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度韶华_分节阅读_第383节
小说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57 MB   上传时间:2025-03-05 19:56:10
  安国公无奈之下,只得努力思索,说出了两个人名。一个是投靠郑家的驻军武将,一个外放做了郡守的郑家人。
  王瑾也没有逼迫过审,仔细记下这两人,然后起身告辞:“我要回宫向皇上复命,就此告辞了……”
  “大事不好了!”
  一个管事惊慌失色地冲了进来:“国公爷,少奶奶以利刃刺了手腕,已经没气了。”
  安国公骇然色变,一时竟忘了自己的腿不能落地,猛然下了床榻。然后剧痛钻心,惨呼一声倒了下去。
  ……
  一个时辰后,范嘉宁的丧信送到了昭和殿。
  姜韶华沉默不语。
  王瑾面色也不好看,低声禀报道:“……当时国公爷就倒了下去,书房里一团混乱。”
  “我一个外臣,又是男子,不便去郑家内宅后院。便留在了国公爷的床榻边等消息。”
  “郑宸逃走后,范氏重病不起,每日米粒不进,只靠汤药续命。说句不中听的,本来也熬不了多久了。”
  “听闻范氏今日收到了范大将军的书信,范大将军在信中告诉范氏,郑宸逃窜在外,不但会祸及郑家,便是范家,日后也要受姻亲连累。还有,郑宸暗中做的那些事,根本就没考虑过范家和宫里的平王母子。如果当日宫变成功,平王母子早就都被杀了。”
  “范氏心中绝望,没了求生的念头。喝了药假做昏睡,趁着丫鬟仆妇不在眼前,以藏在枕下的匕首割断手腕的筋脉。”
  “下人察觉不对的时候,床榻上都是血迹,范氏已经彻底咽了气。”
  王瑾说到这儿,顿了一顿,目光复杂,继续低语道:“范氏手腕上的伤不止一道,一共有三道,一道比一道印迹深。可见范氏求死之坚决。”
  姜韶华依然沉默,脑海中闪过范嘉宁甜美的脸庞,瞬间又化为一张死寂泛青气息全无的脸。
  “郑夫人病倒不能理事,国公爷也在养伤,再有这么一桩突如其来的丧事,郑家上下一团纷乱。臣不便一直留在那儿,便回宫来向皇上禀报消息。”
  “不知皇上可要打发人去郑家吊唁。”
  此时此刻,姜韶华的表态对郑家而言十分重要。这也关乎着范嘉宁的身后事。如果郑家被视为罪臣,根本就没操办丧事的资格了。
  沉默良久,韶华终于张了口:“陈舍人,你代朕去一趟安国公府,送范氏一程。”
  “这不是给郑家的体面,是给范大将军的颜面。”
  陈舍人肃容应是。
  王瑾暗暗松一口气。
  安国公和王丞相一直是政敌,郑宸和他也不对付。范嘉宁却是无辜的。范嘉宁自尽轻生,令人遗憾扼腕。能好好安葬,也是最后的体面了。


第665章 风云(四)
  陈舍人代天子去了一趟郑府。
  郑府这才开始挂白幡设灵堂四处送丧信,为范嘉宁操办身后事。
  范家第一个得了丧信,当时便哭声一片。范嘉宁的亲娘直接就哭昏了过去。其余范家女眷也哭哭啼啼地换了素服,去郑家奔丧,心里却悄然松了一口气。
  郑宸已经是十恶不赦的逆贼,郑家现在没倒,全仗着郑太皇太后力保。不管如何,郑家最好的结局,也就是眼下这样。没了昔日富贵权势,得夹着尾巴低头做人。甚至还有被算旧账的极大可能。
  范家和郑家是姻亲。范嘉宁活着一日,范家和郑家也掰扯不清。这些日子,范家人私下没少嘀咕不满过。
  现在范嘉宁这一死,倒是一了百了。范嘉宁没有孩子,她一死,范家便能很快和郑家切割,各自安好了。
  丞相党的官员纷纷打发家眷来吊唁,王家也有人来。唯有李家,因李尚书祖孙之死,和郑家彻底决裂。明明就隔了一条街,也不肯打发女眷来。
  宁安宫的李太后,听闻丧信,甚至快意地笑了几声。
  在寝宫里养病的范贵太妃,哭得死去活来。
  范嘉宁是她的侄女,在宫中做了几年伴读。姑侄两个素来亲厚。如今阴阳两隔,花一样的年纪便凋零了,这怎能不令人心碎难过?
