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钦差巡视南洋,交趾之功、马六甲之功,与他都没有关系。
若说功劳,只是苦劳。这一趟回去,能因此升个官就是最多了。
若他当初胆子大一点,敢担责任一点,也许能混一混再败葡萄牙远征舰队的功劳,但谁让他已经做出选择了呢?
在湖广和广东交界处,翁万达留意到的是大明民间的马匹多了很多,南洋使臣们感受到的是大明水运与陆运衔接的发达。
而所有的水陆驿,都是队伍中那位诚意伯负责打理。
听说,他的祖上是大明开国功臣,而且是开国功臣中极为重要的谋主。
重新到了水路之后,又是一批新的官船。
到了这里,他们发现有更多的船队了。
官船停靠一些码头更换骡马时,总能见到有人搬运一袋袋的粮食到码头上其他的船只上。
懂汉字的人,瞧着那些船上都挂着写有“河运”二字的旗帜。
翁万达久离故土,于是便问了起来。
刘瑜只说道:“湖广藩王作乱、诸王又进京之后,抄没、清丈出来的田土极多。这些年,粮储号在湖广良田极多,历任总督都有清整水利重任。粮赋直征后,以湖广粮赋增长最速。如今河套、宣宁边区要好生经营,陛下准了河运局不只于漕河转运,专设了两河分局,这是转运湖广夏粮去陕西、山西。”
翁万达由衷叹道:“若非设了诸企业,只怕去年外滇、九边、南洋三处征战,粮饷难以支应。”
“杨尚书愁眉苦脸一年多。”刘瑜笑起来,“也是外滇速战速决、追了所欠贡赋,南洋一战有海贸行、海运局出力出钱,粮储号更备了不少粮食。再加上国债,这才勉强支撑下来。”
去年密集的大战毕竟是过去了,眼下入了大明腹地,便安宁了下来。
一路无话,抵达武昌时已是九月初二。
翁万达又开始发愁:“刘总裁,只有十来日了,总不能九月十五才赶到京城吧?”
刘瑜微微一笑:“广东至北京,急递之外寻常行路要多久,我通驿局是最清楚的,翁总司勿忧。”
于是出乎翁万达意料之外,不是按老路继续沿长江南下,从运河再去北京。
在汉口登了岸之后,就是陆路了。
这一次,排在驿馆外面的是更加宽大的马车,足像一个小房子,前面是四马共拉,车身也是四个轮子。
翁万达傻眼了:“难道就这么赶到京城?若要赶到,岂非要昼夜不息,又或日间狂奔?”
单独少量的人,带着完全不能耽搁的命令,是可以这么做。但要么自己骑马、沿途更换,要么就忍受马车上一路不停的颠簸。
但现在各国使臣加在一起,队伍不小啊。
这么多人吃喝拉撒,难免要耽误时间。
虽然都是小国,但毕竟也是出使大明的客人,把人家一路颠散骨头架子吗?
“路好走多了,翁总司勿虑便是。”
“直道已经修到武昌了?”
“才修到河南卫辉。”刘瑜直言,“不过,从武昌至卫辉,路基已经重整过一遍,后面是越来越快的。放心吧,局里已经算过了,十日时间,定能抵京。累虽累一些,但也不会极累。翁总司不见这是一些新马车吗?”
“……马车不还是马车。”翁万达也没有办法,只能听他的安排。
自己也坐上一辆马车之后,才发现里面居然是三面榻,中间有个小小方桌钉在地板上。
看着那上面的软席薄被,翁万达久久无语:“莫非就准备让使臣们睡在车上?”
“无需如此,只不过白天里多赶些路罢了。”
新规格的直道还没有修到这里来,舒适一些的马车队走的也只是新夯实了一遍土的路。
走了一阵之后,翁万达这才感觉到这种马车似乎没有印象中那么颠簸。
他并不明白是为什么,夜里在驿站歇宿时才问刘瑜。
“用四匹马拉,不只是因为大一点,还因为重一点。”
翁万达莫名其妙,做这么大不就是会重一些吗?
“翁总司有所不知,这新马车的轮子上,都用了一些新的好钢板,有的直有的弯,叠了几片才撑起车厢。”刘瑜笑了起来,“是不是没以前那么颠簸了?听闻,这是为公交马车创制的,到了保定府之后,你就能看到了。我不是说过了嘛,离京城越近,走得越快。”
于是先花了六日才抵达卫辉,翁万达和各国使臣们见他们洗了车轮后,奢侈地往车轮上钉了皮革。
而面前的直道宽阔,再不见了泥土。
从卫辉到保定,这回就只花了三天。
而到了保定之后,他们终于看见路又变了。路中间多了四条铁轨,两侧还能行其他车、马、人。
而那铁轨之上,现在停好了一辆辆新的马车。
这种新的马车,更瘦长,一个车厢足能坐上十余人了。
翁万达都没见过这个,更别提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大明的都城还不知道在哪的南洋诸国使臣。
再次换乘,刘瑜很肯定地说道:“今日天黑前,定能入城。”
坐在这什么“公交马车”上,翁万达很震撼。
等到速度更快、更稳之后,他不禁握紧了窗弦,颤声问刘瑜:“跑这么快,随后如何停下来?莫不是要撞上前面?”
