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更重要的还是,严嵩借这个机会,是真想在沿海巩固属于他的人脉班底——这事若成,闽浙海商从此不必偷偷摸摸,虽然绝了此前私下里实质的垄断之利,但总比前几年的压打要强。
有多少闽浙官绅富户会感恩严嵩?
这个提议,其实是开关提议。
虽说现在只是允许某些乡贤去做这生意,但口子打开之后,规模自然会越来越大。不和广东市舶司那边的皇明记冲突,也只是试探一下皇帝的意思罢了。
大举对外贸易,会不会有损陛下“南洋海上长城”的国策?
所以要可控制地让一些人去做,仍旧是取了都以皇明记为首的策略。
朱厚熜思考过其中利弊。
以鸟粪石代替归港时要交的税,不能说没成本,但确实省了一些另行采买产生的成本。船载货出去,再载货回来,有太多东西的利润可能比这鸟粪石高。
这确实是能初步保证所需的量和成本的法子,但如果要见效,第一年人家总还得到那边组织人去寻找、开采这玩意吧?
所以很可能还会出现第一年只记账、欠着的情况。实质上,对海商之家的银钱周转也有利。
鼓励不小。
但怎么定这比例?交多少斤这鸟粪石能折多少税?
海外拿到这些鸟粪石,也是要付出成本的,除非……转嫁成本,让那边的人去做黑心老板、用奴隶一般的苦力去挖……
最后一吨鸟粪石能换点大明瓷器丝绸什么的……
是不是还有助于搞乱某些国家,弄得民怨沸腾之类?
正是因为从严嵩提议的法子想到了经略南洋的另一个可下棋路,朱厚熜才想到了北面。
但他没有先给什么意见。
奏疏是通政使司送来的,通政使司还会送去国务殿。这些事情,目前表面上只是政务,而且与新法有关,朱厚熜要先等他们阅卷完,听听他们的意见。
涉及到了开关与否的事,那就不是总理国务大臣能自己决定的,这事必定要上国策会议。
什么时候开关、怎么开关,这事很大。
严嵩只怕觉得日本那边也有鸟粪石,所以说闽浙海贸往东,广东海贸往南。
日本有没有鸟粪石,朱厚熜不清楚,大概率是很少的。
但日本有银山,朱厚熜很清楚,很眼馋。
殿试刚刚考完货币相关的事,为了以后做准备,大明朝廷首先需要尽力储备白银。
日本那边和大明断绝贸易三年了,要不要也用这贸易给他们那“战国时代”再添一把火?
民间海商的货船,只怕有些倭寇也更敢抢一点。
若是抢了,那将来都是理由。
所以这事只怕还不仅仅是国策会议上商议就完了的,还得上军务会议商讨一二。
“事情好多啊。”朱厚熜叹了一口气,“走,先去看看朕的孩子们。”
又过了一个冬,朱厚熜添了两个女儿。
如今,他已经深深地在这个时代扎下了根,推动着大明按照他的想法在焕发着新面貌。
要守护住这一切,朱厚熜要面对的事情太多。
所以他不能做独夫,什么事都只自己做决定,要等重臣们也发表一下意见。
“你先遣人告诉严嵩,这事要通盘谋划,不是旬月之间能仓促决定的。他还年轻,朕也时常想到他,不必急着收拢闽浙士绅的人心。”
黄锦呆了呆,这话可有点重。
而且严嵩都快五十了,他很年轻吗?
朱厚熜是想敲打一下严嵩。
聪明归聪明,他若格局更大,就不该仅仅因为一个鸟粪石就上这样的奏疏。
朱厚熜虽然知道鸟粪石作用大,费宏他们呢?以一个鸟粪石为由重设浙江市舶司,亏严嵩能联系起来。
揣摩上意是有一手的,朱厚熜还得帮他在国策会议上好好阐述鸟粪石的作用,最好还有金坷垃那边初步试验的成效为佐证。
“也别说得太重了。”
朱厚熜又补了一句,毕竟地方上的大家现在确实想要建功立业,尝试着三年后能不能回京入国务殿——有那么三个人,年龄确实大了。
但严嵩能活到八十多呢,急什么!
黄锦听完犯了难:那我到底怎么说?
第302章 沸腾的大明
殿试刚刚结束,今年的武举乡试恩科已经陆续在一些地方开始举行。
大明的武举制度早已确定,正德年间的规矩是:武举人,各地都配了额度。
首先是亲军系统,两京都有武学,亲卫军里有大量低层的总旗、小旗官以及还没长成入职的舍人、舍余都有参加资格。两京武学,名额五十;其他未入学的在职总旗官、小旗官、舍人、舍余,共二十个武举人名额。
然后是南北两直隶诸卫所,特殊的辽东、万全、两都司,加上最靠近边疆的山西行都司,都有三十个名额。其余各省及其他专设的行都司、留守司,名额在十到二十个不等。
最后则是民间,舍人是军官子弟,舍余是军籍家庭中的其余男丁。这民间,指的是军籍以外的人。这样身份一同参加的武举乡试,南北直隶各有二十个武举名额,其余诸省各十个。
武举乡试的筹备需要时间,最先动起来的,自然是最早知道消息的北京亲军体系和北直隶、山东、山西、辽东、河北等等这些近的地方。
张孚敬很清楚皇帝将来要开疆拓土的雄心,已经“毁了”曲阜孔家的他,如今显得更加“野蛮”。
“孙武、孙膑、吴起、田单、蒙恬、彭越、陈汤、诸葛亮、太史慈、于禁、王猛、李勣、秦琼、程知节、辛弃疾……”张孚敬嘴里滔滔不绝地说出这些名字,而后在山东新筹建起来的省务会议上说道,“本督来到山东年余,深感山东百姓实在深明大义,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此等人杰地灵所在,恰逢大世,正是英雄辈出之时!”
