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系刚刚开办了一个焦炭厂,大家都是一个学校的,可以先跟他们赊点焦炭。”
叶满枝觉得这事不靠谱,借了焦炭以后,他们用什么还?
这就跟穷亲戚打秋风似的,明显是有借无还的买卖,人家又不是冤大头,凭什么借呀?
她没在大家气势高涨的时候泼冷水,给自己报了名,就重新将心思放到课本上,只等着陈铁通知她去炼钢。
然而,又等了三天,男生们将建高炉的砖头全都搬回来了,两个炉长却在焦炭厂那边碰了钉子。
全校各院系都要抽调人手炼钢,几乎所有人都在打焦炭厂的主意。
由于想赊账的人太多,人家直接把这个口子堵死了!
好在工业经济系还有一大批调干生,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去各单位打秋风,借了一些焦炭回来应急。
可是,陈特冶却不敢在这时候开工。
他第一次在学校组织大型活动,可以进度缓慢,但决不能失败。
若是不能保证焦炭的持续供应,那炼钢这事,绝对是炼一炉废一炉。
在大家为焦炭犯愁的时候,叶满枝向炼钢委员会提出了分头行动的设想。
一部分人负责在小高炉炼钢,另一部分人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由于“后勤”听起来不太威风,显不出她的重要性,所以她给这支队伍取名为“物资供应先锋队”,与“炼钢突击队”相呼应。
陈莹一力支持了她的提议,并且直接挂帅当了先锋队的队长。
叶满枝与大二的苏芮担任了副队长。
由于大二大三都有技术课作业,仓库里那些鼓风机和教学模型都是他们做的,而大一刚入学,在这方面几乎毫无贡献,所以叶满枝揽下了帮鼓风机变现的任务。
“班长,咱人生地不熟的,把鼓风机卖给谁啊?”杜冉冉问。
“这些鼓风机,有铁质的,也有木质的,而且功率也不一样。”叶满枝背着手在仓库里溜达,“小高炉都需要鼓风机,你们先把大功率的鼓风机送去其他高炉,看看能不能换一些焦炭回来。小功率的鼓风机,我另想办法。”
一年级的大多数人都跟着陈特冶去炼钢了,只有9人加入了“物资供应先锋队”。
八女一男,唯一的男生是她们一班的学习委员。
“沈墨,你没什么问题吧?”叶满枝问。
沈墨长相秀气,说话也斯文,“没问题,我跟大家一起试试,队长,这些鼓风机怎么定价?”
叶满枝从没与这么秀气的男性相处过,说话都要尽量放低音量。
“这些大功率鼓风机的成本在20-35元左右,只要有15%-20%的利润空间,咱们就卖。大家都打起精神,别怕被拒绝,先去校内校外的小高炉推销一下。”
她给大家安排了任务,上完当天的最后一门课,便提着一个卖相还不错的鼓风机,回到了光明街。
郭二妮还在煤炉厂加班,见她突然在厂里出现,惊喜地问:“小叶主任,你不是去上大学了吗?怎么回来了?”
“大学就在本地,我想回来还不容易!”叶满枝坐到她对面问,“怎么样?最近快到蜂窝煤炉子的销售旺季了吧?”
“哈哈,入了秋就是旺季,我跟李厂长正让工人们抓紧时间备货呢!”
“咱们厂的发展好,那我这事就好开口了。”叶满枝喝了一口热茶,指了指地上的手摇鼓风机问,“郭副厂长,你看我带来这鼓风机咋样?”
郭二妮早看到那个鼓风机了,玩笑道:“叶主任,你上了大学以后,不会还要搞供销工作吧?”
叶满枝将学校里的情况介绍了一下,“这不是没资金买焦炭嘛,只能把大学生的作品拿出来换点资金。这些鼓风机的质量没得说,有问题我们包修包换。”
郭二妮将鼓风机拿起来摆弄了几下,公事公办地问:“叶主任,你们这鼓风机的规格一致吗?”
“这批作业一共62个,规格肯定不一致。不过,厂里要是愿意从我们省大工业经济系订货,那我们就能按照要求生产出统一规格的鼓风机了。”
学生作业的颜色、大小、规格五花八门,别说送去供销社了,就是一般的手工合作社,人家也未必会收。
否则系里早就想办法卖了,不会积压这么多学生作业。
叶满枝思来想去,只有光明煤炉厂有可能给她这个面子,吃下这批货。
最初生产蜂窝煤炉子的时候,他们连油漆桶都用过,而且至今仍有一部分产品是用油漆桶制作的。
煤炉厂在这方面相对没那么挑剔。
郭二妮问了大致情况,就爽快地说:“叶主任,只要能保证产品质量,这62个鼓风机,厂里都能收下,按照我们的进货价两块三来算。”
她这个副厂长还是被叶满枝提拔上来的,叶主任第一次开口找她办事,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拒绝,何况这些鼓风机是大学生做的,在质量上应该可以过关。
*
叶满枝回光明街一趟,把仓库里的62台鼓风机卖了,还给大二大三的学生拉来了一笔150台鼓风机的订单。
这么大的事,已经不是陈莹能独自做主的。
她带着叶满枝,去了一趟系主任的办公室。
苗主任听她介绍了事情经过以后,沉默片刻说:“咱们不是工厂那样的规模生产,仓库里那些手摇鼓风机的成本在两块五左右。”
叶满枝:“……”
她卖两块三,还卖亏了呗?
苗主任停了一会儿又说:“学校不是企业,无法为对方开具发票,其中是否存在偷税漏税的风险?”
