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江哲此言一出电话对面的范兵兵顿时不乐意了,当即没好气道:
“这话你怎么好意思说?”
“当初不是你暗示我挖墙脚的嘛,怎么现在当起好人了?”
“呸~渣男!”
江哲闻言当即嘴角微抽,忍不住讪讪道:
“我是这么说过,可我也没让你挖人地基啊!”
要知道对于一个影视公司来说,一批资深的幕后有时候要比导演还重要!
然而说起此事,正在浴缸里泡澡的范兵兵顿时也有些无奈。
“你当我想呀,这不是挖顺手了嘛,我哪里知道他们这么好挖!”
范兵兵这话还真不是推卸责任。
要知道一开始她其实就是冲着林玉芬去的,并且给了极大的诚意。
如此攻势下,一直在唐仁当副导演的林玉芬自然顶不住了。
就算李国利是她师傅那也不能挡着她进步呀,毕竟学导演的谁不想以后能独当一面?
其实以林玉芬的水准早就能出师了。
奈何唐仁的资源有限,一个李国利就够用了,实在不行几个联合导演也能顶上。
所以林玉芬这才拖到现在还在唐仁当副手。
不过在了解了范兵兵的情况之后,林玉芬却想把自己常用的几个手下带过去。
毕竟影视剧是一个团队项目,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能全干了。
对此范兵兵自然不会拒绝,就这样……事情渐渐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一个叫一个,很快《胭脂雪》剧组里就传遍了。
于是等蔡意浓回过神来的时候,早就成了“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了!
不过在解释了几句之后,躺在浴缸里玩泡泡的范兵兵却忍不住吐槽道: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谁让她自己那么小家子气的!”
“她要是地基打的牢,我至于这么一挖一片吗?”
闻听此言,电话对面的江哲顿时就乐了。
“你还委屈了?行了,给她个台阶下吧,毕竟这事儿你确实不占理!”
虽然蔡意浓再撕下去也不能把范兵兵怎么样,但闹得太难看对双方都不好。
说不定什么时候,同行、友商就要趁机浑水摸鱼下黑手了!
见江哲这么一说,范兵兵一想也是。
故此让经纪人顾左右而言他的发了一封公告之后,便私下联系了蔡意浓。
虽然老蔡现在依旧气得要死,但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她也知道人不可能回来了。
于是在一番讨价还价,要了几个角色资源之后,才总算是消停了下去。
毕竟再闹下去,除了嘴巴上能痛快一点之外,她估计连这点赔偿都没有!
……
就在范兵兵与蔡意浓两人的闹剧在晚上传的沸沸扬扬时,《疯狂的赛车》也终于上映了。
时至今日,宁皓在影迷心中也算是一块招牌了。
再加上这次他又是和黄博合作,基本都是《疯狂的石头》老班底。
所以电影从宣传到后期的路演基本上都挺顺利的。
加上江哲一早就拉中影和光纤传媒上车了,这使得《疯狂的赛车》即便是面对同期的几部大片都毫不逊色。
中影的院线资源、光线传媒的宣传资源,再加上电影本身的高质量。
这三项要素集中在一处之后,宁皓的新作《赛车》方才一上映便开始疯狂起来。
在上映首日疯狂揽下820万的票房之后,次日更是豪取1830万票房。
随后4000万、6000万、到8000万,也不过仅仅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
面对如此强劲的表现,即便是中影那边早有估计也依旧颇为惊讶。
至于光线传媒那边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为此王常田最近没少打电话感谢江哲。
毕竟从电影到电视剧,江哲的花果山影业简直堪称是光线传媒的福星。
本来王常田还想花个几年的时间慢慢涉足影视制作领域呢!
