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度韶华_分节阅读_第147节
小说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1.57 MB   上传时间:2025-03-05 19:56:10
  不过,田庄上下三百多人,对崔渡都十分恭敬,言听计从。在他们眼里,能种出亩产十几石粮食的崔公子,和天上的神人差不多。
  便是卢琮,对这位崔公子也是发自内心的敬重有加。
  农耕是国之根本。一个能种出新粮让百姓填饱肚子的人,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崔渡笑着应一声,从田里走过来:“是不是推广新粮一事?”
  卢琮点头应是,将自己的条陈奉上:“这是下官一点粗略的想法,请崔公子指点。”
  崔渡失笑:“我就会种田,其余的事我不太懂。既然郡主派你来,可见认可你的想法。你只管做就是了。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你说便是。”
  卢琮心头松了一松。
  有大能耐真本事的人,难免都有些傲气。像崔公子这等大才之人,便是去了朝廷,至少也得封个四品官。崔公子这般随和好说话,委实出乎他的意料。
  崔渡将条陈还了回来,卢琮便择其中几条要紧的说了。
  崔渡点了点头:“你说的我懂了。十四县派人来学种新粮,需要在田庄里住上一两个月。这样的事以后还会有。所以,现在要准备屋子给他们住,吃喝也得都预备上。等他们来了之后,我每日带着他们下田,就在田里现教现学。”
  就是短期进修班嘛!
  这个他熟得很。
  卢琮舒展眉头,连连笑道:“是是是,崔公子说的是。崔公子只负责教导他们种田,其余一应琐事,都由下官来安排。”
  崔渡咧嘴一笑:“正好,还有几日就要收红薯了。我正愁人手不足。”
  实践出真知。农学嘛,纸上谈兵没用,就得在实践中学习。
  林庄头很快被叫了过来。得知将有一两百人来田庄,林庄头也是喜上眉梢,显然和崔渡想到一起去了。
  不过,来这么多人,安顿也确实是问题。吃的倒是好解决,田庄多的是粮食,一日三顿多做些饭菜便是。住处就得好生安排了。
  卢琮和林庄头商议过后,让亲卫家眷们腾出二十间空屋出来。
  这些琐事,不用崔渡操心,他现在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即将成熟收获的红薯上。也无暇操心这些琐事就是了。
  如此忙碌四五日,各县来人陆续进了田庄。
  公文上注明五到十人,有的县城就派了五个人来,譬如博望比阳叶县,这三个上县各自有产业,不以农耕为主。大多县城都派了十个人。还有一个更离谱的,直接派了二十个人来。
  卢琮看着舞阴县来的二十个农夫,哭笑不得,对亲自送人前来的高县令道:“高县令怎么带了这么多人来?”
  高县令厚着脸皮笑道:“舞阴县今年干旱欠收,百姓们都急得很。听闻有抗干旱产量高的新粮,我便多带些人来,想着人多学得快,回去推广起来也更便利。还请卢舍人多多体谅。”
  能学种新粮,食宿全管,这等好事,自然是多多益善啊!
  卢琮无奈又好笑。不过,来都来了,总不能再撵回去:“也罢,只此一回,下不为例。”
  高县令连连拱手谢过卢舍人。
  说起来,姜韶华令卢舍人来办差,确实最合宜。像高县令这样亲自领人来田庄的,不在少数。卢舍人熟悉官场,和众人应对起来分寸拿捏得当。换了陈瑾瑜或马耀宗来,只怕就没那么顺当了。
  最后一个到田庄的,是郦县的蔡县令。
  卢琮看到蔡县令的那一刻,脸都快抽筋了:“蔡县令怎么带了这么多人来?”


第239章 丰收(一)
  黑瘦干瘪的蔡县令身后,足足有三十个农夫。比起舞阴县还要多十个。
  卢琮这两日安排众人食宿,忙得脚不沾地,腰酸腿软。就连嗓子,也哑得快说不出话来。
  此时骤然见这么多人,卢琮头都大了一圈,语气就没那么委婉了:“公文里写明了,五到十个人便可。蔡县令带了三十个人来,田庄里实在没地方安顿了。就留下十个吧,其余的人都带回去。”
  蔡县令忙笑道:“我知道给卢舍人添麻烦了。不过,郦县路途远,一来一回奔波不易。他们都是郦县百姓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干活都是一把好手。这样,有十个算是来学习的。另外二十个,就算给田庄做短工。不要工钱,有口吃的就行。现在天气热,没地方睡,晚上都睡田边地头也行。”
  说完,转头冲林庄头一笑:“林庄头,我送二十个白做短工的人来,要不要?”
  林庄头没想这么多,立刻笑道:“过两日就要收粮食,田庄里确实缺人手。卢舍人,要不就让他们都留下吧!”
  卢舍人:“……”
  怪不得郡主这般器重提携蔡县令。就凭着做事的“灵活”,也得是独一份。
  卢琮只得捏着鼻子认了:“也罢,蔡县令这般说情,就都留下吧!”
