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二妮去得快回得也快,不到三刻钟的时间,就拉来了一位穿着破棉袄的中年妇女。
“这是邵丁香,男人前年没了,现在跟她公婆住在月牙胡同那边,小叶干部,只要能让她跟她公公都进厂工作,他家那个院子还有一个小屋,可以免费给工厂使用!”
叶满枝笑得亲切,“邵大姐,你自己介绍一下你家的情况,还有你公公多大年纪了?”
“我38岁,我公婆都快60了,不过我公公身体挺好的,偶尔还能干些木匠活。我家那个院子跟街道办的院子差不多,小屋的话有办公室一半大吧,要不你跟我回去看看吧?”
“也行。”
叶满枝喊上刘金宝陪她一起出外勤。
邵丁香家里的格局与五哥之前租住的那个院子差不多,都是院子大,房间小的。
了解过大致情况后,叶满枝对李家三人说:“大爷大娘、邵大姐,你家这院子和房子都挺好,我提一个方案,你们听听行不行。”
邵丁香紧盯着她,抠着手指点头。
“只要能通过卫生站的体检,厂里就录取邵大姐当正式工人,但李大爷的年纪偏大了,只能当临时工。在工厂初建阶段,咱们没有固定工资,发的都是计件工资,有活多干,没活少干,个人收入与完成的任务量有关。所以正式工和临时工在工资待遇上没什么区别。”
“月牙胡同这边租一套院子的价格是5元左右。厂里暂时以每月2元的价格租用你家的外院和小屋,租期半年,房子到期以后一次性付清租金。如果半年后仍继续租用你们的院子,租金可以另行商讨,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半年后就开春了,也过了煤炉子的销售旺季。
煤炉厂能否继续开办下去,届时就能见分晓了。
这套院子是李家的私房,能在半年后得到12块钱的租金,还能有两份工作,李家人没什么不愿意的。
李大爷立即点头说:“领导,就按你说的办,一会儿我就把院子和屋子收拾出来!”
叶满枝在李家看了看,又去居民小组长那里了解了一下他家的情况,确定李家人所说无误后,便回去拟定合同,通知最先应聘的几个居民体检上班。
煤炉厂一共招聘了6个正式工,1个临时工。
其中郭二妮属于特别能干的,应聘之后当天体检,当天上岗,拿到叶满枝开出的介绍信,就去废品收购站买了50个废旧油漆桶。
“一个油漆桶两毛五,50个桶一共12块5,我跟废品收购站的人说好了,先给他们2块5的定金,另外十块钱月底一次性结清。”
叶满枝被她的高效率打个措手不及,没想到办厂第一天就要开工。
她现在终于体会到穆主任的心情了,对于工作特别有干劲儿的同志,她确实不好意思打击人家的工作热情。
“那什么,郭大姐,你再受累往第二居委会的制坯小组和打铁小组跑一趟,”叶满枝将需要赊账的清单交给她,“我去把制作煤炉子的大师傅请来,咱们争取今天备齐材料,明天正式试生产。”
郭二妮好不容易得到一份工作,正是工作热情最高涨的时候,拿到清单以后二话不说又跑了。
叶满枝擦擦额上的汗,赶紧回家找她四哥。
四哥在家清理鱼缸呢,听了她的要求后,无语道:“我又不是你们工厂的工人,凭啥让我去做煤炉子?”
“要不是吴峥嵘和咱爸还得上班,我哪敢劳动你这尊大佛!你快去厂里帮我指点一下吧!”
她把吴峥嵘做的煤炉子拿回来以后,老叶和四哥也依葫芦画瓢做了两个。
因为没在黄泥里掺放保温材料,保温效果不如之前的好,但这样却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现在四哥就是她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会做蜂窝煤炉子的人。
四哥将渔网收起来,嘀咕着“真是欠了你的”,穿上棉袄就要跟她出门。
然而,两人刚走到楼道口,三嫂黄黎就骑着自行车冲了过来。
“叶满枝,你不在街道上班,乱跑什么啊?”
“我忙着办厂呢,嫂子,你找我什么事啊?”
