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将军好凶猛_分节阅读_第446节
小说作者:更俗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4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8:19
  赵范担心他们不能在诏号之前跟徐怀谈妥条件,徐怀被迫只能选择拥立淮王,那他们想吃后悔药都来不及了……


第二百二十四章 夜访
  乌敕海、徐惮、韩奇虎等人所率选锋军骁勇陆续抵达建邺,进入河口货栈临时搭建的营地,马嘶风啸;郑屠之前就吃了很多苦头,这次稍慢一些,跟着大部队赶回建邺,到建邺后也是敷了药才勉强歇下,嘴里嚷嚷着要苦练骑射。
  这一通折腾直到凌晨时分,龙藏浦河口才重新恢复静寂。
  凌晨时的苍穹宛如深邃幽潭,一轮明月静寂,浮云几许。
  徐怀休憩两个时辰,披衣登上木台,眺望院墙外暗沉的河水泛着粼粼波光,远岸林影幢幢。
  “这两天将建邺城外围都搜索过一遍,并无特别值得注意的异常,或许郑怀忠并没有来到建邺?”韩圭之前认定徐怀亲自赶来建邺,郑怀忠必然入彀,但到现在并没有发现蛛丝马迹,禁不住信心有些动摇起来。
  徐怀进福宁宫觐见,建继帝就咽下最后一口气驾崩,这要比韩圭之前预料的时间更为紧迫——大丧诸事议定之后,理应由嗣皇帝与诸大臣一起诏告天下,才能避免引起更大的混乱,大丧诏告之事并不能拖延太久。
  徐怀在福宁宫当面拒绝胡楷的说项,更不要说与淮王府接洽,倘若郑怀忠迟迟都不能现身,他们不但不能实现建继帝的遗愿,还同样会陷入孤立的困境之中。
  这由不得韩圭不焦虑,他都不明白徐怀从福宁宫归来,怎么还能安心入眠的。
  也许自己终究还是缺了几分闲庭信步的气度与镇定吧?
  “耐心等到午时,佳客未至,我再进宫不迟。”徐怀袖手而立,任秋风吹乱鬓发,说道。
  “要不我前去淮王府?”韩圭说道。
  郑怀忠迟迟不现身,等到他们最终“迫于形势”不得不拥立淮王赵观,到时候就太被动了。
  韩圭想着先秘密前往淮王府,除了至少能争取一些利益外,更主要还是化解可能的被动。
  “……”徐怀摇了摇头,说道,“郑怀忠不可能不派人盯住淮王府的一草一木,说不定淮王府里早有人被郑怀忠收买,我们不能打草惊蛇——这些年楚山经历那么多风浪,有哪次不是险象还生,有多少千钧一发,眼前这点算得了什么?你也去休息吧,莫要太累着自己……”
  韩圭回到房中,将窗户推开来,任月色泄露在砖地上。
  和衣而卧,却迟迟无法入眠,不知过去多久,韩圭听着脚步声响,探头看去,却见是张雄山走到廊前,忙问道:“张参军,有什么情况?”
  “韩先生还未睡啊,”张雄山说道,“有一艘舫船沿江西进,往河口这边拐过来了……”
  周景留在南蔡,此间的搜查及侍卫等事,都是张雄山、韩圭两人直接负责。
  他们有什么拿不淮的,也是找郭君判、王举商议,这样避免有什么风吹草动都直接惊扰到徐怀。
  韩圭与张雄山走往前院望台,看到月色下一艘舫船已经驶过河口往货栈这边而来——徐怀入住货栈后,铸锋堂在码头外侧放出数艘哨船作为警戒,与舫船相比要娇小得多。
  舫船过河口后就径直往货栈码头这边驶来,当即就有两艘哨船过去拦截、盘查,货栈内外也相应的提高警戒起来。
  张雄山、韩圭也是耐着性子,没有急着着人去找徐怀禀报。
  两艘哨船盘查过后就示意放行,一艘哨船居前引领、数艘哨船尾随其后往货栈这边驶来——引领哨船最先靠上码头,有人上岸疾步跑过来禀报:“淮东制置司录事参军赵范求见节帅……”
  “先让他们上岸来。”张雄山说道。
  片晌后就见赵范有两人搀扶、十数人簇拥下,往望台这边走过来。
  赵范眼神不济,望台及左右护墙的火把不是特别密,圆月被淡云遮掩,变得朦胧,抬头问道:“楚山哪位将军在,淮东赵范来访,还请徐侯不吝一见?”
