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晴康心想你怎么可能事先不知道?
严世蕃只说着:“倒是没想到,你们这么喜欢大赌。大内义隆转眼就自封御守大将军,倒显得能赢了大明王师一样。现在嘛,更是放着有杀子之仇的尼子氏先不管,殊为不智。”
“难道严桑看不出来,如果攻下了对马岛,既是大涨声势,又能南北夹击尼子氏?”
严世蕃只是不以为意地说:“可本伯爷在这里!他若是在这里折戟呢?现在能承担得起所谓御守联军被本伯爷区区护航战舰击溃的声望损失吗?若连本伯爷都拿不下,他还自吹什么御守大将军?就算万一他胜了,动了本伯爷,王师立至,他能放着尼子氏不管,守得住对马岛吗?”
“若尼子晴久也倒向他那边,共御王师呢?如果大内氏成功了,必定是灭了细川氏,新开幕府,居于近畿。这中国之地,倒无需和尼子氏争来争去了。”
“杀子之仇,尼子晴久能轻易相信大内义隆的承诺?”严世蕃还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挑了大内义隆义子战死后的时机才请宗桑出手,不正因为他们已经势同水火吗?”
宗晴康现在很后悔赌了那一把。大明没给大内氏和细川氏留余地,他与大内义隆、毛利元就密谋合攻尼子氏的策略就成了笑话。
而赌了那一把,是因为严世蕃亮明的大明伯爵身份,因为严世蕃说的大明只想要这里重归一统稳定的新秩序,能够让大明得到这里产出的金银铜和其他原料,让大明货物可以卖到这里更多。
现在呢?对马岛大军在败退回对马岛的过程里损失不少,他更加依赖这个东瀛伯了。
而这家伙可选择的余地太多了:他甚至可以现在就直接离开,丢下这个烂摊子让宗晴康自己收拾。
“放心,本伯爷可不会就这么走。”严世蕃仿佛看得清他在想什么,只是仍旧笑着说,“本伯爷自然也不会托大,认为就这么几条船一定能击败他们。只不过本伯爷和你的看法不同,大内义隆如果不是声东击西、实际要趁尼子氏正在全面交接大权的机会攻打尼子氏,那才怪了。”
宗晴康愣了一下:“声东击西?”
严世蕃冷笑一声:“他举起偌大旗号,手里没有地盘没有钱,怎么让大家跟着他一起干?你当真以为他舍得把北九州交给岛津贵久,就因为岛津贵久派人去琉球干了一票大的,可为重将,可涨声威?岛津贵久自然是要卖力帮他实际收获些什么才行!相比什么稳固对马岛抗御大明王师前线的虚名,石见银山才是实在好处!”
宗晴康心寒地看着他。
大明一个不在权力中心的伯爵,就有这样的能耐和谋略吗?
