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283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黄河、运河、淮河。
  既有水患,也有关系到南北漕运的经济命脉,甚至还牵连到南京、北京的微妙关系,大明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课题。
  蒋冕看向了崔元:“崔兄,陛下可是已有方略?”
  “……我不曾听闻。”
  李鐩叹了口气:“先议最简单的吧,黄淮水患。正德十六年定下清查水患水利之三年国策,今年各省已经派了巡水御史初步开始一些小水利的清整。明年开始,这最大的黄淮水患,是不得不拿出个好办法了,此利在千秋之大事,定下来后,必是御书房里另一道百年国策。”
  “最简单?”蒋冕苦笑一声,“河道衙门办事不力,运河堤竟出了这种事,陛下龙颜大怒。章拯被治罪,他贪渎是有的,但这治河之事,谁又能有妙法?”
  “难归难,总要议的。待陛下回来,难道我等仍旧手足无措?”
  考验大明重臣们视野、格局、才能的课题到了。
  这是大明的顶级难题,如果谁能解决这个问题,那是真的万家生佛。
  然而真要治理这黄淮水患,首先不说那总投入将是数千万两银子和不计其数工役的规模,也不说那必将持续数以十年的时间,方法呢?
  需要专业人士。
  “章拯不行,问过他了。”李鐩摇了摇头,“我思索这难题已有数年,同样束手无策,唯有缝缝补补而已。龚弘……只怕也拿不出办法。”
  蒋冕吐槽:“那你还说最简单?”
  李鐩却看了看藏凤和马澄:“那要不,先议新法后漕运之事?”
  藏凤和马澄眼皮抖了抖。
  漕运之事看上去很简单,但牵涉到的是最诡秘莫测的人心和利益。
  相比起来,确实是只用面对天地之力的这黄淮水患简单一点——前提是找到了可行的方法。
  “……伯安于格物之道精研最深,若他在此,或能有高论。”
  崔元听蒋冕这么说,摇了摇头说道:“坐在这里也不是办法。此事,终须博采众长、问计四方。皇明大学院中,诸多供奉本就延请自民间。蒋阁台,广布悬赏吧。重赏之下,或得良策,何况陛下有心根治黄淮水患,此乃千秋功业、无上善政。”
  蒋冕点了点头:“那就先在这淮安布告天下,另外发揭帖至四方。”
  朱厚熜南下视灾,视的既包括旱灾,也有黄淮水灾。
  现在他去的地方虽然原来属于淮安,但现在已经被划归凤阳府管辖,而凤阳知府则随驾去了。
  挨着洪泽湖和坏水,凤阳府的灾情却颇为严重。
  朱厚熜不由得想起后来流传颇广的那《凤阳花鼓》:道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是明末才开始流传的,而此时,凤阳府所享受的待遇却是不同的。
  作为龙兴之地,凤阳府百姓的赋役是永久免除的。
  不仅如此,当初还大兴土木打造中都、迁徙江南富户填充饱经战火的凤阳府人口。
  但现在,凤阳没作为中都,级别仍旧只是一府。
  虽然可免赋役,但为什么仍旧灾患频频呢?
  朱厚熜的御驾行进于捍淮堰上。
  “已经叫高家堰了?”他问了一句。
  陪在一旁的凤阳知府立刻回答道:“昔年平江伯陈瑄奉太宗之命理漕治河,开清江浦二十里河渠,导洪泽湖水入淮,建四闸,加固捍淮堰,民间已多称高家堰,规模远胜昔年捍淮堰了。”
  陈瑄是大明这条运河的实际开创者,理漕治河三十年。
  先是主管海运,朱棣决定放弃海运重视漕运之后,他又负责漕粮运京。
  现在朱厚熜却说道:“如今淮扬,远逊于唐宋时之繁华,是吧?”
  “陛下所言甚是。淮扬之繁华,确实以唐为最,宋时次之。只是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扬一则离海越来越远,二来则因黄淮水患,竟让山东临清后来居上。为保漕运,不仅淮扬,凤阳府百姓实则得运河之便远不及受黄淮水患之害。”
  朱厚熜安慰了他一句:“你放心,只要赈灾得力便是功。黄淮一带的难处,朕清楚。”
  在他身后,淮安城内已经广贴告示。
  陛下有心根治黄淮水患,问计天下。
  这个消息传出去,许多士绅的第一反应是愕然。
  平叛、赈灾、治水,哪一样不是要花大钱的?
  陛下要行新法,不就是为了富国攒钱吗?哪里这么多钱花?
  而后他们纷纷想起今天刚陛见过就被以谋逆之名治罪的四府知府,而后就惊惧异常:难道新法富国是假,抄家富国是真?


第268章 黄淮水患难办,办不了
  “天下可先畏朕之威,再怀朕之德。”
  听到崔元转述的这句话,蒋冕等人都沉默不语。
  崔元又说道:“你我皆知陛下大志,士绅之议论、心中所想,无非利字蒙了心眼。新法之难,难的不是那盘根错节的利益,难的是决心。陛下决心之坚,实乃古往今来欲行新法之最。陛下年方二十,只要福寿绵长,新法也不致于仓促政息。谋逆大罪,是立威;根治水患,是功德。”
  勋戚之中真正的翘楚如今担负起了责任,十分凝重地说道:“臧总漕、马总兵,漕运固然国之重事,然我大明漕运兴已百年,其中弊病非你们之责,你们却也知之甚详。水患、漕运搅在一起,漕运弊病不除,水患难以等闲治理,你们不可再避谈此事了!”