  张雄山朝韩圭挤挤眼,由他来应对。
  “韩圭乃楚山行营记室参军。赵先生前些天不是还在舞阳做客吗,怎么又跟到建邺来了?赵先生要见我家节帅,这时候黑灯瞎火的,我家节帅也早早睡下,你是叫我们通禀好呢,还是不通禀好呢?赵先生还是等天明再来吧……”韩圭手撑着望台的木栅栏,探头看过去,见赵范身侧那人拿兜帽遮住头脸,然而身形健硕,应是郑怀忠无疑。
  “为见徐侯一面,实在艰难,赵范也吃了不少辛苦,还劳烦韩郎君通禀一声。”赵范说道。
  韩圭假装与张雄山商议一二,才派人赶去通禀徐怀、王举、郭君判等人。
  ……
  ……
  在得徐怀准许之后,韩圭使赵范将随行人员都留在护墙外等候、接受监管,与张雄山领着赵范及拿兜帽遮住头脸的郑怀忠往徐怀住处走去。
  徐怀站在廊前相候,看着郑怀忠走进院中才将兜帽揭开,露出须发斑白的枯瘦脸容,负手问道:“温国公深夜来访是为何意?”
  “深夜前来,只为一窥密诏真容,还请徐侯给些方便!”郑怀忠眼神阴戾的盯住徐怀,声音低沉的说道。
  “请温国公入室来饮茶。”
  徐怀伸手请郑怀忠入内坐于案后,将一封密诏取出,由韩圭转交到郑怀忠手里:
  “……楚山可好?又是一年未见,甚是相念。虽说早知饮酒伤身,然襄阳即位以来,夙夜难寝,唯酒后可得酣睡一二,稍解疲乏,即便时常告诫自己,却难戒禁,你在这事上断不可学我。闻听虏王遇刺之事,喜极乐极,召集群臣大宴,想着痛饮一番才加以节制,却不想凌晨醉醒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四肢麻痹。唯恐恶疾难愈,而内忧外患未除,特写此诏予你。皇子年幼、士臣顽固、将卒刚勇略缺,胡虏有如豺豹窥伺,我心忧也,而皇弟性疑寡……”
  “没了?”赵范坐于郑怀忠之侧,看到密诏写到“皇弟性疑寡”之时就戛然而止,惊讶问道。
  这是一封韩圭所摹写的假诏,除了模仿建继帝病危时凌乱笔迹及断笔处的痕迹外,主要内容稍作修饰,最主要的还是将最后断笔处“郑氏”二字改成“皇弟性疑寡”……
  赵范与郑怀忠面面相觑半晌,他们之前十数天都在揣摩密诏里到底写了什么,没想到竟是一封没有写完的密诏。
  然而细想这些天围绕密诏发生的诸多微妙的细枝末节,他们也顿时觉得合理起来,并没有起丝毫的疑心。
  “密诏就是如此!”徐怀将韩圭收回的密诏藏入袖囊之中,说道,“徐某在楚山接到这封密诏,也很为难啊——陛下没有将话说透,徐某匆匆赶到建邺觐见陛下,却没能得到哪怕只言片语的训诲,陛下就撒手人寰了。唉,徐某也不知要如何处置这封遗诏……”
  “陛下生前不满淮王,是众所皆知的事情,密诏接下来未写的那个字当是个‘断’无疑,陛下是说淮王性疑寡断,非人君之选——圣意昭昭,这还不够明显吗?”赵范说道。
  “赵先生,话是这么说,徐某也更愿意相信赵先生的剖析,但问题是淮王会认吗,问题这能说服得了群臣?”徐怀不紧不慢的问道。
  “徐侯率这么多兵马进京,不会就此作罢吧?”郑怀忠瞅着徐怀的眼睛问道。
  “路途不靖,我前次进京见驾,就差点折在匪寇手里,现在可不得仔细一些?”徐怀说道,“还请温国公莫要多想……”
  “徐侯,明人不说暗话,淮王登基,对楚山断没有半点好处,即便开头会允诺些便宜,日后也必然会从楚山手里夺走,”
  郑怀忠声音低沉道,
  “朝中士臣对楚山向来猜忌,以往也是全靠陛下信任,徐侯才能在淮上独揽军政。淮王登基,且不论楚山与潜邸旧臣的前怨,楚山真能抵挡住朝中纷至沓来的谗言诋毁吗?不错,我与徐侯以往也谈不上有多愉快,但我心里更很清楚,往后唯郑氏与徐侯共掌国政,我那孙儿才能坐得稳皇位,不被那些掉书袋子的迂腐之辈所欺。何去何从,徐侯此时还需要犹豫吗?”
