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这么做,对楚山也太不利了啊,”朱桐忍不住有些焦躁说道,“此时朝中士臣虽说都看不惯楚山,但文帅、胡相、刘衍、张辛、邓珪、杨祁业、钱择瑞以及顾家,都与楚山关系不错——楚山真要将此事做了,谁还会,或者说谁还敢与楚山亲近?”
“说句诛心的,这未必不是陛下所愿。”韩圭淡淡说道。
听韩圭此言,朱桐心里一惊,看了他父亲与王番一眼,没有再说下去。
“目前看最好的结果,就是将郑氏父子擒下,解除其兵权、绳以国法,但整个过程并不能保证完全顺利,”韩圭说道,“徐侯有为社稷黎庶、无惧誉毁之心,现在却不知朱公、王相公有没有这个决心了?”
“与诸相商议定度如何?”王番说道,“不说淮王潜邸与胡相了,周鹤、高纯年、顾蕃等人也都倾向淮王即位……”
“周鹤、高纯年、顾蕃等人倘若是有担当的,中原形势就不会斗转直下,何况事不密则败,郑怀忠、郑聪哪里是那么容易入彀的?稍有风吹草动,形势将一发不可收拾,”韩圭说道,“而胡相那里,主要是考虑到事成之后楚山会受孤立,朝堂还需要胡相支撑,就不宜直接将胡相牵扯进来……”
王番与朱沆对视一眼,知道他们与楚山牵涉最深,不管参不参与,事后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
“有什么事需要配合的,尽请说来,”朱沆沉吟片晌,毅然跟韩圭说道,“但你在徐怀身边,还是要尽可能劝徐怀尽一切可能擒下郑怀忠、郑聪等人,以国法绳之,不到万不得已,断不可妄动刀兵,要不然这事真的就是棘手了啊!”
“请朱公放心,我们比朱公更不想出任何一点意外。”韩圭行礼道。
王番卸任荆湖北路兵马都部署之职后前来述职,还没有等到朝中安派新的差遗,就遇上建继帝生命垂危,目前以文渊殿直学士闲置于京。
而在激流涌动、礁石密布的当下,身为建邺府尹的朱沆才是真正的大权在握。
虽然御营使司在建邺及附近的庐州、扬州直辖张辛、刘衍、邓珪三部精锐禁军以及建邺水师,常编兵马八万余众,全面动员人马可扩编到十二万众,但这支兵马的动员及调动,却需要兵部、枢密院及御营使司三大部门共同参与。
刘衍、邓珪率部驻扎庐州、扬州,手中权柄还稍微大一些,而张辛其部驻守建邺,负责日常宫禁宿卫,受到的制约却是要大得多,已远非张辛一人所能如臂使指了。
而除了张辛其部之外,建邺城还有一支至少在这时不容忽视的兵马,那就是负责建邺城治安、基础防御的建邺府军——
建邺府军与一般的州县府军、州属厢军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是兵员检选的标准及待遇极其严格,禁用老弱病残充当,建继帝也对建邺府军的作战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兵员的招募、选将乃至日常操训、营寨都管等事,都受兵部直辖,建邺府军的统兵权实际在兵部手里。
不过,建邺府军的日常治安管事,却又与建邺府衙息息相关,受兵马都监司双重节制。
朱沆以建邺府尹兼领兵马都监,名义上还是这支兵马的最高长官。
像之前郑屠接到密诏,朱沆就直接调用一队府军将卒,护送郑屠到嵇山渡江北上。
除此之外,上至淮王,下至平民百姓,但有官民诉讼及命案,建邺府与大理寺、刑部以及御史台都是有权接手审办。
由此也可见朱沆在暗流湍动的当下,他所处的位置是何等的关键。
至少在各方势力有所迟疑的当下,朱沆的令函就能让随后赶到的选锋军骁骑丝毫不受阻挡的进入建邺城中。
而理论上,建邺帝倘若不幸驾崩,所有进京吊唁的侍卫兵马,包括楚山军选锋军骁骑以及郑怀忠、郑聪父子带来的侍卫兵马,都要接受建邺府军的监管。
这也意味着,真想顺利引郑家父子入彀,离不开朱沆的配合……
第二百二十一章 进宫
黎明前的苍穹,就像暗蓝色的湖面,静谧、深邃而悠远,随着天光越发明晰,天地都像沉浸在澄澈的湖水之中。
徐怀睡醒过来,却没有急着起身,室内已不再昏黑一片,能勉强辨得见家俱的轮廓,江河涛响如在耳侧,还有早起渔者的嘹亮歌声。
过了片晌,徐怀才披衣推门走到廊下,看对面屋中还亮着烛火,走过去见朱沆已经离开,韩圭还与王番、卢雄、朱桐坐在案前说话。
徐怀问道:“可有善策?”
