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怀聪他们倘若仅率三五百人,甚至少到三五十人逃走,萧林石根本就不会搭理他,只会专心致志将城中四万弃卒吃个干净,”徐怀说道,“我们千方百计使葛怀聪率三五千整编精锐从这里西逃,实是要利用他们吸引敌军的注意力!萧林石此时真正能用于雪地包抄追击的兵马不多,一旦都被葛怀聪吸引过去,我们才能用手里仅有的三五百人马庇护侧翼,掩护更多的兵卒出城逃往北面的武周山!只要逃入武周山,即便萧林石不能明白我们并无与契丹为敌的心思,最终也应该能有半数人马活着逃回岚州……”
第九十一章 夜遁
“西城粮秣不缺,街巷纵横又不利敌卒推进,我有四万军卒背水一战,绝非无望坚守到刘帅督援军赶来,但久候援军不至,诸将忧迟则生变,执意要走,我强留之也不近人情。”
朱沆此时见着既无能也无骨气的葛怀聪诸将,已是深恶痛绝,强抑住内心的愤慨,勉强放缓语气说道,
“汉蕃对立深重,刘世中、蔡元攸为帅,虑蕃虏难以降服,以劫掠侵之,我便忧有这一败,遂秘令院卒在此修登城道,以备不时之需——诸将欲走,可不动声色、藏匿声息,静待明日夜深人静,假称攻其北城,将三五千精锐兵马调入此间出城西撤。这样大家回去后多少能有一个交代!当然,之前行辕距离胜德门太近,可以便于指挥的名义,先将行辕撤到北城墙下,也不虞敌寇会察觉到什么……”
大雪还在簌簌降落,火把照亮的范围极为有限,但葛怀聪等人还能看清楚登城道的轮廓。
葛怀聪等人面面相觑,又都拿不怀好意的眼神打量朱沆。
朱沆知道他们在想着什么,无非是怀疑他之前坚持要天雄军固守西城,却早早就心怀叵测偷偷给自己准备好退路罢了。
“走登城道可上城墙,三五千兵马怎么从城墙下去?”葛怀聪沉吟片晌问道。
“监军使院也秘密打造云梯三十余架、绳索两三百条,不需要从别处搜集,倘若行动够迅速的话,一个时辰足以叫五千兵马越城而出!”朱沆说道,“为造登城道,左右院落都已经拆空,只要外围加以警戒,五千兵马也都可以先秘密撤入此间,待整顿后鱼贯登城而出!”
越城而逃,最怕是混乱。
大军崩溃之时,即便内城有上百架云梯,但在人人争逃的混乱之中,在敌军惊觉到杀透过来之前,能有一两千人登上城墙,就相当乐观了,更不要说出城才是逃亡的开始。
监军使院这边的部署,完美解决掉越城之前的混乱。
等大家都登上城墙,再沿云梯、绳索而下,却是要便利得多,即便有些混乱,不过是多摔死一些人而已。
他们之前想着惶然逃命,也不是没有想过会被问罪,但这时真要能多带三五千精锐返回岚州,即便还会被问罪,怎么也要好过最终仅有三五百溃卒得脱。
“迟则生变,倘若叫敌寇察觉到这处登城道,提前在城外布下兵马,我们再想脱困就难了。”
朱沆主张明日再走,这样他们就能多出一天,暗中准备得更充足,岚州厢军都指挥使葛槐则主张现在就走,迫不及待说道,
“此时距离天亮还有两个时辰,即刻将人马调来,应该能赶得及出城远走!”
“这大雪一时半会停不下来,要是拖到明日夜里,雪深过膝,我们出城又没有马匹,又如何能快速走过雪地?”
“大雪降下,援军更无望赶到,此时应当机立断,万不可再优柔寡断!”
葛槐揭开话匣子,诸将便你一言我一语议起来,最为核心的就便是当下就走,绝不可再拖延下去。
至于走哪些人,大家也很公平,就是将最嫡系的亲卫营走。
除开朱广武已死外,天雄军在大同共有以葛怀聪为首的七名禁军都指挥使、都虞候,六名厢军都指挥使、都虞侯,再加上朔州清顺军曹师利、孟平二人,每人身边都有二百到五百不等的亲兵扈卫,总计加起来约不到四千人。
他们个人对亲兵扈卫多少有些顾念,他们要是有子侄族人在军中,也基本上都会安排在亲卫营里。
而将这些嫡系亲兵带走,不仅逃亡途中面对敌兵追击时有人庇护,更关键是他们回到岚州之后,多多少少还有些底气面对朝廷的问责。
“既然诸将都觉得当赶在这时就走,我也不执意。是我在这里预留了退路,为堵天下悠悠之口,也当是我为诸将殿后,”朱沆抑住内心的叹息,平静说道,“不知道葛将军是陪我留到最后一批再走,还是先出城整顿兵马?”
“这么多人乱糟糟出城,没有人在外面弹压,是不行的。”
谁知道兵马调集起来会不会闹出什么动静,叫敌寇察觉?