  景阳宫里的郑太皇太后,也掉了一回眼泪,捶胸顿足:“这个傻丫头,好好的活着便是,怎么就轻生自尽了。”
  “赵春明!你立刻代哀家去一趟郑家,给郑家撑一撑门脸。无论如何,也要将丧事操办得厚重些。”
  赵公公低声应是,一脸沉痛地出宫去郑家吊唁不提。
  然后,也就是这样了。
  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在天地间。就如一粒石子落入江河,打了个小小的璇儿便沉没下去。
  姜韶华心情不太美妙。
  怀着身孕,肚子渐渐隆起,体力精力不济往日。还要每日操劳政务为国事殚精竭虑,平衡宫中朝堂局面人心。再有这么一桩丧事,姜韶华的心情能好得起来才怪了。
  一直伴在她身边的陈舍人,私下里安慰开解:“范氏之死,和皇上没有直接关系。说起来,都是受了郑宸连累。范大将军的那封信,更是直接令范氏没了求生的念头。”
  这么想有些残忍。可对范家来说,范嘉宁死了,才能让范家和郑家彻底撇清关系。
  范大将军是否心里也有这样隐秘的念头,所以才会写了那样一封信?
  身为朝堂重臣边军主将,范大将军这么做无可厚非。
  可身为祖父,让自己的亲孙女早些去死,这又是何等狠心!
  在陈瑾瑜看来,姜韶华和范嘉宁半点不熟,完全不必有任何负罪之心。只有姜韶华自己清楚,前世也好,今生也罢,范嘉宁的死,都和她有间接的关系。
  “你先退下吧!我想一个人静静。”
  陈瑾瑜只得应声退下,迅疾叫了秦虎过来:“让人去送信给长宁伯,请长宁伯回宫一趟。”
  ……
  口信送出去,当天晚上,长宁伯便从皇庄回来了。
  崔渡回得匆忙,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一件。身上还带着些许泥土的气息。
  姜韶华见了急急赶回来的崔渡,心情果然立刻好转:“是不是陈舍人给你送的口信?”
  崔渡嗯一声:“我先去沐浴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再陪你一起吃宵夜。”
  姜韶华点点头。
  昭和殿里还有一些不太要紧的奏折,陈长史正在批阅处理。
  陈长史做了几十年长史,掌管王府人事,对处理公务十分熟稔。现在公务的范围更大,人事复杂了十倍不止,陈长史也在慢慢适应中。
  崔渡没有提刚死不久的范嘉宁,也不提和姜韶华牵绊颇深至今没有下落的郑宸,宫廷朝堂通通不说,只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地说起皇庄里:“……以前在南阳郡,我觉得田庄很大。现在这皇庄,有几万亩良田。想转一圈,得走一天。”
  “就是有一点不妥当,皇庄的管事不通农事,官腔十足,说话做事都不如林庄头。”
  “我已经写信回去,让林庄头带着家眷来京城,还有我堂兄,伤已经好了,我想让他也来京城。”
  姜韶华笑着瞥一眼崔渡:“崔家人去皇庄找你了?”
  崔渡挠挠头:“你怎么知道?”