  哪能真让百姓们睡田边地头。过两日郡主就来了,要是看到百姓露宿田边,他这个舍人也别再做下去了。
  卢琮打起精神,领着三十个百姓去安顿。屋子实在腾挪不开,便搭一些帐篷。卢舍人还特意打发人去药铺买些驱赶蚊虫的药草来,到了晚上点燃,气味是呛人些,效果却是不错。
  蔡县令来了之后,就不肯走了:“县衙近来没什么事,我领着百姓们过来,正好一同学一学。”
  得,还要给蔡县令安排住处。
  到底是县令,总不能也住帐篷。卢舍人捏着鼻子,将自己的住处腾出一间空屋来。
  到了晚上,听着隔壁屋子里传来如雷的鼾声,卢琮再次抽了抽嘴角,默默用纸团塞住了耳朵。
  ……
  两日后,姜韶华率属官亲兵们来了田庄。
  有了前一次玉米丰收的踏实,这一次收获红薯,众人更是满怀期待。
  一望无际的红薯田,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翻舞。众人各自拿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刨土,像挖金疙瘩一般,刨出一个个红薯来。
  “一,二,三……”姜韶华也亲自下了田,照例和崔渡一处。挖开一根红薯藤蔓,数着泥土来翻出来的红薯,姜韶华脸上的笑意几乎没停过。
  “一株红薯藤,结了五个红薯。”姜韶华扭头一笑,语气里满是喜悦:“红薯种得密实,一株连着一株,这么算来,收成应该比玉米强。”
  崔渡用袖子抹了一把额头汗珠,笑着说道:“红薯本来就该比玉米产量高得多。这是第一年,红薯的个头太小了,只有小儿拳头大小。等以后选种育苗,种出大个头的红薯来。产量至少翻一倍。”
  这骄傲如花公鸡一样的模样,怎么看怎么顺眼。
  姜韶华嫣然一笑,继续低头忙活。
  不远处,传来阵阵惊呼。
  姜韶华抬头一看,不由得笑了起来。原来,蔡县令正领着一堆百姓挖红薯,每翻出几个红薯来,百姓们便一阵欢呼雀跃。蔡县令也乐开了花,竟用衣角擦了擦泥,张口就咬了一口。
  “蔡县令,洗一洗再尝。”崔渡失笑,忙高声提醒。
  咯吱咯吱!
  蔡县令嚼着甜丝丝脆生生的红薯,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不用不用,土里生土里长的粮食,不脏。这红薯味道好得很。”
  姜韶华也笑了。蔡县令尝得起劲,她忽然也有些馋了。
  不过,身为郡主,又是姑娘家,总要矜持一些。
  她笑着看崔渡一眼。
  崔渡立刻心领神会,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小的匕首,拔了刀鞘,露出薄而锋利的匕首:“这是沈工正特意为我打制的匕首,锋利得很。”
  反正削起红薯皮来又快又好。
  崔渡削了一个红薯,递给姜韶华。姜韶华很自然地伸手接过红薯,轻尝一口,眼睛陡然一亮:“这个好吃。”
  玉米口感粗糙些,红薯就不同了,有淡淡的甜味。
  在大梁,蔗糖十分昂贵,产量也稀少,只有富贵人家才吃得起。普通百姓吃盐都要省之又省,更别说糖了。红薯生吃就有这样的口感,简直是意外之喜。
  “等煮熟了,甜糯香软,更好吃。”崔渡笑道:“还可以蒸着吃,用火烤着吃,油炸着吃,切开后放玉米糊里。还能晒红薯干,磨成粉做成粉条,总之,怎么做都好吃。”
  姜韶华嗯一声,三五口将红薯吃完,继续挥小锄头。
  红薯还有一大妙处,刨出来之后,就能称量计数。比收玉米轻松了不少。
  “称完了吗?”
  “别急,还有两竹筐。”
  “这一亩田,竟收了这么多粮食。”
  “可不是。崔公子简直是天上派来的神仙啊!”
  “我们郡主才是真正的神仙。是郡主收留了崔公子,将田庄给崔公子,还令宋统领去买新粮种。现在又全力推广新粮。如果当日崔公子去了朝廷,还能有今日这样光景吗?”
  “那是。崔公子做出的新式辕犁,才一年功夫,南阳郡百姓就都用上了。朝廷推行得怎么样?”
  “嘘,别碎嘴了。快些瞧瞧,崔公子的册子上到底记了多少?”
  这么多人团团围着,有资格站到郡主身边探头看册子的人,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陈长史十分霸气,占据了最近的位置。冯长史也没客气,同样离得近。杨审理没那么近,但是个头高有优势。
  陈瑾瑜就有些吃亏了,垫着脚尖也看不清。就听身边的马耀宗激动地喊了一声:“一千八百斤!”
  “十八石!整整十八石!”
  陈瑾瑜忽然觉得眼有些热,用手背抹一把眼睛。
  姜韶华站在最中间,在众人激动的叫嚷声中,灿然一笑:“红薯丰收!传本郡主的话,今晚田庄设宴庆贺!”


第240章 丰收(二)
  田庄里种了两千亩红薯。
  今日数百人躬身弯腰忙了一整天,将两千亩田的红薯都刨了出来。收出来的红薯堆放了一处又一处,像山脉延绵。
  一亩田少说也收十四五石,多的高达二十三四石以上。以十亩田算来,平均产量是二十石左右。
  这样的大丰收,简直令人喜悦至癫狂。
  郡主下令设宴庆贺,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唯有蔡县令,大着胆子进言:“郡主,红薯我们稍微尝一尝滋味便可。几百个人放开了吃,得吃掉一亩田的红薯。还是都留着做种粮吧!过个一两年,南阳郡种的到处都是,那时候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天天吃也无妨。”
  姜韶华对勤勉的蔡县令素来客气礼遇,闻言笑道:“蔡县令说的也有道理。来人,抬一筐红薯去厨房,今晚大家都尝一尝便可。”
  蔡县令见自己的意见被郡主采纳,心里舒畅,忙拱手谢恩。
  姜韶华和颜悦色地笑道:“又没外人,不必这么多礼。大家伙儿都忙了一天,一定累得很,都回去歇一歇,换了干净衣服再用晚膳。”
  蔡县令笑着应道:“说来奇怪,在田里忙了一整日,臣竟然半点不累。”
  六十岁的闻主簿笑呵呵地接了话茬:“可不是?臣这老骨头也不累。”
  众人都笑了起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7页  当前第14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7/47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度韶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