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建议不用等到科道官的建言都上来了才制作访单,意思就是别纠结于减轻工作量:正五品及以前,全员遍访。
杨廷和则更狠。嘴上说着别冤枉好官,实则不就是细细查访,慢慢查访?半年甚至都不够,还要拖到明年去?
五品以下官员虽更多,但也用不了这么久吧?怎么感觉……目标是四品以上?
夏言确定了杨廷和的态度,眼睛里精光一冒。
新君继位,他夏言才是第一个得到天恩之人。但参与了京营重设筹办一事之后,他来南京已经是第六个年头。
六年时间,官品升迁不可谓不快,如今已是正二品。
但是这毕竟是南京,远离中枢。同样是正二品,实则只怕仅等同于北京的正三品。
距离参策看似只有一步了,但实则还有至少两步,而这两步,越来越难。
他已经很清楚,连杨廷和都来南京了,他想从南京离开,除非皇帝不需要再在南京安排这么多自己人来镇场子。
这次,就是一次清洗,以京察之名!
大杀广东、山东的张孚敬,已经是总督了。
京察这柄无形之刀,如今建言咨访奏劾这些权柄,握在他夏言手上!
南京六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方便皇帝往南跑路。
而不到这种朝廷有倾覆之危的平时,它帮助北京控制更富裕的江南,也用南京的大量官位来调和一下北京的矛盾。
旨意一到南京,京察的压力下,南京养老官员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向来调任南京,便如同惩罚。但是夏言不同,他是从南京升官。
南京都察院向来是悠闲的衙门,除非碰到京察。
而此次京察,更非同小可,从夏言的言辞督促就能感受到。
任职南京的普通御史们神情复杂地看着夏言:真的秉公建言、秉公咨访啊?
夏言很淡定:“本官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除开操江御史,若南京都察院数年来只领办了这么一件大差事,都不能向陛下交出一份好答卷,那本官也该第一个上表请辞了。”
说罢拿眼神看了一下这些平日里其实也过得潇洒自在、不必去得罪人的属官,暗示的意思很明显:身为南京都察院一把手,你们这些属官的考语,也是我来写的。
普通御史们一起先领命,心里不约而同地想着:难道南京真要迎来巨大变动了?南京可是国本所在啊!
此刻杨廷和在他的总督应天部院官厅里坐着,看着严嵩的来信。
杨廷和从他的来信里,品出了他的急切,知道他想岔了自己来南京的本意。
来南京,不是为了现在就对南京和南直隶动多大的刀子,只是要渐渐形成既定事实,让南京这些彼此帮衬的官员、权贵重新记起一点:属于南京部衙自主的这些权力,让他们享受着安逸生活或者远离北京监管的自在权贵生活的这些权力,其实是可以被收回的。
动不动拿南京乃国本说事的,难道以为朝廷只有非要在南京专设六部诸衙这一个法子?
京察一开始,这南京便形同热锅。这次,哪只蚂蚁会忍不住出来,又拿南京乃国本来说事呢?
是会大感危机的南京户部,还是南京勋戚,又或者已经致仕的官绅耆老?
他提起了笔,给严嵩回信,就像皇帝一样提醒:别急。急什么?怎么可能现在就把松江、常州二府拆给你浙江?
……
六月酷暑,京城也炎热无比。
此时此刻,京郊五军营大营里更热,但站在校场前面点将台前的近百人都纹丝不动。
他们都不是大头兵,人人副千户以上、卫指挥使以下。
两京十三省,加上各行都司、各留守司、各边镇总兵官麾下,他们能站到这里,就已经是县爵。
如今,大明军队当中第一批集体封为县爵的这批将领之所以在这烈日底下站得笔笔直直,是因为台上同样站在烈日底下的,是给他们这份恩典的皇帝。
朱厚熜看着底下这些人。
离得很近,人人都看得清脸。
几乎史无前例的武将大比,各地接到旨意的,都明白要送进京来大比的,必须有真本事——县爵能随便用来封赏安抚那些只知道喝兵血的人?
到了这里,皇帝亲自顶着酷暑来训话,更让这些大明军队中坚层的将官感到此次大比非同寻常。
“除了湖广平叛和新法叙功获封县爵的,你们是大明军队当中第一批集体授县爵的猛将。今日,朕见到你们,个个都是壮勇汉子,很欣慰。下一步,就是因功升伯,或者能予爵位袭替资格。”
这些将官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见到皇帝,听到他开口说话的方式,只觉得很平易近人。
刻意被强调的第一批县爵们再挺两分胸膛。
“此次大比,不授伯爵。”朱厚熜顿了顿,而后凛声道,“你们赶上了好时候,轻易便得了县爵。后来人,就都只能因功授予了。但这次大比,前十可降等袭替。前三,三代不降等!只用一场大比,你们的儿子起点就比别人高!”
如今的爵衔体系,如果三代之内武功,都会降等袭替,这已经是大原则。
皇帝将始终把这份给恩典的权力握在手里,勋爵一代代要始终为了延续自己的爵位等级甚至升级而努力,更加容易变动的体系自然受到这些从来没享受过这种地位恩荣的普通将官所欢迎。
只用在一次大比之中名列前茅,这个如今基本以他们所出身的老家所命名的县爵名号,就能由儿子继承。
封伯?也没人指望一场大比就封伯。
若不是遇到了这个皇帝,整整一朝天子也不见得能封两三个伯。
“你们是将官,也别以为此次大比是让你们自己比。”朱厚熜抬手指了指远处的营房,“十五万京营,选派各省共计三万九,又调了五千作为南京振武营的班底,如今正有新募五万营兵。”
他看了看李全礼,李全礼先行礼之后,就对着远处大吼一声:“各营把总何在?”