  “古往今来,过河拆桥者如过江之鲫,有时候说出来的话,是当不得凭证的……”韩圭坐在一旁,悠悠插了一句。
  “大越定都于建邺,两荆乃大越西臂——徐侯若立皇子,国公爷必定助徐侯统掌两荆及京西南路军政;徐侯在朝中也可指挥两名执政——这大概比空头许诺,要实在得多吧?”赵范说道。
  见赵范替郑怀忠许下诺言,徐怀朝一旁陪坐的王举、郭君判等人看过去。
  王举、郭君判他们是来当工具人的,没有插话的任务,但这时候听赵范替郑家许下如此重诺,也是暗暗心惊,禁不住神色意动。
  目前大越精华地区,一是江淮两路、一是江东两路、一是两浙两路、一是川峡三路、一是荆湖两路外加襄阳、南阳及汝蔡两州。
  荆湖两路加襄阳府、南阳及汝蔡两州,总计十九州府百余县,地处天下之中,即便开发程度还不及江淮、江东及两浙六路,但政治、经济以及战略地位都要高过川峡三路。
  “淮王要如何处置?”韩圭愣怔片晌,又问道。
  “汪伯潜、杨茂彦乃投敌之臣,葛伯奕乃败军之将,淮王识人不明,依投敌之臣、败军之将,而迫使陛下分庭容忍,实属不敬,当叫他居于宫室日日反省……”赵范说道。
  “温国公有此担当,徐某却是愿意附随,”徐怀从袖囊中取出密诏,说道,“陛下遗诏在此,请温国公持诏行事吧……”
  “不不,”赵范摇头说道,“这封遗诏还是不够严谨,或许会引起不必要的猜疑与混乱,或许需要另拟一封说辞明确的密诏——此外,群臣皆知密诏是陛下送给徐侯的,也当由徐侯持诏颁告天下才能堵住悠悠之口啊!”
  “赵先生,你说这话,是不是欺徐某太年幼无知了?”徐怀陡然间变了一个脸色,冷声说道,“徐某矫写密诏,还亲自持假诏进宫公布于众,将来温国公不认账,岂非所有的脏水,都由徐某一人承担?”
  “徐侯息怒,郑某绝无此想……”郑怀忠说道。
  “徐侯要如何才能信任郑公?”赵范问道。
  群臣皆知遗诏是建继帝授意交到徐怀手里的,除非徐怀出面公布密诏,换了别人持密诏登殿宣读,怎么可能会得到承认?
  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必须考虑到淮王有可能会铤而走险——淮王府在建邺城里可是有三千精锐甲卒,谁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忽视。
  建邺驻军以张辛、余珙等将为首,与楚山皆有渊源,更不要说建邺驻军的兵卒主要选拔于太原军民,更是受惠徐怀至深——更何况徐怀作为持诏人,此次又公然率领精锐骑兵抵达建邺,此时也唯有徐怀能压制住淮王铤而走险。
  “郑公留下字据,一一说明徐怀接下来所为皆为郑公差遣,也请赵先生签押作个见证——倘若他日郑公毁诺,就不要怪徐怀将字据公布于世!”徐怀蹙着眉头说道。


第二百二十五章 进城
  “……还是没能见到朱沆?都这么多天过去,连个人都见不到,你们这些废物还能派上什么用场?”