刘瑜点了点头:“之前试行时撞过两回。”
翁万达自然脸色一白。
“后来自然就熟练了。”刘瑜笑起来,“翁总司看,前面这不是一人御马,另一人也始终握着那根铁杆嘛?有刹车的。”
“杀……车?”
“放心吧。”
翁万达并不放心。
但好在,通驿局在这一段已经很熟练了。
那个手里握着铁杆的,每每看见前面那辆车不只是一个小点了,变得大了一些,就会喊一声“慢”,然后数着数随御马之人提起缰绳拉住马的同时,也轻轻往下拉一点那个杆子。
然后车子就会稍慢一些了。
这么一路提心吊胆地,外国使臣们就这么又新奇又刺激地看到了大明的都城。
首先让他们感到震撼的,竟是重工园那个方向如巨树一般林立的烟囱。
而随后,便是京郊越来越密集的人群。
一个月的大明旅程暂告一段落,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从一路的速度里,已经知道大明是何等广袤。
现在,帝国的都城出现在他们面前。
主宰这片广袤土地命运的大明天子,就在面前这座巨城里。
而整座城市、整个大明、包括他们这些域外的藩国藩族,都在准备庆贺他的生辰。
第408章 大典前夕
赶走北虏后便是万国来朝,京城百姓感受到的就是这些。
而且这一回,诸国使臣并没有被要求几日才能离开会同馆一次,而是都能到外面转转。
因此京城里更加热闹,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异族之人。
哪怕知道他们在藩国之内都是大人物,但路遇的大明百姓看见他们时,也难免都或多或少带了那种居高临下的审视目光,仿佛打量什么新奇玩物。
这种目光是不会令人舒服的,但大明都城从无数的细节上都传递出压迫感。
首先是长三丈余的“公交马车”。
目前,原先旧城内只是宫城外有一条环线。随后,便是从会同馆往城东大赛场,从会同馆往城南的新外城,此外还有一条从右安门外往西。
而在新外城,则多了两条线,一条通往王府区的方向,一条通往天坛东面的那一片新官宅。
乘坐这些公交马车的,目前并无多少真正的百姓。
一则如今的京城本身算不得特别大,二则毕竟要花钱。
但公交马车上也并无多少真正的重臣权贵,因为他们有另外的出行方式。
李山希看着大明礼交部尚书坐上了一个轿车,前面的人踩着脚踏由缓及快离开了会同馆,不禁赞叹:“真不愧是天朝……”
曾经在京城风靡过的自行车,现在更加多了。
但主要都是三轮的,统一由顺天府经营的车行提供服务,作为各衙四品以上京官官员待遇的一部分。
除公交马车及朝廷诸多典礼、禁卫军、京城治安司外,京城禁马。
宽阔的主干道,如今大体分为五道。中间行公交马车,两侧行三轮轿车和两轮自行车,再两侧行人。
虽然算不得完全井然有序了,但外国使臣们从中看得出来自有一套规矩。
这是京城“行”这个方面的一个侧影。
而如今另外的一个特点,则是京城纸“贱”。
说“贱”,是因为感觉纸张太多了。
改组之后,文教之事虽由文教部负责,但明报行仍由礼交部来主持日常工作,礼交部之下除了典仪司、礼交司,还有刊刻司。
刊刻司的职责,就是主理报刊、书籍的出版审核。
手抄不论,但若要刊印,则各地书局都要送稿审阅、办理版号,然后才可刊行。
虽然看似加强了管制,但目前而言,反而通过规范的简字、不断制造的印刷机,使得报刊、书籍越来越多。
《明报》的子刊在变多,各省也都有了自己的省报,但都是在明报行的体系之下。目前,报刊业并没有放开。
但书籍则不同。
诸多民间书局虽然必须要与刊刻司打交道,但乡试年年办、小中大学的新学制和如今大明取士渠道更多带起的向学之风,仍旧让书籍需求提升了很多。
简字确实让更多人能识得一些字了,印刷机推开后书籍刻印成本也在降低,因此图书业更加兴盛起来。
此时此刻,京城诸多书局内就不乏外国使臣带着银子来购书。
“掌柜的,这些书,能卖给这些蛮夷吗?”
一家店里,店小二惴惴不安地小声问掌柜。
“没事,礼交部发过文到店里了,可以卖。”掌柜嘿嘿笑着,“但是得让他们去兑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