叶满枝:“……”
这倒是她没想过的。
叶满枝和陈莹站在办公室里,听着系主任为这笔鼓风机交易挑出四五个毛病,还以为这事要黄了。
却听苗主任继续道:“不过,你这个做法很值得鼓励,两块三就两块三吧,咱们系里的很多教师和学生总是拘泥于课本,缺乏实践精神。”
陈莹向他确认:“主任,那咱仓库里的62台手摇鼓风机就全以两块三的价格卖啦?”
“卖吧。”苗主任点头。
“那之后的150台订单呢?还以两块三接单吗?”
“接啊,为什么不接?不过,你们是搞财经的,要是接连做了两笔亏本买卖,以后就不要说是工业经济系的学生了。”
苗主任径自安排道:“这是一次很难得的实践机会,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都需要你们自己组织计划。活动结束以后,凡是参与了这次活动的学生,都要上交一篇论文。”
叶满枝和陈莹:“::::::”
“随便找个工人就能搞生产,但你们是省大的学生,在组织生产的同时,还要解决核算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材料的核算,核算工具核算方法的改革,某些新的核算制度的运用、推行。论文的内容嘛,就围绕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技术革新等方面来展开吧。”
叶满枝和陈莹:“::::::”
苗主任问:“叶满枝还是大一新生是吧?”
像是刚想起来的。
叶满枝连忙点头,“我们一年级有十人参加了‘物资供应先锋队’。”
“嗯,一年级可能还不太会写论文,不过写着写着就会了,”苗主任摆摆手说,“你们去找罗老师当论文指导老师,有什么不懂的就去问小罗。”
罗老师是《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这门课的老师,算是系里的年轻教师。
从系主任办公室走出来,陈莹和叶满枝面面相觑。
陈莹苦着脸说:“我就知道,老苗不可能做亏本买卖,他逮到机会就要让学生参与实践,外加写论文。”
叶满枝问:“搞这个活动会不会耽误你们去企业实习啊?”
“没事,实习单位还没着落呢,今年去不了的话,就只能安排到下学期了。其他院系都是大四大五实习,但老苗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咱们系的学生大三就要出去实习。”
大一的技术课还没做过鼓风机,那150台鼓风机的任务,要由大二大三的学生组织生产。
除了要写一篇论文,其他工作都不需要大一新生参与。
叶满枝把鼓风机的订单要求告诉她,便无事一身轻,溜溜达达去教学楼上课了。
*
焦炭到位以后,工业经济系的小高炉正式开始炼钢。
因着全天都需要有人在炉边守着,炼钢突击队的那些学生格外忙碌,下了课就跑去小高炉交班。
这就显得“物资供应先锋队”的成员们很清闲了。
以防被人挑毛病,叶满枝也下了课就往外跑。
对外的说辞是,出去拉关系找订单。
实际上,她直接坐车回家了。
“你回来得正好,帮你嫂子看着点出租车,”常月娥将小婴儿交给闺女,“我跟你三嫂四哥去粮站买点粮食。”
“买粮食还需要三个人一起去呀?”叶满枝手忙脚乱地接过襁褓,“要不让我三嫂看孩子吧,我跟你们买粮食去。”
黄黎刚出了月子,只想出门放放风,摆手说:“没事,这小子挺好带的,我刚给他喂过奶,你注意给他换尿布就行了。”
叶满枝“哦哦哦”地哄着侄子,急忙问:“我听同学说,现在买粮食不限量了,是真的吗?”
“真的啊。”常月娥翻出两个面袋子,又指指自己米缸,“否则我们哪能买那么多粮食?”
四哥已经被支使着跑了四趟粮站了,摊在椅子上说:“妈,咱家买了两大缸粮食了,这么多粮食一时半刻哪能吃得完?这不得招虫嘛!”
“我算是被限量供应闹怕了,这回粮食丰收,我得敞开了吃大米,今晚咱们蒸一锅大米饭!”常月娥用面袋子在他身上抽了一下,“再买二十斤白面就不买了,你快起来!”
叶满枝心里一直对黄大仙囤粮和粮食丰收的事犯嘀咕。
这会儿见了三嫂,便有意无意地往她脑门上瞧。
然而,黄大仙这回却直接将心里话说了出来。
“粮食可能真的丰收了,但也不至于亩产成千上万斤吧?只要没达到亩产千斤,恢复粮食限量供应是早晚的事。咱家人多,每到月末那几天,粮食都不够吃,不如趁着现在不限量,多攒一些粮食!虫子能吃的粮食,人也能吃,生虫也没关系。”
这年头的粮食里,石子、沙子、虫子什么都有,吃惯了精米的黄黎也渐渐习惯了时下的大米。
淘米时遇到黑色的小虫子,还能面不改色地将虫子挑出去。
不过,黄黎也没想到城里的粮食居然会不限量供应,早知如此,她就不用提前那么早囤粮食了。
她最早囤的那批已经变成陈粮了。
听了老三媳妇的话,原本打算再买一袋面粉就收手的常月娥,又犹豫起来。
她最初没想买那么多粮食,是老叶说粮食亩产万斤纯属扯淡,她才开始囤的。
叶守信是正经农村娃,从小就跟着家人在农村种地,地里能有多少收成他最清楚了。
他听到广播里的播报以后,大骂那些人吹牛逼,还在周末往老家跑了一趟,问他三弟在地里施啥肥,凭啥能亩产千斤万斤?
叶老三说今年的收成确实比往年好很多,但绝对没有亩产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