“为社稷故,随机应变而已,朱公已回城中伺机准备,”韩圭俯身行了一礼,往旁边挪一挪,让徐怀坐到案前来,说道,“宫使刚到前院等候,就等节帅准备妥当,随时可以进宫探望陛下!”
“那好吧,现在就准备车马,我们在路上吃些东西裹腹,莫要耽搁时间了。”徐怀点点头说道。
不要说朱沆、王番等人强烈质疑了,徐怀他自己内心深处也并非没有犹豫,倘若可以,他比谁都更迫不及待想见到建继帝,希望建继帝还能睁开眼来说几句话,给他更大的信心。
不过,徐怀知道这个希望或许渺茫,他坐到案前,朝一宿未睡的王番行礼说道:“将岳父大人拖入此事,徐怀实在愧疚……”
“我们不用再说这些见外话,耐住性子行事便是。”王番挥手说道。
朱沆身为建邺府尹,值此风起云涌之际很难从府衙长时间脱身,而徐怀这边诸多计划,也需要朱沆亲自出面张罗;王番此时却无正式的差遣,但官衔又足够高,自然是他陪同徐怀一起进宫看望生命垂危的建继帝。
这时候侍卫人马都已经在前院准备——照规制,徐怀出行贴身可由三十四名携刀虎贲随行保卫安全,他们也是可以光明正大随徐怀走进建邺城中。
除此之外,随后将抵达建邺、由乌敕海等将率领的选锋军一千两百名骁骑,却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能进入建邺城的。
王孔、郑寿二人也在前院。
他们昨夜就陪同王番出城到货栈,但没有机会参与议事,此时也是苦苦等候了一宿,看着徐怀、王番走出来时神色肃穆,也没有多嘴问什么。
车马准备好之后,众人一同离开货栈,先沿着龙藏浦河南下,继而沿官道往西城大梁门而去。
初秋时节已有几分凉意,麦地里长出青青的麦苗,官道上行人如织——看道上行人振奋的神色,便知建继帝病危消息封锁极为严密,都还有津津乐道的谈论虏王遇刺身亡之事。
徐怀归京觐见已提前报备,一路通行无碍来到皇宫之前。
皇城司提举刘师望也早就在皇宫正西门前等候。
“徐怀奉密诏归京,特来觐见陛下!”徐怀手持密诏,与刘师望拱手问候道,“又是一年未见,刘郎君一切可还安好啊?”
