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有半册?”
年轻弟子难掩错愕,显然没有料到这个问题,有些彷徨地答道。
“小的搜查时只得半册,想着即便只有一半,应当也能证明其心叵测,便第一时间来秉明庄主。都怪小的心急,庄主若要追究,小的这便叫人拿去烧了,当着那些人的面烧,这样一来他们便不敢藏着剩下的那些了……”
四周的空气似乎又静了几分。
静得他能听到狄墨的手在那被戳破的书页上轻柔抚过的声音,下一刻,在他耳边响起的话却带着一种透骨的寒意。
“唐啸的错从来不在他对李青刀的评价,而在他当年不明真相便肆意散播谣言。你的错不在心急,而在自作主张。我不喜欢自作主张的人,更不喜欢手伸得太长的人。”狄墨的视线从他那张寡淡的脸移到了他那高举过头顶的手上,“不过凡胎肉身、又非刀剑,伸长一寸可是要被砍掉的。”
咚的一声响,他的头重重叩在了地上,声音也不自觉地颤抖起来。
“小的、小的知错了!求庄主饶过小的这一回,小的绝不再犯……”
他口口声声认着错,实则却根本不知道错在何处。
他不明白那书册到底有什么玄机古怪,为何庄主明明在那开锋大典上已将“李青刀”三个字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此刻又为何要做出这副姿态来?
他想不明白除了求饶,他还能做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狄墨终于轻轻抬了抬手指,不远处的甲字营弟子撩起帘幕,地上的身影不敢耽搁,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
狄墨的轻捻指间那张薄薄的纸张,犹豫了片刻才翻过那一页。
写着李青刀三个字页面的背面,绘着一张有些潦草的写意画,依稀是个女子堕珥遗簪、抱刀酣眠于怪石后,脚边散着几只酒坛,身后是群山层云。
唐啸文墨出众,唯独这丹青实在登不得台面,若无那几只酒坛,便是说这画得是寒烛师太,旁人或许也不会生疑。
狄墨的嘴角颤了颤。
他已经太久不笑,早已忘了笑是何感觉。
而那女子平生最喜欢的事便是痛快大笑。他至今还能记得她的笑声,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那张面孔的模样了。
她本就是极难用笔墨去描摹的人。
她应当已化作一团雨、一阵风、一道光,再无任何形状能够束缚她,也再没有任何人的思念与执着能够将她留住。
然而他寻不到她,她却不曾放过他。
就像这江湖上沉默的黎明,每天准时为他续上影子,将他的阴暗从身体里抽出、展露无遗。
“庄主,鬼水帮的事可需要跟进?小的可带人亲自前往九皋城截杀孙琰,但凭庄主吩咐。”
许是因为他许久没有开口说话,又或许是因为他面上神情,那向来懂得察言观色的甲字营弟子终于忍不住开口请命。
狄墨收回在纸张间流连的目光,抬手将那本已经残破的册子贴身收好,随后开口道。
“城中我已有安排。再过一刻钟,便逐一放那些人离开吧。”说完这一句他顿了顿,随即恹恹道,“将那鬼水帮来告密的人留下,送去湖里喂鱼。”
他是如此厌恶痛恨那些背叛者,不是因为他也曾遭人背叛,而是因为那些人的存在令他想起了那个从赤诚变得卑劣的自己。
狄墨话一出口,那向来沉稳的甲字营弟子不由得颤了颤。
同那乙字营的蠢货不同,他向来是很知分寸的,庄主没有开口明示前,他大都会保持沉默。
但不久前庄主在浩然洞天与影使似是起了争执,之后还让人狠狠责罚了对方,他便嗅到了些苗头和机会,心里头开始泛起痒痒,话说出口后才觉不妥,背后瞬间已渗出一层冷汗来。
那厢狄墨已将目光转向一旁水雾中的红莲。
“朱覆雪那边如何?”
