东汉后期,名士集团崛起,士林舆论渐能操纵选官,施行几百年的‘以能取人’的选官制度,变成了‘以孝行品德取人’。
  这下儒生便彻底压倒了文法吏,垄断了清流高官,只将那些事务繁巨、吃力不讨好的浊官,留给文法吏。
  到了隋唐,皇帝设六学一馆、分科取士,其实都是想扭转这一局面,给文法吏一个出口。无奈已经转化为文化贵族的世家大族,竟能将政策扭曲为只重进士科,让儒士依然保持着对朝廷和官府的统治地位。
  儒家也随着儒士的崛起,地位不断的上升,最终在宋朝成为国教——儒教,到达了巅峰。
  宋朝的儒士非但彻底垄断了官位,彻底将文法吏驱逐出官员队伍,变成沉沦下僚、永无出头之日的吏员。还要竭力抹去文法吏在历史上存在的印记。
  好让后人提起读书人,就跟儒生划等号,以为历朝历代都是靠他们治理的,历史都是他们的缔造的一般……
  ……
  朱元璋起先也这么认为,好在他身边有人间清醒的刘伯温。
  加上儒士在元朝的影响力降至低谷,他才没有陷入儒教缔造的谎言。
  而且他自己在跟随宋濂等人学习四书五经之后,也确实没找到什么治国的方子,知道光靠儒生是治理不好国家的。
  再说自己都当皇帝了,凭什么还让个死了快两千年的孔老二骑在头上?到时候,那些儒教门徒肯定要像宋朝那样,把他关进圣人之言编成的条条框框里。
  这是朱元璋这样白手起家的皇帝,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于是他开始动起了‘贬儒’的心思。
  洪武元年三月,徐达攻克济宁,天下大势已定,元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早就修炼的嗅觉灵敏、身姿柔软的孔家,马上向朱老板称臣。
  但彼时的衍圣公孔克坚,是元朝册封的,还当过元朝的山东廉访使、礼部尚书、国子祭酒等高官,担心会被朱老板清算,所以只派儿子孔希学去拜会徐达。
  之后徐达将孔希学送往南京朝见朱元璋。孔希学还特意向朱老板解释了,父亲因病卧床不起,才不能亲来朝贺天子的。
  可朱老板不吃这套,他给孔克坚下了一道手谕,明确说明‘称疾则不可’,不可以装病不来哦……吓得孔克坚‘惶恐兼程进京’。
  之后朱元璋虽然处于统战目的,原谅了他。但没给孔克坚一官半职,还将大明的首任衍圣公直接封给了他儿子孔希学。
  并于洪武二年下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就是说以后留曲阜一个孔庙祭祀孔子就够了,别处就不要再一起祭祀了,当然也就没必要建什么孔庙了。
  所以老六为啥敢在国子大学不设孔庙,是因为他爹当年就想这么干。
  但朱老板当年那次对儒教的打压很不成功。激起的反对声不亚于今时今日,当时中书省带头,各部尚书集体发声,说什么‘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云云。
  总之就是,你不让天下通祀孔子,我们就不干了。
  当时朱老板还没站稳脚跟,也没现在的自信,还得依靠儒教的统战作用,所以只好收回了成命。
  但朱老板这种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拖拖拉拉一直到洪武四年,才在士林千呼万唤中重开科举,然后不到三年又以儒士不习政体,难堪大用为由,又把科举给停了……
  科举可是儒教的命根子啊,不能通过科举当官,谁还会拜入儒教门下?别看现在儒教声势浩大,可没有新鲜血液加入,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支撑不了几年,就要颓势尽显了。
  这才是此番士林反应如此强烈,甚至抬出二圣牌位,豁出一切也要斗争到底的原因。
  ……
  按说孔家和儒教是一体的,当然要共同进退,力挺士林到底了。
  但那得衍圣公够硬气,而且身正不怕影子歪才行。
  说来也巧,这两条孔希学一条都不具备。
  前者,孔家已经连续投降金元二朝了,祖传软骨病,哪还有什么硬骨头?
  后者,跟张天师家在江西一样,孔家是山东最大的地主,张家的罪状他们一样不少。
  更巧的是,过年时,南张北孔还齐聚京城,在朱老板的安排下,张大真人跟衍圣公联谊了好几次。
  目的就是让张懋丞现身说法,以自家的遭遇和惨痛教训,来教育孔希学,回去管好子弟,提前清退田产人口,不要等在山东清丈造黄册时,再重蹈张家的覆辙。
  那样丢的是他祖宗的脸……
  孔希学已经被朱老板连敲带打收拾服帖了。比起担心儒教日后的兴衰,他更担心的是孔家一屁股屎被翻出来。他很清楚这次要是不配合朱老板,回头孔家就要跟张家一样遭殃了……
  “为臣这就去阻止他们,不让他们盗用我祖宗的名义,行欺君罔上之事!”衍圣公便赶忙自告奋勇道。


第七六零章 衍圣公横刀立马
  随着午门城楼上传来肃穆的钟声,长安右门缓缓敞开。
  待两扇巨大无比的金钉朱漆大门缓缓敞开,守门的官兵列队站好,那些文官便率先抬着二圣的牌位,雄赳赳、气昂昂的进了‘虎门’。
  正待往承天门行去时,却见外五龙桥上,立着个身穿儒袍、脸色难看的中年人。
  “衍圣公,你回京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79页  当前第4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7/7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