“……”刘师望苦笑一下,都有些不知道如何回徐怀的话。
刘师望早年乃是巩县县尉司的一名低级武吏,与余珙等将在建继帝守御巩县之时得到提拔重用;迁都建邺后,刘师望出任皇城司提举,执掌宫禁宿卫及刺探民情等事,可以说是建继帝最为信任的嫡系心腹之一。
然而刘师望他也完全不知道建继帝生命垂危之极,留给徐怀的密诏里到底写着什么。
他见徐怀将所持密诏的诏文部分反折起来,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耐住好奇心,拿出样纸比对密诏所盖的玺印,低声说道:“陛下今日清晨身子有些动静,或许是料到徐侯到建邺了……”
刘师望验看过密诏玺印之后,见徐怀与王举二人待要解下腰间佩刃,说道:“徐侯、王将军有‘御带器械’之加衔,依制可佩刀剑宫中行走,觐见陛下无需解下佩刀。”
大越初时御驾跟前仅许六名侍卫携带兵械护卫,称之为“御带器械”,之后人数有所放宽,但也仅限于身手强横、将门出身的高级御前待卫能得到封号。
建继帝于襄阳登基时,将“御带器械”作为特殊的功勋,封赏给积极抵抗赤扈作战的有功将帅,徐怀、王举都得此赏;这样的荣耀相当于剑履上殿,只是封赏都要略为广泛一些。
徐怀去年进京觐见,却是在宫门处解下佩刀后再进宫见建继帝、参加宫中大宴,这次他也不想太张扬,却不想刘师望竟然刻意提醒他无需解刀。
徐怀稍作沉吟,便朝刘师望微微颔首,将佩刀重新系好腰间。
在刘师望及宫侍的引领下,徐怀带着复杂的心情,与王举、王番一起往福宁宫走去;韩圭及郭君判、张雄山、牛二、徐惮等人率领侍卫留在宫门外等候消息。
等走进福宁宫,徐怀才明白刘师望为何要出声提醒了。
福宁宫除了淮王赵观、周鹤、胡楷、高纯年、顾蕃、汪伯潜、乔继恩、钱尚端以及宣威军都统制张辛等人外,郑聪也于数日之前,以探望建继帝病情的名义,从楚州赶到建邺,此时也在福宁宫相候。
张辛作为卫戍禁军统领,建继帝病危期间,与刘师望、余珙等人轮流值宿宫禁,基本上都是甲械不离身,也是他们职责所在,然而除了张辛及大殿内外持械侍卫甲卒外,淮王赵观与郑聪都腰系佩刀站在大殿之中。
王番看到这一幕,心里却更不清楚徐怀此行是对还是错了:
除了张辛、钱尚端二人,一直以来都是建继帝的潜邸旧臣,之后飞黄腾达,与徐怀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刘师望以及余珙等将,却是徐怀携建继帝守御巩县之时,破除常规,直接从守陵军及巩县县尉司低层武吏之中选拔出来。
甚至在守御巩县期间,都是徐怀手把手教导他们攻守之法,并在成功守御巩县之后,他们才逐渐成为建继帝身边重要、并且信任的嫡系将领。
除了这些人之外,邓珪与徐怀及楚山众人乃是故旧,刘衍也是多次受惠于徐怀。
徐怀率部千里奔袭太原,太原十万军民才得以安全南撤到襄阳,而御营使司直辖的三支禁军兵马,其根基就是太原十万军民。
也就是说,就算没有密诏,淮王想即位,又或者郑氏想拥立皇子登基,都必然要花更大的代价拉拢楚山。
然而徐怀此行或能成功,但刘师望、余珙以及张辛、刘衍、邓珪乃至文横岳、胡楷等人,又将如何看待徐怀、看待楚山?
要不是已经走进了福宁宫,王番都想再次劝一劝徐怀。
徐怀没有去关心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他知道赵范肯定无法赶在他们前面抵达建邺,但不清楚赵范有没有提前派人赶到建邺通风报信。
他只是淡淡看了郑聪一眼,转而先朝淮王赵观、周鹤、胡楷、武威郡王赵翼等人拱手致礼:
“见过淮王殿下、周相、枢相、武威郡王,徐怀奉诏归京,陛下可还安好?”
淮王赵观待徐怀一贯冷淡,此时却强作温容说道:“皇兄刚刚苏醒过来,或许是听你今日进宫,你快快随我们进内殿觐见吧!”
