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天上台跳舞了,看到了飞机,跟太爷爷太奶奶一起坐了小火车,还吃了奶油冰棍,她已经很开心啦!
*
吴大博士闹了一个大乌龙,让叶满枝笑了半晚上。
翌日去上班的时候,她还在想,吴博士要么学会开飞机,要么学会造飞机,否则吹出去的牛真的很难圆得回来。
她先去厂里点个卯,就立即动身前往市人委,参加“全市工业学大庆动员大会”。
因着食品厂刚爆出一个窝案,牛恩久还差点因此下课,他最近只在厂里大刀阔斧地整顿生产纪律,暂时不想出来抛头露面。
所以,凡是省里和市里的会议,几乎全是叶满枝等几个副厂长代为出席的。
叶满枝来市里和区里开会的时候,有几个固定的开会搭子。
比如第二啤酒厂的张厂长,纺织厂的吕副厂长,糖厂的郭厂长。
大家都是女厂长,坐在一起比较有话聊。
叶满枝进入会场就开始寻摸自己的开会搭子,结果今天居然一个也没看见。
她瞧见了滨江第二啤酒厂的冯副厂长,便笑着打招呼:“冯厂长,最近难得碰见你呀,好几次都是张厂长来开会。”
“哈哈,张厂长今天在车间跟班劳动,我正好有空,就过来听听领导的讲话。”
叶满枝好奇道:“冯厂长,你们厂的厂长需要下车间吗?”
“嗯,每周一天,在车间参加劳动。不但厂长要下车间,所有干部都要下车间。”冯副厂长说,“我们厂现在实行的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叶满枝了然地颔首。
看来啤酒厂已经适用鞍钢宪法了。
前几年省里有段时间在推广鞍钢宪法,不少大型国营工厂响应号召,用这种方式来管理企业。
所谓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然后让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相结合。
第一食品厂曾经也搞过这种改革,让干部下车间劳动,让工人参加工厂管理。
不过,只看如今厂里的情况就知道,当初的改革并不成功。
牛恩久是掌握话语权的,怎么会愿意让工人参加管理?
叶满枝在市里开了一上午的会,在市人委机关食堂吃了午饭,下午就将“工业学大庆”的精神在班子会议上传达了。
自打厂领导被追了责,牛恩久每天都要召开班子会议,听取相关科室车间的整改汇报。
叶满枝传达了会议内容以后,本以为今天的主题又会是跟各部门整改有关的。
结果牛恩久却在会上提出,最近厂里的工作千头万绪,要尽快补足供销科副科长、生产计划科长、保卫科长,以及成品三车间主任的空缺,让人事科负责提名几个人选。
叶满枝心说,人事科长是被牛恩久提拔起来的。
他提名的人选,不就是牛厂长中意的人选么。
那这次整改的意义是什么?
叶满枝笑着接话说:“最近咱们厂里的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明显改善,厂里一派欣欣向荣。”
“哎,”牛恩久叹气说,“就怕有些职工不理解我的苦心,看我一口气开除了那么多监守自盗的职工,估计还要在心里埋怨我呢!”
叶满枝笑道:“大家都是为了厂里好嘛。不过,我觉得咱们的办法还是太温和了一些,抓几个典型,开除几个工人,只能暂时止痛止痒,等到过段时间风声过去了,也许又会故态复萌。食品厂的产品对大家的诱惑其实还挺大的,一瓶罐头一块多钱,很难不让人动心。”
“要我说,咱们最好能在制度上彻底堵住漏洞。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应该尽快想办法,让上级领导看看咱们这次改革的决心。”
牛恩久问:“既然叶厂长主动提了出来,是不是已经有什么好办法了?”
他最近做的这些大动作,一半是为了堵住厂里的漏洞,一半也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
捅出那么大的篓子,食品厂的领导班子总要拿出一个态度来。
叶满枝说:“我在省工业厅工作的时候,省厅的干部从上到下,每年都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基层劳动,要去生产队实打实地下地干农活。但是来了咱们食品厂以后,我发现厂里并没有干部要去基层参加劳动的相关规定。除了几位厂长每周都要下车间包干,其他干部几乎是不下车间,不深入基层的。这样做工作,其实非常脱离群众!”
