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俺知道了。”朱桢垂头丧气,大哥说的没错,这种被人驳得无言以对的感觉,确实不爽啊。
就像在文化上被碾压了一般……
“其实,四书五经外,有的是更实用的书。比如这本《大学衍义》,就是讲治同之道、民生之理的。父皇非常非常的喜欢,还让人写在了武英殿的中堂上,以便日日观看。”朱标说着,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册道:
“按说这书,不是你这么大年纪该读的,但你这小子,不能以常理论之,就当是震一震你小子吧。”
说着他把那本《大学衍义》递给了朱桢道:
“回去好好读读,看看你会不会还说读书没用了。”
“哎。”朱桢点点头,双手接过来。
“对了,你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大学衍义》吗?”朱标问道。
朱桢摇摇头。
“因为它是作者真德秀,借《大学》之义,援引儒家典籍和史事,并附己说写成的。”朱标嘴角微微上翘,得意一笑道:“所以读这本书之前,你得先把《大学》吃透……”
“大哥才是真的秀!”朱桢无奈的看着朱标。
太子殿下真是老母猪带胸罩——一套又一套。
“佩服佩服!”
“一般一般。”朱标笑道:“为兄没点手段的话,怎么管教你们这帮奇葩弟弟?”
“好吧,我学。”朱桢寻思片刻,终于下定决心,使劲点下头。
“好,好弟弟!”朱标举起右手道:“来,咱们击掌为誓,不许反悔!”
“切……”朱桢哼一声,心说发誓要是有用,大明就不用亡了。
不过他还是举起手掌,与大哥响亮的击了一下。
第三十六章 未曾设想的道路
那天深谈之后,朱桢真就说到做到,开始用功读书了。
大本堂的先生们,都对楚王殿下赞不绝口,夸他上课终于不睡觉了,也不用宣纸擦鼻涕了。亦不随意对老师施展‘王之蔑视’了……
虽然他背书还是磕磕绊绊,字也写得像抽了羊癫疯……但已经让先生们满足的高呼‘孺子可教’了。
不然要是从大本堂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都像秦王燕王那样不学无术,他们这些先生脸都要丢光了。
这说明只要早救治,就会有疗效!像秦王燕王那种,纯属来的太晚,无可救药了……
但刘先生是个例外。两人好像结下了梁子,只要他上课,楚王就故态复萌,抬杠顶嘴搭下岔接话把,四件套给刘伯温伺候上。
刘伯温也不跟他客气了,报之以罚站、抄书、找家长,还害他被父皇揍了两回……
这要也是计划的一部分,楚王殿下牺牲可够大的。
但太子殿下素来看大面,对弟弟的表现还是挺满意,觉得他真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
至于朱桢跟刘伯温的矛盾,朱标并不在意。王爷嘛,哪个还没点儿脾气?何况还是个孩子……
朱标不知道,自己那番深谈,并非弟弟改变的主因。
能让人改变的主因,永远是他自己内心的变化……
……
其实朱桢仔细考虑过自己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
思来想去就是俩字——‘躺平’。
因为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选择有的时候,比努力更加重要……
后世不都说,在大明,躺平了就是好藩王吗?
以他浅薄的历史知识,也知道别看父皇现在给藩王极大的权力,但未来会渐渐削减的。
且将来不管谁做了皇帝,都免不了走削藩这条路。既然早晚都要被削,干嘛不早点儿躺平,享受下生活呢?
像季老先生的日记写的那样,‘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估计有人要问了,干嘛不自己争一下那个位子?削别人不比被人削舒服吗?
朱桢就压根没想过这茬。人啊,贵有自知之明。
他可看过好几个版本的靖难影视剧。不管怎么编剧怎么编,无一例外,大侄子都是飞龙骑脸怎么输的局面。
四哥能在必输无疑的劣势下极限翻盘、丝血反杀,打出‘Happy Forever’的结局来,只能说是强无敌加位面之子。
自己小鼻子小眼小模样,完全就是个普通人,怎么去跟气运加身的永乐大帝斗?还是抱紧四哥的大腿来的容易些。将来子孙也能跟着享福,还不是美滋滋?
这就是他最初的想法。
所以学习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好吗?老子已经是亲王了,学得再好,最多也就是个……有文化的亲王。
难道你不知道痛苦来源于知识吗?无知也是一种幸福吗?