“按照庄主的吩咐,调开了些许人手,放那甲十三上了落砂门的船。就是不知朱覆雪是否已经察觉……”
“她觉察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甲十三一定会杀她,这便足够了。”狄墨的声音中有种遮掩不住的疲倦,但那双眼睛却越发黑亮了,“颜色再鲜艳、结子再饱满,熟透却放着不采,日子久了最终不过是要烂在池子里。”
年轻弟子俯首。
“庄主英明。”
狄墨兀自起身,径直穿过那船屋后门狭窄的走道,一步步走向安放在船尾的那只巨大木笼。
他停在那木笼上唯一的小窗前,随后凑近些,声音轻柔地问道。
“外面雨停了,风也小了许多。舍衣宗师可愿陪我出去走走?”
晨曦苍白的光透过只有巴掌大的气窗透进木笼,映亮了一头乱蓬蓬的银发,那银发的主人反应似乎很是迟缓,过了片刻才抬起头来,银发下、两只干瘪的眼睛上赫然横着一道扭曲丑陋的疤痕。
许久,一道沙哑麻木的声音才在木笼中响起。
“你要放我出去?”
“我要带你去见一个人。”狄墨的视线在对方那双残缺的眼睛上一扫而过,意味深长地继续说道,“一个你想见很久的人。”
第172章 游鱼浸杀
九皋城北北娄门卫正潘弋寅时接的岗,此时正斜倚在自己那张布袋吊椅上、闭目拍着蚊子。
自打十年前得了这卫正的位子后,他已经很久没当过这个时辰的苦差了。若非那新来的督护打着查案的大旗将这城里闹得鸡飞狗跳,他此刻正躺在竹席子上睡得正香。
“大人,来船了。”
守卫士兵的声音小心翼翼地在耳边响起,潘弋眼皮子都懒得睁开,嘴皮子一阵蠕动。
“就说离开城门还有阵子,让他等着。”
透过哨所那被拆下的牗窗,守卫士兵有些为难地望了望水道。
“可说是从青雀码头出来的船……”
潘弋那双糊着眼屎的眼睛这才睁开一道缝。
九皋城青雀码头是城中最古老的码头,也是唯一只能停泊官船的码头,寻常商船都要绕着那走,省得冲撞了哪位贵人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守卫士兵面露退缩之意,那潘弋却面上如常,冷哼一声从那布袋椅上站起身来。
襄梁的官可多了去了,何况九皋这样的地界,本来一年到头也没几个大官愿意亲临,若是随便哪个芝麻小官都得让他趋步相迎,他当初要这守门的差事岂非自找罪受?
想到此处,他脚步越发懒散,边走边紧了紧方才松开的腰带,同时用余光偷瞄一眼那水门前等待放行的船只。
那是一艘龙枢一带常见的满篷梢,船身上半点装饰也无,船尾卧着头大青牛,船头立着个愣鼻子愣眼的圆脸小厮,整个人透着一股子乡下土气。
潘弋收回目光,打了个哈欠、背起手来,嘴上依旧客客气气。
“咱也是奉郡守府樊大人之命做事,出城船只一律严查,还请在旁边排队等一等吧。”
他话一出口,那小厮当即有些着急地出声道。
“不、不行,我家先生说了。现在就得出城去。”
潘弋搔了搔唇角冒出来的胡茬,不动声色地瞄了一眼那船上紧闭的舱门。
“那便先查你家。”
他说罢,不等对方回应,利落递给手下一个眼色,一旁的守卫接到指示便要上前。
那立在船头的小厮垂下头去,藏在蓑衣下的手却缓缓抬了起来。
水波晃荡,涵洞中似有凉风吹过。
下一刻,那紧闭的舱门被人一把推开,一名衣衫褶皱、浑身酒气的男子钻了出来,环视一番后迅速将目光落在那领头的潘弋身上,拱了拱手、摇头晃脑地说道。
“在下司农监梁世安,奉天子之命前来龙枢堪调粮情,以备粜籴敛散之计,烦请这位军爷行个方便。”
潘弋吸了吸鼻子,草草回了个礼。
原来是个米丁,难怪这船瞧着这样破烂。瞧这醉醺醺的样子,许是没见过什么世面,花天酒地过后总算想起要回都城复命,这才换回了这艘破船,又不知从哪弄来这话都说不利落的船夫小厮,摆出这副清廉本分的样子给谁看呢?