一旦叫敌寇察觉,或者消息不意走漏,大军啸闹惊扰起来,很可能最后几批人就走不了。
葛怀聪怎么可能会陪朱沆留到最后?
“那好,为防止消息泄漏,大家都不要再离开这里,各派一名嫡系心腹回去假称要奇袭北城,将人马调过来就可以了。谁要是这时候还想着将掳掠来的财货、胡姬,一并带走,结果搞得乱糟糟一团,莫要真当我这个监军使院判是吃素的!”
朱沆厉色说道。
“当是如此,每人各召一名心腹进来传令,不得私语吩咐!”葛怀聪知道这些人都是什么德性,他自己都得忍痛将两名胡姬扔下,自然不会允许别人在这时候坏事。
朱沆又说道:“为了尽可能拖延时间,在最后关头,我需要驻守附近的解忠等将都能听命于我,不能叫他们有任何的懈怠、傲慢,还要先请葛将军将虎符交给我!”
“……”葛怀聪犹豫起来。
“虽说葛将军出城后,我作为监军使殿后,便有权节制诸部,但未必能压制住解忠等将听到动静后跑来一探究竟。到时候我不能借虎符将他们震慑住,消息提前走漏,负责殿后的监军院卒,想脱身就难了,还请葛将军理解。”朱沆寸步不让的坚持说道。
葛怀聪说道:“行,我出城之时,便将虎符交给你,还会另写一道军令,着解忠等指挥使皆听你号令行事——”
葛怀聪是小心谨慎之人,朱沆找他到这里来议事,他身边就带了百余扈卫,先将左右的院子控制起来,但北城墙以及西北角楼还在监军使院卒的控制之下。
葛怀聪这时候就想着脱身,也不想在这些细枝末节去跟朱沆争执什么。
岳海楼神色阴沉地眺望夜幕下隐约模糊的北城墙,他不禁有些怀疑,但他同时也很清楚,葛怀聪等人迫切想逃,他此时想说什么话,不会有一点作用。
……
……
凌晨时,善法寺大殿里叫十数支大烛照得透亮。
萧林石身穿狐裘,坐在铺满杂乱文卷、图册的长案前,面容已难掩憔悴、疲乏。
为方便军情传递,大殿门洞开,寒风往里直灌,吹得烛火直摇。
十数甲卒安静的守在殿前;大殿数名军吏冻得手脚通红,正马不停蹄的汇报、整理各处传回来的军情。
在各个对峙战场上,即便对面毫无动静,萧林石也要求每隔半个时辰传递一次军情过来。
“西城有动静了,”一名武将走进来,都顾不上将大敞解下,快步走到案前,任积雪抖落在大殿里,说道,“好几处都有人马往西北角转移的响动,看来确如大帅所料,他们早就在这里准备好翻城逃走的通道,而他们也果然不敢拖延到雪深之后再走。大帅,我们应该即刻点燃篝火,发起夜战!”
萧林石摇了摇头,说道:“城中都按兵不动,着武尚即刻率部驰往秋林渡,在那里伏击逃敌!”
“武尚那里仅有千余骑兵,于秋林渡拦截,未必能将逃卒完全截住啊!”那武将说道。
“让他们逃走两三千人,又有何妨?”萧林石苦笑道,“总比我们多付出两三千人的伤亡要好啊——我们昨日就觉察到那里可能有问题,为何不加以防备,不就是想着围十阙一,促使敌将从那里逃走,使越军不战而溃吗?我们契丹已经不能再大出血了啊……”
……
……
徐怀没有与朱沆在一起,他身边有徐武坤、吕文虎两人就足够。
徐怀与徐武碛站在第五战棚里,盯着南北城一堆堆微弱的篝火,大部分值守的蕃民健锐都在街垒后围着篝火而坐,或饮酒,或高声说话,远远看着,就能感受到他们高昂的士气,甚至还有人在篝火前载歌载舞起来。
“蕃民完全没有觉察啊!”徐心庵盯着南北城的动静,叹了一口气说道。
“有没有察觉,就看他们有没有在葛怀聪他们逃往朔州的途中设下伏兵就知道了,现在看不出究竟来!”徐怀说道,“葛怀聪他们撤差不多了,我们这就陪同朱沆郎君去见解忠——倘若不能说服解忠,留给我们的时间,可能都没有一个时辰!”
解忠其部紧挨着监军使院,天亮之后,解忠再迟钝也会察觉到葛怀聪等人已从北城墙逃走。
而天亮之后,敌寇散布在城外的侦骑,也必然能看到葛怀聪他们贴着武周山北麓西逃,但他们只要能稳住解忠,用其部继续控制监军使院外围,理论上西城至少还能多支撑半个或一个时辰……
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
“朱沆郎君!”