  淮王赵观像头被困铁笼中的野兽,双眼布满血丝,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恶狠狠的将几案踹翻在地,茶盏果碟“哗啦”滚落磨石地上,碎了一地。
  “这厮是铁心要与郑氏狼狈为奸,拥立幼子?”
  建继帝在位时,顾藩还刻意与淮王府保持距离,但此时也顾忌不了太多。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建继帝驾崩,真要叫楚山与郑氏成功拥立幼帝,着手排挤、打压淮王府一系,他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他可不相信郑氏与徐怀有容他的胸襟及气度,到时候周鹤、高纯年等人为了自保,也不可能会对他施以援手。
  此时与其独自在宅子里惶惶难安,还不如直接到淮王府参与最后一搏。
  汪伯潜脸色也非常难看。
  淮王现在不是不想跟楚山妥协,不是不想做出让步,但问题是建继帝病危以来,朱沆、王番作为朝中与楚山关系最为密切之人——倘若有什么条件要谈,也应该由他们居中传话——却完全拒绝与淮王府接触。
  徐怀前日深夜抵达建邺,昨日进福宁宫觐见,建继帝驾崩后,他不仅没有半点要与淮王接洽的意思,甚至当众拒绝掉胡楷可能的游说。
  而据可靠消息,徐怀今日凌晨极有可能已经在龙藏浦河口庄园与从润州坐船赶来的郑怀忠见上面了。
  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建继帝昨日在福宁宫已经小殓,大丧及嗣帝之事这两天就要诏告天下,一旦群臣受胁迫承认幼帝登基,他们还有几分胜算推翻这一局面?
  “殿下,徐怀遣人持函到建邺府衙及政事堂、枢密院,提出率侍卫兵马进皇城宣读陛下遗诏的请求!”一名侍卫急冲冲走进来禀报道,“徐怀还同时要求诸执政、诸部侍郎、诸寺监卿等官员、驻京通奏官、奔丧官员及武威郡王赵翼、殿下及缨云公主、诸妃到场验接遗诏……”
  “断不可叫徐怀率侍卫兵马进城!”汪伯潜听侍卫禀报,心里大惊,断然朝淮王赵观说道。
  大越立朝以来,一直都有意限制太子东宫势力,主要的东宫官皆由朝官兼任,仅起居及侍卫等事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规模还有很限。
  不过,迁都建邺时,建继帝为了淮王能安心到建邺会合,除了下旨使葛伯奕、汪伯潜、杨茂彦及韩时良等人兼太子少师、太子少保等东宫官,还特地下旨准许淮王府在建邺设立左右侍卫都指挥使司,总计统辖三千精锐甲卒负责淮王府的侍卫。
  这也是建邺除宿卫禁军、建邺府军、建邺水师之外,最为主要的一支兵马存在。
  建邺水师主要驻守建邺、润州及池州等地的水军营寨之中,负责长江及南北两岸支系河流的防御,不涉及建邺城内的防御。
  宿卫禁军平时也主要驻扎于建邺城外的诸多永备性营寨里操练不缀,接受御营使司的监管——宿卫禁军除了日常值戍宫禁接受皇城司节制外,大规模的调动、集结,还需要有枢密院的调令才行。
  建邺府军平时主要维持城中治安与诸城门守御、盘查等事,战斗力有限。
  唯有淮王府军三千甲卒,不仅是从寿州检选的百战精锐,日常操练、监管以及调动及集结都完全受到淮王府控制。
  这三千甲卒,可说是淮王府作最后一搏的最大底牌。
  实际上,皇宫之中负责日常宿卫的禁军人马仅有数百人众,建继帝病危之后,周鹤、胡楷等人决定加强宫中宿卫,调入宫中参与轮值的兵马也不到两千甲卒——淮王赵观倘若确定没有指望,还要做最后一搏,还是有机会第一时间控制皇城及政事堂及枢密院的。
  倘若真将楚山选锋军一千两百名骁骑放进来,且不说徐怀有没有其他野心,淮王府或许真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此时或许区别已不大了,”顾藩禁不住有些灰心丧气的跟淮王说道,“殿下此时需要更大的耐心,以图后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9页  当前第4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6/60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将军好凶猛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