“另外,这次咱们厂里出现了一起倒卖罐头的窝案,金额巨大,而且长达一年之久。在此期间,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发现他们的可疑吗?其实很多事情是瞒上不瞒下的,有些人也许发现了,但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索性选择了沉默。”
“我觉得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干部与基层的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群众,另一方面是,咱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还不够强烈,以厂为家的观念还比较薄弱。这几年,省里的不少大型工厂都推行了鞍钢宪法,让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生产者。咱们厂不妨也尝试推行一下鞍钢宪法,让上级领导看到咱们改革的决心。”
机会就摆在面前,叶满枝可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老牛继续搞一言堂了。
第154章
牛恩久能在厂里搞一言堂, 除了那所谓的威信,主要是因为有人肯听话。
厂里很多科室和车间的负责人,都是被他一手提拔上来的。
这些人是牛厂长的亲信, 得到了厂长的充分信任和放权,当然也能将厂长的意图贯彻下去。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样确实提高了厂里的工作效率, 让食品厂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飞速扩大规模。
但凡事有利有弊, 牛恩久这种工作作风, 必然会让一部分人感到憋屈。
比如,铤而走险倒卖国有资产的何大力, 又比如其他副厂长。
所以, 当叶满枝提出在厂里试行《鞍钢宪法》的时候, 并没有遭到其他副厂长的强烈反对。
陈谦甚至还明确表示了支持。
一场2.27大火案, 让他这个分管生产的副厂长被上级连罚三次。
要是再闹出一次重大事故,他就可以直接卷铺盖走人了!
《鞍钢宪法》未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最起码能给牛恩久的一言堂打点折扣。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叶满枝刚在厂里站稳脚跟, 并不想与牛恩久撕破脸, 所以在介绍《鞍钢宪法》的时候, 她没在工人参加管理的事情上说太多, 只道:“我最近去罐头车间比较勤, 不少工人向我反应, 厂里的一些规章制度不合理。”
“前几天二车间那边有一盏电灯坏了,需要重新安装。但是从申请到安装, 居然要经过十四道手续!安装一个灯泡,不但需要车间主任签字,需要后勤签字, 还需要我这个包干副厂长签字,需要分管设备的蒋厂长签字,最后还需要牛厂长签字。”
“不但车间工人跑断腿,厂领导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我每天至少要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给各种申请签字。我以前是给夏厅当秘书的,来了咱们厂以后,每天要签的字,比夏厅还多呢!”
“安装个电灯而已,其实让车间保养员申请,由车间主任签字,然后去后勤申请新电灯就差不多了。其他流程完全可以简化,提高咱们的工作效率。”
王士虎附和道:“有些流程确实可以简化一下,像那个事假条,病假条什么的,要么统一交给包干副厂长,要么统一交给生产副厂长,没必要让两个副厂长同时在单子上签字。”
他最近忙着为几款糕点申请市优评奖,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回来还得给一大摞单据签字,搞得他苦不堪言。
副厂长们一个个大倒苦水,口中说的是规章制度不合理,其实都在从侧面支持推行《鞍钢宪法》。
牛恩久吹着水杯里的茶叶,心里清楚副厂长们的用意。
他沉吟片刻说:“《鞍钢宪法》在咱们厂里试行过一段时间,但是当时的落地情况不理想。有些工人反应,大家不会管理工厂,而且参与管理耽误了生产。当时有个老工人还说过,‘让我们工人管理工厂,那还要厂长和干部干啥?’哈哈。”
叶满枝笑道:“刚开始实行《鞍钢宪法》的时候,质疑的声音肯定很多。但是《鞍钢宪法》在咱们省里已经推行三年了,据我所知在很多工厂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咱们厂不妨效仿一下。”
“……”
几位副厂长都等着牛恩久的答复,同时也在心里感叹,叶副厂长真会把握时机。
《鞍钢宪法》是由主席同志主张推行的。
食品厂第一次推行不成功,还可以推脱说没经验。
如今全省那么多成功经验在面前摆着,老牛又刚背了一个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现在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推行《鞍钢宪法》?