顿了顿之后便道:“今非昔比,军制在改,武举、武进士、武状元,哪个不比以前更可称前途远大、光宗耀祖?今年乡试恩科,诸卫将官大比,山东岂甘寂寞?陛下之天恩、圣谕,务必宣至诸卫、诸府州县。其余不论,只要取中武举,便是会试折戟,山东营将、治安司局署,本督也会留足至少十五个官位,七品至五品不等!”
戚景通听得两眼发亮。
高品官员,虽说张孚敬没这个权力直接任命,但那低品的,只要他和张孚敬一同举荐,便堪称稳得很。
山东是新法第二个试行的省份,卫所改为向募兵的山东营和治安司两个系统分流,山东也是第一批。
高官厚禄为赏,于他们来说,都是提携之恩、收拢人心的好工具。
只要在山东的武举乡试里冒头了,那就是很不错的起点。如果武举会试再中,那更不得了。而若殿试夺魁,更入了天子青眼、武英殿赐宴!
会议开完,是要各级官员分军民两条线先去宣传,让人报名。
山东民风彪悍吗?
不能简单地这样说。张孚敬那句话说得很对,山东是文教昌明之地,其实百姓很守礼、很服管。因此,忠义文化也很足,若出于公,山东人并不畏战。
只要皇帝和朝廷为从军这条路挖宽了上升的通道,实在有大量底层的官兵和百姓愿意试一试。
但从了军,便是军籍。
军队系统里的宣传好说,针对普通百姓的宣传,仍旧面临着相当大的怀疑。
“如今乡试不也年年都有恩科吗?当兵哪里是好出路,你没见中了个秀才,想当官可以去县里,不想当官也好做个乡贤!”
面对自家半大小子兴冲冲地回家说这个事,老父亲气不打一处来:“若考中了,家里代代都要有男丁从军!陛下和张督台为什么开这么高的赏格?要卖命的!老子还指望你传宗接代,别哪天就死在外面了!”
“……可以去县里治安署啊。”
“别听那些鬼话!官那么好当?咱家有什么门路?有什么关系?说得好听,还不就是县衙里的班头小吏?听老子的!县尊老爷面前,秀才都比千户老爷有面子!千户老爷,那可是正五品!”
重文轻武这么多年了,这样的场面不知道在多少地方上演着。
年轻人有热血,年老的阅历多。
民间百姓的乡试是由布政使司参与组织的,山东布政使安排了人专门忙这件事。但时间来到了四月初五,距离武举乡试举办的时间已经只有一个多月了,各县的报名情况仍不容乐观。
还得留下考试组织和考生赶到济南的时间,实际的报名时间已经不足二十天。
“藩台,多的只十余人,最少的还只有五人。不说千里挑一,难不成我们这十个名额,便只从这总共百余人里选出?”
从历年每一科武进士整个大明都只能选出数十人就看得出来,武举一向有多么不受欢迎,基本上都是卫所体系内某些有上进心的或者想镀金的官兵才会去去参加。
现在哪怕给出了很诱人的赏格,但面对同样“扩招”了的文举,武举仍旧受着歧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观念已经存在了这么久,哪有那么容易轻易改变?
“……还有二十余日,行文各府州县,各县不得少于二十员,各府辖州不得少于三十员。”
只能下死任务,哪怕他们拉些人来凑数,也别让省里武举乡试的场面太难看——京里,管辖山东都司的左军都督府的左都督是崔元。
他是驸马,是京山候,更是参策,是参策当中代表军方的首要重臣,是绝不会改变立场的忠实帝党!
山东武举恩科,左军都督府会派一个正二品的都督佥事专门过来主考的!
武举乡试不像文举乡试那样还需要秀才的生员身份,届时若除了卫所官兵,整个山东民间只有稀稀拉拉百余人应试,那岂不是难看?
负责此事的藩台参政很忧心:“若各县胡乱拉些人来凑数,届时弓马不熟,场面岂非更难看?”
“……督台都允了十五个官位!这些愚民!”
布政使司衙门里不知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正在愁着,书办走进了官厅:“藩台大人,新一期的《明报》送到了。”
“先搁在一旁。”
“藩台大人。”书办却没挪脚,“殿试结果出来了,状元是常州唐顺之。报上,有状元、榜眼、探花的文章。另外,还有一则消息。明年二月,要办制科。定国安民、靖国武略两科,各科魁首……封伯!”
“什么?”山东左布政使胡须都抖了起来,忘情地站起来,“封伯?拿来我看!”
状元是谁,他倒并不是那么急着关心。
但是居然要开制科,而且这两科魁首竟许了伯爵之位,这实在是骇人听闻。
新的报纸拿到了他手上,他摊开之后,眼睛却先被头版头条上的殿试策题给吸引住了。
细看一眼之后,他不禁轻吸一口凉气:“……竟如此之难?”
该参政也将脑袋凑了过去,同样神色震撼。
殿试策题的形式,变了!
他也是进士出身,殿试自然参加过。
一看到这样形式的殿试题目,尤其是题目当中的信息量和答策难度,他这个已经升到从三品的参政也不由得呆住了。
让他在殿试当初作答的话……
“常州唐顺之?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