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顺公公长叹一口气,却不见太子妃背对着他,望向榻上双目紧闭的天子时,眉眼间涌动着的,唯有冷意。
眼见福顺公公出去了,常跟在太子妃身旁的朱嬷嬷这才走上前来。
“娘娘。”
朱嬷嬷轻唤一声,双手紧紧交握于身前,指节泛白,目光焦灼地定在太子妃身上,双唇亦因不安而渐失血色。
此刻,殿内烛火摇曳不定,光影在墙壁上晃动,隐隐透着丝不安。
太子妃闻声回首,于那明明暗暗的烛光映照下,冲朱嬷嬷微微颔首,动作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然。
前朝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后宫与前朝休戚相连,自是难以安枕。
其间暗流涌动,凶险莫测,故而有些手段你可以不用,但不能不会。
尤其当初在荣亲王府跌的那个大跟头,让太子妃如芒在背,刻骨铭心。
她自此深悟,保命的东西,哪怕是“腌臜不入流”之物,也该时刻备于身旁,以防旦夕之祸。
而今日,不就用上了吗?
“烨儿,瞧瞧御医们缘何如此温吞,你皇爷爷的病可耽搁不得。”
太子妃开了口,到底不愿叫自己尚且年幼的儿子瞧见这一幕。
赵元烨闻言抬头,然而明亮的眼睛里并无惧色,唯见灵动一闪而过。
他旋即转身,佯作前去催促之态,实则意在替自家母妃望风。
二月二在周山时,他曾问母妃,父王当真是病殁的吗?
母妃当时惊慌失措地起身,眉宇间尽是愤懑与哀怨,却双唇紧闭,不肯吐露只言片语。
可如此隐忍不发的模样,反而让他隐约触摸到了背后的真相。
毕竟,能让母妃如此敢怒不敢言的,这天底下只有一人,不是吗?
赵元烨心思电转间,已毫不迟疑朝殿外走去,谁知他方转过内殿,恰与折返的福顺公公迎面相逢。
“哎呦,殿下,您怎的出来了?”
声起之时,殿内正走向太子妃的朱嬷嬷浑身一僵,面色煞白如纸。
赵元烨虽惊未乱,面上故作惶急之色,高声道:“公公,您快带我去催催那些御医,他们怎的还没来?”
嗒嗒嗒——
似乎不容福顺公公拒绝,赵元烨便拉着人走了。
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直吓得朱嬷嬷面如死灰,四肢瑟瑟。
她心内明明极度惊惶,可一想到主子这些年来所遭受的诸般委屈,在这深宫中含辛茹苦地抚育小殿下,朱嬷嬷心底又涌起了一股决绝之意。
她牙关紧咬,用力之猛,竟使得口中弥漫开一股血腥之气。
那股子铁锈味在舌尖散开,反而叫她摒弃了犹豫。
然而,当她移步至榻边,正欲有所动作时,一只手却悄然伸过来,稳稳按住了她。
朱嬷嬷浑身一震,如遭雷击,仓惶扭头望去,却见太子妃眸若寒星,从她掌心中将东西接了过去。
“嬷嬷,本宫来。”
太子妃双唇微动,几不可闻地吐出这几个字,旋即伸手去拿一旁濡湿的锦帕。
此刻,殿内静谧得可怕,唯余那锦帕与太子妃的衣袖摩挲之声,细微却又似重锤擂鼓,一下又一下敲打在朱嬷嬷的心头。
烛火摇曳不定。
噼啪——
烛芯突然爆出一声脆响,恰似惊雷乍现,惊得朱嬷嬷眼皮狂跳不止,心脏几乎要从嗓子眼蹦出来。
她惶惶然抬头去看,却见盛帝的脸已被太子妃的宽袖遮挡。
从她站立的方位望去,太子妃身形纹丝未动,似乎正在耐心地给盛帝擦拭额头。
片刻后,太子妃缓缓直起身来,将那锦帕轻轻放入旁侧铜盆之中,双手缓缓搅动。
哗啦哗啦——
水流之声于这死一般寂静的殿内,仿若夺命梵音,令人胆寒。
太子妃重新绞干锦帕,再回身望向御榻之际,目光猝然对上了一双被烛火照亮的眼睛!
盛帝竟不知何时睁了眼,此刻双眸正直勾勾地盯着她!
