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563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到了皇帝面前,三小只直接先跪下。
  不论起因如何,事实就是太子认可了,他可能因为皇位之争有性命之忧。
  这是对皇帝掌控力的不信任,这也是对兄弟情谊的不信任。
  “做得对,但不好。”
  朱厚熜却这么说。
  “儿臣谨听父皇教诲!”
  朱载墌的心里松了一口气。
  做得对,说明没有原则性错误。
  做得不好,那只是手段问题。
  朱厚熜看向了张居正:“叔大,当时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就那么被动地先躲在一户没什么能耐的小人家?”
  张居正的额头触着地摊:“小子愚钝,既已犯下大错说服殿下亲身体察海贸事,只怕万一。慌乱之下,别无他法……”
  朱厚熜没作声,静静地看着他。
  有时候,真正聪明的人只欠缺机会,还有一些必要的经验。
  甚至有一些天才,只需要机会,他们就能在弱冠之年散发出别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发出的光芒。
  朱厚熜缓缓开口:“先去安陆、荆州,你们见的是当地士子,看朕龙兴之地的百姓这些年感受如何。再去山东,你们又看了看衍圣公府没了之后山东旧士绅还在如何扭捏,漕运大改之后的临清有何新面貌。但重要的是,这三个地方恰算是你们三人的故土。”
  只有朱载墌已经站了起来,他眼角的余光察觉到父亲说这些话时,看的却是他。
  “经河南,你们在那里看直道修成后的变化,蓄意打听百姓对治黄淮的看法。让他们想起祖辈遇水患的艰难,如今有了铁农具、赋役改制后的不同,见了去年新粮税银如何起运。到淮安,恰逢朕要推行新考制、新度量,你们便去了黄河工地。这一段路,你们见了朕清整水陆交通带来的好处和问题,也亲历了一些民间疾苦。”
  “在扬州、南京,你们与江南富商往来,与江南士绅唱和。看似游玩,看的却是官绅。到了浙江,则直奔宁波。一番停留,便上了双屿岛,一呆近月,尽参与一些买卖事。除了在黄河工地,你们在那里倒留得最久。是广东新法试行之地不值一看,是昔年叛军战乱之地变化不值一看,还是云南四川西北边区不值一看?”
  朱载墌的心又提了起来。
  张居正则回答:“宁波不同于广东,市舶事皆以皇明记海贸行为主。宁波海贸,地方官吏、东南大族、市井百姓、游历士子、外藩商人都有,殿下及小子二人都收获匪浅,故而耽搁得久了些,以致遇到倭寇为患。小子罪该万死……”
  “说是什么样的人物都有,那就是鱼龙混杂。每年过千万的银两货物在那里进出,那就是利益漩涡。临清、淮安也是这样的地方,在那里,怎不见你们掺和到具体的买卖事上?到了那里,反倒像模像样地帮那个姓唐的小商人出谋划策,开拓销路和货源?没有倭寇,只怕也会引来同行倾轧。”
  朱载墌不由得看了看跪着不说话的张居正。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自小便是神童,更不是庸人,朕知道得清楚。”朱厚熜皱了皱眉,“这么小的年纪,就开始玩这种自污把戏了?算得太多了,不好。无事生非,不好。只顾谋算而担着添乱地方的风险,不好。真是你们口中说的那种万一情形,只是躲着,也不好。”
  皇帝连说四个不好,张居正磕着头:“陛下神君降世,慧眼如炬,小子惶恐。”
  “搞得跟真的一样,真是那种万一情形,难道地方已无可信之人足以护太子周全?你们一路结交,其中就没留一些伏笔以应万一?梁广峰急中出错,难道就没法子辨别一下,直接陷他于险境?朕让你伴读太子,何必这么早让自己将来往孤臣的位置上走?”