黄黎往老四身上瞄了一眼,顿了顿说:“有你的挂号信,你过来签收一下!”
叶满枝走到她的自行车旁边,乖乖伸手等着签字,可是被黄黎放进她掌心的,却并不是什么挂号信,而是薄薄的一张邮政取款通知单。
她瞪着眼睛往金额那一栏望去,看清上面的数字后,心脏立即咚咚激跳起来。
我的天啊!
七百八十元整!
她揉了揉眼睛,看向汇款单位,“省美术出版社”。
这是她那本时装图书的稿酬到账啦?
黄黎见她傻愣在原地,很能理解她的心情。
刚在邮政所看到小姑子这张取款通知单的时候,她也被震惊了。
原以为那样一本图书,能有四五百的稿酬就顶天了。
没想到人家一次性进账将近八百块!
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走出版路线的决心,现在文人出书也太赚钱了!
时下七百八十块的购买力,放在她那个时代,差不多得有小十万了吧?
“你别傻站着了!赶紧把信收起来,”黄黎又隐晦地往老四身上瞟了一眼,“放好了,别弄丢了!”
这叶老四有赌博前科,在她这里就是不稳定因素,大额财产不能露在他面前。
叶满枝脑袋瓜晕乎乎,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三嫂说什么她都答应着,一个指令一个动作。
将取款单收好后,她回头望向四哥,用一种不太真实的语调说:“哥,今天先不试生产了,我去街道办一趟,你先回去吧。”
四哥翻个白眼,嘟嘟囔囔地回去继续清洗鱼缸。
叶满枝双眸晶亮地问:“嫂子,我今天能去邮政所取钱吗?”
“可以取,但现在快到下班时间了,邮政所人来人往,你最好找个人少的时间,让咱爸妈陪你一起去取钱。”
叶满枝理解她的担忧,赶紧答应下来。
她一手揣在兜里,死死护住自己的取款单,深一脚浅一脚地回了街道办。
她想给出版社的周主任打个电话,打听一下图书正式上市的时间,还有这笔稿酬是怎么计算的,怎么给她这么多啊?
结果她回到单位,刚推开办公室的木门,便见到周主任正坐在穆主任对面聊天呢。
“小叶回来了,”穆兰笑着说,“老周,有什么事你单独跟小叶谈吧!”
周敏将叶满枝重新带出办公室,在院子里找个背风的角落,低声问:“出版社寄给你的汇款单,你这两天应该收到了吧?”
“收到了,下午刚收到的!”
“嗯,我下班路过这边,正好跟你讲一讲你的稿酬问题,你就不用往我们出版社再跑一趟了。”周敏拉下围巾说,“这种以图片为主的图书,咱们出版社不以千字标准支付稿酬,而是以著作页为计算单位进行支付。你这本书一共一百页,第一批次的基本稿酬总共是780元。”
“另外,咱们出版社都有印数定额,图书出版时,根据不同作品的具体情况,会制订一万、两万或三万册为一个定额,你这种时装图书是咱们出版社的全新尝试,发行面可能会比较窄,所以社里给你定了每印出一万册为一个‘定额’。”
“印刷第1-4个定额时,每个定额都会给付780元。从第5个定额开始,每个定额只支付基本稿酬的80%。十三个定额以后支付40%,我这么说,你能听懂吧?”
叶满枝眨巴眨巴眼睛问:“周主任,您的意思是,这笔稿酬不是一次性结清的?随着刊印数量的增多,我还有机会拿到第二笔第三笔稿酬,每多卖一万册,我就能多得780块,是吧?”
“嗯,有可能,还要看你这本书之后的销量如何。”
叶满枝在心里哎哟了一声,她这是要发财啦?
光是想到以后还可能再有好几个780块,她就有点喘不过气啦!
周主任之后又说了什么,她一句也没听进去。等对方离开后,她又在院子里独自僵立许久,站得脚都发麻了。
正想进屋时,支行的业务员何山却突然跑进院儿里喊住了她。
“小叶干部,听说你今天有一笔大额进账?”
叶满枝立即警惕地问:“你从哪听说的啊?”
