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_分节阅读_第155节
小说作者:近日光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979 KB   上传时间:2025-03-04 23:00:48


第143章
  听神迹提到自己, 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自带亲切感。
  【朱高煦】: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真抠啊。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 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 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 只是…
  唉……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 是真没钱。
  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 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以及漕运疏通。
  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协调就需要钱。
  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 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
  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 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
  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 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
  如今才第三次北伐, 还有两次……
  【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太宗朱棣显然是完全相反的理念, 明太宗朱棣更注重于宏图大业, 而明仁宗的目标则是守城。
  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
  第一, 自唐宋以来, 王朝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 若迁都南京,也更容易掌握江南, 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纳税重点地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江南熟, 天下足“
  以江南的松江府为例,每年上供给朝堂的布匹,有三分之一是出自于松江府。】
  天幕中出现一个金黄闪闪的大字。
  钱!
  【第二,若迁都南京,则可以停了漕运,如此又会节省一大笔开支。
  京城当时大部分供给都依赖于漕运可河道常年堵塞,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疏通河道。
  京城每年需要五百旦的粮食供给,而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通过漕运只能达到三百旦。
  这还不算供给给军队的,为了供需平衡只能继续加大投入,随着成本的增加,一旦米从江南到京都价格自然也要长上几倍。
  就这和南方的水果到北方会贵好几倍的原因,全贵在了物流上。
  要是迁都回南京,粮食供给问题就迎刃而解。】
  金光闪闪的大字再次出现。
  “钱!”
  神迹分析的正是朱高炽心中所想,为了大明的子孙后代,在他这一代必然要休养生息,不然就是走隋炀帝的老路。
  【以上是迁都回南京的利,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重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说说弊端,若迁都回南京,明朝对会失去对北方的控制。
  一旦失去对北方的控制,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历史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凡定都南京的王朝,就没一个国祚长的,只能是割据一方的王朝。
  最大的例子就是南宋,虽经济昌盛,但被金人追着打,最后只能称臣苟且偷生,最后覆灭。】
  听到这,朱高炽心底一沉。
  这点他不是没考虑过,但是明和宋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朱高炽】:大明正是上升期,且父亲五次北伐,瓦剌他们暂无力攻打。
  朱高炽向神迹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也是向他爹朱棣说出自己心中想法。
  朱高炽知道自己在武德方面不行,于是以仁政为首,且战乱后的大明需要休养生息。
  【可一旦瓦剌还有鞑靼他们死灰复燃,已经偏隅一方的大明王朝还有能力抵御么?
  明仁宗朱高炽可以,好圣孙朱瞻基可以,但是朱叫门那个混蛋玩意行么?
  人的劣根性,居安不思危,特别对于从未上过战场的后代皇帝。
  有长江之险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有江南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国家强盛的假象。
  后代皇帝还有能力抵御外敌?】
  乐瑶的这一问把朱高炽问住,自己可以,儿子可以,可是到了孙子辈呢?还可以么?
  【迁都南京另外一个弊端,会造成南北差异越来越大。
  即便明朝在科举上分“南北卷”,但是北方的落后不仅仅是分卷就能解决的。
  科举可以分卷,但是百姓怎么分?】
  朱高炽再次沉默。
  “那到底迁都北平对不对?”朱高燧忍不问,他自己想不明白。
  【以上就是迁都南京和迁都北京的利弊,各有利弊。
  对于迁都北京到底对不对,迁都南京是不是会更好,相信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乐瑶在这耍了个心眼,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南京派和北京派都有各自的论据。
  乐瑶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行,她就不多言了,反正相信历史呗,明朝最后的确是做到了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
  “什么答案???”朱高燧和朱高熙齐声问道,“对还是不对???”
  朱高煦着急的拍大腿,怎么神迹也说话说一半啊!
  【接下来咱们说说明仁宗第二个叛逆举动,他上位后停了明太宗朱棣一直坚持的下西洋之策。】
  “大哥,你真厉害,果真是对咱爹政策的全面否定。”朱高煦感叹,他不是在给朱高炽穿小鞋,他是真心感叹。
  朱高炽……
  “太子,你对朕有什么意见?”朱棣直接问朱高炽。
  迁都南京这事,朱棣不打算和朱高炽计较,他回头会好好敲打敲打,提高朱高炽的军师素养。
  之前朱棣把军权牢牢把控在手上,朱高炽因为身体原因又不能上战场,从当世子开始就做后勤工作。
  所以朱高炽一门心思偏向经济是有情可原的,毕竟当初朱棣就是按照这个方向培养朱高炽。
  朱棣自己把控对外大局,朱高炽只要搞好经济,做好他的后勤大队长就行。
  长久以来,朱棣自己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朱高炽不仅仅是太子,他日后会是大明朝的皇帝。
  若自己的政治理念被朱高炽全面否定,大明的战略格局就会改变。
  “迁都北京会让给国库压力,郑和下西洋怎么了?不是赚钱了么?不是赚了不少钱么?!”朱棣情绪难得激动起来。
  他这大儿子不是钱串子么,怎么放着赚钱的买卖不做?!
  “你在针对朕?还是在报复朕?”朱棣的语气愈发低沉,他联想起自己之前对朱高炽的打压。
  “儿子不敢。”朱高炽一下有点委屈了,他是大明的太子,怎会因为那些小事而报复身为帝王的爹。
  “那你为何要停了郑和下西洋。”朱棣问。
  “对呀,为何呀。”朱高煦跟着问。
  连朱瞻基也满脸不解的看向他爹,郑和下西洋不但可以弘扬国威,还能赚钱,为何要停??


第144章
  【秦始皇嬴政】:北下西洋?此为何举??
  嬴政连续问了好几遍, 李世民还有赵匡胤的反应倒是很平淡。
  毕竟唐朝和宋朝都有相当繁华的海外贸易。
  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的海外贸易更是繁华,唯独秦朝,作为第一个大统一王朝, 嬴政的重点还在内陆, 唯一的海运还是因为寻长生不老之药。
  【咱们先介绍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以便大家更好了解明太宗和明仁宗父子二人政策之争。
  在明朝建国之初, 明太祖朱元璋就定下了“海禁”之策,而且是全面的禁海, 就是连个木板都不能下海,严禁沿海的官民同外藩进行任何交易。
  虽然明太宗朱棣之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下西洋,但是明朝的下西洋和唐朝和宋朝的海上贸易并不是一个概念。
  但明太宗朱棣此举,已经是对祖训的突破。】
  听到明朝皇帝竟然禁海,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皆是一愣。
  海上贸易的巨大利益, 明朝说不要就不要了?
  那明朝如此大的开支, 该从何处取之?
  *
  宋。
  “海禁??这么大税收说不要就不要了?”赵匡美大为震惊。
  别看他平日嘴上没把门的, 但是宋朝的财政收支赵匡美是参与其中, 他自然知道海上贸易占国库收益有多大。
  虽然神迹出现后,宋朝的经济结构已开始改变, 农商收税对半平齐, 但海上贸易仍旧占比很大。
  “那明朝皇帝如此折腾, 哪里来的钱?”赵匡美一瞬间忽然理解明太子朱高炽为何一直说没钱。
  “三叔, 刚刚不是说了, 禁海的是明太祖,不是明太宗朱棣。”赵德芳纠正。
  “刚刚神迹说, 大明的下西洋和咱们的海上贸易不是一回事。”赵匡美听的十分仔细。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禁海?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74页  当前第1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5/37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