徐怀还是先将佩刀解下来,交给叔父王举后,再与淮王赵观、侍中周鹤、枢密使胡楷、武威郡王赵翼等人一起往内殿走去。
内殿容纳不下太多,王番、王举还是与其他大臣在外殿守候——也恰是知道建继帝可能就是这一两天的事情了,三品以上的大臣,这两天除了实在有公务脱不开身,都会赶到福宁宫守候。
内殿弥漫浓郁的药香,在徐怀走进来之时,宫女已经将帐帘都揭起来,郑贵妃与缨云公主站在榻前服侍,几名太医都贴到一旁随时听候召唤。
宽大的床榻之上,建继帝正勉强睁开眼睛看过来,然而脸颊深陷,已是油尽灯枯之时,浑浊的眼睛里却有太多的不舍,嘴角微微牵动着却吐不出一个字出来。
看到这一幕,徐怀不禁想起汴梁城初遇之时建继帝是何等的丰俊神逸、气逸神闲,不禁想起巩县城头御敌、渡河北上、建继帝御驾亲征舞阳等种种,也禁不住泪水长流,揭开袍襟,跪在龙榻之前的磨石地上伏首相叩,振声诉道:
“臣徐怀奉诏进京,叩见陛下——臣起于草莽之间,年少莽撞,性情粗鄙,唯陛下知遇委以重任;身在楚山,无日或忘陛下拳拳教诲,无一日或忘陛下驱逐胡虏、收复中原、还都汴梁之志。臣身无长处,唯赤子热忱,愿效先贤、鞠躬尽瘁,以毕生之力以全陛下之念……”
“父皇、父皇……”
听着缨云公主压仰的惶然叫声,徐怀抬起头,却见建继帝的手臂又已松软的搭挂下来。
郑贵妃嘤嘤哭泣起来。
周鹤、乔继恩等人慌乱示意太医上前救治。
“……”
太医在建继帝腕脉上搭了好一会儿,又拿小镜验看建继帝的鼻息,良久过后,最终无能为力的朝众人摇摇头……
第二百二十二章 顾命
徐怀有些恍惚的跪在龙榻之前,看着建继帝锦被下瘦弱不堪的身体毫无生息的一动不动,看着建继帝软搭下来的枯瘦手臂,看着建继帝瘦陷的苍白脸颊以及紧闭的深陷眼窝,听着缨云公主、郑贵妃嘤嘤哭泣……
“徐侯,陛下驾崩了,值此风雨飘摇之际,如撑天巨柱垮塌下来,我等皆悲痛如创,但恰是如此,我等更需要忍住内心的悲痛,处置好陛下的身后事,才能不辜负陛下的信任啊……”周鹤走到徐怀身边,伸手搀住他的胳膊,要拉他起来说话。
周鹤以门下侍郎、中书门下省平章事执掌相政,在朝中位序在郡王之前,与亲王同列。
理论上就算明确是由淮王赵观登基,但在正式登基即位之前,也应该由周鹤牵头主持建继帝的身后事,甚至得由周鹤牵头、统领群臣劝进新帝即位。
一般情况下,哪里可能会有外藩将帅插手或多嘴的机会?
然而一封密诏彻底的打乱了周鹤等人所熟悉的秩序。
目前朝中大臣都知道密诏的存在。
特别是密诏传往楚山之后,建继帝即便有苏醒过来的时刻,却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也意味着徐怀所持的这封密诏,就是建继帝的最后遗命。
汝颍会战期间,周鹤、高纯年等人想尽一切办法拖延、阻挠,却丝毫不能打消建继帝御驾亲征的决心。
那一次也令周鹤、高纯年等人清楚的看到,直接置于御营使司架构之下的邓珪、刘衍、张辛三大营禁军,对建继帝是何等的忠诚。
他们有这样的认识,自然也清楚建继帝新丧,将卒情绪悲愤,只要密诏遗命的消息公开出去,满朝士臣与淮王府联手起来,也没有能力在这样的特殊时刻对抗密诏遗命。
因此,不管周鹤愿不愿意承认,持有密诏的徐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他统领群臣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徐怀才是真正的顾命大臣。
至少在新帝登基即位之前,没有谁能与持有密诏的徐怀直接对抗。
周鹤虽说内心更迫切想知道密诏到底写下什么遗命,但此时也只能以商量的口吻请徐怀起身商议建继帝的身后事。
徐怀在龙榻之前起身,看着建继帝毫无生息的枯瘦脸容,听着缨云公主与郑贵妃嘤嘤哭泣——他原以为建继帝再不济也能多撑几日,完全没有想到建继帝竟然在他觐见这一刻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