牛恩久确实找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
但他不拒绝,不意味着这件事可以顺利执行。
不是还有个拖字诀嘛。
“叶厂长的提议确实比较有价值,不过咱们厂里最近人心惶惶,很多工人无法安心生产,有的车间已经耽误了生产进度。等到生产进度赶上来以后,咱们再从长计议吧。”
陈谦说:“大面积推行新政策,工人们乱糟糟的确实容易耽误生产进度,要不然咱们先找一两个车间当试点,尝试着推行一下?”
叶满枝接话说:“可以考虑用我包干的糖果车间和罐头车间当试点,目前这两个车间的生产进度都很正常,罐头车间虽然设备不够,但工人们三班倒,并没耽误生产。”
这两个车间的工人,占了全厂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可以先用这两个车间撕开一个口子。
牛恩久皱眉想了想,他刚背上的处分确实比较麻烦,执意拒绝推行《鞍钢宪法》对他弊大于利。
“那就先在刚恢复生产的两个罐头车间内试点推行一下吧。”
*
以防夜长梦多,叶满枝去第二啤酒厂实地取经以后,没两天就先在两个车间里推行了《鞍钢宪法》。
“叶厂长,这么大个工厂,让我们咋管啊?”有个老工人说,“我可不会管!”
叶满枝坐在破桌子搭成的临时主席台上,笑着问:“李师傅,要是给你两把车间大门的钥匙,你能管好吗?”
“钥匙有啥不能管好的,我拴在裤腰带上就行。”
叶满枝又说:“给你五百个罐头瓶子,让你管好这五百个瓶子,你能管好吗?”
“能啊,就数数呗,数清楚就行。”
叶满枝笑道:“你这不是会管嘛,咋还说自己管不好呢?”
李师傅无语道:“管钥匙和瓶子,跟管厂子能一样嘛?”
“厂子不就是由这些小事组成的嘛,你以为我这个副厂长每天都管啥?我管的就是一件件小事呀!”叶满枝敲了敲话筒,对几个车间的工人说,“推行《鞍钢宪法》的机会十分难得,是我竭力为咱们罐头车间和糖果车间争取来的机会。工人阶级是工厂的主人翁,让大家参加管理,不是正好证明咱们工人当家做主了吗?”
“叶厂长,全厂这么多人,每人都参加管理,那不就乱套了嘛。前几年搞过一次,乱得很!”
叶满枝颔首说:“崔大姐说得对,几千人管一件事,确实容易乱套。但如果每人只管一两件事,那就乱不了!”
“咱们先拿罐头车间举个例子,咱们车间的生产规模大,步骤多,内容杂,只靠车间主任和工长班长,其实很难不错眼地管理到每个生产环节。这就需要咱们车间的所有工人都参与进来,进行管理。”
“我这几天去滨江第二啤酒厂进行了调研,生产啤酒与生产罐头的步骤差不多。啤酒厂那边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在每个班次内部,又进行了分组。比如白班五十人,那么就将这一班的五十人,分成五个生产小组,每组有十个组员。组员们分工负责,把小组的生产、技术、经济,全面管理起来。到时候会根据大家的特长和具体条件,让大家管理诸如考勤、记录、计划、质量、设备、工具、劳保用品等工作,每人管理一项,到时候大家就都能管理工厂了。”
李师傅问:“就让我管一件事啊?”
“对,管理工厂并不难,咱们每人管一件事,对一件事负责。通过这一件事,就能看出大家是否适合做管理工作了。有那管理能力特别强的同志,还将有机会被厂里培养为后备干部!所以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分管工作!”
工人之间顿时哗然一片。
从工人编变成干部编,那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车间里有些“上进”的人,走了好几年关系,都转不成干部编。
“叶厂长,我们管理工厂以后,真有机会变成干部啊?”
“当然了,”叶满枝语气肯定道,“管理能力强的同志,会成为厂里培养的后备干部,啥叫后备干部?就是厂里一旦有了干部空缺,会根据大家的能力和条件,优先考虑咱们后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