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在这几年挺常见的,但人家都改成“卫东”“卫红”“卫兵”之类的。
她还是头一回听说给自己改名叫“公仆”的,这余主任也算是有鸿鹄之志了。
“你俩咋认识的?”
“就是工作的时候认识的呗。他们利华厂挺不容易的,一把火全烧没了,市里能不能帮着想想办法?”
常月娥已经从第一食品厂分厂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如今是领退休工资的状态。
她其实不想插手闺女的工作,但利华厂和余公仆实在是让她不落忍,这才大清早跑来找闺女了。
当然,主要还是想看看闺女的新单位。
反正她退休没啥事,随便溜达。
叶满枝带妈妈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泡了杯最好的茶给她,这才说:“即使你不来,我也要跟余主任谈谈了。她最近天天来局里堵门,但你说她堵我有啥用?这么复杂的事,我不得先想想办法吗?”
“她那人就这样,干工作就靠软磨硬泡。”常月娥说,“她是苦出身,九岁就出来做工了,进利华厂工作以后才跟着扫盲班学了写字。小余没啥文化,也不要啥脸面,利华厂能从小作坊发展成食品厂,全靠她和那个老厂长找领导软磨硬泡。所以,别看她办事像个市井泼妇,其实她在利华厂很有威信。”
叶满枝:“……”
她也发现了,有余公仆在的地方,总像是在田间地头。
她这些年也见过不少女干部了,但是敢在市领导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余公仆真是第一个!
她冲门外的秘书室里喊着“迎春”。
新任秘书奚迎春赶紧“哎”了一声,推门进来。
“利华厂的余主任,今天来了吗?”
“来了,”奚迎春表情古怪道,“在办公室那边跟人唠嗑呢。”
“……”叶满枝叹道,“你把余主任请过来吧,我跟她聊聊。”
余公仆很快就小跑进来了,喊了声“叶局长”,又递给常月娥一个“还得是你”的眼神。
好似叶满枝肯见她,全是常月娥的功劳。
常月娥起身说:“你们聊吧,我今天真是白跑一趟,人家叶局长本来就要找你聊聊呢!”
余公仆作势就要出去送她,两人来回谦让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叶满枝看不下去,让奚迎春帮她送送亲妈。
她不想再浪费时间了,开门见山地说:“余主任,市里的态度很明确,利华厂与其他食品厂有产品上的重合,不想在市区里继续投资建厂。”
“那我们这三百号职工咋办?”
叶满枝问:“余主任,你之前跟市领导承诺的,生产巧克力和麦乳精的计划,是不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了!为了这俩产品,我特意带着工程师去天津和上海学习呢!”余公仆呸了一声说,“有人说我为了留城指标诓骗市领导,我咋可能有那个胆子!叶局,我跟你说实话吧,利华厂账面上的资金,确实不够同时增加两种产品,但是买麦乳精设备的钱还是够的。我当初打算先把人招进来,要是大家没活儿干,那不正好能让市里出钱,买点新设备嘛!没想到啊,好好的计划,全被张治峰那个王八蛋毁了!”
“要是有了麦乳精设备,你们的工人能立即投入生产吗?”
余公仆顿了顿,偷眼瞄向神情严肃的叶局长,内心挣扎片刻后,还是选择说实话。
“工人还没培训呢,咋可能立即上岗,但我们已经有麦乳精配方了,工程师知道咋弄,到时候可以让工人学。”
叶满枝点点头说:“我也希望利华厂可以重建,让原有的职工全部重新上岗。但我还得再想想办法,跟其他单位联系一下。余主任你先回去吧,有消息我给你打电话。”
余公仆从小就出门做工,很会察言观色,直觉这叶局长不是搪塞自己,于是也不在这里讨人嫌,说了一箩筐感谢的话,干脆利索地走了。
叶满枝花几天时间,翻看市里各大食品厂的资料,又研究了全市各区县的工业发展情况。
然后,便开始了她上任后的正式调研。
调研第一站,不是市里的重点工业区,也不是那些国营大厂,而是回了她的老家——通兰县。
得到通知的县革委会钱主任,早早就在县委大院门口迎接了。
一见到叶满枝就笑着喊“欢迎”。
叶满枝与对方客气地寒暄几句,又看向旁边的田春山,语气熟稔地笑:“老田,我够意思吧?调研第一站,就冲着你们通兰县来了。”
田春山冲她抱了抱拳。
谁都知道他俩原来是一个班子的同事,叶满枝这个局长刚上任就来通兰县调研,算是给足他面子了。
钱主任心知这二位是熟人,肯定有话要说。他给田春山使个眼色,就客气道:“田主任是分管工业工作的,你们是老同事,让田主任陪你在县里看看吧。中午我在县委食堂请叶局吃顿便饭。”
叶满枝笑着答应了。
等人一走,她才问:“怎么样?通兰县的工业不好发展吧?”
“哎,全市倒数第一,底子太薄了。”田春山说,“你在电话里说找我有事,到底有啥事?”
“利华食品厂你听说过吧?”