第474章 初露锋芒的真正大魔王
尾张的大傻瓜织田信长还没到十岁,丰臣秀吉还在爱知郡的农村里玩泥巴,德川家康更是正在肚子里。
所谓“战国三杰”还没到登场的时候,舞台已经更换大背景了。
三个大将军的旗号一树,彻底“礼崩乐坏”。
在大明给的巨大压力面前,各方“豪杰”提前争夺着主动权。
留给他们的时间确实不算多了。就算不能在这段时间里当真再造新秩序,至少也要尝试混个盟主坐坐。
或者率领诸侯抵御暴明,或者率领“忠臣”协上国王师剿灭逆贼再分封诸国。
尼子晴久不能说是志大才疏,但远比不上他爷爷尼子经久的稳重。
由于对马岛的“异常兴盛”,此前离对马岛最近的尼子氏凭借石见银山的产出提前增长了一些实力。但面对毛利氏的背叛,尼子晴久征发麾下六国共三万精兵征讨毛利元就的那一战却大败。
若不是当时尼子经久仍在,又出奇兵奇袭了增援的大内义隆麾下陶隆房大军,乱战中更是击杀了大内义隆唯一的养子大内晴持,那场仗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要知道,那时宗晴康还没有突然出兵。
尼子经久年纪那么大了,苦心熬了最后一段时间,终于还是撒手人寰。
如今的尼子氏情况确实很不妙。
之前对毛利氏和大内氏是惨胜,尼子晴久在一开始战事不利、被击破本阵时甚至作出了要以死谢罪的举动。现在尼子经久去世,家臣担忧着尼子晴久的能耐,地方豪强摇摆不定,外部是巨大的邻国压力,更有大明施加的影响命运走向的立场选择。
这样严苛的环境里,诚如严世蕃所言:命运根本不给尼子氏时间。
陶隆房和武田信玄同岁,以后他还有一个名字:陶晴贤。
作为大内氏多年忠贞的家臣,陶家在大内氏诸家臣中极为重要,时代担任周防国守护代。陶隆房小时候就是大内义隆的童,一起长大。继承陶家家督之后,他也备受重用。而因为之前助毛利元就抵御尼子晴久时勇猛无双、突如本阵,更被任命为大内军总大将。
如今,他还是忠心耿耿的陶隆房,不是那个因为主公丧子后玩物丧志、愤而下克上之后改名为陶晴贤的“判臣”。
“将军大人!”陶隆房激动地说道,“您说我是西国无双的侍大将,毛利元就是西国第一智将。如今您振作起来了,振臂一呼,云集相应的精兵过五万!只要彻底击溃虚弱中的尼子氏,有了石见银山,大明又能派遣多少士兵来,在我们这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九州,我们赢定了!”
养子随陶隆房一起在出征时战死,大内义隆对他的心情其实很复杂。
但是变化节奏更快的局势,这一回确实没给他沉溺自伤的时间。在确定了领养北九州某家臣的义子并将于岛津贵久的女儿结亲之后,他确实已经拥有了近畿以西最强的号召力。
细川氏,让他们和幕府及关东群雄先相争着吧。
现在看着陶隆房自信至极的眼神,大内义隆也豪气地说道:“说得不错!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们手上!击溃了尼子氏,对马岛随时可取!只要这一战胜了,共同抵御住暴明征讨,那时就是御守大军东进,扫除毫无作为的细川氏和叛皇媚明的奸臣足利氏的时候。”
是的,算算数字。
区区尼子氏,攻打毛利元就时就能征发三万精兵。
而御守大将军旗下联军,将来要功御外敌、守护国土,更是有望到达十万之数。
银山到手,要钱有钱,有人有人。汪洋大海上天风海浪,熟悉的国土崎岖难行,大明能派来多少士兵,怎么打赢这么多百战精兵?
优势在我!
如果不是一通商议后觉得利大于弊,他和细川氏又怎么会顺势举起大将军的旗帜?
只不过,大内氏反而有特别的一个优势:更西面的他,才有机会第一个直面明军,并且击败他们。
到了那个时候,会盟诸地守护,幕府该由大内家来开了!
“岛津家的船队,应该快接近对马岛了。之前宗家所攻击的尼子氏领地,如今处于极为虚弱的时刻。毛利元就和他两面夹击,好消息很快就会传来。将军大人,我们也该发起奇袭了!这一次,我仍旧愿为先锋!”
“去吧,隆房!为了我们的霸业!”
已经快入冬了,只要这一次让人心不稳的尼子氏覆灭,在御守国土的大义下,惶惶不安的尼子氏家臣和地方国人众都将团结在他的旗帜下。
而败退回对马岛的宗家,将只能依靠明军。
大明不会那么愚蠢,在冬天出兵征讨海上巨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明将会先运多少粮食、军械,才能支撑他们后面以对马岛为跳板前来征讨。
那不是正好围点打援吗?
