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久久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676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敬德以为,因魏嗣王深恨,故某不肯出兵?”
  李靖起身踱了几步,“延州军、灵州军各有建制,不可随意逾越,若是出兵盐州……盐州新近收复,少城池,难固守,兵力少,突厥无所惧,若是兵力稍多,突厥不敢坐视,必然来攻。”
  看了眼尉迟恭,李靖加重语气道:“都布可汗去岁泾州大败,此次携恨复来,必举重兵,若是延州道出兵,席卷灵州、会州、盐州甚至夏州的大战难以避免,秦王殿下只怕也不愿为之。”
  尉迟恭思索片刻没有开口,但心里也赞同这个观点,虽然近年来魏嗣王李怀仁数败突厥,但突厥仍然是草原雄主……曾经有人在公开场合询问李怀仁,后者坦然直言,败突厥不难,但灭突厥,尚需时日。
  如今虽然北地备战突厥,但基本还是以御边为主,希望一方面有所杀伤,另一方面休养生息,以待来日。
  将灵州军、延州军都卷进来的大规模战事,若是胜了还好,若是败了,只怕唐军大损元气……其实就算是胜了,灵州、夏州、盐州的地势都更适合突厥骑兵往来纵横,唐军就算能赢,只怕也要伤了元气。
  “其二,赵国公苏定方乃李怀仁拔于草莽之间,灵州一战,诚为名将。”李靖重新落座,笑着说:“王君昊乃是王伏宝之侄,勇猛不让苏定方,但李怀仁只用为亲卫统领,可见魏嗣王有识人之明。”
  “泾州一战,张仲坚独领前军,功勋不让苏定方,此人熟知兵法,腹有韬略,当年在马邑就颇有威名……”
  说到这儿,李靖顿了顿,当年自己刚刚抵达雁门关的时候,直到张仲坚时任朔州兵曹参军,就有意笼络,以此为突破口收拢兵权……可惜张仲坚却选择了李怀仁。
  李靖下了这个结论,“放心吧,张仲坚即使难以败敌,也当能维系战局。”
  尉迟恭还是有些不太放心,灵州与盐州一样,少重镇城池,很难固守,梁师都年初退兵的时候,还刻意拆毁城墙,张仲坚只能另择地安营扎寨,他能守得住吗?
  李靖看了看尉迟恭的脸色,补充道:“可多遣派斥候往盐州查探,突厥以主力攻打灵州,或会偏师攻打会州,但理应不会袭扰盐州。”
  尉迟恭愣了愣才反应过来,的确如此,如果突厥要攻盐州,一方面就会与延州道所辖的夏州接壤,另一方面如果要攻盐州,完全没有必要遣派偏师来夏州,张宝相也不会与数千突厥骑兵道左相逢。
  看着尉迟恭大步离开的身影,李靖叹了口气,算是糊弄过去了。
  延州道出兵有没有必要?
  很难说。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芦子关被攻破,自己这个代国公下场堪忧。
  如今谁都不知道都布可汗的目标到底是灵州还是夏州,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灵州,但攻克灵州、会州之后,有延州道的兵力在旁,突厥想顺利的从盐州南下进入庆州,难度不小,直接攻打原州,难度只会更大。
  倒是如果突厥能突袭攻破芦子关,就能从延州的中路一直杀下去,越过肤施,攻入鄜州,虽然因为子午岭等一系列的山脉难以继续南下,但距离长安不远,给长安造就的压力就大了。
  李靖在心里反复盘点,情报不明,此时不宜擅动,当以静制动,他也在心里揣测,都说魏嗣王李怀仁擅识人,张仲坚到底能不能承担重任呢?