“标下候命!”
校场之外的围栏后面,陡然响起一阵很整齐的声音。
“列队,入场!”
而后,这些来参加大比的将官只见远处出现了四列身影,以整齐的步伐甩着手臂一步一步走进来。
他们眼神一凝:这是什么队列行军方式?
时间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朱厚熜先教给陆松的、要求的队列行进方式和纪律至少是传达到了京营里,在无比渴望升级成为侯爵甚至公爵的李全礼的要求下练得初成模样。
不是为了好看,练兵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做到令行禁止、如臂使指。
现在,参加大比的将官先受到了一点小小的分列式震撼。
等他们行进过来,同样在点将台下列队好之后,站在最前面的却是仇鸾。
“立定!”
“稍息!”
又是两声,伴随着这些人齐刷刷的动作之后,他才面向朱厚熜大声道:“报!各营新兵营把总共八十人俱在,请陛下检阅!”
仇鸾一直留在京营,他还年轻,如今刚刚虚岁二十二而已。
但侯爵的身份就是这么好,他从三千营调任了五军营坐营官,专管操练——谁让他一直就在京营里呆着,操典已经很熟悉,又还年轻呢?
这次选派各省坐镇的,都是神机营占三成、五军营占七成。新募的兵,大多都在五军营。
朱厚熜点了点头:“上台来,仇鸾。”
让仇鸾一直只在这练兵而非出去历练,朱厚熜也有他的考虑——印象当中,仇鸾似乎名声不太好,虽然朱厚熜也不记得是什么事,反正先观察着。
听到仇鸾的名字,底下这些参加大比的将官好歹最低都是从五品的副千户,哪能不知道这是堂堂侯爵?
但现在,这侯爵仍旧如同刚才一般,以那种走路的姿势甩开手臂,一步一步从旁边走上台阶,站到了台上。
而后立定,再稍息,站好之后一言不发,目不斜视。
朱厚熜嘴角带着微笑,看着仇鸾在自己面前表现。
只要能贯彻自己的要求就行。
他是皇帝。对他来说,只用每年来这京营一两次,检阅一下他们小范围的操典,再提提要求就是。
后面的事,自然有人替他做。
做不好的,现在这场面不就是一种提醒吗?
“从今日起,你们以最低都是副千户的身份,每人各领一总,代行把总之职,现任把总协助你们。”朱厚熜开始提出自己的新要求,“身为将官,操练好麾下将卒,发挥他们的实力,才是你们本领的体现。为期三月,三月后,先是如同刚才你们所见一般的分列检阅、十里行军、弓枪炮三项。决出前十之后,十把总麾下战兵共计四千余,十一月与五军营老兵共四千余实战演习大比。”
这些来参与大比的将官都听懵了:实战演习?
朱厚熜自然知道,后来自己所知的实战演习其实需要非常专业的道具,这才能够起到在战场上模拟“有效杀伤”的效果。
但这并不妨碍他变通一二,设置好条件,尽量表现出一些效果。
“你们的统帅,是襄城伯李全礼。老兵营的统帅,是咸宁侯仇鸾。”朱厚熜只说道,“具体规矩,襄城伯自会与你们细说。只记住一点:为这场大比,朕单独列支了五万两银子。此次大比,你们这些县爵,京营这些把总,乃至于襄城伯咸宁侯,京营、兵部诸多臣子,皆在考察之列!”
率领新兵营的是有统军作战经验的李全礼,率领老兵营的却只是年轻的咸宁侯。
勋臣之中非常需要得到皇帝认可的这两人,也在被皇帝检验着成色。
而那闻所未闻的实战演习,更不知道要怎么办,为什么会牵涉到京营和兵部诸多大臣的考察。
但皇帝把话说完了,最后只说道:“九月,武举会试与你们的分列检阅、十里行军、弓枪炮三项一起在这里举办。十月,武举殿试。十一月,朕会带着军务会议诸参谋、五府诸都督、武进士们一同观战!”
“沙场秋点兵,盼你们莫负朕望!”
李全礼和仇鸾宛如商量好了一般,立刻大声吼道:“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
底下都是当官的,不是需要提前吩咐的憨憨兵卒,顿时闻言齐吼。
但确实也有一些热血在流淌。
专门列支五万两,皇帝的期许有多高,不用再强调了,钱就能说明一切。
皇帝期许越高,那就意味着一旦他们得到皇帝的认可,前途会有多广。
如此重视练兵,难道是为了练着玩?不出数年,大明将卒必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点将台之上,还飘着三面旗帜。
居中的,是大明三辰旗。
居左的,是在三辰之旁另加一盾双枪的大明军旗。
居右的,则是三辰之下有五军二字的五军营营旗。
朱厚熜再次开口:“李全礼,授旗!”
李全礼依旧烘托着气氛:“诸将旗入场!”
围栏之外,近百面旗帜也被旗手举着列队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