太子妃心头猛地一颤,寒意瞬间从脊梁蹿升,直抵天灵。
有那么一瞬间,她的灵魂似乎都被抽离体外,唯余无尽的惊悚与恐惧在脑海中汹涌回荡。
直到她注意到,盛帝眼眸中那一抹初醒之人的迷惘与混沌。
瞬息间,心头惊惶转为劫后余生,太子妃心神一拢,顿时“喜极而泣”,高呼:
“父皇!”
第262章 扭转乾坤
另一边,诏狱。
蔺老这次到底是伤狠了,强撑着说了那么多话,这会儿心神一松懈,便昏睡了过去。
江浔就这般一动不动地跪在一旁,目光紧盯着蔺老那微微起伏的胸膛,不敢错眼分毫。
方才老师问他,外头如何了,圣上如何了。
为了安老师的心,他说,已然尘埃落定。
可其实......
这般想着,江浔心神一揪,这一刻万分想念与牵挂沈嘉岁,又不免担忧起太子妃的安危。
他深知岳丈大人睿智过人,必能领会他临别时的弦外之音。
在这险象环生之际,能去给太子妃通风报信言明实情的,只能是岁岁。
而太子妃无疑已经成为这场生死棋局,能扭转乾坤之人。
今日之势瞬息万变,便是他也不曾料到,瑞王爷竟会决绝到如此地步,将圣上这些年的伪装悉数撕下。
以他两世从医的经验来看,圣上接连两次昏厥,恐于龙体大有妨害,元气折损,势所难免。
而当下,瑞王爷心脉受损,襄王爷遭禁于王府,淑妃娘娘幽居禁足,纯妃娘娘青灯古佛。
其余诸般后妃位份低微,威望不足,根本没有入殿侍疾的资格。
故而,目下能够近侍圣躬者,唯有太子妃与皇孙殿下了。
他毫不怀疑,太子妃犹如暗夜待晓,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
遥想当年,圣上也正是趁着先帝龙体沉疴、缠绵病榻之际,先下手为强,方得今日之位。
如此一来,怎么不算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呢?
他不宜再现身御前,在这里守护老师,静候消息,已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权谋之斗步步杀机,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来不是只靠一个人便能成事的。
他与岁岁,不过此局之楔子。
此后,众人同袍一心,运筹帷幄,方能谋定乾坤,共襄胜举。
这其中,还有老师昏睡之前,不断念叨着的清平城府尹卫永年,府丞戴为民等人......
他们确实是老师当年在国子监的学生,且是最出类拔萃的那几个。
他们心甘情愿追随老师,甚至连牵扯出这一切的老妪携孙上京喊冤一案,都是卫永年与老师几番商议后,一同定下的。
老师在血书中亦为他们求了情,方才昏睡前的最后一刻,仍在喃喃挂念:
“修直,一定......一定要保住他们啊......”
他是见过卫永年的。
在大理寺门口,卫大人神色冷峻,脚步利落,显然此番进京,明知有来无回。
或许,当年他们立志追随老师的时候,便有了此等觉悟。
江浔明白,在命运的岔路口,总有一些人会毅然选择最艰难的那一条。
他们不爱惜生命,不憧憬将来,不渴望安宁吗?
不,他们只是将更多人的生命、将来与安宁,高置于自己的性命之上。
这样的人,注定前路崎岖,甚至最终走向悲剧。
可也正是这些崎岖与悲剧,使他们与他们的国融为一体,成为了漫长历史上闪耀的民族符号。
而他们的满腔热血与一身孤勇,浇灌了国土数百年的龙脉,撑起了朝代的气运与傲骨。
若今日之难能过,若他江浔还有命在,不必老师嘱咐,他自当去刑部大牢,将几位师兄恭恭敬敬迎出来。
嗒嗒嗒——
这时候,诏狱的廊道里传来了急切的脚步声。
江浔回过头去,见是张御医终于复返。
“江大人,药好了。”
江浔急忙起身接过,走近了才发现,张御医额上汗水涔涔,面色煞白。
他眉头一拧,沉声问道:“张御医,怎么了?”
张御医抬头来看江浔,心有余悸地说道:“江大人,方才下官赶去抓药时,听说御书房传出旨意,召朝中重臣尽皆入宫觐见呢。”
“下官心中惶惶,便多打听了一嘴。”
说到此处,张御医急忙靠近了江浔,以极低的声音哑声道:
“听说,圣上因大怒导致气血逆乱,肝风内动,风痰瘀血阻滞经络、蒙蔽清窍,使得身体失用、言语不利,唯眼珠尚且灵动,这......这分明是中风闭症之象啊!”
江浔闻言双眸微微睁大,下一刻在张御医面前面露惊惶:“张御医,你......你此话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