  在蒋冕、杨潭、李鐩、杨廷仪等人的目光中,藏凤和马澄默默不语。
  两人都很清楚,崔元这是提醒他们该表态、该站队了。
  是主动投身变革,还是成为被变革的对象。
  总之皇帝都已经说过先立威、再施德的话了。
  藏凤和马澄对视一眼之后,才开口说道:“我等非不愿,只是胸中无策。不谈水患,漕运之事便是千头万绪。漕船营造、河道疏浚、粮赋征收、押运转送、脚夫力役、风灾水患……恕我直言,不只我大明,李唐、赵宋、蒙元,多少人想解决这难题,数百年来何曾缺了才智卓绝之人,无法。”
  物资的运输,在这个技术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粮食这种战略物资的运输,也向来是不计代价。
  现在讨论怎么治理黄淮水患,势必影响到漕运。
  藏凤说的话,其他人一时没法辩驳。
  漕运制度的改变,牵涉到的真不是多少漕船、多少漕兵的调度安排,还包括南面数省所收粮赋运往何处、各地徭役如何重新安排、新的路线怎么防备匪徒劫掠的问题,并且也需要打破旧有利益圈子、重新构建新的利益圈子。
  但要命的是,漕运需要绝对的稳定。北方所需的粮食,少不了。
  李鐩终于开了口:“海运补之。黄淮水患于漕运,主要是淮扬一段。遮洋总旧只负责转运辽东,若能从海上转运百万石以上南直隶之粮至天津府,则漕运之余地大增。”
  他说完之后提醒蒋冕、崔元:“陛下颇为推崇《大学衍义补》,丘公也是力主尝试恢复海运的。再想想御书房中百世不移之国策,这道难题,海运必为题眼之一!”
  现在的情况是:皇帝丢了一道题给他们,然后去祭祖了。
  等他回来,就是众人要答题的时候。
  怎么根治黄淮水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怎么保漕运。
  陆路转运是不要想的。规模太大了,成本远比水运要高。
  水运之中,漕运和海运的取舍,归根结底一是技术问题,二是执行问题。
  运河之上都经常有莫名其妙的翻船、被劫事故,海上呢?说直白一点,如何保证不是内外勾结之下“沉船”了、“被劫”了?
  杨潭却摇了摇头说道:“恐怕,效仿皇明记、以采买之法使之融于新法,也是题眼之一。”
  蒋冕也补充:“新法要士绅守规矩,但将来终须让天下人都享新法之利。以商法税法为钥,使商人得享漕运之利,只怕也是题眼之一。”
  都是之前在朱厚熜身边呆得很多的人,现在渐渐都琢磨到了这里面的用意。
  “广东有市舶司,山东有临清钞关。以陛下之雄图大略,这运河断不能只成沿河诸省百姓之苦,而不能滋养沿河诸省。新法要动徭役,这转运之制必定只能倚仗商人。”蒋冕看向了藏凤,“臧总漕、马总兵,你们要做好准备了。”
  随后,众人就开始有些热烈地谈论着漕运将来可能的方向。毕竟这是对牵动着庞大利益的漕运系统制定新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也蕴藏着许多机会。
  崔元却把他们拉了回来:“若漕运有解决方法,那就要去想黄淮水患怎么办了。”
  屋内沉默片刻,李鐩在众人目光中颇为头大。
  “这个难题,历来无非蓄清、刷黄、济漕六字。”李鐩还是得开口,谁让他当过工部尚书。
  运河需要水,而且需要尽可能平稳的水。
  但黄淮在淮安这里交汇,水太多了。
  黄河泥沙会淤积,这是谁都知道的事。现在解决的办法,无非堵住了淮河水,免得它与黄河之水汇聚后,一遇到大雨之年就成灾。
  反而为了漕运,要用堵住之后形成的洪泽悬湖之水,至少重刷黄淮交汇处淮安这运河咽喉附近的河道,让这里不致于淤积,保证漕运。
  黄河泥沙淤积导致的并道后的黄淮下游河床越来越高,淮河上游之水汇入洪泽湖,这个湖的水位又因为不能轻易排出去而越来越高。
  它威胁的,则是事关大明“根本国运”的祖陵。
  祖陵不能动,因为祖陵是“龙气”所在。动了,大明江山不稳。
  很朴素的,所有人都认同、都下意识不会去触动的问题。
  黄河不许泛滥,运河不许没水,祖陵不许遭灾,淮河不许发洪。
  怎么办?
  难办。
  办不了。
  而后李鐩就说道:“南京太常少卿刘天和,有泛应才,颇喜钻研杂学。其任湖州知府时,便尝试行官田田赋折银,统一官田、民田科则。如今闲任,实乃憾事。”
  蒋冕闻言一怔:可他也没治水过啊。
  ……
  急信从淮安前往南京,并不慢。
  太常寺主要是负责祭祀之事的。都说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但南京太常寺既不比北京太常寺,这太常寺的老大本身也只是小九卿之一。
  辅佐太常寺卿的太常少卿虽是正四品,那么南京太常寺卿就更边缘了。
  刘天和是正德三年的进士,当官后就得罪了刘瑾,被贬为县丞。一步步升任知县、湖州知府、山西提学副使,这些都是一方大有实权的人物。
  而后又被改任为南京太常少卿。
  品级没变,从主管一省学政的实权大官成为一个辅助祭祀的南京闲官,他现在却挺快活。
  “为师这五年,颇有所得啊。看看这《保寿堂经验方》,卷一已经撰写好了!”
  他脸上颇有一些小得意,面前叙话的是个年轻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28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3/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