做一个无知的亲王,绝对比一个有文化的亲王,要幸福的多。
……
可是四哥之外,还有一个亦兄亦父的大哥,让他很难没心没肺下去啊。
大哥是最好的太子,最好的大哥。可惜不知道,他是不是最好的皇帝……
如果能设法避免大哥英年早逝,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至少不会有瓦剌留学生上位,也就能避免土木堡之变了。
而且父皇晚年,也不会因为担心不成器的皇孙而大开杀戒,使大明菁英毁于一旦。
退一万步说,大哥就算要削藩,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手段肯定也更高明。断不会像大侄子那样,逼得亲叔叔自焚,把江山都搞丢。
那样四哥也能快快乐乐当一辈子征北大将军,不用再走一遍父皇的血腥之路了……
这个未曾出现过的新结局,看上去是那样的美好,让朱桢忍不住蠢蠢欲动。
虽然他知道想要改变历史,肯定很难很难,而且很可能会出现辛苦半生,结果不过是螳臂当车的结局。
但随着他跟哥哥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就越按捺不住,想试一试的冲动。
……
让朱桢最终下定决心的,是一个孩子的降生。
当然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大哥的……
洪武七年十月廿七,大明太子妃常氏要临盆了。
为了消除蒙元遗毒,恢复汉家正统,朱元璋早早就定下了‘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铁律,所以这个孩子的降生,将意味着大明皇位的传承,延续到了第三代!
对朱元璋和大明朝来说,意义可能仅次于朱标出生了。
其实马皇后提前回京,也有为了迎接这个孩子出生的原因。
太子妃临盆这天,皇室倾巢出动。朱元璋破天荒的放了一天假,早早就和马皇后一起,守在了春和宫的寝殿外。
朱老板背着手,在殿中来回踱步,寝殿里一有点动静,他就翘脚探头,忍不住想要瞅一瞅。
“你这老头子,比自己儿子出生还着急!”自然都被马皇后给阻止了。
“那当然,君子抱孙不抱儿,隔辈亲懂吗?”朱元璋理所当然道:“而且那还是皇长孙,未来的大明皇帝呀!咱能不急吗?”
“你就那么确定是个孙子啊?”马皇后白他一眼。
“那肯定错不了,咱每天晚上都梦见是个带把的。”朱元璋毫不犹豫道。
“咱可说好了,万一,我是说万一,要是没遂你的愿,可不许拉个驴脸给人看!”马皇后给他提个醒道。
“啊,好说好说。儿媳妇还那么年轻,继续生就是了。”朱元璋话虽如此,却不淡定了。一个人走到祖宗的排位前,默默祷告起来。
“爹,娘,千万保佑是个带把的……”
就这样煎熬的等了大半天,傍晚时分,一声婴儿的啼哭,响彻了春和殿内外。
这一声啼哭仿佛有法力一般,一下子让马皇后和嫔妃们全都站起来了。
被撵到外头的皇子皇女们,也呼啦一下全都涌进来。
朱元璋更是紧张的两手冒汗,上次他这么紧张还是上次,鄱阳湖之战时了。
帘子掀开,负责接生的女医官满脸喜色出来,奔到皇帝面前,双手奉上一块玉璋!
“哈哈哈哈哈!”朱元璋的大笑声响彻云霄。
“咱说什么来着?哈哈哈!咱果然是金口玉牙啊!”
第三十七章 皇长孙
春和宫张灯结彩,内外一片喜气洋洋。天家大张筵席,庆贺皇嫡长孙的诞生。
朱元璋明显喝高了,在那手舞足蹈的胡咧咧。
“徐天德离开北平了吗?”
“魏国公按例都是冬月才离开大营,回京过年的。”太子就沉稳多了。当然,这也跟他还没进入当爹的状态有关。
“派人给他传旨,叫他赶紧回来。”朱元璋掐着指头算道:“务必在下月廿六日之前抵京。”
“这么急,有什么事吗?”太子一下没反应过来。
“别耽误喝朕孙子的满月酒啊!”朱元璋哈哈大笑道。
“没那个必要吧……”太子哭笑不得。
“怎么没必要,太有必要了!”朱元璋吹胡子瞪眼道:“这小子比咱小四岁,当年生儿子却生在咱前头。生就生吧,还故意气咱,让咱去他家喝满月酒。”
“爹,徐叔叔那是气你吗?”太子无语道:“要是别人都请了,独独不请你,你还不更生气啊?”
“啊,怎么了。反正咱就是生气!”朱元璋端着酒杯比比划划道:“当时咱就发誓,生孙子一定要生在他前头,也让他尝尝眼红的滋味!”
“你这小心眼,真没治了。”马皇后说着话,抱着个黄绸襁褓从稍间出来。“呐,看看你孙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