  这个疑问,其实也存在于长安城内的李渊、李世民的心里,甚至于李善本人也有些惴惴不安……毕竟李靖、苏定方是历史人物,而虬髯客是小说角色。
  临湖殿内,面对李渊的询问,李善很是无奈。
  “伯父,若是小侄言广陵郡公必不至败北,他日真的败北,陛下只怕要觉得臣有私心。”李善觉得自己挺委屈的,“若是小侄言广陵郡公难以守御灵州,只怕陛下还是觉得臣的错……”
  饶是李渊心里烦闷,也被这话逗的笑出声了,伯父、陛下,小侄、臣……切换自如啊。
  其实李渊也知道这不是李善的错,李善、苏定方两任灵州道行军总管自请回京,大量的军中大将要么调回长安,要么转入延州道,当时也只有李善亲卫出身,在泾州一战独领前军,并且在原州战事、灵州大战均有大功的张仲坚能勉强掌控灵州军。
  避暑仁智宫的时候,李渊曾经考虑过在易储之后,调任城王李道宗出任灵州道行军总管,总领关内道西北军权,但没奈何杨文干谋逆打乱了节奏。
  而李善刚刚立下救驾大功,李渊也不好立即将张仲坚调回长安,毕竟之前李善、苏定方连续弃职以表明心迹。
  但没想到都布可汗、突利可汗会盟,突厥内乱得到了平息,突厥即将南侵,在这时候临阵换帅……风险太大了,李渊与李世民商议良久,才决定留用张仲坚,从长安调将校补入灵州军。
  这时候,外间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李渊神色一紧,进来的是秦王李世民与门下省侍中陈叔达。
  “父亲,灵州军报。”李世民正色道:“都布可汗携大军已抵达贺兰山脚。”
  李善呃了声,贺兰这个词汇还是自己发明的呢,汉名应该是怀远,但在灵州大捷之后,连李世民也称贺兰了。
  “兵力多少?”
  “至少十万之众。”


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灵州(上)
  灵武县之南十里处,坐在骏马上的张仲坚回首眺望,县城的城墙已经消失在视线之内了,他知道,更远处,突厥骑兵将如蔽日乌云一般滚滚而来。
  “郡公,启程吧。”
  开口的是不久前上任的灵州道行军长史黄门侍郎唐俭,张仲坚沉默的转回头,跟着大队驱马南下,身前身后,多有来回奔驰不停的唐骑。
  张仲坚前隋入军,奋战十余载,在遇见李善之前不过是个小小军头,不管是在谁的麾下都难以晋升,一方面是因为出身微末,偏偏又是江南人氏,在北地没有人脉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其长相丑陋。
  呃,尉迟恭长的也不行,但人家出身名门,尉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百年间族中多有建功封爵者。
  这么多年来,张仲坚一直盼着能手掌大军,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也的确等到了,在李药师与李怀仁之间,他坚定的选择了后者,以至于现在处掌四万余大军的灵州军主帅。
  但张仲坚心里很清楚,自己能够出任主帅,很大程度上是因缘际会,自己的资历、战功都并不能服众,特别是在前段时间朝廷从十二卫体系抽调将领北上之后,要不是莒国公唐俭屡屡居中调和,并且支持自己,只怕军心不稳。
  但即使如此,此刻也已经军心不稳,特别是灵州总管郭孝恪与天策府大将侯君集。
  前者早就与张仲坚闹翻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在原州战事时期郭孝恪上书弹劾李善就有了……那一次,时任陇州总管的郭孝恪丢了大脸。
  而侯君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张仲坚应对突厥的策略不满……他觉得,这位广陵郡公不似魏嗣王、赵国公,或通军略,但却失胆气。
  都布可汗携十万大军南下,渡过黄河后驻军贺兰山脚,斥候来报,帐篷如云,牛羊数不胜数,有铺天盖地之势。
  一般来说,灵州的防御是以灵武县为核心,第一道防线布置在怀远县附近,也就是贺兰山南侧十余里之处,此地能依长城而守,有一定的优势。
  倒不是说突厥骑兵不能突破长城防线,而是因为这时候的西北可不像后世那么干,此刻的长安都号称“八水绕长安”呢,以长城与几道河流,唐军很大程度上能削弱突厥骑兵大范围的迂回、包抄后路的战术。