  姜韶华轻笑一声:“猜也猜得出来。”
  太和帝丧事过了一个多月,她这位新帝就正式登基。速度之快,离京城远一些的州郡根本反应不及。
  崔卢两家因为是王府姻亲,早一步得了确切的消息,总算及时赶到了京城来。虽没资格参加天子登基典礼,也都上了奏表庆贺新帝登基。
  卢玹一死,卢家人难免有些底气不足。也没人质疑过卢玹的死因——最多暗中揣度,没人敢表露出一星半点。来了京城之后,卢家人格外老实安分。
  至于崔家,因为提前下注,又有崔渡这个皇夫兼农部尚书,腰杆倒是挺得格外直。
  崔平特意去皇庄小住,时不时就提起崔望。崔渡心里也惦记堂兄,顺口便提了起来。
  这就是御前有人的好处了。大梁少年才俊多如牛毛,想出头可不是易事。博陵崔氏沉寂多年,现在终于攀上了通天坦途。
  于姜韶华而言,这都是小事,随口笑道:“你以前用惯的人手,可以尽数带到京城来。”
  说着,忽然轻轻咦了一声,右手抚上了肚子。
  崔渡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问道:“孩子是不是动了?”
  姜韶华目中漾起笑意:“嗯,几日前就有细微动静了。刚才忽然动了一下。”
  崔渡忙将手放在她的肚子上。肚中的孩子又动了一下。
  崔渡一脸的震撼和不可思议:“孩子真的动了。”
  这傻乎乎的模样,逗得姜韶华轻笑不已:“这才刚开始,以后有的是胎动的时候。”
  崔渡又将头贴了过去:“我要仔细听听。闺女一定是知道亲爹在这儿,想和亲爹说话。”
  这般热热闹闹的说笑着,姜韶华心里的阴郁悄然散去。


第666章 抉择(一)
  隔日一早,崔渡去景阳宫请安,顺便做个好姐夫陪平王玩耍去了。
  姜韶华在金銮殿举行小朝会。
  戴尚书第一个拱手启奏:“高凉王府东平王府谋逆一案,已经审清楚了。请皇上下旨论处。”
  太和帝的丧事办完了,新帝也正式登基了。现在,也该腾出手来处置这一桩谋逆大案了。
  身为主谋的高凉王世子姜颐,当日就被姜韶华一枪刺死。东平王父子,前几日的一夜,在牢狱中服毒自尽——别管毒药是从哪儿来的,总之,主谋基本都死了。
  只有一个脑子说话都不灵光的高凉王,还被关在王府里。另有两座王府的妇孺老少,也要被株连,抄家也是应有之义。
  这没什么可多说的。姜韶华很快下了圣旨,令刑部择日行刑,高凉王府东平王府所有人砍头示众。紧接着派御前侍卫前去抄家。
  真正值得商榷讨论的,是怎么处置淮阳王和武安郡王。
  杨侍郎出列,呈上了淮阳王和武安郡王的自辩奏折。
  姜韶华吩咐王中书令当众宣读。王瑾应声领命,上前两步,当众宣读两份奏折。
  淮阳王在奏折里声泪俱下,说自己误信奸佞重用小人,结果被心腹背刺诬陷。他绝没有谋反的意思,也坚定地支持女帝陛下登基。现在愿自请贬为庶人,将淮阳王府的家业一律献给朝廷,充实国库。
  武安郡王的奏折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不过,字里行间到底还是透出了怨气,且远不及淮阳王有文采,奏折干巴巴的,听着让人有些不适。
  姜韶华听完后,不置可否,而是先问众臣:“众爱卿对这两份奏折有何看法,不妨都说说看。”
  董尚书当仁不让,立刻张口道:“当日在皇陵里,作乱的逆贼不过百余人,且都已被诛杀。吴为和司五在狱中言辞反复不定,先说是受淮阳王指使,后来又说是受武安郡王指使。臣以为,他们两人的话不足以取信做证。”
  “不过,淮阳王和武安郡王都有谋反之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为了国朝安稳,请皇上下圣旨,夺了淮阳王和武安郡王的爵位。”
  张尚书习惯了要唱两句反调,立刻站了出来:“董尚书此言差矣。皇上初登基,行事不能凭一己好恶,应该按着朝廷法度行事。既然吴为司五的言辞不足信,淮阳王和武安郡王谋反就不成立。岂能因莫须有治罪两位藩王!此事不可开先例,否则,朝野间必有不利于皇上的言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7页  当前第38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3/47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度韶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