“原来是梁大人。”潘弋垂下眼皮子,声音中透出一股为难来,“梁大人若不是今日才到九皋,便该听说了,最近这城里城外都不太平,出入都得查得紧着些。大家都是奉命办事,还请大人多担待,要么便避避风头,在城中等上几日再出城去……”
他话还未说完,那梁世安突然打了个响亮的酒嗝,末了左右张望一番,对他招了招手。
潘弋心中一动,心道这农监倒是上道,到底是都城来的,出手应当大方些,不动声色凑近了,却见对方掏出的并非钱袋,而是一块冷冰冰的玉佩。
梁世安的声音贴着他的耳朵根凉凉响起,哪有半分醉意。
“可瞧清楚了?”
潘弋的视线在那块螭纹鸡心佩上一扫而过、再不敢盯着看,半晌才轻声道。
“瞧、瞧清楚了。”
他这辈子也没见过那远在都城的几个王爷,但王族才有的山玄玉鸡心佩他不会认错,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竟会在一个坐破船的农监身上看到这种东西。
“既然瞧清楚了,便请军爷快些放行吧。”
梁世安说罢便缩了回去,整个人又变回了那副酒徒之姿,徒留潘弋站在原地未动。
昨夜城中出了乱子,但潘弋自己压根并不关心,他只关心他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先前他好不容易攀上那位樊大人,承诺对方要严防死守、先邱家一步抓住贼人,这才过去几日,他也不想为一个远在都城的王爷开罪这眼皮子底下的土地爷。
两象相争,哪管脚下蚂蚁死活?他可不能犯蠢。
想到此处,潘弋抬起眼皮子,一双三角眼在身旁那名守卫面上扫过,后者当即一凛,很是知趣地退下。
余光确认这水门前只剩他与那梁世安的船只后,潘弋这才再次开口。
“都城的贵客,自然是要放行的。”他话说到此处顿住,随即又小心问道,“不过敢问梁大人,这船上装的究竟是何东西?近来城里查得严,小的也是担心这贼人会四处藏匿、借机出城,到时候若对梁大人图谋不轨岂非……”
“龙枢粮仓积米霉腐、流入市中,我奉命勘察,这船上便是各处收来的粮食。至于你说的贼人……”梁世安声音一顿,随即才摇头晃脑地继续说道,“不知淫贼可算是贼?我昨日在那笋石街快活整夜,这位大人可是要拿我去官府问话?”
梁世安说罢、张开双臂,一双醉眼似笑非笑地望向那潘弋的脸,而后者也正死死盯着他瞧。
两相对视,沉默无言。
片刻过后,还是那潘弋先退下阵来。
“梁大人说笑了。”
他面上堆着笑,言罢转身吆喝手下摇起铁闸,目送那艘满篷梢摇摇晃晃消失在黎明中,潘弋那张脸瞬间拉了下来。
呸。区区一个督米农监,要不是仗着背后那座靠山,他今日定要让对方脱层皮。
他在这北城门一片混了已有十数年,旁的本事没有,就这看货查船的本事早已炉火纯青,瞥上一眼各式船只吃水的深浅,便能大致知晓那船上装的是什么。
那满篷梢瞧着不大,但吃水很深,他打眼一瞧便知道那船里装的根本不是粮食。
或者说,不全是粮食。
九皋入夏后湿热得很,漕运的船只光是防水油布便要多盖几层,过称前还要寻好日子晾晒干燥装船才算稳妥,否则待送到都城,都能闷出酸味了。那姓梁的不赶前几日天好的时候出城,偏赶在昨夜大风大雨过后运粮,若非真的没有脑子,便是压根意不在此。
听闻都城有位孝宁王很是荒唐,早年吵闹着要皈依佛门,这几年又迷上了修仙炼丹之法,成天将府里弄得乌烟瘴气。这修仙炼丹之术总要四处搜罗香料矿石,偏生襄梁现在那位皇帝是出了名的不敬鬼神,都城外的道场醮坛都数年未开,朝中对这类货物的运输把控十分严苛,特由金石司督管,各州间明面上是绝不敢流通的,但这背地里嘛,只要有钱有权,别说一点香料矿石了,便是禁药也不是全无可能。
那苏家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只可惜没那个富贵命,让那新来的督护给连锅端了,也不知之后还能不能有起色,上月那苏老夫人寿宴,他可还随了份礼呢,现下想想也是有些亏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