大内氏有大内氏的算盘,细川氏同样不遑多让。
细川晴元可不同于大内氏,只是地方大名。他是幕府管领,而在与足利义晴的争斗中掌握了实权,实际掌管着幕政。
将足利义晴击败、逼迫他逃走到近江后,细川晴元其实距离完全掌控幕府已经只有一步之遥。
结果这个时候,大明来了国书,足利义晴竟然要以大明王师为援,企图扳回局势。
有用吗?
近畿和关东,距离大明的兵锋其实很远。
而在这里,实力至上!
“我们已经打了多少年?如今纵横战场的将士,哪个不是勇猛无双?管领大人请我转告守护大人……”
和大内义隆那边不同,细川晴元现在已经以大将军自居、站在天皇与大和根本的大义上开始动员各地,派出了许多家臣。
大内义隆要靠战胜明军来获得威望,因为他那里就是前线,不得不如此。
但细川晴元用不着这样,他反而要添一把火。
足利氏苟延残喘,已经不被他放在眼里。
反倒是大内氏很有可能真的借此起势,不得不防。
本就掌握着畿内实权的细川氏,如今暗中向近畿及关东各地守护传递的消息是:听听我的策略……
难道他自封尊皇攘夷大将军,是没有深意的?
行动更能说明一切。
细川氏昔年本就掌握着与大明贡贸的堪合,他麾下的海船也不少。
而现在,与岛津贵久心一狠、赌了一把去灭了琉球不同,细川氏的人这次是向北。
朝鲜仍旧没有因为南面沿海的倭患做出决定,但倭患愈演愈烈了。
“王上,该做出决断了!难道真要让全罗、庆尚两道的百姓认为您抛弃了他们吗?”
李怿病得很重,但还是说道:“等……等元老回来……再商议一下……入冬了……应该……”
他表现得已经快死了一般,让人不忍逼迫的样子。
但现在,尹任全力阻止尹元衡一系的人去主持平倭大事,而尹元衡同样不同意李怿把这项能掌握住南面军权的事给到世子派手上。
至于交给旧勋臣?那更是两边都不同意。
看李怿这个样子,马上就要到关键时刻了。在这种时刻,谁多掌握一些力量,就会有难以想象的作用。
又是没有结果的一天,尹元衡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
李怿还在,就没法绕过他。
可是现在,不可能让李怿改立文定王后的亲子为王世子了。
如果李怿熬不过这个冬天,就是王世子继位,尹任势必权力大涨。
王世子李峼已经二十八岁,他如果继位,当然是要直接亲政。
回到了家中,他叫来了自己的妾:“你去向王后说,该想个法子了!”
法子自然也早就想了,但是文定王后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现在要做的,是趁尹元老还没回来,李怿病重,趁着倭患,快刀斩乱麻地做一些事。
势如水火的朝鲜王储与外戚权臣之争中,倭患算得什么大事?由头而已。
现在细川晴元也没想到,他的布局,也会得到朝鲜权臣“默契”的里应外合。
当尹元衡的妾郑兰贞看着那个俊俏的僧人普雨面色有些异样红的离开,见到文定王后听到她欲盖弥彰地说什么在为王上祈福时,郑兰贞心知肚明刚才发生了什么事——这里分明有些异样的气味。
她只是对文定王后说道:“夫君让妾身来问问王后,是不是该想想那个法子了。”
文定王后愣了愣,然后有些羞恼地反问:“你在要挟本宫?”
“不不不……”郑兰贞有些慌,“妾身不是这个意思……”
文定王后心中起伏不定,但想着如今始终患得患失的心情,还有尹元衡向她描述的那种地位,她还是渐渐下定了决心。
“你回去告诉他,本宫知道了!”
病成那样了,他再中中风,不令人意外吧?
接着是尹任通倭谋反,这也是局势使然、他铤而走险吧?
但尹元衡必须做得周密一点!
大戏正在大明的东边上演,而大明太子此刻也终于抵达了京师站——在陆炳的亲自护卫下,一路不再多停歇,仅仅必要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