“哈哈,我们银行和邮政所之间没有秘密。”何山笑着说,“小叶干部,上次兑付公债的工作,我对你也算鼎力支持了吧?你这笔钱取出来以后,是不是得存到我们支行,也支持一下我们的工作啊?”
叶满枝心说,我连稿酬还没摸到呢,你就开始惦记让我储蓄啦?
何山的到来让她脑子清醒了不少,笑嘻嘻道:“好说好说,你不来找我,我也要去找你的!小何同志,我们街道刚开了一家煤炉厂的消息,你应该听说了吧?哎,厂子初建,到处都要用钱,我正想找你说说贷款的事呢!”
第45章
为了将社会上的零散资金, 投向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人民银行早就推行了“有奖储蓄”。
叶满枝手上仅有的那点存款,30元买了公债, 30元存了定期有奖储蓄,还有15元存了活期有奖储蓄。
公债推销工作, 之所以不好做, 其实很大程度上, 是受到了银行定期有奖储蓄的影响。
在银行存一年定期的利率是7.2%, 而公债的年利率只有4%
而且在银行储蓄可以摇奖,头奖五百, 末奖一块。
常月娥就曾经中过一次末奖。
“小何同志, 你们银行应该不愁存款吧?相比于买公债, 大家好像更青睐去银行储蓄。”
何山苦笑:“怎么不愁存款呢?别看我们搞有奖储蓄搞得挺热闹, 但是真正有钱往银行存款的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最近又有公债分走了一部分居民储蓄, 我们银行的日子真是不好过啊。”
叶满枝一手捂着自己的取款单, 另一手把他拉到避风的屋檐下。
“小何同志, 我说句实话, 你可能不爱听。”
“嗐, 咱们都这么熟了, 你就直说吧。”何山还惦记她的大额存款呢。
“大家不去银行储蓄, 主要是没有余钱, 你说谁没事会为了那一块两块的存款,特意往银行跑一趟啊。”叶满枝推心置腹地说, “若想增加储源,还是得增加群众收入,你们那么大的银行, 别总盯着个别人的口袋了,想办法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吧。只要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自然就会往银行储蓄了。”
何山呵呵笑:“小叶干部,我就是个业务员,这么伟大的工作,暂时轮不到我操心呀!”
“业务员怎么了?我还是小干部呢,现在不是照样代理厂长!”叶满枝郑重道,“小何同志,我可不是为了找你贷款才说这样的话。我觉得你们支行,应该多跟街道上这些工厂和生产小组联系,主动帮大家解决生产上的困难,无论是资金方面的,还是生产资料方面的。”
何山:“……”
又想让我们上门服务呗?
“你想想,如果街道工业发展起来了,工人的收入是不是也会随之增加?”叶满枝掰着指头给他算账,“就拿我们煤炉厂来说吧,起步阶段只要小小地投入一点资金,就能扩大生产规模,帮我们在旺季卖出更多的蜂窝煤炉子。我们厂的工资是计件工资,工人做得多收入就多了,自然也就能往你们银行存钱了。”
“小叶干部,这些我都懂,但你也知道,有些人是老思想,宁可把钱压箱底,也不愿意放到银行里储蓄。”
他忙活一溜十三遭,帮人家把工厂搞起来了,收入也提高了,结果工人没有储蓄习惯,不往银行存钱,那他不是白忙嘛!
叶满枝不以为然道:“这有什么呀,小何同志,咱们之前一直合作愉快,你帮了我们煤炉厂,我肯定不能让你吃亏。只要支行肯给我们贷款,我就负责帮你说服所有工人在支行开户存款。大不了让财务人员辛苦点,以后每个月去银行一趟,把工资汇到职工的户头上。只要这笔钱进了你们银行,你们总能想办法劝大家储蓄吧?”
“煤炉厂现在有多少工人?”何山问。
“现在人数比较少,扩大生产规模以后,预计有十几人吧。”叶满枝尽量把饼往大了画,“按照每人十五元的工资计算,能有两百多块的储蓄呢,一年下来,也有两千块了吧?这是咱们双方互利互惠的事,多好啊!”
何山沉思一阵问:“你们厂要贷款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