看到朱沆与徐怀等人径直走进来,到凌晨时分还没有丝毫困意的解忠,与几名衣甲未解的都将都心思慌乱的站起来迎接。
解忠将营指挥战棚设在街垒后的一栋院子里,西侧紧挨着徐怀指定的红漆柱子;那根红漆柱子也是徐怀指定走过一步便以军法问斩的死线,解忠他亦不能例外。
在郑屠、杜仲二人的协助下,潘成虎以魏大牙、魏二牙等他与郭君判的旧部为军吏,将邻近三条街巷近一百五十名桐柏山卒都强行抽出,编成督队战。
之后,朱芝也声称奉兵马都监信令行事,作为潘成虎的副手,带家将编入督战队。
解忠等军将起初还怀疑徐怀是扯虎皮充大旗,但几次派人去找葛怀聪告状无果,待看到朱沆长子朱芝也过来督战,也只能接受督战队的存在。
督战队午后不仅用拒马在红漆柱子外拉出警戒线,还破拆屋舍,打通南侧两条街巷的通道,同时对邻近三条街巷、同属天雄军第六将兵马所负责的对峙作战进行都督。
不过,朱广武死于垮塌的胜德门下,对第六将(厢)的将卒士气、斗志打击更为惨烈,即便成立督战队之后,战斗力也不可能立竿见影的提升上来。
邬散荣被徐怀用计生擒之后,后续顶替到这里的蕃将组织进攻却倍加凶猛。
第六将(厢)三营将卒作战意志一般,午后又承受这么大的作战压力,自然是动不动就被打穿,而有时候解忠他们来不及整顿阵脚,被打溃的兵卒为逃避追杀,哪里顾得上红漆柱这条死线?
督战队最初时也是手忙脚乱。
这些桐柏山卒没有经过相应的训练,骤然间能有几人会毅然决然的对朝夕相处将近一年、多少有些感情的军营袍泽下死手?
更有甚者,不少桐柏山卒看到前阵溃败,也下意识的跟着往后跑。
徐怀从来就没有指望,在阵前仓促抽一二百名桐柏山卒编成督战队,就能立即派上用场。
除潘成虎、杜仲、朱芝等人拼命约束外,徐怀还从第一都抽调一队精锐,像套娃一般,作为督战队的督战队,部署在督战队的后方。
不要说那些下意识跟着溃兵往后逃的督战队兵卒了,那些执行军法出手犹豫,又或者说干脆拒绝对执行溃卒军法的兵卒,徐怀也要求毫不留情的处以鞭刑或直接处决掉。
徐心庵、潘成虎、郑屠、杜仲乃至朱芝这时候也明白他们处于怎样的生死关头,即便再残忍、血腥,他们也力保徐怀这条指定的死线不被突破。
在夜空下雪之前,三条街巷死于蕃民刀下的将卒总计约有一百人,但死于督战队刑刀之下的兵卒却要超过此数。
弹压太狠,其间甚至发生过两次啸闹,都是徐心庵率队强行镇压下去,光两次就直接处决四十多名啸闹兵卒。
也亏得对峙作战的街巷太狭窄,彼此之间也陆续打通起来相互支援。
而解忠等指挥使以及大部分都将心里都还清楚在这个节骨眼上纵容啸闹会有他们所不能承受的后果,也是帮着拼命弹压。
这两次才没有为敌军所趁。
虽说用这种血腥而残忍的手段,强行将三条街道的对峙阵线稳住,但绝大多数被强行压制在对峙战场上拼消耗、打了整整一天都不能轮换下去休整的兵卒,对监军使院的人马,是有畏惧,但更多是怨恨。
天空还一片漆黑,雪还没有停息,这时候看到徐怀陪同朱沆冒出来赶过来,解忠莫名就有心惊肉跳之感,甚至还担心下面的兵卒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怨恨、愤怒,这时候会有人发狂跳出刺杀这杀胚。
虐卒太甚,主将为小卒刺杀之事,大越朝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解忠等人对徐怀自然也没有半点感激。
死于督战队镇压之下的将卒都超过直接战死的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照其他对峙战场的情形,他们早就应该撤换下去休整,换其他营伍上来。
天雄军此时被敌军困于西城的禁厢军足有九十营,但同一时间接敌的不到二十个营,其他对峙战场之上,一天都轮换三到五营兵马,凭什么他们到这时候还要坚守在这里?
解忠需要感激徐怀用如此残暴而血腥的手段,替他维持住对峙阵线吗?
要不是考虑到后果严重,解忠他都想一刀捅死这孙子。
葛怀聪等部亲卫营已经陆续撤到西北角楼之下了,解忠自然早就听到动静,但他派人打听来,都是说拂晓时要对北城发起突袭。
解忠半生都在军中,当然能察觉得不会如此简单。
除了从北翼发动的作战计划,没有必要瞒住他们坚守在北翼的几名指挥使,更为主要的,北翼几条街巷都被压制住被动防守,进攻通道很狭窄。
要在拂晓时分发动突袭,多调一千精锐过来就足够了;再多,兵力也没有办法展开,更达不到突然性。
解忠隐隐有别的猜测,将手下几名都将召集起来,正犹豫着要不要派人潜入监军使院的地盘看个究竟,却不想徐怀这时候陪朱沆直接过来了。
在解忠眼里,徐怀有些扯虎皮拉大旗,还想着等过了这节找货算帐,但朱沆却是正儿八经的监军使院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