  张居正再磕头:“小子万死……”
  “起来吧。”朱厚熜终于开了口。
  张居正站了起来,低着头,还擦了擦汗。
  “给你想要的,免了太子伴读身份,开始应考、从底下做起吧。”朱厚熜又看了看朱载墌,“你想得也没错,大明与诸藩之间,大计正在谋划,这种时候太子在中枢自然是更该的。游历四方体察民情,走过数省,各种人物都见过不少了,其他也大差不差。太子嘛,心里对民情有个基本了解也就够用了,主要还是学会看人。”
  朱载墌听了父皇说的这番话,心中不禁有一点恍惚。
  这一路上,他对张居正自然是更熟悉了,但看懂他了吗?父皇说他想要离开为自己伴读的身份,去考科举?为什么?
  “小子领旨,谢陛下不杀之恩……”张居正又跪下了。
  “杀你做什么?既然心里有更大的志向,朕就遂了你的愿。你闹了一番鸡飞狗跳,满朝重臣现在都知道你这小子鬼精鬼精。若是高中出仕,三十岁以前的路都难走了。自己想要证明一下自己,就去做吧。”朱厚熜微微摇着头,又对戚继光说,“对你的惩处,就是去做大头兵。和你爹娘团聚一下后,就去找薛翰报道,准备去杀倭寇吧。”
  打发了这两小只,朱载墌才说道:“父皇,儿臣不是很明白……”
  朱厚熜也不怪他。
  自己因为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所以在臣下眼中显得天资非常。
  但生下来的儿子,自然是大概率根本比不上张居正的脑袋瓜子。
  他只是看着历经这么多事、气质毕竟有所不同的儿子,笑了笑之后说道:“国务大臣总共九位,二品台阁数十,参策近百。朕为你留下的中枢,只有圣眷的话,在其中做个帝党助你掌稳大权是够了。可若是还想有一腔抱负走到总理国务大臣的位置上,岂能只有圣眷?严嵩都等了这么多年了,你看他哪一次不难?与他貌合神离的重臣,太多了。”
  朱载墌似懂非懂。
  朱厚熜长叹一声:“毕竟是朕从小教大的,他听了天下大同的宏愿,自然不能仅仅以潜邸幸臣的身份将来走到那个位置上。不经历一次责罚显得失了圣眷、再凭本事一步步上来,将来也有人会始终不服他。杨慎如果没有去一趟广东,没有他爹让贤费宏的故事,如今又岂能坐到总辅位置上?”
  看了看儿子之后,他又说道:“走马观花,又能看出什么?现在他用这件事,给你上了两堂课。一堂课,叫做大位利害之巨,足以让你知道根本在哪里,让你知道他这样年轻的人能想多远。一堂课,叫权位谋算之深,年轻人尚且如此,朝堂老臣呢?让你现在就见识他的城府之深,既信且忌,这正是你们两人将来以君臣身份相处的那一天应有的基础。”
  朱载墌呆了呆,不免问道:“父皇,他……他难道不怕您忌惮他心思太深沉,从此对他有了成见吗?”
  “朕忌惮他什么?打小也几乎是跟在朕身边长大的,他也了解朕。敢这样做,就是提前让朕见到他这一面。见了这一面,不就能提醒你了?这是非来这么一出,向朕表忠。他的实践学和辩证法学得不错,朕自然知道人人都有两幅面孔,他不对朕装,不对你装,这就没有原则大错。”
  朱载墌有些背脊发凉,细细想了想之后,看着父亲感觉很敬畏,嘴里说道:“儿臣对他……现在确实有点忌惮了。”
  朱厚熜点了点头:“这才是你此行最大的收获。他很清楚,在朕心里他这次的举动是功大于过。一同进学的伴读初露锋芒,你该更加有压力了。该怎么继续成长,将来才能压得住这样的臣子,好生琢磨吧。”
  单纯的朱载墌这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君与臣的相爱相杀是一种什么状态。
  严世蕃让宗晴康觉得恐怖如斯,而乾清宫里大明皇帝父子二人的这番话若让外人听到了,则不知作何感想。
  大明最恐怖如斯的名臣,第一回 散发出来的光芒就让朱载墌觉得晃眼。
  以后得防着点他!