  而灵武县距离长城防线也不算太远,在黄河东岸,清水沟、安乐河等三四支黄河流域的旁支都是在这儿汇入黄河的,唐军主力驻扎附近,一方面因为可以以船只运输,粮草无虞,另一方面也能根据战局随时调整,支援前线。
  就算突厥能不管长城防线的唐军前锋,也不管灵武县的唐军的主力,大范围绕过去径直攻击灵州、会州的其他区域也不好使。
  一旦绕过唐军主力,就算是都布可汗也控制不住手下的兵力,大量的突厥骑兵肯定是散开劫掠,唐军可不像后世的明军、宋军那样缺少骑兵力量,说不得都布可汗的屁股就要被唐军捅了。
  更何况,突厥南侵主要的目的在于粮草、人口,而这两样都是要带回草原的,而带着这些,突厥骑兵的速度、灵活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不可能不考虑被自己绕过的灵武县唐军主力袭击。
  所以,不管是突厥还是前些年的梁师都,想要劫掠灵州、会州,甚至攻入原州,一定要将灵州军击溃,不然就不能放心的大抢特抢……而去年的几场战事,主要原因就在于襄邑王李神符、管国公任瑰的两度败北。
  但这一次张仲坚没有选择灵武县,而是在探听到突厥会盟的消息后,就开始一步一步的使大军后撤。
  刚开始部将还没发现,但不久之后张仲坚下令征集民夫,在鸣沙附近依黄河建寨,偏师驻扎鸣沙还要南侧的中宁。
  这等于是说张仲坚完全抛弃了长城防线。
  所以,以侯君集、郭孝恪为首的大批军中将校都非常不满,甚至私下评价张仲坚不类魏嗣王……呃,的确如此,李善在战略上从来都是尽量掌握主动权,从来不会退避畏缩。
  不过张仲坚的时间很多,他提前大半个月在知道突厥内乱平息的时候就开始动手了,以步卒、弓箭手等为主的唐军主力后撤至鸣沙一带,并且征调民夫修建营地,灵武县内的包括粮食、军械在内的大量辎重也都运往后方,安置在鸣沙与中宁两地。
  呃,这也是灵州总管郭孝恪非常非常不满的一大原因……郭孝恪调任灵州总管已经一年了,灵州府治就是灵武县。
  郭孝恪生性奢侈,仆妾器玩,都极尽鲜华,即使是在前线军中,床帷器物也多用金玉装饰,而在运力紧张的时候,张仲坚可不会调用车马运输这些玩意,要不是有唐俭说和,都要打起来了。
  与此同时,张仲坚下令疏散灵武县的居民,虽然因为此地常年历经战事,居民并不多,但也有数千户之多,虽然唐俭勉力安置,但依旧惹出了不少乱子……这也是部将对张仲坚不满的原因之一。
  不过唐俭倒是看出了点什么,张仲坚没什么资历,战功相对来说也不算卓著,但却不是个没有胆气的人。
  要不是张仲坚后台够硬,而且在军中也有如侯洪涛、何流等一批有魏嗣王背景的将校支持,即使有唐俭调和,只怕都控制不住灵州军了……但即使如此,灵州总管郭孝恪也没忍住,已经一封奏折送去长安了。
  也就是张仲坚选择一直留在灵武县,没有先行撤回鸣沙,不然只怕军中将校更是生疑……真怕这位广陵郡公撒丫子跑了,那就操蛋了。
  两天前,突厥发动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长城之外,四千突厥骑兵对阵两千唐骑,双方鏖战一日,互有伤亡。
  张仲坚亲自率军出塞,还射箭书送给都布可汗……两人也算是熟人了,布下疑阵争取时间后,张仲坚带着最后一批数千骑兵迅速南下,去了鸣沙大营。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灵州(中)
  张仲坚担忧的一切,也是李渊、李世民、李善担忧的那些,为此李渊几乎每天都要召见李善,甚至两仪殿议事都特许李善入殿……毕竟最近一段时间,朝中重事无过边患。
  更何况,边患中最为重要的是两地,代州、灵州都与李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逼得李善每天早上都要往皇城赶,他倒不是怕起的迟,而是太早了……每天的早餐他都是要亲自做的,要清清爽爽,不然十一娘没什么胃口。
  进了两仪殿,李善有些意外,今天来的人好齐啊,中书省的杨恭仁、萧瑀,门下省的陈叔达、裴世矩,尚书省的裴寂、窦轨,以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一个不落。
  是出了什么大事?