“嗯,听过,让市里头疼的那个嘛。”
“呵呵,让市里头疼,却是你们通兰县的香饽饽。”叶满枝认真道,“通兰县是农业大县,除了农机产品和农药,最适合发展的其实是食品工业。利华厂有工人,有成熟的技术,有配方,还有现成的产品。而你们县里有地皮,有发展需要,还有一点钱,双方为什么不能合作一次呢?将这家大型国营食品厂发展起来,还能带动不少配套工业的发展。”
第232章
田春山望着叶满枝, 好半天才憋出一句话。
“叶主任,你这牛皮都快吹到天上去了!几百人的工厂算啥大型国营食品厂啊?”
不知道的还以为那利华食品厂是几千人的大厂呢。
“哈哈,利华厂差不多有三百人, ”叶满枝透露,“但是重建以后, 肯定还要扩大规模。他们厂的余主任想生产麦乳精和巧克力, 填补滨江在这一块的空白。真给你们通兰县一个几千人的大厂, 你们也吃不下呀!”
田春山摇头叹道:“现在全县都盼着能像安阳县那样搞出第二个曙光厂呢!”
叶满枝惊愕道:“你们县里想搞电子工业啊?”
“咋不想呢, 这不是看见曙光厂赚钱了嘛。”
叶满枝:“……”
这可真是,还没学会走就想跑了。
曙光厂有二十年的底子, 又通过出口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这才一点点搞起了电视机。
通兰县要技术没技术, 要人才没人才, 要资金没资金,这不是好高骛远吗?
她只能问:“你们从省里或市里搞来项目资金了?”
“要是真有资金, 轻工局能不知道嘛!”田春山指指自己的脑袋, “到了县里才发现, 人家的脑袋瓜跟咱不太一样。”
这个职位是田春山自己争取来的, 要说后悔倒也不至于。
但心理落差还是有的。
在曙光厂的时候, 大家劲儿往一处使, 一心搞生产。
雷万元和叶满枝这两任一把手, 都能稳得住局面, 厂里没啥钩心斗角的烦心事。
可是,到了通兰县可不得了。
好家伙, 跟掉进了狐狸窝似的,一天天没有消停的时候。
他来通兰县几个月,真正抓工业工作的时间, 连一半都没有。
在叶满枝跟前,田春山没说含糊话,直言道:“钱主任新官上任,铆足了心气抓工业,但是吧……”
“这不是挺好的吗?”
“钱主任很有理想抱负,想彻底改变通兰县工业落后的局面,所以,他想上马大项目。”田春山苦笑道,“你要是说利华厂是三千人的大厂,那即使要拉饥荒,我们也得把这个项目弄到手。可是,300人的小厂嘛,呵呵……”
利华厂的情况是,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这些人来了通兰县以后,要由通兰县出资建厂房、盖宿舍。
而利华厂是一家市属企业,利润要上交市里。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县里不会掏这笔钱的。
叶满枝理解地颔首,“在重建利华厂这方面,你们县里的确要吃点亏。但咱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嘛,利华厂要生产花馍、糕点、小吃,之后还有麦乳精和巧克力。”
“就像县电机厂可以给曙光厂供货一样,通兰县也可以围绕利华厂需要的原料,成立面粉厂、榨油厂、糖厂、奶粉厂、包装厂、制罐厂等等等等。”
“咱都是在企业干过的,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不是得一点一点来嘛!”
田春山顺着她的话,想象了一下这幅宏伟蓝图。
从他的本心出发,当然是想接下利华厂的。
食品厂的确如叶满枝所说,与通兰县高度适配,要是真把这些配套工厂发展起来,那通兰县的工业就被盘活了。
可是,钱青松为啥想上马大项目呢?
因为大项目见效快啊!
只要项目立项,那就是看得见的成绩。
而发展食品工业是个功夫活,也许需要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形成规模。
到时候钱主任兴许已经离开通兰县了。
田春山委婉道:“钱主任就是通兰县人,从公社一步步干上来的,在县里很有威望。”
意思是说,钱青松掌握着县革委的话语权,接手利华厂得看他的态度。
叶满枝听懂了,笑着说:“那行,一会儿再跟钱主任聊聊。”
通兰县的革委会班子有九个人,田春山是新来的,排名靠后,在这样的大事上确实没有决定权。
叶满枝没再提这一茬,喊上她带来的三个人,一起去考察了通兰县的几家工厂。
除了农机厂,就是机械修配厂,要么就是五金零件厂,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县棉纺厂,有七百多名职工。
食品加工厂当然也是有的,但职工数都不过百,大多是公社开办的集体企业。
由于实在没什么看头,一行人只花一个上午就考察完了。
回县委食堂吃午饭的时间绰绰有余。
钱青松特意准备了午饭,他对叶满枝这次的调研还是充满期待的。
可是,在饭桌上听她讲了利华厂的情况后,钱青松心里难掩失望。
正如田春山所料,他觉得利华厂的规模太小了,两三年内对通兰县的工业起不到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