  其实,朱厚熜还有一句话没对儿子说,至少要作为一个观察的点,看自己这儿子悟不悟得出来。
  要知道,自己将来将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大明。这小崽子的兄弟们都分封在外,大明该有一对怎样的君臣才能消化这份成果?
  张居正还有一个用意:他来了这么一出,是要让朱厚熜也知道,他准备先在其他皇子心里就留下他替太子提防着他们的种子。
  到了那个时候,还有谁是比张居正更适合震慑诸藩皇子的总辅呢?
  所以朱载墌回去之后,朱厚熜自己也有一点恍惚。
  那家伙本来就强得离谱,现在自己又把他从小教大,也不知他将来会变得怎样。
  想来想去……至少这件事是把生杀予夺的机会交给自己和儿子,趁着“年少无知”的buff还在,赌一把?
  反倒朱厚熜很快也想通了。
  只要大明即将开创的这偌大新基业,将来仍有强人能守住、消化了就行。
  自己的崽子们,不是早就想好将来的多种出路了吗?


第475章 都是朕逼的?
  身为嘉靖,有别样抱负的朱厚熜最幸福的一件事其实莫过于:悍臣猛将遍地走,横亘了这几十年。
  皇帝不一样了,臣下的做派也会不一样。
  但同样的是他们的能耐仍在,甚至更强。
  严嵩对着仍旧没有回国的李山希和尹元老淡然说道:“行与不行,无论如何贵使都应先去疏奏明,待贵国王主给个答复。如今推三阻四,竟要大明行此不义之举,与你这等臣下约定什么条件?”
  李山希在其中坐立不安,但尹元老却豁出去了。
  他可是很清楚的,当初李怿就有心请大明出手帮他镇住局势,“清君侧”。
  李怿要清的是谁?是和文定王后有血亲的小尹兄弟!
  虽然一切都没有证据,但只要仍旧是让李峼做王世子,李怿担心的就只能是文定王后和小尹兄弟。
  现在大明想要借地济州屯兵、转运粮草军资,只怕李怿反倒乐得大明还派二三千从陆路过去,顺道借这机会解决了小尹兄弟。
  愚蠢至极、引狼入室的李怿!
  尹元老此刻却“义正言辞”地说道:“上国能助朝鲜根除倭患,鄙国上下自然感恩戴德。然朝鲜地狭土贫,百姓尚不足果腹。王师要就近买粮,为免商人囤积、粮价动荡,恐怕朝鲜就要大乱了。外臣无需奏明王上,既为朝鲜之臣,岂能允此害民之请?严大人,上国富庶,海船众多。外臣请以济州划营暂借,上国王师自海路转运将卒、粮草军资,已足称属国之忠!”
  “这个结果,还是因你担着‘丧土辱国’骂名之危所以得承你情,将来要从你所请承认下一位朝鲜国主,与你国继续建交?”严嵩目光锐利地看着他,“贵使何不说分明?下一位朝鲜国主为何是承你情从你所请?本国务若没记错,贵国不是早定了王储多年吗?”
  尹元老咬了咬牙:“严大人,鄙国王储之争故事,上国皇帝陛下也曾在国书中对王上言明,大人何必明知故问?外臣能具疏奏回去,便是外臣已同意上国之请。朝中文武见外臣竟允上国王师借道朝鲜、划地屯兵转运,岂能不弹劾外臣自作主张丧权卖国?只怕外臣奏疏刚到,外臣一家就要被问罪!”
  严嵩不为所动:“贵使之意,朝鲜君臣对大明忌惮得紧?多年友睦,边贸不断,虽明知朝鲜权争不断亦不曾过问。如今共讨大敌,自朝鲜而去自然更好,朝鲜却连许大明王师借个道、有个地方整装出征转运粮草都不肯?只走海路,岂是上策?”
  “若为倭患,上国但能允鄙国采购舰船利炮、新式火器,何劳王师远征?朝鲜必为屏藩,阻倭患于上国海疆之外!”