  不然仅仅是讨论战事,并不需要召集所有的宰辅的。
  “魏嗣王李怀仁得陛下信重宠爱,但出任宗正卿,无故缺席朝会。”陈叔达扬声道:“还请陛下降罪。”
  噢噢,李善这才反应过来了,今天要上朝啊。
  大家伙儿除了李建成、李世民之外,年纪都不小了,甚至还有裴世矩这种都八十岁的老翁,三更半夜的起床,在皇城外熬着,然后进太极殿继续熬着……最后还要来两仪殿议事。
  你李怀仁二十多岁的小年轻,在家里舒舒服服的睡觉,到了时间直接来两仪殿……难怪连与李善关系一直不错的陈叔达都不能忍啊。
  李渊嗔怪的瞪着李善,要知道朕也年纪不小了呢!
  李善干笑着请罪,李渊顺水推舟罚薪一年,然后才说起正事。
  这几天,代州、延州都有战报入京,长安城紧张的气氛略有些松动,李道玄抵达雁门关后亲率骑兵出塞,虽是小胜,但斩杀突厥大将,逼得突利可汗不再围攻马邑。
  延州这边,张宝相这员福将与突厥野外猝逢,反败为胜,同样斩杀突厥大将。
  于是,李渊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放在了灵州。
  “怀仁。”李渊手捏着一份奏折,“听闻张仲坚与阿史那·社尔有旧?”
  李善愣了下,第一反应是这个副本……好熟悉的样子。
  大将统兵在外,后方有奸臣上奏……那厮与敌军有交情,这是要叛变啊!
  顿了顿,李善开口道:“张仲坚前隋入军,在马邑太守王仁恭麾下,后历经刘武周、宋金刚、高满政、苑君璋,倒是听其提及,当年随刘武周去过五原郡,可能认得阿史那·社尔吧?”
  众人都没吭声,李善一边说着一边看了眼李渊手中的奏折,嗯,应该不是李建成或者裴世矩,应该是外地的官员上奏。
  最大的可能是两个人,一个是代国公李靖,夏州距离灵州可不算远,另一个是灵州总管郭孝恪,这货是有前科的,当年原州战事遇挫后撤,然后上书弹劾……最后丢了个大脸。
  李渊示意宫人将奏折递给李善,后者打开后先看了下落款,还真是郭孝恪啊……看来张仲坚压不住他。
  其实郭孝恪这份奏折大部分说的都是实情,灵州道行军副总管张仲坚弃长城,再弃灵武县,后撤至鸣沙一带安营扎寨,百姓哭嚎,军心不稳……郭孝恪直指张仲坚无胆气,不敢战。
  最关键的是,奏折的末尾,郭孝恪提及,张仲坚亲射箭书,意欲请都布可汗阵前叙话,有暗通突厥的嫌疑。
  “大军后撤……”李善有些奇怪的看了眼李渊,再看了眼李世民,“之前不是议过了吗?”
  张仲坚命唐军主力后撤,整个过程持续了大半个月,长安这边不可能不知道,李渊、李世民与李善、窦轨等人一再商议,并不觉得张仲坚是不敢战,而是求稳。
  李渊微微点头,“张仲坚与都布可汗的确有旧?”
  李善有些无奈,后世都说曹孟德疑心病最重,其实哪个上位者的疑心病都不轻,李渊在立国之后,先后遭遇的叛变……几乎每一年都有,就在两个月前还出了个杨文干呢。
  虽然张仲坚是在公开场合射箭书,但李渊怎么可能真的完全放心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6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6/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