结果江哲这么一伸手,至少给他省了两三年时间。
当然,有感激自然也就有憎恨。
比如王家兄弟就对他的多此一举十分恼火。
毕竟光线传媒起来了,华艺兄弟可就多了一个大敌。
故此《疯狂的赛车》上映时华艺这边没少下黑手。
联系影评人带节奏、找网络水军抹黑,那几乎的一样不落。
幸好江哲这边的实力也不弱,无论华艺怎么捣乱,《疯狂的赛车》票房依旧在稳步上升,一步步地向亿元大关前进。
根据中影那边的预测,这回《赛车》的票房过亿应该不是问题。
唯一的疑惑,就是最后能冲到哪一步了。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宁皓足足傻乐了好几天几乎见人就笑。
因为如果中影的预测没错的话,那他可就是国内第四位票房过亿的导演了!
但他的表现让邢娜在高兴之余,也有些哭笑不得,没办法,太丢人了!
然而正当媒体各种吹捧“宁式喜剧”的时候,同期上映的几部电影却愁云惨淡。
尤其是由好莱坞导演罗伯·明可夫执导的《功夫之王》,几乎要把华艺给愁死了。
其实王家兄弟之所以黑《疯狂的赛车》,除了前仇旧恨之外也有电影的原因。
毕竟同档期的电影《赛车》的票房多吃一点,《功夫之王》的票房自然就少一点。
可是不管他们怎么营销,《功夫之王》的口碑却依旧一泻千里。
即便这部电影有程龙、李联杰、章紫怡、李兵兵等大咖联袂出演,但电影不行就是不行。
如果电影院没得选,很多观众出于好奇或许还会走进去看看。
可是眼下既然有了一部口碑爆棚《赛车》,观众自然不会再浪费钱了。
对了,在刘晓丽拒绝了王家兄弟的招揽之后,《功夫之王》的女主角到底没有落在李兵兵的身上。
因为章紫怡走好莱坞的关系,直接空降剧组拿下了女一号。
若非如此,前阵子李兵兵也不会那么生气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水土不服的缘故。
几乎同期上映的另一部二战大片《黄石的孩子》也高开低走。
即便罗杰·斯波蒂斯伍德的导演水平不低;
即便这是一部讲述华夏抗日时期的战争故事;
即便有周闰发、杨紫琼等人的倾情出演;
但电影上映之后依旧高开低走!
而观众的评价也都惊人的类同:
比如“故事很感人,但导演有点不会讲。”
比如“故事不错,但编剧很烂~~”
更甚至有些资深的影迷直言道,这就是一个外国人拍的中国往事!
虽然这部电影拍摄的十分用心,无论道具、背景还是服装都看得出下了很大的功夫,大片该有的因素都有,战争、爱情、人性的对立与冲突。有几个片段也确实拍的很感人。
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不尴不尬、不伦不类。
这是很多观众最困惑的,也是《黄石的孩子》票房高开低走的最根本的原因。
……
院子里,从电影院回来之后江哲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说来也是同期的两部合拍大片扑的太厉害了,故此宁皓和江哲也忍不住去一探究竟。
然而在真看过一遍之后,两人也是满心疑惑。
毕竟导演却是用心了,电影也没省钱,演员也都是实力派。
但为什么偏偏电影拍出来就是味道不对呢?
沉默许久之后,宁皓忽然感慨道:
“或许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根深蒂固吧!”
此言一出,江哲沉默片刻之后顿时也忍不住微微颔首。
确实,很多认知上的差异不是一部电影就能抹除的。
比如以前江哲总以为美国人富有探险精神,容易对未知的国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接触的层面越广,见识的东西越多之后,他发现最保守的其实就是美国人。
大多数的人终其一生都未出过自己居住的城市,压根没有意愿关心万里之外的陌生土地,就算有也只是出于猎奇:
小脚长辫子的黄种人,三叩九拜的大礼,独轮车小轿子宽扁担等等。
诸如此类的偏见,就是他们眼中的华夏。
他们沉迷于这些意象中,自以为是地认定自己已经见到了真实的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