  严嵩点了点头:“本国务知道了。不过,本国务还是要提醒贵使,此国与国间共议大计,你只是使臣,不是朝鲜之主。即便朝鲜对要不要彻底根除倭患、允不允大明借道、借地整军、在朝鲜买粮转运,有什么条件,那也是该贵国国主来向大明提。贵使现在百般推阻,不愿具疏奏问态度,那本国务就奏明陛下,请陛下遣使前往朝鲜,与贵国王主亲自商议便是。”
  尹元老脸色青红不定。
  他要的只是个承诺,只是想抓住出使大明的这个机会拿到筹码。
  被弟弟排挤出朝鲜中枢出使大明,本来还不知回去之后会怎样。都清楚这次来大明共订的公约,必定不是大明要施恩诸藩。回去之后,必定不能称之为功绩。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在大明面前不可能力争什么,但不妨碍他们指着尹元老讥笑他怯懦。
  可是如果在新规矩之下,将来谁做朝鲜国主能不能得大明承认的主动权握在了他手上,那就完全不同了。
  为此,他其实是敢就在这里代表李怿签订好条约的。
  甚至他已经做好了将来完全舍弃济州一岛的准备,反正这些天才知道,日本的对马岛其实已经接近被大明掌控了。朝鲜南面海上的两座巨岛都被大明捏住后,朝鲜还如何能不俯首帖耳?
  难道这位严国老听不懂自己的意思?这么大的投名状,不是丧权卖国是什么?
  只要助他掌了大权,扶持了他的亲外甥登上朝鲜王位,他当然会倾全力满足大明的要求。
  可是为什么要大义凛然地说那些场面话?搞得真心平等商议一样。
  什么过境之时辽东军不带武器辎重、军械全自海上先转运至整军营地,什么行军途中、暂借之整军营地接受朝鲜精锐领路、守御,什么请朝鲜看看可售卖多少今年新粮而不致朝鲜百姓过冬艰难……
  这些都准备问过朝鲜,明明白白地写在条约里。而作为回报,大明允许朝鲜在击败倭寇后一同索要相对应的赔偿,并可免朝鲜商人到大明贸易时一半关税,建交后约定为兄弟盟国……
  这样的条件传回朝鲜,李怿哪里还会多想?他只怕恨不得悉数答应,甚至让明军就近屯驻。届时一有意动,他一封国主求救信,小尹兄弟只怕就要魂归西天。
  “严国老,何必为难外臣?”
  严嵩却看着李山希:“海安君,按此次请诸国遣使之要求,若国主或宗室为使,则为正使。如今大明请议之事,你也不愿先奏明你父王,问问态度?”
  “……外臣……”李山希苦笑连连,看了看尹元老,“严国老,何必为难我……”
  严嵩摇了摇头感叹不已:“君不君,臣不臣,贵国上下纲常一乱至此!罢了罢了,对倭患,大明态度已极其坚定,必须彻底根除。让你们这些过去的藩属国为大明清剿、让倭寇继续为患藩国子民,陛下仁善,其心何忍?都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如今你二人推三阻四,本国务这便奏明陛下,遣使朝鲜,详述你们二人此即‘丧权卖国’之举,问一问贵国王主是不是也这么想。若果然如此,只怕以后大明与朝鲜这兄弟之国也做不成了。”
  李山希脸色一变,尹元老更是眼中慌乱。
  “严大人留步!”
  尹元老急切喊出口。如果大明使臣到了朝鲜是这么说,那他尹元老就当真是“触怒上国”、让朝鲜将来无法与大明建交、有沦为敌国风险的罪人了。
  在大明的压力下,李怿和尹任一定会推他出来挡箭,弟弟尹元衡也一定会凭借如今的优势主导这次谈判,交换“仍旧支持李峼继位却要有不被清算的实质权力保障”。
  胳膊拗不过大腿,大明当真铁了心要征讨倭国,借道朝鲜确实是兵法策略上的上策。在这样的局势下,他们当真可能因此商议出一个朝鲜内部的平衡局势来,李怿本人、世子派、士林派和文定王后兄妹,都可以有觉得可以接受的结果。
  后面再怎么变化,自然要根据大明“借道伐倭”一事的发展来决定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5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3/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